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程曉松
他是何許人?
有人說:“城市有多大,他工作的場所就有多大;馬路面積有多大,他工作的范圍就有多大。”城市是他的“辦公室”,街路是他的“稿紙”,掃帚當筆,汗水為墨,他為城市的新美如畫書寫動人的詩篇。
有人說:“他是朝陽市學歷最高的清潔工。”一名大學生畢業(yè)后就穿起環(huán)衛(wèi)制服,扛起鐵鍬,揮起掃把,干起在某些人眼中“沒面子”、稱之為“掃大街的”活兒,他和無數(shù)環(huán)衛(wèi)工人一起,舍棄自己的“面子”,換來了城市的“面子”。
有人說:“他是這個城市里起得最早的人之一?!痹略谥刑?,星光閃爍,人們沉睡于夢中之時,他已走上寂靜的街頭,和許多清潔工人一起,為城市“梳洗打扮”,裝點容顏。
從外表看,他與普通人并無二致。1.8米多的個頭,一臉憨厚,皮膚曬得有些發(fā)黑。與高大魁梧的身材形成反差的是,40歲的人,寬大的額頂卻已經(jīng)禿了一片,雖然英氣依舊,卻常被人誤認為五六十歲。尷尬之間,他一笑以對。
樸實的一笑,淡然之間,卻蘊含著堅毅、責任、真情和付出。
17年揮灑青春的汗水,從一名大學生到清潔工,再從一名清潔工到副局長、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標兵、全國勞動模范。在領導的眼中,他“能吃苦,能攻關,敢做,敢拼,敢為,拿得起,放得下,已經(jīng)成為清掃大隊的頂梁柱,群眾的主心骨”;
17年投身于清掃一線,從“小夏”到“老夏”,他熬紅的雙眼、操勞的身影,成為城市更美更亮、環(huán)衛(wèi)工人生活和待遇不斷提高的詮釋和注解。在清掃工人的心中,他是可以信賴的領導、讓他們?yōu)橹湴恋挠⑿邸R痪渚湓捳Z、一條條短信,表達著群眾樸素而真摯的情感:“他是比親人還親的親人”、“這樣的好領導哪有啊”、“你果然是眾人們所說的好官”……
在遼西古城朝陽,這位“親人”和“好官”的名字幾乎無人不曉——他,就是朝陽市環(huán)衛(wèi)局副局長、城市道路清掃保潔管理大隊大隊長夏志國。
人,只要有一種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艱苦都能忍受,什么環(huán)境也都能適應。
——丁玲
17年的精神光譜,蘊含于底色的基調。
從最初的猶豫彷徨,到最終成為一名環(huán)衛(wèi)工作者,意念重塑之間,夏志國完成了一次人生中最重要的跨越。
1996年,對于夏志國來說,是個不尋常的年份。
風華正茂,美夢如花。
當他懷揣沈陽建筑工程學院建筑工程專業(yè)的畢業(yè)證書高興地到朝陽市龍城區(qū)城建局報到時,心情和無數(shù)剛剛走出校門、即將邁向社會的畢業(yè)生一樣興奮:令人羨慕的機關單位、專業(yè)對口的職位、整潔的辦公室、舒適的工作環(huán)境……
幾天以后,工作安排通知下達的時候,夏志國呆住了:到環(huán)衛(wèi)處一線工作,當保潔員,看護垃圾箱!不久后,龍城區(qū)和雙塔區(qū)環(huán)衛(wèi)處合并,成立了朝陽市環(huán)衛(wèi)局,他又被分配到清掃大隊當清掃工。
他的全部工作“家當”發(fā)下來,只有兩件:一把鐵鍬,一把掃帚。一個堂堂的大學畢業(yè)生,以后就要與垃圾箱為伍,干起掃大街的活兒?
迷惘、沮喪、郁悶、苦惱……巨大的反差像一股強電流襲來,使他不知所措。
夏志國出生在農(nóng)村,艱苦的環(huán)境培養(yǎng)了他堅毅的性格,加之有著30多年教齡的父親言傳身教,學生時代,他一直是品學兼優(yōu)的好學生,曾以全校前20名的成績考入市重點高中——朝陽一高。上大學后,從入學到畢業(yè),他始終擔任班長。而今,別的同學幾乎都找到了不錯的工作,唯有他這個公認的好學生,卻要扛起掃把,這讓心高氣傲的夏志國如何承受?
恍惚中,自己健壯的大塊頭忽然矮了下來,1.8米的身軀卻在人前抬不起頭。
“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生理和心理上的雙重考驗,使當年這個只有23歲的年輕人品嘗到先賢哲言的真正內涵。
每天凌晨兩三點鐘,夏志國就要起床清掃馬路,干到四五點鐘,回到家睡兩三個小時,8點鐘再趕到清掃大隊上班。習慣了大學時作息時間的夏志國,一下子很難適應這種打破規(guī)律的生活節(jié)奏,每天起床都很困難,經(jīng)常是閉著眼睛下樓梯,天一黑就想睡覺,連吃飯都打哈欠。不長的時間里,他就雙眼浮腫。由于起床的時間太早,連鬧鐘的鈴聲也叫不醒他,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都是父母輪流叫醒他去上班。
至今,在某些人的眼中,環(huán)衛(wèi)還是低人一等的工作。當清掃工,不僅要面對冷漠的眼光、有意或無意的輕視、無端的嘲諷、莫名的歧視,甚至連談朋友、處對象都成了問題。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親朋好友連續(xù)給夏志國介紹了4個對象。他這邊好一陣忙活,對方呢,一聽是掃大街的,有兩個面都不見,不是說開會去了就是外出培訓了。其余兩個也只是禮節(jié)性地談了一兩次,就和他道了“拜拜”。
夏志國的心志動搖了。他想讓當過老師、人脈關系不錯的父親找人給自己調換個工作。
嚴厲的父親只拋給他兩句話:“是英雄在哪兒都是英雄,是狗熊到哪兒都是狗熊!”
一向慈愛的母親采取了另一種方式勸導兒子。她背著夏志國,到清掃大隊報名,當了臨時工。夏志國知道后,問母親為什么這樣做。母親疼愛的目光里滿含深意:“媽是想讓你知道,掃大街的工作,媽媽能做,我的兒子也一定能!”
夏志國的眼睛里一下子噙滿了熱淚。他被父母的良苦用心深深地感動了。
正如楊劍龍所概括的:以儒家文化為核心并融入道家與佛教等思想的傳統(tǒng)文化,構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極為凝重與厚實的內涵。中國20世紀的作家們大多生長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土壤上,雖然他們不斷地向西方尋覓和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和觀念,不斷地表現(xiàn)出強烈而執(zhí)著的反傳統(tǒng)精神,甚至在“五四”時期表現(xiàn)出文化的偏執(zhí)情緒,決然地否定一切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但他們的內心深處始終積淀著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4]。沈從文的大量血緣親情敘事十分突出地體現(xiàn)了中國20世紀的作家們內心深處始終積淀著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真實精神面貌。
同班組的嬸嬸阿姨、大媽大姐也特別關心、眷顧這位朝陽環(huán)衛(wèi)工人中的第一位大學畢業(yè)生。村里種棗的,上班前裝了一兜,干活時塞給他一大把;家里蒸了豆包的,夏志國吃到嘴里時還是熱乎乎的;幾乎不管誰家做了好吃的,首先想著的就是這位小老弟。
至今依然被夏志國稱之為師傅的吳春琴大姐,每天凌晨上班都提前到夏志國家的樓下等他,帶他一起去路段,手把手教他握掃帚的手法,怎么邁腿才能不順拐,兩次掃帚之間如何不留痕跡,如何把掃帚的直徑掄到最大。原以為只要掄開膀子就可以大干一場的夏志國,領略到了看似簡單的清掃工作中蘊藏的“藝術”含量,逐漸掌握了竅門,干活兒不像原來那么累了,能跟上大伙了。他的臉上開始有了笑容。
和這些善良、開朗的大媽、大姐朝夕相處,每天看著她們干起活兒來個個都那么認真,再苦再累也有說有笑,年輕的夏志國潛移默化地經(jīng)受著陶冶和感染。這顆曾經(jīng)落寞的心靈在彷徨徘徊、無所著落之時,體會到了一股無形的溫暖和力量。
不久后發(fā)生的一件事,更深刻地觸動了夏志國的靈魂,使他堅定了自己的信念和選擇。
這是一個春寒料峭的早晨,剛到路段上班的夏志國看到了眼前的一幕:路邊,窄小的樹坑里,一個大約三四歲的孩子被一根繩子拴在小樹上,小臉凍得通紅,正用一雙好奇的眼睛瞅著他。
是誰把孩子拴在樹上?是哪個狠心的父母丟棄了孩子?
看到夏志國焦急的神情,身邊的工友說,這是路段清掃員韓淑清家的小孩。孩子是單親,因為家境困難,上不起幼兒園,只能帶著孩子上班。掃地的時候怕孩子亂跑、被車撞到,就把孩子拴在了樹下。
夏志國被深深地震撼了。淚水又一次充盈了雙眼。
這一幕場景,成為一幅永恒的畫面,深深地鐫刻在他的腦海中,使他經(jīng)受了一次心靈的洗禮。
繩子拴住了孩子,也牢牢地拴住了夏志國的心。
思想的轉變才是根本的轉變。依舊是一彎殘月,滿天星斗,提著掃帚,走上街頭,呼吸著清新的夜風,夏志國卻感到了從未有過的舒坦。
他像變了一個人,每天早早地來到路段,和工人們一起掃馬路,搞保潔,干活有勁了,話也多了,和工人們的心也貼得越來越近了。最臟最累的活兒夏志國搶著干,誰有事請假,他主動頂替;哪個大姨、大姐沒帶飯,他搶先給買吃的。
過分的勞累,使他患上了嚴重的蕁麻疹,瘙癢難當,在工友面前,他不叫一聲苦;每天十幾個小時的超負荷工作,他從不喊一聲累。熬紅的雙眼中,大家看到的是他對工作的熱忱;平淡的笑容中,又使人領略到了他的堅強和剛毅。
時間長了,大家都對這個成熟穩(wěn)重、肯吃苦又能干的年輕人產(chǎn)生了信任感。有話愿意和他說,誰家有個大事小情的也都找他當參謀。同事、朋友、親人……夏志國漸漸成了職工們愛戴和離不開的人。
夏志國是個有心人。白天揮汗如雨,晚上回家還要利用有限的時間堅持讀書、寫日記,總結一天的所思所想,提煉出有價值的想法,為大隊提出切實可行的合理化建議。他還把發(fā)生在身邊的大媽、大姐的那些感人故事寫成報道,投寄給報紙雜志,為環(huán)衛(wèi)工人鼓與呼。
由于工作出色,上班一年多以后,夏志國被任命為二分隊隊長。
“作為一個年輕的大學畢業(yè)生,小夏不僅有熱情、有知識,更有思想,有見地。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敬業(yè)精神,贏得了大家的信任和尊重。”朝陽市環(huán)衛(wèi)局副局長馬力說。
是金子就會閃光。夏志國干清掃工年年是排頭兵,所管理的路段是示范街路,所帶的分隊更是標桿單位,不過幾年就成為清掃大隊的骨干。1998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2000年,夏志國憑借對工作的熱愛和較高的文化水平,被推選為清掃大隊副大隊長;2002年,通過競聘,他又走上了清掃大隊大隊長的崗位。2011年10月,夏志國擔任了市環(huán)衛(wèi)局副局長。
我將吃苦,不要緊!為了責任而受苦是美好的命運。
——羅曼·羅蘭
17年的環(huán)衛(wèi)生涯,6000多個日夜,夏志國就像一只高速旋轉的陀螺,每天都超負荷運轉十幾個小時。粗略統(tǒng)計,每年,他的工作時間要比正常人多出200多天。
在大隊的考勤簿上,看不到他休息的記錄。
“當環(huán)衛(wèi)干部就得豁出去。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樣子。我是從清掃工人成長起來的,當2800名環(huán)衛(wèi)工人的頭兒,既要對得起組織,更要對得起一線工人,要懂得報恩?!弊呱洗箨狀I導崗位后,職務、地位變了,夏志國凡事走在前、干在先、當表率的作風沒有改變。
在職工的眼中,當了領導的夏志國更像一根上滿了弦的發(fā)條,難得有松口氣的時候。
每天,他都與清掃工人工作在一線,“頭頂星星”上班,“腳踩月亮”下班。
早班,工人上班他就上班。凌晨4點多鐘就趕到普掃現(xiàn)場,一條一條街地步行檢查清掃效果。早班工人走了,白班工人來了,他再跟一段,跨兩個班。7點多鐘,回家洗漱吃飯,局里如果沒有大事,吃完早飯后,他再到街上的重要街路走一遍。晚上,下班回家匆匆吃完晚飯,他又馬不停蹄地出去檢查一遍街路,9點半以后才回到家中。
平時,總在大街上轉,清掃大隊負責的203條街路,19條主干道、35條次干道,149條其他道路,每條街路的情況夏志國都一清二楚。哪條路掃得不干凈、不徹底,哪個果皮箱擺放不整齊、擦得不干凈,哪條街路綠化帶有煙頭、有雜物,他了然于胸。哪里臟了,他就出現(xiàn)在哪里;哪里出了問題,他總是第一個趕到現(xiàn)場,組織指揮,和工人一起干。
一件小事令清掃大隊的王玉軍記憶猶新。
“剛到清掃大隊的時候,我還不認識夏隊長。那天,正在路段清掃呢,一抬頭,前面過來一個人,貓腰從地上撿起一塊雪糕紙,走了幾步扔到垃圾箱里。當時,心里既感到溫暖,又有些奇怪:不隨手扔垃圾就已經(jīng)不錯了,還有人主動撿垃圾呀。后來,聽身邊的工友說,那就是夏隊長?!?/p>
除夕之夜,萬家團圓,鞭炮齊鳴,年夜飯的香味還飄散在家家戶戶的餐桌之時,夏志國已經(jīng)走上大街,給一線工人拜年,并和他們一起清掃燃放完的煙花爆竹和生活垃圾。今年,夏志國是在新華路三組和一線工人一起過的“年三十”。工人們親熱地拉著他的手說:“老夏,明年還和我們一起過年吧?!?/p>
2012年11月10日夜里,朝陽下了一場罕見的暴雪。
其時,夏志國正在沈陽參加學習。頭天上午,他鬧肚子,腹瀉一天,晚上還在發(fā)燒,一趟一趟去廁所,折騰得一宿沒怎么睡,渾身一點勁兒也沒有。
10日早晨,他從天氣預報里得知朝陽要下暴雪。
雪情就是命令。無論如何也要趕回去。他拖著打晃的身體找老師請假。
額頭滾燙,臉色蠟黃。見他虛弱成這樣,老師說:“你趕緊去醫(yī)務室。”
“沒事。不用?!毕闹緡冻鲆唤z笑容。
“能行嗎?”老師驚愕。
“行!”夏志國點點頭。
請完假,夏志國上藥房買了一大包藥,下午搭車回朝陽,傍晚6點多,趕到了單位。
黑云壓城,暴雪將至。
夏志國緊急布置任務,按除雪預案組織人員,發(fā)動車輛。
晚上8點,鵝毛般的大雪開始飄落。10點多鐘,大雪轉為暴雪,一直下到第二天早晨。
從10日晚上,一直到12日凌晨,兩夜一天,帶領環(huán)衛(wèi)工人連續(xù)奮戰(zhàn)40多個小時,夏志國幾乎沒有合過眼。
一邊吃藥一邊干,餓了,吃點面包和火腿腸;困了,就用雪水抹把臉。
身體虛弱,嚴重缺覺,長時間的超負荷工作,夏志國的身體在透支。
有多累?等紅燈那么一會兒,開車的司機就睡著了。最困的時候,夏志國想好的事一張嘴就忘了,說完的事又打電話再說一遍,對方提醒,他才恍然。
身邊同志看不下去了,想把他拉到大隊臨時準備的休息室小憩一會兒。他火了:“這么多的事等著我辦,我躺下了,除雪的事誰來管?”
12日,雪清掃完了,夏志國的病也基本好了。晚上,朝陽市市長到除雪現(xiàn)場慰問職工,從市長基金中拿出60萬元,給每位在一線除雪的環(huán)衛(wèi)工人補助200元錢。
一場暴雪,一次天災,讓朝陽市上上下下真切地感受了夏志國和清掃大隊工人拼搏和奉獻的精神。
共產(chǎn)黨員應該在群眾最困難的時候,出現(xiàn)在群眾的面前,在群眾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去關心群眾、幫助群眾。
——焦裕祿
17年的人生軌跡,雖無驚天動地之舉,能為職工和群眾辦點實事,卻使夏志國欣慰和快樂。
今年8月17日,夏志國的手機里收到一條短信:“夏局長,你好。很敢(感) 謝你。從你這里,我有了生活希望。你果然是眾人們所說的好官?!?/p>
發(fā)信者是剛剛當上清掃工不久的清掃大隊女職工任國光。
8月19日,記者見到了任國光。談起家庭的遭遇和夏局長為她安排工作的事,任國光幾度落淚,聲音哽咽。
“因為大家都說夏局長人很‘慈’,我就找了他,看他能不能幫我忙?!比螄忄咧鴾I花的眼睛里放出了光彩。
任國光家住農(nóng)村,丈夫在外打工,有一個正讀中學的女兒。
如果生活的軌道平穩(wěn)延伸,任國光也許不會成為環(huán)衛(wèi)工人,更不會認識夏志國。不幸的是,在外打工的丈夫突發(fā)大面積腦梗,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
為給丈夫治病,不僅花光了家中僅有的一點積蓄,還欠下幾萬元的債務。家里已經(jīng)到了揭不開鍋的地步,連米面都靠鄰居接濟。
“剛開始那會兒,有時想還不如喝口農(nóng)藥省心,可是還有丈夫,有孩子……”任國光的語調又有些哽咽了。
為了維持家庭,她需要一份工作。經(jīng)常在馬路上看到掃大街的清掃工人,她想自己能不能也干上這份工作。
家附近的清掃工姐妹都讓她去找夏志國。大家說,你這種情況,夏局長一定能幫。
任國光來到清掃大隊,不巧,夏志國外出。在辦公室的墻上,她看到了夏志國的名字和手機號碼。
打通夏志國的電話,她講述了自己的家境和想當清掃工的想法。
出差在外的夏志國聽罷,馬上打電話給大隊的有關人員,讓他們核實、了解任國光的情況,要求就近給她安排清掃路段,方便她照顧患病的愛人。
沒過幾天,任國光上班了。
直到采訪前,她還沒有見到過夏志國,就發(fā)了短信,表達心意。
“夏局長幫我安排了工作,讓我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我一定要把自己負責的路面打掃得干干凈凈,報答夏局長?!边@是采訪過程中,任國光說了好幾遍的話。
事例很多很多。臨時工韓淑清的兒子患白血病,夏志國得知后第一個捐款,并帶動大家為她捐款捐物,幫助她渡過難關。臨時工梁子珍的丈夫去世后,孩子小需要她照顧,隊里安排的工作干不完,急得坐在路邊掉眼淚。夏志國了解情況后,帶著同志下班后幫助她干活兒。她家住在郊區(qū),有幾畝地,夏志國組織人手利用業(yè)余時間幫助她干農(nóng)活兒……
“一線清掃工人普遍是年齡較大、收入較少的弱勢群體。我這個當大隊長的,要是虧欠了他們,良心上說不過去?!毕闹緡鴱男牡钻P心、愛護這些工作辛苦、生活困難的職工。
群眾的心聲與訴求,他凝神傾聽;職工的愁事和難事,他用心去化解。
職工來辦公室找他、半路上截住他、清掃現(xiàn)場“堵”住他,他一律熱情接待。但有個前提:不準送錢送物!
曾有一位職工找他辦事,趁夏志國去衛(wèi)生間解手之機,把一個裝錢的信封放到辦公桌上走了。夏志國回來發(fā)現(xiàn)后,三步并做兩步追出門外,物歸原主。
對自己,一嚴再嚴;對職工,親上加親。
一線清掃員的月工資從最低時的150元提高到現(xiàn)在的780元,這并不是夏志國心中的終點,他依舊為繼續(xù)提高一線工人的工資待遇而奔波;職工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從無到有,由最初的2萬元漲到6萬元,直到目前的10萬元。
特困職工檔案的建立使對困難職工的短期扶助轉變?yōu)殚L期幫扶,登記入冊的困難職工在隊內崗位調整、工會救助、社會各界捐款等各方面都得到照顧和優(yōu)先考慮;由職工中有水、電、暖等技術專長的人員組成的職工生活服務隊,為清掃員提供免費服務,解決職工家政維修問題,消除了職工的后顧之憂。
“援助中心幫了我們大忙。”這是采訪中許多環(huán)衛(wèi)工人共同的話語。
2009年,在全國環(huán)衛(wèi)行業(yè)還沒有先例的情況下,針對清掃員工作中發(fā)生意外事故或突發(fā)急重病時,因無錢得不到及時救治的問題,夏志國個人捐資籌建,經(jīng)市民政局批準,成立了“朝陽市心愿城市道路清掃員援助中心”(以下簡稱“援助中心”)。為了解決“援助中心”的注冊資金問題,他把自己被評為省特等勞動模范后省里和市里獎勵的4萬元錢以及回母校作報告得到的3000元報酬全都捐給了援助中心?!霸行摹钡玫搅耸杏嘘P部門的大力支持,社會愛心人士踴躍捐款,保證了正常運轉?!霸行摹辟~戶目前有資金近百萬元,為82名清掃員提供了援助,援助資金累計達48萬多元。
清掃大隊還爭取到了解放軍二三四醫(yī)院的支持,將其確定為清掃員定點救助醫(yī)院,建立“綠色就醫(yī)通道”:清掃員在工作中受到意外傷害時,在無責任方先期付費或個人無法付費的條件下,都可到二三四醫(yī)院先行醫(yī)治,“援助中心”再進一步解決相關問題。
為了高尚的目標,多大的代價我也愿付出。
——羅曼·羅蘭
17年酸甜苦辣,對職工,夏志國襟懷坦蕩,對家人,他愧疚于心。
整天早出晚歸,為家里幫不上什么忙,愛人難免有怨氣:“你還知道這個家?拿個被子,馬路不就是你的家?”
愛人性格直爽,“刀子嘴,豆腐心”,說歸說,對夏志國生活上的照顧始終體貼入微。
有一次,急著去早班的清掃現(xiàn)場,疲困未消,大熱的天,夏志國竟稀里糊涂地把冬天清掃時穿的雪地棉鞋套在了腳上。剛出樓道,腳熱得不行,低頭一看,方才恍然。折返上樓,手機響了,電話里傳來妻子的聲音:“老夏,你是不是把鞋穿錯了?快回來?!睅撞脚苌蠘?,妻子正提著他該穿的鞋子站在門口。夏志國的眼睛濕潤了。
說起母親,夏志國的眼圈就發(fā)紅。
夏志國說,家里幾個孩子中,母親最疼愛的就是他。記憶里,母親唯一一次和他發(fā)火是2009年的端午節(jié)。
平時,親戚朋友了解他的工作特點,婚喪嫁娶、家人聚會、親朋宴請,他不能到場,大家習以為常。這一次,頭天晚上,母親就給他打了電話,讓他第二天必須來。母親說:“咱家好長時間沒吃團圓飯了。明天端午節(jié),中午人都在,可不能缺了你啊?!毕闹緡饝恕?/p>
第二天,11點多鐘,哥哥、姐姐的電話就接二連三地打過來,催他趕快過去,說人都到齊了,菜也做好了,爸爸媽媽就等他呢。
中午,飯菜快涼了,還不見夏志國的蹤影。母親來氣了,電話打過來,狠狠地數(shù)落了他幾句,不等他說話,就撂了電話。
夏志國理解母親的心情。他何嘗不想馬上回到家中,和父母、親人好好吃上一頓飯?
節(jié)假日是環(huán)衛(wèi)工人最忙碌的時候。一條街路一條街路地走下來,在路段上待一會兒,和工人們說上幾句話,時間就一分一秒地過去了。臨近晌午的時候,還有幾個重要的路段沒看完,他放不下心。檢查完最后一個路段,已經(jīng)快到下午2點了。匆匆趕到父母家里,桌旁只剩下大哥和姐夫還在說著話??粗改甘难凵?,夏志國無言以對。
2010年夏天,夏志國的母親得了肺癌,從發(fā)病到去世,僅僅一年多的時間。這期間在朝陽和沈陽都住院治療過,而他都因為工作,很少有時間去陪陪老人家。這成為夏志國永遠的遺憾。
在家里,夏志國最愛看的就是7歲的兒子身披爸爸獲得全國勞動模范的綬帶拍攝的一張照片。
挺直的胸脯、閃亮的雙眼、興奮的表情……紅地金字的綬帶,似乎讓剛上小學1年級的兒子懵懵懂懂地體會到了爸爸的光榮。
平日,“爸爸工作忙”、“爸爸去開會”、“爸爸去除雪”,是兒子從父親嘴里聽到最多的幾句話。
下雪的時候,看爸爸拿上除雪工具又要出去了,兒子說:“爸爸,你除完雪,回家給我堆個雪人唄?!?/p>
夏志國滿口答應,兒子的這個心愿卻至今沒有得到滿足。
聽小伙伴講起爸爸媽媽領著出去玩的開心事,兒子問夏志國:“爸,你啥時也帶我出去玩?”
夏志國說:“得空爸爸領你去大青溝?!?/p>
可是,哪有時間?又不能對孩子食言。情急之下,夏志國找到一個要好的同學,趁同學一家三口去北戴河旅游之機,讓其把兒子帶上。自己雖然去不上,總算補償了孩子的一點兒心愿。
17年風雨情,17年輝煌路。
從清掃工人到市環(huán)衛(wèi)局副局長、城市道路清掃保潔管理大隊大隊長,夏志國在平凡的崗位書寫精彩的人生,先后獲得省學雷鋒標兵、遼寧省特等勞動模范、全國勞動模范、遼寧省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全國創(chuàng)先爭優(yōu)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等榮譽稱號。他領導的清掃大隊得到了社會的尊重和人們的贊譽,被授予“全國三八紅旗集體”、全國“工人先鋒號”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