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魯國國君魯定公尋求治國良策,于是將孔子招到身邊輔佐自己。魯定公不單求教于孔子,也常與孔門賢徒探討為政得失。有一次談到馭馬問題,魯定公問顏回說:“先生聽說過東野畢很擅長駕馭馬車吧?”顏回答道:“可以算是擅長,不過他的馬將來一定會跑掉?!濒敹ü牶蠛懿桓吲d,東野畢擅長駕馬是眾所周知的事,可顏回卻說他駕的馬會跑掉,不知用心何在,于是對旁邊的侍臣說:“原來君子也會背后誣陷別人?。 ?/p>
三天后,掌管畜牧的官員跑來報告說:“東野畢駕的馬不聽使喚,掙脫韁繩跑掉了,有兩匹馬已經(jīng)跑回了馬廄。”魯定公一聽,急忙讓人駕車去請顏回前來。顏回到后,魯定公向他請教說:“先生之前就斷言東野畢駕的馬必將跑掉,不知你是如何預知的呢?”顏回答道:“臣是以政事的道理推斷出來的。從前舜帝善于治民力,造父擅于馭馬。舜帝不逼迫人民,造父也不會讓馬力窮盡。所以舜治下沒有逃亡的百姓,造父手下也沒有逃跑的馬匹。臣看東野畢駕馬時,雖然拉緊韁繩,姿態(tài)端正,馬的緩急快慢、進退奔走,看似全在他掌控之中,但當經(jīng)歷險阻到達遠方之后,馬已筋疲力盡,他卻仍要馬不停奔跑。臣以此推斷,馬是一定會逃掉的?!濒敹ü潎@道:“原來如此!果真如你所言。先生能否進一步闡明其中的道理呢?”顏回說:“臣曾聽說,鳥被逼急了要啄人,獸被逼急了要抓人,而人被逼得沒辦法時就要欺詐。從古到今,凡是把手下人逼到無路可走的,也必將為自己帶來危險??!”
顏回看似說馬,實則論政。他心目中的圣主舜,愛民何其深,憂民何其切。舜從不窮盡民力,人民因而安居樂業(yè),使得治下無佚民。顏回借此告誡魯定公,人民困苦時,如果仍舊盤剝、打壓,其后果可想而知。只有體恤民情,待民以仁愛,治民以寬厚,方為安邦之道。(高希)
原文鏈接
定公問于顏淵曰:“子亦聞東野畢之善馭乎?”顏淵對曰:“善則善矣,雖然,其馬將失?!倍ü粣偅胫^左右曰:“君子固讒人乎!”三日而校來謁曰:“東野畢之馬失。兩驂列,兩服入廄?!?定公越席而起曰:“趨駕召顏淵!”顏淵至,定公曰:“前日寡人問吾子,吾子曰:‘東野畢之駛,善則善矣,雖然,其馬將失?!蛔R吾子何以知之?”顏淵對曰:“臣以政知之。昔舜巧于使民,而造父巧于使馬;舜不窮其民,造父不窮其馬;是以舜無失民,造父無失馬。今東野畢之馭,上車執(zhí)轡,銜體正矣;步驟馳騁,朝禮畢矣;歷險致遠,馬力盡矣;然猶求馬不已,是以知之也?!倍ü唬骸吧?,可得少進乎?”顏淵對曰:“臣聞之,鳥窮則啄,獸窮則攫,人窮則詐。自古及今,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保ㄟx自《荀子·哀公》)
注釋:
① 失:通“逸”,奔逃。
② 驂(cān):古代用三匹馬或四匹馬拉車,兩旁的馬稱“驂”,中間的馬 稱“服”。
③ 朝禮:朝廷所規(guī)定的禮儀。此指六藝之一的馭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