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約記者 金毅
他是一位軍醫(yī),雖然年近九旬,但每周仍堅持工作6天,做兩三臺手術。他在國內(nèi)最早從事腸道疾病的治療研究,先后主持完成過亞洲首例臨床小腸移植、活體小腸移植和肝腸聯(lián)合移植手術,是國際上公認的“全世界研究腸道時間最長、最有成就的人”。
這位富有傳奇色彩的老人就是南京軍區(qū)南京總醫(yī)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黎介壽。
黎介壽生于1924年,外表普通,個子不高,體內(nèi)卻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已做了2萬多臺手術,搶救了眾多在死亡線上掙扎的病人。
“你把人民群眾利益舉多高,你在人民群眾心中就有多重?!边@是黎介壽多年為民行醫(yī)的切身體會。
上世紀60年代,黎介壽被下放到農(nóng)村改造。他利用勞動間隙,走村串戶為鄉(xiāng)親們看病,被老百姓親切地稱為“赤腳軍醫(yī)”。一次,他到老鄉(xiāng)家里吃“派飯”,三兩口扒到碗底,發(fā)現(xiàn)竟埋著兩個雞蛋,眼淚頓時奪眶而出。要知道,在那物資匱乏的年代,很多老百姓還靠榆樹葉、玉米芯充饑呢!這份人間真情,給了他無限感動,也給了他不竭動力。他決心以對人民一生的熱愛,來回報這份真情和感動。
在黎介壽簡樸的辦公室里,一只秒表格外引人注目。黎介壽的學生、南京總醫(yī)院普外科主任醫(yī)師李維勤說,這是老師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的物證。原來,一次科里搶救一名病人,動作稍慢了一點兒,結果,患者一口濃痰堵在喉嚨里,經(jīng)全力搶救才脫險。事后,黎介壽卡著秒表,讓全科人憋氣兩分鐘,體驗病人的感受。還有一次,為檢測一種進口化學膠水在病人身上使用后是否會產(chǎn)生副作用,黎介壽強忍劇痛,用手術刀在自己大腿上割了一個深深的口子,然后,用膠水在自己的傷口上做試驗。觀察一段時間后,認為沒有什么副作用,他才在病人身上使用。
很多時候,黎介壽會做出驚人的搶救之舉。一次,一位身患肺癌、肺氣腫的老將軍突然窒息,黎介壽不顧高傳染性的危險,口對口為他吸痰,使其轉危為安,但自己咽部卻因此發(fā)生了嚴重感染。事后,不少人問他:“難道你不知道這樣做的嚴重后果嗎?”黎介壽說:“我當然很清楚。但我是醫(yī)生,面對病人的需要,我別無選擇。如果感染一下就能救一個病人,這很值,我愿意!”
黎介壽給自己定了個規(guī)矩:絕不接受病人及家屬的任何禮品和禮金。一位多年來飽受腸瘺折磨的患者經(jīng)他治愈后,執(zhí)意要送一條金項鏈表達感激之情。黎介壽謝絕后,這位患者就悄悄地將金項鏈放在了他的辦公桌上。等黎介壽發(fā)現(xiàn)時,病人已坐上了返回老家的火車。他立即查明了病人的家庭住址,后來讓一名出差的學生中途下車,專程到病人家退還了金項鏈。
多少年來,黎介壽始終沒有忘記一個女孩對世間充滿留戀的眼神。1985年的一天深夜,一個13歲的女孩因腹腔大出血在地方醫(yī)院做急診手術,整個小腸被切除,抬到黎介壽所在的醫(yī)院時,她的腸子是用兩把血管鉗夾住的。女孩的父親懇求黎介壽:“求您給她接一段腸子吧,要不,就把我的腸子給她!”然而,當時整個亞洲都沒有攻克這個難題。作為一名專門研究腸道疾病的醫(yī)生,黎介壽卻束手無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女孩離去。
花季少女離世前的眼神,在他的眼前不時閃現(xiàn),讓年已花甲的黎介壽橫下一條心:一定要把小腸移植這個難題攻下來!他開始用豬做實驗。實驗條件非常簡陋,室內(nèi)沒有空調(diào),豬糞味道刺鼻。夏天,他揮舞著蒲扇為豬驅蟲消暑;冬天,他生起煤爐為豬生火取暖。學生們都戲稱他“豬爺爺”。一位外國專家到南京軍區(qū)總醫(yī)院考察,無意中闖進黎介壽的動物實驗室,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的老天,你就在這樣的條件下做實驗!”
科學研究當然是舉步維艱。每一關都要經(jīng)歷多次失敗,僅動物手術后存活24小時這個難題,黎介壽就努力了將近一年才攻克。緊接著,他又定下了動物移植手術后成活100天,標志手術完全成功的目標。經(jīng)過2000多個日日夜夜的不懈努力,黎介壽終于在亞洲首次獲得了豬同種異體小腸移植手術的成功。這位被研究所人員親切地稱為“豬爺爺”的68歲老人,終于結束了與豬“相依為命”的日子。
又經(jīng)過兩年多的艱苦實踐,黎介壽成功實現(xiàn)了由動物實驗向臨床的過渡。1994年3月12日,他親自主刀,為一名患短腸綜合征的病人移植了250厘米長的異體小腸。手術持續(xù)了整整11個小時,終于獲得成功,打破了亞洲小腸移植“零”的紀錄,使我國的器官移植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在一次國際學術交流大會上,世界著名外科專家、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德瑞克由衷地對黎介壽說:“我們敬佩您?!?/p>
2011年初,凝聚著黎介壽和同事們心血的“腸功能障礙治療”項目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許多人覺得,他已登上了醫(yī)學巔峰,打造的“小腸醫(yī)療王國”無人能及,可以頤養(yǎng)天年了。
然而,黎介壽一刻也沒有停下探索的腳步。年近九旬,他仍然時常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遨游,隨時捕捉國際前沿醫(yī)學信息。近年來,我國克羅恩病發(fā)病率急劇升高,權威機構預測,10年后它將成為第一大消化系統(tǒng)疾病??肆_恩病臨床上以腹痛和腹瀉為最常見表現(xiàn),且常伴有腸梗阻、腸瘺管、膿腫、出血甚至癌腫等嚴重并發(fā)癥。這種病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由于病因不明、無法治愈而成為終身性疾病,外科系統(tǒng)初期僅限于手術治療。黎介壽心急如焚,在反復實驗的基礎上,他提出了內(nèi)外科于一體的綜合治療模式,并成立了克羅恩病研究中心,指導督促科室進行臨床和基礎研究。
在一個寒冬,醫(yī)院舉辦克羅恩病研討會。一大早,黎介壽就頂著寒風來到會議室,自始至終全神貫注地聽報告、記筆記,從克羅恩病的診斷標準到鑒別等內(nèi)容,密密麻麻記滿了大半本。經(jīng)過一年的努力,醫(yī)院對克羅恩病的治療在國內(nèi)已遙遙領先,僅在2012年,前來就醫(yī)的患者就達700多人次,且全部治愈。
在治愈腸道疾病的崎嶇道路上,黎介壽一走就是60多年。他說,支撐他走下去的,不是出名,也不是大獎,而是患者的需要。
“我一生有兩個最正確的選擇,一個是留在新中國,另一個是加入共產(chǎn)黨?!崩杞閴壅f,1949年南京解放前夜,他撕掉去臺灣的船票,毅然選擇留在大陸。如果不留下來,自己可能會很有錢,但不會有今天的事業(yè);如果不入黨,自己會是個好人,但不會體會到共產(chǎn)黨員的分量有多重。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也是我長久以來一直追尋的夢想,盡管已步入了人生暮年,但我愿意為實現(xiàn)這個夢想而生命不息,奮斗不止?!崩杞閴壅f。
生命不息,奮斗不止,說得多好。他做得更好。在消除患者病痛的道路上,黎介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正以攀登者的姿態(tài),繼續(xù)用實干書寫著“不老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