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張燕
茶湯里的臨渙
文·圖/張燕
臨渙是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西南的一個小鎮(zhèn),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這里賴有水陸交通之便,古代即為商旅云集、經(jīng)濟繁榮之地,有古城墻、文昌宮,秦相蹇叔,且出了“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歷史來看,由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等組成的淮海戰(zhàn)役總前委曾駐于此十余日。
到臨渙的時候,已是上午10點多了,六月的太陽,有點燥熱。頂一把遮陽傘,掛一架單反,就開始在小鎮(zhèn)的街上悠悠地晃著。農(nóng)村的集市都是一樣的熱鬧,街道不長,走不了幾步,我一拐彎,就看見了茶樓:飛檐的樓角,雕花的窗欞,朱漆的柱子,喝茶的人兒,卻與一路的街市風貌迥然,時光似乎回去了幾十年。喧囂聲戛然而止,周遭陡然間安靜,我恍惚走進了某個老電影院。我站在街心望著,甚至忘記了端起相機。
城內尚有城隍廟、慈云庵、禪陽寺(現(xiàn)稱“西尚寺”)、山西會館、基督教堂、倉溝等景物,城外有鳳凰臺、觀星臺、點將臺、插花廟。而回龍泉、珍珠泉、龍須泉等好水,讓并不產(chǎn)茶的臨渙,因此而茶樓盛行。從明代興起茶館,現(xiàn)存茶樓仍有10家,集中于南大街兩側,有茶座300余張。這些茶館是居民休憩、閑聊的佳地。
走近了,才發(fā)現(xiàn)他們喝的茶狀如小棍,這是專門取自200里以外的六安,臨渙人把這種低廉的茶梗叫做紅茶棒。說來也怪,這茶經(jīng)臨渙泉水的沏泡,有霧氣結頂,色艷味香、入口綿甜、回味猶在之能。于是,臨渙茶和臨渙鎮(zhèn)引來四海佳朋聚集到此,一壺茶就從明朝喝到了今天。
我們一行來到“怡心茶樓”,這是一棟兩層小樓,看上去有些年頭了。茶爐房靠門口,挨著北山墻的地方是一座方形的大茶爐。面朝西的古平房,青瓦挑檐,低矮破舊。門外的幾張小方桌甚至石條上也坐滿了客。聽著 “老板,來半壺茶!”,茶客找座坐下就可以自己去灶臺續(xù)水,喝到夕陽西下,絕對沒人催你。
茶館開得是微利,茶館主人更看重茶館里和睦融洽的氣氛。老板有一手端五六把茶壺的絕活兒,茶壺上也看出了歲月蹉跎,修修補補,又是三年。
飲茶的老人們,七八十歲的年紀,看上去則要年輕許多。三五一堆,叼著煙斗,端著茶杯,表情寫滿了從容和溝壑般的皺紋。舉手投足間,遠離凡塵的閑,內斂平靜的雅,駕馭自如的神,在這4000年歷史的古鎮(zhèn),看到的是充滿精神的生活,如同臨渙的歷史般濃厚。
我們一行人不停地用“長槍短炮”拍攝他們,他們的眼里旁若無人。臨渙的茶客純樸友善,我喝我的茶,你拍你的照。沒有外界的干擾,沒有世事的嘈雜,只有杯盞的誘惑和氤氳的茶香。無需考慮生活的是非,無需計較人生的得失,舉起茶杯才知道茶的味道,走進茶館才知道人生的味道,那份逍遙如同走過四季冷暖自知。
臨渙的茶就如人離不開水一樣,其實人需要的是水而不是茶,臨渙的茶就變成了一種寬厚與忍讓,帶來無限的平等與自由。
鏡界 ·驢友
“鏡界”,通過一組高質量的攝影照片,輔以美文闡釋。
“驢友”,以照片傳達旅游途中的所見所聞,從旅者的視角出發(fā),為讀者呈現(xiàn)各類人文故事。
歡迎大家踴躍投稿,對于好圖好文,我們會擇優(yōu)刊登,來稿請發(fā)送到編輯郵箱:mapwowo@163.com。同時亦可提供身邊攝影和旅游愛好者的線索,聯(lián)系電話:61851212×814
欄目主持人: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