坦白說,在關于“香港小姐”的話題上,我并不知道2013年選拔的是第幾屆,也不知道近五年的冠亞軍是誰。作為一個普通的85后,我并非過度冷艷只問時事,也非孤僻不關心娛樂,以我廣闊的閱讀量竟然連港姐都沒cover到,那么,可能真的是香港小姐這個話題過時了。
這個在華語地區(qū)曾經最紅火的選美比賽,在2013年變成“遲暮美人”。即便口號再高昂大氣,也不能博得熱血青年的冷眼一瞥,甚至連媒體也不愛報道。
不對,我在香港的報紙上倒是看過一回海選,鋪天蓋地的形容詞都是“豬腩肉”、“豬扒臉”之類的,害得我差點以為這是美食版。
此情此景,讓我們這些對港姐并無感情的人隔岸旁觀,也讓那些目睹過港姐輝煌的人不由感嘆“時代不同了,港姐不行了”。
其實不行了的不只是港姐,在全部華人地區(qū)的所有選美比賽中,落寞是共同的形容詞,比如什么“華裔小姐”、“國際小姐”統統都是如UFO般神秘地存在著。
“香港小姐”算是從風華到風燭,晚景凄涼,好歹紅過;而更多的選美,則是默默存在了數十年,我們卻從未聽聞。
這些年能讓我們記住的選美新聞,貌似只有兩條:重慶小姐前三名丑cry以及韓國選美一個模樣。看完之后,只得“哈哈哈”三聲嘲諷,然后在心里默默評價“還沒老娘美!”
對于這個時代,選美是個不屑被提及的詞匯:隨便一說,就是以貌取人太膚淺;往深了去,那就是歧視女性無道德。之于此,香港小姐也一直在求變。從70年代的“才貌雙全”到今天的“超越想象”,港姐的進步始終追不過時代的腳步。
當丑和怪已經被消費的時候,那么美就變得生硬:搜索一下吧,在芙蓉姐姐鳳姐們面前,李嘉欣們完敗。
有人感慨,是報名者質素太低,所以港姐每況愈下。換位思考,其實是港姐選撥關注度太低,美女們才沒有興趣報名參選。
縱觀香港小姐這一路,“低開高走晚景凄涼”:香港小姐的選舉早在1946年就已開始,只是那時香港老百姓衣食尚憂,根本沒有心思去關心誰才是香港大美人。
1973年提出美貌與智慧并重,正是那個羞澀時代的真實寫照,所以當選冠軍的姿色往往并不是最出色的。1984年開始,香港小姐的評選才開始深入人心,進入極盛時期。
香港人接受香港小姐作為香港女性美的代表,評委們也不再避諱重視選手的外貌。
這個時期報名參選的佳麗人數眾多,不乏高素質者,出現眾望所歸的美女也就相對容易了。1988年冠軍李嘉欣被認為最為明艷照人;1990年和1991年,袁詠儀和郭藹明艷壓群芳,贏得天經地義。
媒體都說,以上是港姐經歷的最輝煌時代。但,此時望彼時,港姐真的輝煌過嗎?未必。
朱玲玲時至今日仍被提及,不止是港姐,更是嫁入豪門做闊太;而張曼玉,李嘉欣和袁詠儀們,成就她們的則是電影圈;趙雅芝不入港姐三甲,也就更不能說是借了港姐的風光;之于佘詩曼或郭羨妮們,我們認識她們則是通過TVB,甚至都不知道她們也曾獲選。所以,成就她們的不光是香港小姐,更是自己的天賦,努力和機遇。
在今天,美是件再普通不過的事情。且不說琳瑯滿目等你選的“外圍女”,光是在三里屯或者徐家匯走一遭,各種風姿綽約的妹子就多得看不過來。
而且美更無需靠官方認可,在一波波的選秀里,選美成了雞肋。如果不看一眼,就怕錯過“冰欺凌”,可看上幾眼卻覺得寡淡無味。哪里比得上60歲港爹唱搖滾、五音不全選快男、洗剪吹爭idol(這個你懂的)有看點。
有人說,真的“港姐”都已經有了“干爹”,真正去參選的都是一些在夢游的女屌絲。我想說的是,這絕對是錯位觀點啊,不是有新聞說今年港姐的親爹就是億萬富豪嗎,這年頭爹夠有錢女才夠美?。?/p>
不過娛樂圈真的急需美女啊,君不見陳妍希都能演小龍女了,“高富美”們請洶涌而來吧,不然很可能西施這個角色也不保了!
(責任編輯:花掩月xuxi2266@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