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棚
墻上掛著一幅裝裱好的畫,茶幾上擺著一套雅致的茶具,古樸幽雅,充滿文藝氣息,這就是徐平的辦公室。旁邊有一小隔間,隔間里異常簡潔,整齊地擺放著一把椅子、一張桌子,桌子上備有筆墨紙硯。工作閑暇時,潑墨揮毫,自娛自樂,別有一番情趣在其中。
徐平,祖籍安徽阜陽,碩士研究生畢業(yè),曾先后得到羅其鑫、艾石之、周明安、李文信等繪畫大師的口傳心授、把手指點?,F(xiàn)任中國中原書畫院客座教授,四川美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成都市美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
初識徐平,只見他黑發(fā)濃密、英氣壯碩、聲如洪鐘,看不出已年過五旬。細觀其畫作,或山水、或松鶴、或寒梅、或綠竹……風格各異、畫法繁多,用筆流暢,氣韻生動,充滿了思想和靈氣。
徐平與文墨丹青結(jié)下不解之緣,尚需從其幼時的一段傳奇經(jīng)歷說起。20世紀70年代初期,徐平正讀小學,有一天放學回家,他走在一條街上,看見一位老先生敞開著家門,正揮毫潑墨。溫潤的毛筆、雪白的宣紙、濃重的墨色,不一會,便呈現(xiàn)出一幅鮮活飄逸的畫作,這情景立刻引起徐平的極大興趣。自此之后,每當徐平經(jīng)過此處時,都會駐足停留,倚門觀望老先生繪畫。日復一日,這個背著書包的小娃娃引起了老先生的注意:“小娃娃,你喜歡畫???”老先生饒有興趣地問他。對繪畫心馳神往的小徐平便趁機拜師道:“爺爺,我想拜您為師,學習繪畫!”老先生和藹可親,便讓徐平進了門,也沒舉行任何拜師儀式,就收下了這個小徒弟。
小徐平非常喜歡繪畫,具有深厚繪畫功底的老先生更是孜孜不倦地教導他,徐平的父母也異常熱情地對待徐平的這位師父。當時國家物資緊缺,人們都要憑票購買日常用品,買酒買肉皆非易事,徐媽媽就把一周供應的酒票、肉票等保存起來,待到每周單位放假休息時,便把老先生請到家里,準備好酒好菜,盛情款待。
老先生擅長畫松鶴,他傾囊相授,悉心指導徐平。受老先生的影響,徐平對松鶴繪畫喜愛有加。一月之后,徐平的繪畫技藝得到極大的提高,先生稱贊他的畫里透著“神氣”。就因為這一句話,徐平晚上竟夢見自己所畫的白鶴從畫上飛了下來,恍惚中猶如神筆馬良。年復一年,聰穎好學的徐平在老先生的指導下,繪畫技藝進一步提升。1972年,徐平的一幅《松鶴圖》獲得了“成都市青少年畫展”優(yōu)秀作品獎。
由于父母的大力支持和先生由衷的肯定,徐平對繪畫的熱情更加一發(fā)不可收拾,連課本上都滿是他的涂鴉。徐平的“不務正業(yè)”,自然受到一些老師的嚴厲批評,唯有美術(shù)老師大力支持、鼓勵他,還稱贊他畫的畫非常好,將來必成大器。在美術(shù)老師的點撥、鼓勵下,徐平對繪畫更加執(zhí)著,并暗下決心,一定不辜負師父和美術(shù)老師的期望,努力在繪畫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這份信念、這種堅持一直伴隨徐平成長。
上初中后,徐平有幸認識油畫老師肖繼東。肖老師非常器重徐平,還給了他一些特權(quán),讓他隨時進入自己的畫室,學習素描。從此以后,徐平就開始嘗試把中國的水墨畫與外國的素描、油畫等技法結(jié)合到一起,走一條自己的藝術(shù)之路。
到了高中,徐平也比較幸運,同樣遇到了一位非常信任、支持自己的美術(shù)老師,還可自由出入畫室,學習、觀摩繪畫。在畫室里,徐平見到了臨摹的實物,如希臘式的鼻子、人物頭像等,加上啟蒙老師口授心傳的繪畫技巧,以及中學時期學習的美術(shù)理論,更加深了徐平對國畫、西洋畫的感性和理性的認識,為徐平的藝術(shù)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徐平主動學習繪畫,探索繪畫技巧,繪畫已經(jīng)成為他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徐平出身在一個軍人家庭,成長在一個“敢于交白卷就是好學生”的“文革”時期,連讀書啟蒙都是一件難事,更不用說對藝術(shù)的追求了。在這樣特殊的社會狀況下,冥冥之中的偶遇,讓徐平接觸到了繪畫,并開始學習繪畫技藝,這個傳奇式的經(jīng)歷,為后來眾多同輩名家稱奇。
后來,徐平也積極響應國家“上山下鄉(xiāng)”的號召,到生產(chǎn)隊當知青,“接受貧下中農(nóng)的再教育”。當時,徐平等五名知青擠在一起,住的屋子是土坯房,破舊不堪。生產(chǎn)隊勞動空閑之余,同屋的其他四名知青擠在簡陋的大堂里,坐在老舊的桌子旁,插科打諢,無所事事。而徐平則堅持著自己的繪畫夢想,沒有繪畫用的宣紙,就用包裝物品的牛皮紙;沒有毛筆,就用農(nóng)村燒火后留下的木炭,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全身心地投入到繪畫之中,一幅幅的藝術(shù)作品,就這樣誕生了。其中有一幅毛主席長征時頭戴五角星帽的肖像,躍然紙上、栩栩如生。大家看了,都說好,最后一致要求,把這幅作品懸掛在堂屋里。
一天,公社黨委副書記來看望知青們,一進入徐平他們的知青點,就看見堂屋正中懸掛的那幅毛主席肖像畫,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了。凝視良久之后,她驚喜地問大家毛主席肖像是誰畫的,眾人皆答是徐平。副書記滿意地點了點頭,視察完便離開了。哪知兩個月后,村里的喇叭突然響起,通知徐平帶半斤米去公社報到。徐平非常納悶,因為只有去公社開會時才要求帶米,交給公社食堂,算作自己的口糧。滿頭霧水的徐平到了公社才知道,原來公社需要出一版畫報,卻無人可以勝任,而徐平畫的那幅毛主席像活靈活現(xiàn),被大家傳揚開來,公社慕名找到徐平,想讓他回成都參考臨摹畫。此事一結(jié)束,徐平的繪畫才能更受公社重視,當時公社的美術(shù)教師嚴重匱乏,徐平就當上了公社中學的美術(shù)教師,受聘于成都市龍泉驛區(qū)洪安中學。其后,徐平的作品《松鶴延年》獲得“成都市中學美術(shù)老師作品展”一等獎。
然而,徐平最終沒能走上職業(yè)畫家之路,最大的原因來自家庭。徐平的父親曾當過小八路,對徐平的影響甚深。當時對軍人的崇拜近乎狂熱,雷鋒、邱少云等英雄形象的宣傳更讓年輕人熱血沸騰。因此,結(jié)束知青生活后,徐平順應時代的潮流,以及內(nèi)心的沖動,放下畫筆,毅然選擇了參軍。
軍旅生活,緊張嚴肅,一切按部就班。在如此單調(diào)、緊張的生活中,徐平的心仍然無法“安分”,對繪畫藝術(shù)的執(zhí)著追求,扎實的繪畫基礎(chǔ),讓徐平走過另類的軍旅生涯。憑著扎實的繪畫基礎(chǔ)和一手行云流水的毛筆字,徐平很快當上了軍隊文書,寫起了硬筆書法,辦起了板報。入伍以后,徐平仍堅持筆耕,其美術(shù)作品《活雷鋒》獲“沈陽軍區(qū)六十四軍美術(shù)創(chuàng)作展”二等獎。此后,作品《雄風依舊》獲“建黨八十周年四川美術(shù)作品展”三等獎;《喜看天下十丈松》獲“第四屆中國畫展”優(yōu)秀作品獎。
徐平為人熱情率真,桀驁清高。其作品取中國畫的會意線條,又吸納西方畫的透視色彩,構(gòu)圖大氣磅礴,色調(diào)震撼人心。他擅用奔放的筆觸,飛動的線條,使畫作洋溢著清明朗闊的格調(diào),充滿了勃勃生機。從他的畫中,可以看到信心,看見光明,看到希望,這正是畫家內(nèi)心的光明澄澈以及對生活的向往和熱情的體現(xiàn)。他最得意之作,是八年前獲得“海峽兩岸藝術(shù)家美術(shù)作品展”精英獎的《巴山春色》,此幅作品被徐平捐獻給組委會,同時其本人被評為“海峽兩岸人民藝術(shù)家”。其中的驕傲無關(guān)榮譽,而是源自心底最深處的山水大愛、人間真情。徐平的作品《春回巴山》、《巴山秀色》、《峨眉金輝》、《巴山情韻》等,先后為日本友人和中央及省級有關(guān)部門領(lǐng)導珍藏,《峨眉清泉》、《山峽圖》也有幸被千年古寺石經(jīng)寺保存。
畫畫也需要靈感,要像火山的能量和熱量積聚到一定時候,快要噴薄而出時拿上筆,開始創(chuàng)作,一氣呵成。當然,徐平在繪畫的中途也會遇上思路阻塞的時候,就如寫作時文思忽然短路一般,這時候他也有焦躁的一面,“啪”的一聲,將筆扔下,那股繪畫的沖動已然消失,但他會在另一段時間有靈感時繼續(xù)畫;一時工作繁忙不能完成時,就會在忙完工作后抽空畫。就連徐平的一位老師也說他不同常人,一稿多畫,慢慢挑,慢慢畫,畫出最好的作品。徐平不是職業(yè)畫家,他忙里偷閑,兼得雅趣,但他是一個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的執(zhí)著的追求者。
走到現(xiàn)在,徐平的畫已逐漸生成了自己的表達圖式,把中國的水墨與西方的油畫融為一體,將以前線條式的油畫,變?yōu)榱舜髩K著墨暈染的中國式畫法。辦公室那幅《旭日東升》圖,就是用中國式畫法鋪染而成。每一幅畫,傾注的都是他的心血,他向往我手寫我心,意在放飛心情,釋放心靈,舒展精神。
徐平對繪畫不懈追求,他的畫真正承載了他的夢。
(壓題圖:徐平作品《山峽情》)(責編:孫瑞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