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流
張家川的尕娃楊某沒曾想到,他可能會因為自己9月14日在微博上一個憤憤不平的質疑而被載入中國法治的編年史。
案件在網絡曝光后,引發(fā)普遍的質疑,從對楊某采取強制措施的正當性,到當?shù)毓膊块T有關人員直至當?shù)卣賳T經濟財務上的問題,紛紛被網友拋出。張家川當局宛如咽下了一只滾燙的山芋,咬也不敢咬,咽也不能咽,最后連甘肅省紀委也出面對網民人肉出的相關問題進行調查。而尕娃也于9月23日被轉為行政拘留獲釋。
這或許可以看成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兩高)《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在9月10日開始施行后的第一案。
但這卻是令兩高尷尬的一案。
網絡時代,人人都可以在虛擬的公共空間發(fā)表自己的觀點,任何一件事情在網絡時代可以以光速向全世界傳播,這在傳統(tǒng)媒介時代是無法想象的,網絡對傳統(tǒng)社會造成的沖擊可想而知。網絡打破了之前我們現(xiàn)實中的屏障和藩籬,讓每個網民都能公平地在這個虛擬世界里表達出自己的喜怒哀樂,在這個虛擬世界里,大家都成了真正的公民,說網絡是一次全新的生產力革命一點也不為過。
在新的虛擬時代,傳統(tǒng)的法律體制如何對網絡這個陌生而龐大的怪獸進行規(guī)制,也是令立法和司法部門頭疼的問題。網絡在給社會帶來新的革命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些負面效應。要知道,謊言和欺騙在網絡上的傳播速度并不亞于正能量的傳播速度,其造成的社會破壞性也不可小覷。為此,兩高緊鑼密鼓地在9月初出臺了一個《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試圖以司法解釋的形式來制約當前網絡世界中的各種違法犯罪,緩解燃眉之急。
然而這樣一個具有良好初衷的司法解釋甫一出臺就遭到多方詰難,所有的批評都集中在一點上:這個大殺器是否會將民眾剛剛在新時代獲得的說話機會動輒剝奪?
執(zhí)法水平低下的張家川當局抓了一個毛頭尕娃,卻引發(fā)了全國性的蝴蝶效應,所有的人都在尕娃身上看到了自己在虛擬世界里正當權利面臨的危機,于是乎,張家川當局的相關人員和相關事情被人肉在光天化日之下,任由輿論評說,并上升到被正式調查的高度,這可是當局在決定抓捕楊某時萬萬沒有想到的。
這也是網絡世界所展現(xiàn)出的驚人力量。
作為法律秩序的維護者,兩高不能任由謊言和欺騙充斥虛擬世界并對社會造成危害。然而,從張家川楊某案看來,兩高的好心卻不一定能辦好所有的事,“立法”的倉促、“立法”技術上的先天不足,以及對于網絡世界里正反事物評價標準的模糊性,很容易給不同地區(qū)不同層級不同水平不同動機的司法者造成執(zhí)行上的混亂,歪嘴的和尚常常念錯經,由此還讓民眾對他們念出的經不信任,這,或許也是兩高始料不及的。
打擊網絡違法犯罪是當前建設和諧社會所必需的,不過首先我們要搞清楚“和諧”二字的含義。“和”字為一禾和一口,代表人人有飯吃,而“諧”字是“皆言”,意即大家都可以說話。只有大家都吃飽了,還可以說話,這個社會才達到了真正的和諧。所以,兩高打擊網絡違法犯罪的“立法”,切不可忽略了這個前提,即要保障每個公民在虛擬世界里的正當權利不得被隨意侵犯。
一部立法技術先天不足的法律,或某個可能產生曖昧含義的條款,或某個語義含混的司法解釋,往往會成為一把雙刃劍,它可能會壓制負能量,但一不小心也會對無辜的人或物造成傷害,這并非沒有前車之鑒,比如我們過去刑法體系中的流氓罪和投機倒把罪。
在某些問題沒有解決之前,兩高當前的努力讓筆者想起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他總是試圖把巨石推上山頂,而最終石頭還是滾下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