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婧
歷史可以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兩大類。前者是指自然界發(fā)展的客觀存在,后者是指人類社會的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及其規(guī)律。而歷史學也有兩個層次的含義,第一個層次是指真實存在的史實,第二個層次是指對史實的理解和詮釋。而我們通常所指的科學的歷史學就是第二個層次上的,是研究和闡述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具體過程及其內在規(guī)律的科學?!罢_地和準確地描繪現(xiàn)實的歷史過程”是歷史研究的起點,但是,歷史進程是千變萬化不斷發(fā)展的。因此,探求歷史軌跡,揭示歷史規(guī)律,就成為歷史學最根本的任務。
人們在面對紛繁復雜的歷史現(xiàn)象時,總避免不了對這些現(xiàn)象作出自己的判斷或者評價,久而久之,逐漸的形成對歷史整體形態(tài)的理論性認識,這就是歷史觀。歷史觀是指人們對社會的起源、社會生活的本質,以及歷史總體運動和一般規(guī)律的理論性概括,是人們對歷史的根本觀點、看法;大概可以分為:階級史觀(即革命史觀)、文明史觀、全球史觀(即整體史觀)、現(xiàn)代化史觀、英雄史觀、個人史觀、社會史觀等。而這些歷史觀可以是正確的客觀反映歷史真理的歷史觀,也可以是錯誤的與史實想違背的歷史觀。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之前,歷史學是在唯心主義歷史觀的統(tǒng)治之下。那時,歷史學家們試圖揭開歷史發(fā)展的奧秘,但是由于時代和階級的限制,沒能完成這個任務。在他們的探索中,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也吸取了很多的教訓。馬克思和恩格斯就是在繼承和批判前人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唯物主義歷史觀。唯物史觀是對歷史本質的真實反應,是歷史學的靈魂。
歷史研究不僅是要回答“是什么”,還要回答“為什么”,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的指導才能完成這個任務。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研究兩者不能分離,相互依存。史學研究需要歷史唯物主義一般原理作為指導,而歷史唯物主義也需要以歷史研究的成果為依據(jù),豐富和發(fā)展自己。
用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來考察人類社會的歷史,首要的工作就是搜集,整理和鑒定各種史料。史料,也稱歷史資料,指的是人類社會在發(fā)展過程中所遺留下來的,便于人們了解和研究歷史過程的痕跡。人們對歷史的認識和研究都離不開史料。史料的范圍很廣闊,大致可以分為實物、口碑和文獻。實物史料是指那些能夠明確反映和傳遞歷史信息的物體,包括各類遺物、遺址、建筑、墓碑、雕塑等??诒妨希卜Q口述史料,是指通過人們口頭相傳繼承下來的人類的言行。文獻史料上指人類的文字記錄或文字材料,包括史書、思想或學術著作、文學作品、報刊雜志、外國人的著述等。
這些大量的史料都是對歷史的反映,但是能夠得到反映的歷史遠非全面。傅斯年提出著名論調“歷史學即史料學”,引起史學家們對歷史學的思考。各種史料的完備對正確描述歷史現(xiàn)象,取得科學的結論和觀點有極大的幫助。然而,我們強調史料在歷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并不意味著史料可以代替史學,“歷史學即史料學”這種觀點顯而易見是不正確的。史料只是歷史研究的起點,歷史學是通過史料來研究過去的社會。但是史料并非是透明的,并不是對歷史現(xiàn)象的直接反映,要透過史料來認識歷史現(xiàn)象,歷史學家的主觀能動性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史學工作者在運用史料的過程中,總是同一定的史觀相聯(lián)系的。因此,歷史研究就必須做到運用馬克思主義史料學來獲得真實可靠的史料,并且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指導,這樣才是科學的歷史學。
歷史學的基本特點是——史論結合,它是歷史教學中必須要堅持的基本原則。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高度分析具體的歷史現(xiàn)象,揭示其內在的本質和規(guī)律的過程就是“史論結合”的過程?!笆贰笔侵甘妨?、史實,即研究歷史的資料和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論”就是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觀點分析史料得出的結論。然而,兩者之間關系如何,史學界也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提出“重史輕論”、“唯史料學”,這種觀點明顯具有經驗主義傾向。僅僅依靠史料來進行史學研究,忽視歷史學的客觀規(guī)律性,拒絕從史料中探求歷史現(xiàn)象的內在聯(lián)系及其實質的看法是錯誤的。史料學對于歷史研究來說是一門輔助學科,如何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搜集、整理、審查真實可靠有用的史料,僅僅是歷史研究的第一步,只有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指導下,分析總結歷史學的一般規(guī)律才是歷史研究的最終目的。
另一方面,有人提出“重論輕史”、“以論帶史”的觀點,同樣也是片面的、脫離實際,犯了教條主義。研究歷史必須從實實在在的史實出發(fā),沒有對史實進行分析就得出結論是不對的。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是科學的理論,但科學的理論也是從客觀真實存在的事實中總結歸納出來的,馬克思主義史學不但不排斥史料,反而十分的重視史料的作用,只有充分的掌握大量的史料才能進行歷史研究。
因此,“史”和“論”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二者應該是統(tǒng)一的,不應該割裂開來?!笆氛摻Y合”,說得具體一點就是理論和史料相結合。馬克思主義史學承認理論的指導作用,運用科學的理論為我們指出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有了正確的理論指導,才能研究具體的歷史問題,與歷史實際相結合,搜集、整理、分析大量的歷史資料,從而揭示歷史真相,闡明客觀的發(fā)展規(guī)律,總結經驗教訓,指導社會實踐。由此可見,史論結合才是我們研究歷史要堅持的正確原則和方法。
“史論結合”具體來說就是史實、材料與觀點、結論的統(tǒng)一,是歷史教學的一種方法,加強“史論結合”的教學對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史論結合”也是學習歷史必須掌握的一種能力,我們中學教師應該在日常歷史教學過程中注意加強“史論結合”的方法,提高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首先,堅持理論從史料中來,再到史料中去,加強“史論結合”。在教學過程中盡量挖掘史料中蘊含的理論因素,結合對史實的講述有意識的啟發(fā)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同時,多提供讓學生運用歷史理論來分析歷史材料的機會,提高他們正確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強化歷史概念的學習,正確的理解歷史概念是掌握歷史史實,閱讀歷史材料的前提條件。再次,重視理論教學,加強學生對歷史現(xiàn)象進行因果分析,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將教材上的各個知識點串聯(lián)起來,培養(yǎng)他們的歷史思維能力,突出歷史教學的系統(tǒng)性。
[1]《史學概論》編寫組.史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
[2]吳澤主編.史學概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3]于友西主編.中學歷史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何成剛,彭禹等著.智慧課堂:史料教學中的方法與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