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映宇
美到讓人窒息。
珍藏于倫敦自然史博物館的300多幅自然素描,色彩斑斕、栩栩如生,由17-18世紀一群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偉大的探險家、科學家和藝術家,在一次次的航海探索中記錄下來,珍藏于倫敦自然史博物館,如今呈現(xiàn)于讀者面前。商務印書館引進出版的《發(fā)現(xiàn)之旅:歷史上最偉大的十次自然探險》甫一出版,立即就引起了愛美愛自然一族的強烈興趣,在豆瓣、當當、京東等網(wǎng)站上好評如潮。
這本書中提到的那些如雷貫耳或者尚顯冷僻的名字將永垂青史。達爾文無需多言,詹姆斯·庫克就是大名鼎鼎的庫克船長,約翰·古爾德留下了3000多張精美版畫(陜西師范大學出版過他的作品集也頗受青睞)、班克斯以植物學家的身份追隨庫克船長遠航、而正是林奈發(fā)明了國際動植物命名法,還有漢斯·斯隆,如果沒有他的遠航探險收藏,就沒有現(xiàn)在的倫敦自然史博物館。
庫克船長的死亡
故事先從傳奇多多的庫克船長說起吧。
今年4月,商務印書館將《庫克船長日記》首次翻譯成中文出版。說來也奇怪,這位名頭很大的船長,多次被搬上銀幕,在西方家喻戶曉,在中國也不算什么冷僻人物,他的著作,居然從未被翻譯介紹到中國來,商務印書館的工作,又一次填補了空白。
1768年8月25日,庫克船長領銜的考察隊乘坐奮進號從英格蘭普利茅夫出發(fā),向西橫越大西洋后,經(jīng)南美洲南端合恩角進入太平洋,開始了長達8個月的航海旅行。此行的目的,是英國皇家學會計劃在太平洋上觀測金星凌日的天文現(xiàn)象,以求計算出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
奮進號原來是一艘運煤船,長33米,船身堅固寬敞,吃水極淺,盡管船速不快,但有極高的機動性,非常適合在未知危險水域中的航行??疾礻牴?5位成員,其中,就有家境富裕的地主之子、狂熱的植物學愛好者約瑟夫·班克斯。那一年,班克斯風華正茂、儀表堂堂,剛滿25歲,卻已經(jīng)是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班克斯認為這次航行探險是了解當?shù)刂参锓植紶顩r的一次良機,不差錢的他遂向皇家海軍申請,愿意自費帶領四位隨從、一位秘書、兩位畫家、一位植物學家和兩條狗一起登船。
一切都很順利,1769年的4月13日,船隊到達塔希提島的馬塔韋灣,這座后來讓高更為之傾倒的島嶼讓庫克船長最頭疼的是那些蒼蠅,根據(jù)班克斯的說法,這些蒼蠅“……吃顏料的速度和畫家上色的速度一樣快,如果繪畫素材是魚,趕蒼蠅比畫畫本身還麻煩”。
庫克船長所到之處,皆未開化之地也。庫克在大溪地上親眼見到當?shù)厝藢⒒钊俗鳛榧漓氲募榔?,這個被選中的“祭品”被綁在一根棍子上,離他不遠、青石壘就之地,滿是骷髏,令人不寒而栗。
事實上,庫克船長本人,就死于探險途中。當時,他正第三次進入太平洋探險航行(1776年-1779年),1779年2月,當庫克船長重回夏威夷群島時,他遭遇的,是當?shù)厝说某鹨暸c敵意。庫克船長第一次到訪該地時,因為一系列的巧合,當?shù)厝藢⑵湟曌魃衩鼾堉Z(Lono)下凡而加以崇拜歡迎,可是,當庫克再來時,祭祀的“瑪卡?;?jié)”已過,當?shù)厝苏J為龍諾不可能在這個時間到來,竟認定:此人必是妖孽!
時間相差一個月,可是結(jié)果卻大相徑庭!
2月14日清晨,雙方爆發(fā)沖突。庫克頭部先遭受重重一擊,繼而又被島民按在地上,用亂石擲打,最后被人殘忍地刺死,終年僅50歲。死后,他的雙手被切斷,內(nèi)臟被悉數(shù)移除,尸身再被烘烤后去除肉體,只剩下骨頭。
這位發(fā)現(xiàn)了夏威夷群島的英國人就此命喪異鄉(xiāng)。當然,他的成就世人并未遺忘,2002年,英國廣播公司舉辦的英國百大偉人選舉中,庫克船長名列第12位,關于他的小說、傳記、電影在西方層出不窮,逾二百多年而不衰,亦可見這位航海大英雄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
“所有的鯨魚都有梅毒”
今年8月,99讀書和上海文藝出版社推出了“世界旅行與探險譯叢”書系一套7種,收錄其中的,個個都是極富傳奇性的探險英雄,書寫的,則是個人在探險旅程中的所見所聞,絕不雷同,讀來,真有隨作者親臨極寒之地、植被茂密的馬來群島和充滿中東風情的阿拉伯諸國之感。
《前往阿姆河之鄉(xiāng)》的作者羅伯特·拜倫英年早逝,1941年,正值二戰(zhàn),他奉派前往麥什德?lián)斡^察員,船只航行至蘇格蘭北方時,不幸遭魚雷炸沉,死時36歲,和19世紀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拜倫同歲而終,這是不是一種宿命呢?——他本人可就是詩人拜倫的遠親。
拜倫曾來過中國西藏,于1933年出版《先訪俄羅斯,再訪西藏》一書,不過首先被翻譯成中文的,卻是他有關在伊斯蘭地區(qū)旅行的著作——《前往阿姆河之鄉(xiāng)》,被譽為世界旅行文學中的一顆明珠。
翻開羅伯特·拜倫的著作,驚奇就伴隨著閱讀:
“伯蒂說:所有的鯨魚都有梅毒?!?/p>
“當天天氣酷熱,有個高大的黑人溜進貴賓席,沒多久就被請走。沒想到英軍總指揮卻抗議說:‘可惡,他們把我的樹蔭趕走了。”
這樣的段子很多,風趣幽默,點綴在亞洲腹地漫漫黃沙的漂泊生涯之中,仿佛鉆石熠熠生輝,這,就是拜倫文字的魅力吧。
入鄉(xiāng)隨俗,有時候也是一件讓人痛苦的事。在日本引發(fā)探險熱潮的植村直己1972年乘雪橇進入格陵蘭探險,住在愛斯基摩人家,被熱情的主人邀請吃生肉,這絕對是植村直己人生中最難忘的記憶之一。他回憶說一進入愛斯基摩人的家,一股令人作嘔的血腥味就直沖鼻腔,像是馴鹿的毛皮散落各處,窗邊的桌子上沾著血跡似的斑點,水桶里裝著鳥的腳,還有森森白骨,天花板上的肉塊滴著的不知道是血還是油。他腦子里突然想起彼得·福爾根寫的《愛斯基摩之書》,上面說,不過兩個世代之前,這地方的人還吃人肉!
寒毛直豎,可是也得硬著頭皮吃生肉啊,好不容易吞下去一塊,他們說:“再來一塊?!敝泊逯奔憾家蘖耍榧敝?,他心生一計:一邊用手指著倒掛在墻上的海豹皮靴轉(zhuǎn)移對方的注意力,一邊悄悄將生肉吐出來藏在口袋里……
向不可能挑戰(zhàn)
說到這些探險家,正在上海博物館展出的“從巴比松到印象派——克拉克藝術館藏法國繪畫精品展”的藏主——克拉克藝術館的創(chuàng)始人羅伯特·斯特林·克拉克也是一位探險家。他于1899年到中國,目睹了如火如荼的義和團運動,1908年,他再次回到中國,率領一支探險隊騎行穿越了今北京以西的山西、陜西和甘肅山區(qū)。1912年,他為此次探險出版了一部《穿越陜甘:1908-1909克拉克考察隊華北行紀》(中譯本由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書中對華北地區(qū)動物學、地質(zhì)學、風土人情都有詳細記述,極富趣味性,所以他絕不只是印象派繪畫收藏家的身份那么簡單。
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不僅發(fā)現(xiàn)了樓蘭古城,而且留下了幾十本富有文采的探險著作,被小說家馬原奉為偶像。斯文·赫定身上的英雄氣概肯定是讓馬原著迷的因素之一,1895年春夏之交,斯文·赫定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由于沒有足夠的飲用水,旅行隊幾乎全軍覆沒,斯文·赫定本人丟掉了大部分測量器材,才得以生還??墒沁@些危險一點都沒有嚇倒斯文·赫定,他寫道:
“我可能會失去一切,像1895年一樣。但是冒險、征服未知的領域、向不可能挑戰(zhàn),這一切都對我有著一種不可抗拒的魔力。”
這些探險家,很多都受到探險鼻祖馬可·波羅和他那本說不清是真實還是虛構(gòu)的《馬可·波羅游記》的影響??柧S諾模仿馬可·波羅寫下的《看不見的城市》極盡華麗、繁復、夸張、反諷之能事,把馬可·波羅虛構(gòu)的一面加以放大,但是在羅伯特·拜倫、克拉克、斯文·赫定等人的著作中,我們看到更多的,除了文學性,還是一個時代的真實印記,以及對自然科學、歷史人文的關注,這可能也是這些紀實作品最大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