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紹明 陳小均 何海永
導讀:近年來辣椒死棵嚴重影響貴州平壩縣辣椒生產,通過田間調查、癥狀觀察和病原菌分離鑒定,明確了辣椒疫霉鐮刀菌和假單胞桿菌是引起該地辣椒死棵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基礎防治和應急防治的防控措施。
貴州省平壩縣地處黔中,是全國標準化蔬菜生產示范縣之一,辣椒種植占全縣蔬菜種植面積的30%以上,林卡干辣椒、天龍酸辣椒和夏秋反季節(jié)鮮椒已成為當?shù)剞r民增收的重要渠道。隨著農業(yè)種植結構的調整,我縣經濟作物,尤其是辣椒的種植面積逐年上升,已由2002年的866.7 hm2增加到2012年的2 640 hm2,同時,各種辣椒產品暢銷省內外市場,種植農戶得到不少實惠。但我們也看到,由于連作等原因,近年來許多辣椒主產區(qū)辣椒死棵嚴重,造成局部減產和絕收的情況亦呈逐年加重趨勢。2002年因辣椒死棵造成實際減產和絕收面積為240.3 hm2,產量損失270 t以上,經濟損失170萬元以上,2012年因辣椒死棵造成實際減產和絕收面積升至900 hm2以上,產量損失680 t以上,經濟損失400萬元左右。針對這一情況,筆者進行了多年探索,現(xiàn)將辣椒死棵原因及防控技術介紹如下。
通過對貴州省平壩縣林卡、天龍等幾個辣椒主產鄉(xiāng)鎮(zhèn)的調查和進一步的病害鑒定,確定當?shù)乩苯匪揽弥饕幸卟∷揽?、枯萎病死棵、根腐病死棵、青枯病死?種。
屬真菌性病害,由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引起,占死棵的45%左右。以成株結果后發(fā)病較重(青果初期至紅果初期),尤其在澆大水或大雨后天氣轉晴且悶熱時發(fā)病迅速,1周內可致整塊辣椒地全部枯死,其發(fā)病部位主要在地表以上根莖基部、莖枝分杈處和果實上。發(fā)病植株的莖基部和莖枝分杈處病健界限明顯,初期產生水漬狀病斑,后期病斑變黑褐色,皮層軟化腐爛、莖萎縮,病株葉片萎蔫枯死。果實受害,病斑由果柄處向果實蔓延,病果呈水浸、燙熟狀,濕度大時表面有白色霉層,剝開果實內有白色絨狀濃密菌絲,果實干燥后呈僵果掛于枝上不落。一般重茬、平畦栽培、密度大、通風透光不良、田間積水的地塊發(fā)病較重,鮮用大辣椒重于線椒、小辣椒。
屬真菌性病害,由尖孢鐮刀菌(Fusarium oxysporumf.sp.capsicum)引起,占死棵的30%左右,有全株枯萎型和局部凋萎型。全株枯萎型,初期根部呈水浸狀,后根莖部變黑褐色,直至全株褐色枯死,其根莖部表皮容易脫落;局部凋萎型,初期枝葉上呈水漬狀,后折疊下垂直至干枯,空氣濕度大時,病部有白色霉狀物。此病從幼苗移栽定植到成株期均可發(fā)病,一般從發(fā)病至枯萎歷時15天左右,重茬、潮濕、水澆田、雨后積水地發(fā)病重。
屬真菌性病害,由多種鐮刀菌引起,占死棵的15%左右。一般是掛果后開始萎蔫,主根發(fā)生褐色病變,根皮容易剝離,使椒果不能正常成熟,開始病株枝葉白天萎蔫,傍晚至次日早晨恢復,反復多天后整株枯死。根腐病具有病程長、前期難發(fā)現(xiàn)的特點,一旦發(fā)現(xiàn)為時已晚,所以早防是至關重要的。一般高溫、高濕有利于此病的發(fā)生和蔓延,連茬地、低洼地、黏土地發(fā)病重。
屬細菌性病害,由青枯假單胞桿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Smith)引起,占死棵的 10%左右,一般成株期發(fā)病較多。發(fā)病初期個別枝葉白天萎蔫,夜間恢復正常,逐漸發(fā)展到整株萎蔫,反復3~5天葉片變枯焦而死,葉片色綠不脫落。莖部外表癥狀不明顯,病癥發(fā)生在根尖,造成維管束變褐,保濕后橫切面可見乳白色黏液溢出,區(qū)別于枯萎病。一般土壤偏酸、低洼、連作、蟲害發(fā)生偏重地塊,均利于此病發(fā)生。青枯病不僅傳播快,而且病程短,病株死得快,一旦發(fā)生流行,往往造成毀滅性災害。
辣椒死棵除由以上侵染性病原引起外,各種自然災害也會引發(fā)辣椒死棵,實際生產中,還有苗期猝倒和立枯病死棵情況。因以上4種辣椒死棵對平壩縣辣椒生產常常造成減產或絕收,根據(jù)多年觀察和實踐,提出如下防控技術。
①清潔田園,輪作換茬 在田間調查發(fā)現(xiàn),我縣所有辣椒種植基地連作現(xiàn)象普遍,農戶僥幸心理突出。亂扔、亂丟病株及病果的現(xiàn)象普遍,客觀上起到了傳播病原、加快病害流行的作用。為此,這類病害的防治首先必須與非茄科、葫蘆科作物輪作2年以上(最好是水旱輪作),同時,一旦發(fā)現(xiàn)中心病株,必須拔出并異地掩埋或燒毀,不得隨地亂扔,以減少再侵染。
②培育壯苗,高畦栽培 對常規(guī)品種提純復壯(如林卡辣椒),對雜交品種選優(yōu)去劣、定期換種;要對種子、苗床消毒(種子可用52℃溫湯浸泡,床土用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噴灑,覆膜2~3天,揭膜后2天播種,或用噁霉靈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和50%烯酰嗎啉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對苗床土壤消毒),培養(yǎng)無病壯苗;移栽時作高畦窄壟栽培(壟高30 cm以上,壟寬30 cm),幼苗要合理密植(10萬~15萬株/hm2)。
重點是要及時發(fā)現(xiàn),適時、對癥施藥防治。
①施藥時間 發(fā)現(xiàn)零星病株或病葉時開始施藥,立即清除病株或剪除發(fā)病組織,如遇雨天,雨停后應立即施藥,拖延越久則越難防治。
②施藥技術 由于以上病害對辣椒地上部和地下部都能侵染為害,施藥時要灌根與噴霧相結合,噴霧時,葉、果、根莖部要噴淋周到,切記不能漏噴。
a.辣椒疫病。辣椒定植成活后或直播出苗15~25天內用80%烯酰嗎啉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全田噴施,至發(fā)現(xiàn)中心病株用687.5 g/L銀法利 (氟菌·霜霉威)懸浮劑1 000倍液+80%烯酰嗎啉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全田噴施,之后根據(jù)田間病情并結合其他病蟲防治選用68%雷多米爾 (精甲霜·錳鋅)水分散粒劑600倍液噴施,直至病情完全控制為止。
b.辣椒枯萎病。辣椒現(xiàn)蕾期用55%敵克松1 200倍液灌根(250 mL/株),青果初期和青果盛期667 m2用碧護(蕓薹·吲乙·赤霉酸)3 g對水30 kg或30%椒豐素1 500倍液噴霧,發(fā)現(xiàn)中心病株立即拔出并滅除處置,同時用30%甲霜·噁霉靈1 500倍液或50%氯溴異氰尿酸1 500倍液噴霧進一步防治。
c.辣椒根腐病。發(fā)病初期噴灑或澆灌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6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40%混殺硫膠懸劑600倍液。每1 m2苗床使用3億CFU/g哈茨木霉菌可濕性粉劑2~4 g對水噴淋,或移栽后用3 000倍液灌根。也可噴灑2%寧南霉素水劑500倍液或0.5%菇類蛋白多糖水劑200~300倍液。
d.辣椒青枯病。發(fā)病初期,及時拔除病株并集中深埋或燒毀,病穴用77%可殺得(氫氧化銅)500倍液與72%農用硫酸鏈霉素4 000倍液交替灌根,每穴250 mL,隔 7~10天 1次,連用 2~3次。
[1]楊學輝,袁潔,謝海呈.貴州省辣椒主要病害及防治技術[J].貴州農業(yè)科學,2004,32(27):54-55.
[2]鄭世發(fā).辣椒栽培常易發(fā)生的問題及解決辦法(一)[J].長江蔬菜,2011(13):46-47.
[3]龍坤云,張玉宏.銀法利68.75%SC等藥劑防治辣椒疫病試驗[J].辣椒雜志,2011(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