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杰
利益是政治參與的原動力
◎桂杰
中國青年報:2009年廈門政府決定建設PX化工項目,2012年四川什邡市政府決定在該市興建鉬銅項目,都因可能造成環(huán)境污染而遭到市民的強烈反對。在深化改革的過程中,當政府的決定可能損害公眾利益時,公眾向政府提意見的比例在上升,對此你怎樣看?
張明澍:從1988年到2011年,中國最大的變化是由一個計劃經濟導向的社會,變成了一個市場經濟導向的社會。政府的角色,政府與公民之間的關系隨之發(fā)生巨變。政府的決定損害公民利益情況的發(fā)生,主要是由于中國社會處于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時期,政府角色沒有完成從領導和控制向服務和管理的轉化,政府干預經濟、主導經濟,在一些情況下,甚至跟公司行為類似,成了一個利益主體,利用政府權力與民爭利,或者政府片面追求GDP指標而采取的發(fā)展經濟措施,得不到民眾的認可和接受。
中國青年報:近些年,可以感受到公民通過政治參與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意識顯著提高,當政府和公眾利益分化甚至出現尖銳沖突的時候,公眾很希望自己的行為和言論能夠影響政府決策。
張明澍:對。這些年教育和宣傳的口徑,在小心翼翼地避免給現行體制抹黑和維護穩(wěn)定大局的前提下,對于公民通過合法渠道維護自己的利益,反對與糾正政府、主要是各級地方政府損害公民利益的行為,基本上是肯定的。如廈門PX化工項目和什邡事件中,官方媒體都做了低調的正面報道。實際上,比官媒略顯寬松的各大網絡,則多多少少將其作為公民合法維權成功、中國民主化進步的新聞,濃墨重彩地予以報道。理論界更是將其作為公民積極參與政治、官方妥善應對突發(fā)事件的成功案例對待。
中國青年報:根據你所做的調查,在政治參與態(tài)度和行為上,60后成為一個分水嶺。60后以下年齡段的人,政治參與態(tài)度行為會更積極一些,而比60后年齡大的人,則低于平均水平。你怎樣看待這個現象?
張明澍:我把這種現象稱為“60后定律”。盡管西方民主和中國民主都鼓勵公民在利益受到政府的決定損害時,通過恰當的政治參與方式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但中國文化在這方面的程度可能沒有西方文化那么強烈。許多學者認為,文化作為一種在其漫長歷史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積淀起來的產物,不可能被生活在某個具體歷史時期的人有意識的改造,但我們的調查表明,至少文化或者說政治文化的某些方面,是有可能改變的。
中國青年報:在我們國家,在很多情況下,公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看起來不算高,很多人說,這是因為公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公民素質不高導致的,你認同嗎?
張明澍:這個說法的錯誤程度大于它的正確程度。人之追求經濟利益,是其本能。市場經濟在中國的發(fā)展,以及改革開放所能帶來的社會功能的全面進步,正在不可逆轉地使政治和經濟的實際關系顯露出來,而另一方面,逐漸地,越來越多的人,不僅是社會大眾,也包括從事教育、宣傳和理論研究的人,正在認識到政治與人們經濟利益之間的聯系。曾供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蔡定劍博士在2003年年初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民主選舉與公民素質和文化水平沒有直接關系,相反,只有利益才是決定選舉的動力,有利益才有激情,才會去投票。蔡定劍說,農民對選舉這種政治參與的熱情和追求,不是因為他們對民主的理解和對政治的關心,而是因為他們對利益的關注。
中國青年報:改革開放30多年帶來的社會環(huán)境變化,在公民選擇政治參與方式的時候也有所表現。你覺得主要變化在何處?
張明澍:第一,“向本單位領導反映”的比例大幅度下降。這與20多年來社會結構的變化方向是一致的?,F在,相比過去,“單位”的重要性已經減少很多。一些更具有社會普遍性的方式,已經取代單位成為傳達公民意見的更有效的渠道。第二,20多年前,中國還不存在的互聯網,現在對生活在城鎮(zhèn)的幾乎每個成年人來說,已經成為傳達和取得信息不可或缺的工具,在互聯網上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成為越來越便利、越來越普遍、越來越有效的政治參與方式。
中國青年報:通過網絡參與政治的情況在中國變得極為普遍,從網絡反腐到網絡議政,是否將來也會演變成真正意義上的網絡參政?
張明澍:在網絡上,一個意見瞬間可以傳遍全中國、全世界,即便傳統的官方管理也難以阻止,因為它在被刪除之前就可能被網友無數次轉發(fā)。如果一個意見是有價值的,它可能馬上就被成千上萬的人討論、接受,甚至傳遞到決策機構,影響實際的決策過程。目前,在微博問政成為越來越常見現象的同時,官方正式的“網絡參政”渠道也越來越廣泛。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立法草案、行政部門的規(guī)章草案,以網絡的方式征求民眾意見,各級政府和各個政府部門的網站,也都給民眾提供發(fā)表意見的渠道。正如網絡已經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一樣,網絡也改變了我們國家的政治生活,改變了人們政治參與的方式。
中國青年報:你在新近出版的《中國人想要什么樣民主》一書中,對于中國人的政治觀念進行了全面剖析,那么你可否用簡練的語言為我們總結,中國到底想要什么樣的民主?
張明澍:在我看來,中國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倫理主義政治文化,不同于西方的科學主義政治文化。這是中國想要什么樣民主的文化根源。中國倫理主義政治文化的特征包括有:較多希望用人的內在修養(yǎng)、品德約束政治行為,作為建構政治制度的基礎,不像西方科學主義文化那樣較多希望用外在規(guī)則約束人的政治行為,作為建構政治制度的基礎。感情和情緒對政治行為影響較大,妨礙把“實事求是”原則貫徹到政治生活中。激情式的政治參與,容易沖破法律的制約,而不是按部就班、和風細雨的遵守制度的參與。
中國青年報:可以預期,在中國未來的改革開放進程中,隨著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化,公民民主意識會普遍提高。那么當前中國公民政治參與行為的特點是什么?問題何在?
張明澍:與我以前所做的調查相比較,當前中國公民政治參與行為在兩個方向上有所不同:一是由倫理主義和理想主義驅動的政治參與包括關心政治的程度降低;二是從自身經濟利益出發(fā)關心政治和參與政治的程度提高。
現實中,一些潛在參與者與實際參與者之間存在一條鴻溝。我所說的潛在參與者是利益受到損害時,能夠想到采取某種政治參與方式保護自己利益的人,實際參與者是利益受到損害時,曾經采取實際政治參與方式保護自己利益的人。前者最高可達80%以上,后者不超過10%。二者之間存在鴻溝是由于我們的公民教育和媒體宣傳,沒有把通過制度化政治參與保護自己利益的關系告訴給民眾。
(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