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實錄·圣祖實錄》
朕惟致治雍熙,在于大小臣工,悉尚廉潔,使民生得遂。內(nèi)外滿漢文武官員,各有職守,必律己潔清,屏絕饋受,乃能恪恭職業(yè),副朕任使。近聞在外文武官,尚有因循陋習,借名令節(jié)生辰,剝削兵民,饋送督、撫、提、鎮(zhèn)、司道等官。督、撫、提、鎮(zhèn)、司道等官復(fù)苛索屬員,饋送在京部院大臣、科道等官。在京官員,亦交相饋遺。前屢經(jīng)嚴禁,未見悛改,殊違潔己奉公之義。兵民日漸困乏,職此之由。以后著痛加省改,斷絕饋受,以盡厥職。如仍蹈前轍,事發(fā)之日,授受之人一并從重治罪,必不姑貸。
【注釋】
① 致治:使國家在政治上安定清平。 雍熙:和諧。
② 任使:差遣,委用。
③ 督:總督,清朝時統(tǒng)轄一省或數(shù)省行政、經(jīng)濟及軍事的長官。撫:巡撫,清朝主管一省軍政、民政的地方長官。 提:提督,職掌軍政,統(tǒng)轄諸鎮(zhèn),為地方武職最高長官。 鎮(zhèn):鎮(zhèn)將,各鎮(zhèn)中主管軍民的長官。 司道:清朝時隸屬于巡撫的專設(shè)機構(gòu),歸巡撫管轄。
④ 部院:清代中央六部和都察院的合稱。 科道:明清六科給事中與都察院十三道監(jiān)察御史的總稱。
【大意】
我認為國家政治上的安定和諧,全在于大小官員崇尚廉潔,讓百姓生活安定。朝廷內(nèi)外的滿漢文武官員各有各的職責,必須以清正廉潔要求自己,拒絕饋贈納賄,這樣才能恪守職責,與我委任的初衷相符。最近我聽說在外的文武官員承襲舊的壞習慣,借著節(jié)令和生日的名義,剝削手下的士兵和百姓,并將這些錢財贈送給總督、巡撫、提督、鎮(zhèn)將和司道等官??偠健⒀矒?、提督、鎮(zhèn)將和司道等官又苛刻地勒索屬下官吏,以饋送在京的各部院大臣、科道等官。在京的官員,也互相饋贈錢物。此前已多次嚴厲禁止這種行為,卻不見悔改,嚴重違反了廉潔奉公的意義。如今,士兵和百姓日益貧困,原因就在于此。此后應(yīng)該痛加反省改進,斷絕互相饋贈之風,以盡各自的職責。如果仍和以前一樣,事發(fā)的時候,送禮之人與接收禮物之人一并從重治罪,絕不輕饒。
點評
早在春秋時期,齊國賢相晏嬰就指出:“廉者,政之本也?!笨滴蹙拍辏?670),是康熙皇帝親理政務(wù)的第四年,也是飛揚跋扈一時的鰲拜集團被鏟除的第二年,此時,這位勵精圖治的青年天子決心整肅官場,反腐成為第一要務(wù)。于是,康熙向吏部和兵部發(fā)出了這道上諭。上諭提到了為官者應(yīng)具備的素質(zhì),舉出了官場中賄賂成風的現(xiàn)象及危害,最后提出了“授受之人一并從重治罪”的反腐措施。有受賄是因為存在行賄,康熙對腐敗問題的理解著實深刻,這種治亂除根的方法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