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佳暉 程一輝 陳光偉
( 華僑大學體育學院 福建泉州 362021)
近年來,跳繩在世界各國得到迅速發(fā)展。跳繩在我國已有1 300 多年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后,跳繩以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為主的賽事活動才開展,因此,國內對此的研究較少,主要側重于介紹其項目特性的層面上,有關跳繩課程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是相對有限的[1]。可喜的是,在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過程中,從政策上給予鼓勵并推廣了“人手一繩一毽”等成功經(jīng)驗,并在理論研究和實踐上作出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筆者認為這種發(fā)展趨勢對于更好地推廣和普及跳繩運動是非常有利的[1]。將跳繩運動引入高校體育教學也是貫徹推進學生陽光體育運動深入開展的有益嘗試。
來自福建省18 所普通高校,參加福建省第十四屆大學生運動會的跳繩項目的教練、領隊、運動員。
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專家訪談法、數(shù)理統(tǒng)計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進行[2]。
福建省第十四屆大學生運動會首次將跳繩列入比賽項目,筆者對參賽隊伍的教練、領隊、運動員進行隨機訪談調查。從新運動項目開發(fā)的視角出發(fā),對福建省高校跳繩運動開展情況進行調研,著重研究在福建省各高校中跳繩運動的開展與普及情況。
根據(jù)調查得知,福建省18 所調查的普通高校中,只有泉州兒童發(fā)展職業(yè)學院將跳繩運動規(guī)定為體育課的必修內容,占10個學時;泉州經(jīng)貿學院將跳繩課設為體育選修課;其余16 所高校均未開設任何形式的跳繩課程。
根據(jù)后期訪談的結果得知,在被調查的18 所普通高校中,跳繩運動在高校課堂的表現(xiàn)形式大致可以分為兩種:①將跳繩作為公共選修課。教學時間為一學期18 周,每周2 學時,共36 學時。作為公選課,主旨在于使學生初步地了解跳繩運動,課程內容比較簡單,考核標準也相對較低。②將跳繩作為大學體育選項課中素質練習及考核的選擇之一,學習時間由任課老師自行安排。實際教學過程中跳繩課程只占很少的教學時數(shù),在課堂教學中穿插進行。
跳繩運動作為一個群體競賽項目,在我省大學生中開展得并不普及。在調查的18 所高校中,有4 所至今從未舉辦過跳繩比賽,有6 所高校因為省大運會首次將跳繩列入比賽項目這個契機,通過舉辦群體競賽進行海選,首次舉辦跳繩比賽,詳見表1。
表1 福建省部分高校開展學生跳繩比賽情況(n=18)
跳繩運動作為全校教職工活動項目之一,開展情況則相對較好。跳繩運動是一個簡單易學的大眾體育項目,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適合工會開展健身活動?;臃倍嗟奶K運動能為使項目更具群眾性,為課程的開設奠定基礎。
跳繩運動的開展與我國學校體育設施現(xiàn)狀相匹配。我省雖屬經(jīng)濟較發(fā)達地區(qū),但受人口、土地、學校規(guī)模、教育投資等諸多因素的制約,致使我省許多高校體育設施薄弱、體育場地不足,并且這種情況在短時間內不可能有太大的改觀,跳繩正是具備了場地要求不高、投資不大的特性,只要有一片平整的地面,不必單獨新建場地,機動性較強[1]。因此,高校推廣和普及跳繩運動在場地建設方面一般不會增加學校的額外負擔。
跳繩被歐美一些醫(yī)學專家稱為“最完美的健康運動”。其最大特點就是入門快,傷害少,個人、集體花樣繁多,趣味性強,易于接受。在普通高校中推廣和普及跳繩運動,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跳繩運動的鍛煉手段與方法,同時也貫徹了和《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精神和“快樂體育和終身體育”的教育思想。
福建省第十四屆大學生運動會首次增設跳繩比賽項目,設13 枚金牌,這對我省各普通高校有很大的吸引力。跳繩納入省大運會有利于跳繩運動在我省高校的開展,因為只有獲得政策上的扶持,跳繩運動才有發(fā)展的根基,亦是跳繩運動在高校中獲得快速發(fā)展的前提。在校大學生作為跳繩運動的主要參與者對于跳繩運動在高校的發(fā)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為了籌備大運會,各高校都使出渾身解數(shù)進行各種渠道的選拔,當然也包括了廣泛的海選。優(yōu)秀的跳繩苗子從中脫穎而出,同時,廣大學生通過轟轟烈烈的海選形式,激發(fā)了對跳繩運動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教師應該把握這個契機,順勢在普通高校中廣泛開展跳繩運動,以“健康第一、終身體育”來指導體育課,是時代的需要,也是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需要[1]。
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shù)人認為影響跳繩運動在普通高校開展的主要因素主要是缺乏對跳繩運動的認識,缺乏合適的跳繩教材教學資料,缺乏完善的課程教學模式等幾個方面,詳見表2。
表2 跳繩運動在高校開展的主要影響因素(n=18)
由表2 可知,排在影響因素前兩位的分別是學校領導、學生對跳繩運動的了解和認可程度。跳繩運動在福建省高校屬于起步階段,在推廣和普及上遇到最大的問題是大家對健身手段和方法了解不夠,存在跳繩運動枯燥乏味的認識誤區(qū)。教材是指導學生學習、訓練的重要依據(jù),教材所體現(xiàn)的體育教學內容是實現(xiàn)體育教學目標的重要條件[2]。在訪談中大部分學校選用國外跳繩教學視頻進行訓練和教學,從網(wǎng)絡上搜索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教師和參賽隊員在摸索中前進。因此,跳繩運動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組織和實施,教學過程的控制等,需要在跳繩運動實際教學訓練中逐步積累和收獲。因此,跳繩運動教學理論體系的構建需要全體體育教師為之努力。
2010年,福建省大學生運動會首次將跳繩列入比賽項目,有利于該項目在大學生中開展,四年一次的比賽只能是短期的重視,要強化領導對跳繩的了解,通過各種校園活動營造跳繩活動氛圍。校園跳繩比賽可以組織人群參加,即:①跳繩選項班的學生,重在提高;②非跳繩選項班的學生,重在參與;③教職員工,通過趣味工會活動,重在體驗,有利于增加校園內跳繩運動的氛圍,提升跳繩運動的宣傳力度,引起校領導的重視。
各高校應根據(jù)本校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完善、切實可行的跳繩教學大綱和教學進度。目前,福建省高校還沒有在大學生中廣泛開展跳繩運動,只有在體育課程中開設跳繩項目才能對跳繩人才的培養(yǎng)提供長期的保障。開設跳繩課不但可以豐富大學生體育選項課的內容,而且簡單易行的跳繩運動是促進學生培養(yǎng)終身體育的有效手段。
跳繩課程的開設必須要有正確、清晰的教學理念和具有較高專業(yè)素質的教師[1]。跳繩運動的教學理念應該是:“突出娛樂性,獲得成就感”。教師應深入了解跳繩運動,有重點地掌握相關戰(zhàn)術方面的技能,正確區(qū)別跳繩運動教學與其他項目教學的不同之處。逐步加強對從事跳繩運動的教師的業(yè)務培訓,進一步強化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他們的業(yè)務水平和綜合能力。
學生是跳繩課程的接受者,也是跳繩運動的參與者,是跳繩課程以及跳繩運動在我省高校的發(fā)展重要環(huán)節(jié)[1]。跳繩課程的教學要突出娛樂性,寓教于樂,使學生認可跳繩運動,參與跳繩運動,并積極推廣跳繩運動。具備了一定的跳繩人口,跳繩運動在我省普通高校的開展就有了良好的保障。建議相關部門定期組織跳繩比賽,以賽促練,形成良好的跳繩競技氛圍,確實提高跳繩人口。
[1]姚鲆. 福建省高校開設氣排球課程的可行性研究[D]. 福州: 福建師范大學,2009. 26.
[2]許佳暉,陳鐵成. 普通高校定向越野體育課程建設的研究[J]. 福建體育科技,2011,30(1) :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