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寺廟與村莊

      2013-08-15 00:46:54
      躬耕 2013年11期
      關(guān)鍵詞:寺廟

      ◆ 喬 闊

      神是普通的人,人可升華為神。

      ——題記

      草 廟

      草廟的廟里,敬有很多神仙,有祖師爺、關(guān)公爺、藥王爺?shù)鹊?,而且還有娘娘(觀音菩薩)。而現(xiàn)在,祖師爺、關(guān)公、藥王爺一干人等仍端坐在大殿里,而娘娘,已和這些大老爺們分道揚鑣,專門去到臨街的三間房舍里,單獨接受善男信女們的膜拜。這起碼說明,娘娘的香火還是很旺的,旺盛到可以不看別人臉色的地步,于是,就另立門戶,不讓那幫大老爺們跟著抹油。

      祖師爺覺得娘娘過河拆橋,心里相當(dāng)不滿,但也沒有什么辦法。

      草廟原來的廟宇,并不在草廟街上,在村子北邊的小寺溝,如今遺址還在。那里,當(dāng)時不只住著祖師爺這尊大神,還住著一位龍王,龍王說寺廟壓了他的神經(jīng)線,讓他日夜頭痛,非逼著祖師爺搬家不可。祖師爺無奈,只好給附近的人們托夢,要求搬家。村里人就在南崗上修座廟,請祖師爺過去。但那里地偏人稀,祖師爺不愿去。那日,村上十八條壯漢,抬著祖師爺這尊大神,往南崗去。剛進村子,祖師爺一看,這里上風(fēng)上水,風(fēng)景秀麗,是一處風(fēng)水寶地,決定待在這里不走了,他稍一使勁,就把抬神像的繩索壓斷了。人們再抬,祖師爺就是不挪窩。村里人終于明白,祖師爺看中了這里,不愿走了。于是,就匆匆找來山草,為祖師爺搭了一座草廟,祖師爺就此安頓在了村子邊上。

      這已是五百年前的事了。五百年光陰如梭,五百年歲月如歌,五百年前一座小小的草廟,而今,已是一片青堂瓦舍,五百年的香火,讓草廟這個尋常地方,日益繁榮起來。上世紀(jì)90年代,我初來草廟。并不曉得草廟這個名字的來由,只曉得他是一個行政村,且是一個不同尋常的一個行政村,是除了鄉(xiāng)政府所在地之外,這一帶唯一有街的地方。草廟街上有糧管所、信用社、外貿(mào)站、百貨商店等等。并且還有集市,割肉打酒、包子油饃,只需到草廟街上,都能買得到。所以,草廟有比周圍村莊讓人眼饞的人氣。

      草廟這座廟,我初見時并沒有什么好印象。廟院的前院,是草廟小學(xué),而后院,仍是寺廟。人們燒香拜佛,必須經(jīng)過學(xué)校,才能到達廟院。看到這種情形,我感到十分震驚:這怎么可能呢?前院,書聲朗朗,后院,佛聲悠揚。前院,粉筆沫飄飛,后院,香火繚繞。這,不僅是風(fēng)馬牛不相及,簡直是水火不容的事情。寺廟和學(xué)校共存,拜佛燒香,對我們下一代的幼小心靈將是何等影響!我憂心忡忡。我當(dāng)時就給村干部們建議,是不是讓寺廟另去他處?村干部們面露難色:這都幾百年的寺廟了,讓它搬到哪兒呢?再說,搬到別處群眾也不答應(yīng)。想想,這也不是村干部們所能辦到的。我也給鄉(xiāng)領(lǐng)導(dǎo)建議,把寺廟搬走,鄉(xiāng)領(lǐng)導(dǎo)也僅笑笑,沒有明確的表態(tài)。那幾天,我寢食難安,就坐于燈下,寫了篇新聞稿,題目是《讀書聲誦經(jīng)聲聲聲入耳,上學(xué)的燒香的出入一門》,準(zhǔn)備寄往報社。但反過來想想,這不是給鄉(xiāng)里村里抹黑出難題嗎?再說,這也是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大革命中,它都頑強地生存了下來,若因我的某種做法,它消失了,毀滅了,不存在了,我不成了千古罪人?于是,就把稿件揉成個紙團,扔了。

      草廟的廟,一如既往地存在著。讓人稍感欣慰的是,學(xué)校和寺廟已不再同處一院。寺廟新修了院子,改了大門,和學(xué)校完全分開,一個門朝南,一個門朝西,井水不犯河水了,這樣,對寺廟和學(xué)校都有好處。此時,我已不在草廟包村,對寺廟和學(xué)校的情況,知之甚少。一日,我偶爾進了寺廟,發(fā)現(xiàn)廟院緊湊,環(huán)境安靜,特別是臨街的三間,竟成了娘娘廟。大娘娘、二娘娘、三娘娘各守一方,接受著各路香客的膜拜。此時,有三兩位年輕女性,小心翼翼地走進廟里,見了我們,又悄悄地走開。一位村干部說:她們是來燒香拴娃娃的。這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據(jù)村干部介紹,草廟的娘娘廟非常靈驗,要男是男,要女給女,娃娃聰明健康,很受附近女人們的信賴。我不禁啞然一笑:真的嗎?那位村干部說:屢試不爽。要不,香火咋能興旺幾百年。我依然搖搖頭。

      我們這里,女子結(jié)婚三年兩年,若懷不上娃娃,在吃偏方醫(yī)治的同時,有迷信者,則抱怨觀音娘娘不肯送娃娃給他家,于是,就到娘娘廟里燒香拜佛,懇請娘娘送一個。民間就流傳有《余二姐拴娃娃》的歌謠。歌謠唱到:“二八佳人女嬌娘,低頭進了子孫堂。進了廟門雙膝跪,送生奶奶(也叫送生娘娘)聽衷腸?!贝烁柚{很長,有百余行,說一位新媳婦余二姐,結(jié)婚仨月就到娘娘廟求子,送生奶奶笑她心太急,就故意捉弄她,數(shù)年之內(nèi)送她一群兒女,弄得她整日手忙腳亂顧此失彼。歌謠詼諧生動,朗朗上口。余二姐進到廟里,先說求子因由,再說家庭條件,然后是求子標(biāo)準(zhǔn),再介紹回家路線,然后動手拴娃娃。其間不乏精彩部分:“小姐說罷抽身起,舉目再觀子孫堂。東山娃娃也不好,西山娃娃也不強。送生奶奶懷中抱一個,富態(tài)態(tài)的壽命長。從腰里掏出紅頭繩,拴到娃娃脖子上。有福有壽跟娘走,咱家倒比別家強?!庇喽阋豢绯鰪R門,送生奶奶就譏笑她:“這是誰家瘋大姐,來到廟里瞎癲狂。過門不到仨月整,來到廟堂求兒郎。狠狠心一年給她送一個,兩年給她送一雙。過門五年沒有到,兒女給她送滿床。屎布尿布洗不及,顧不上做鞋縫衣裳。這事兒休把俺來怨,自找苦吃理應(yīng)當(dāng)。”

      在草廟,拜佛求子,也有自己的節(jié)日。每年的正月十五、十六,便是草廟的古廟會。廟會要請兩三臺大戲,連唱三天。十里八鄉(xiāng)的男女老少,舊社會坐馬車、牛車,甚至是轎子來趕會。而現(xiàn)在,交通條件方便,自行車、摩托、拖拉機,甚至是小車,齊上陣,把個草廟街弄得熱鬧非凡。特別是那些有祈子愿望的年輕媳婦們,喊上最貼己的女性同伴,以趕會的名義,去完成一樁藏于心底秘不示人愿望。她們會在看戲的間隙,悄悄地溜出會場,來到娘娘廟里,跪下身來,呢喃著自己心事。但現(xiàn)在又與舊時不同,已不真的用條紅頭繩把娃娃拴回家,只要在娘娘面前燒香叩拜,表明自己的心愿,并許下意愿圓滿后何以回報,整個求子儀式就算結(jié)束。然后,再神不知鬼不覺地退出來,回到戲場里,重新陶醉于那才子佳人、倜儻風(fēng)流、恩恩怨怨的戲劇情節(jié)里。

      女人們所做的這一切,興許連她們自己的男人也是不知道的。而她們的男人,也可能就是二三十年前,在娘娘廟里拴回的某個娃娃,此時,在草廟古廟會上,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草廟古廟會在它形成之初,有一項娛樂活動,就一直活躍在古廟會上,那就是打銅器、擂大鼓。那兩天,方圓各村的銅器班子,都不約而同地聚集在草廟古會上,爭相展示各自的技藝。那些平時攥鋤把、掄大錘的一雙雙大手,打起銅器擂起大鼓來,也是那樣的嫻熟、優(yōu)雅,游刃有余,且獨具魅力。幾十路銅器來到草廟街上,像星星過月月(一種兒童游戲)一樣站東過西,招搖過市,受到無數(shù)“粉絲”們的夾道歡迎。然后,被草廟組織者安排到不同位置,開始他們的才藝大比拼。一面大鼓,碾盤那么大,擂出的聲音,如同滾雷,震得人心里揪成一疙瘩兒。更震撼的是,那大鐃大如鍋蓋,每只15斤,兩只大鐃被漢子們舉過頭頂,十二人同時擊打,那聲音灌倒耳朵里,像錐子,在耳朵里亂剜,剜得耳根生疼生疼。他們演奏的曲目,起初是緩慢、柔和的《山坡羊》、《干草板》、《雞上架》,繼而是激昂、奔放的《鳳凰雙展翅》、《爪》,高潮時,是如雄獅怒吼、火山迸發(fā)的《撞到墻》、《亂砸一百二十錘》。觀眾們走馬燈一樣,輪番欣賞各路銅器表演,到最后,注意力則集中到銅器裝備齊整、節(jié)奏整齊劃一,精神飽滿,鼓手花活兒較多,人緣又好的幾路,圍觀叫好,加油助威。有時,一路銅器甚至能贏得全街觀眾,那是至高無尚的榮譽。

      鼓手們?nèi)我鈸]灑著他們的激情。即便寒風(fēng)凜冽,他們也脫掉棉衣,摘去帽子,赤膊上陣,仍是汗水沛流。隨著鼓點的節(jié)奏,他們搖頭晃腦,完全陶醉于那酣暢淋漓的演奏氛圍里。而那些銅器手們,完全是拼體力、拼毅力,30斤的大鐃,舉到頭頂,敲打出整齊劃一的美妙撞擊,體力不支的,當(dāng)場就會癱倒在地。而最激烈的表演,是兩路銅器狹路相逢,各不相讓,他們拉開陣勢,進行較量,直打到對方潰不成軍,主動認輸,讓開道路,方才罷休。若恰逢對手,難分伯仲,那較量的激烈、殘酷程度,不亞于一場生死相拼的肉搏戰(zhàn)。兩班銅器,可以從上午打到下午,從下午打到深夜,那是團隊間的集體較量,整個村子的人可能輪番上陣,前仆后繼。為了擊敗對手,他們都派出了自己的頂尖鼓手,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領(lǐng),有些鼓手的虎口震裂了,鮮血滴落到鼓面上,仿佛一朵朵盛開的菊花。而那些銅器手們,有些大鐃已被打得破爛不堪,竟不予理睬,照打不誤。其間,各自的啦啦隊不斷地點燃火銃、燃放鞭炮,把夜空弄得通亮,如同白晝。實在不分高下,就有人出面調(diào)停,訂下和約,雙方同時偃旗息鼓,但雙方都認為自己是最后贏家,竟也得意而歸。

      那幾天,草廟人特別興奮,一場廟會,無疑是一張請?zhí)y得一見的朋友見了,多年不走動的親戚來了,特別是來會上踩高翹的、撐旱船的、跑竹馬的,還有各路銅器班子,是廟會的主角,草廟人會熱情的把他們拉到家中,毫不吝嗇地端出好吃的、好喝的,款待這些廟會上的功臣。來草廟趕會的,不管認識不認識,都是草廟的客人,三句話一寒暄,就會把他們拉到家里,賓客相待。有些人家,一天之內(nèi),總在不停地做飯、待客。每年每年,都是如此,從古到今,已成習(xí)俗。

      一個村莊有一座廟宇,特別是有一座娘娘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它讓這個村莊生動、激情、不同凡響起來。這樣的村莊永遠充滿生命的活力。

      塔寺

      塔寺村,是個有故事的地方。比如,村南有條嶺,緩緩地延伸到田野中來,上邊松柏點綴,巨石陣列,極有韻致,塔寺人就不叫它坡嶺,叫鳳凰單展翅,并附帶一則鳳翔九天的故事;河對岸有面坡,坡頂盡是黃土,與周圍景色迥異,塔寺人把這個坡頭叫望花樓,傳說一個大家小姐去樓上觀花,不幸墜亡,故事凄美憂傷,讓人浮想聯(lián)翩;村子對面的山半腰,有一塊白箭石,酷似一條跳動的鯉魚,塔寺人管它叫鯉魚跳龍門。我總疑惑,這條鯉魚跳過山嶺,要去干什么呢?塔寺人解釋說,山那邊有個無底深潭,是魚兒向往的天堂。塔寺這地方,坡坡嶺嶺都有來路,花花草草都有故事,置身于此,仿佛在讀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或者,是一位鄉(xiāng)野高人悉心撰寫的一本線裝古書,內(nèi)容繁復(fù),引人入勝。

      這本書的開始,肯定會有一座古塔和一座寺廟。但這古塔和古廟,是什么時候修建的,外村人說不清楚,塔寺人試圖說清楚,但說了很多,到底還是說不清楚。于是,塔寺人會帶你去寺里,看一通斑駁的石碑,石碑是明朝嘉慶十三年立的,記載了重修寺廟的經(jīng)過。這樣說來,塔寺這座廟宇,至少有500年的歷史。而塔寺的那座塔,在村南小河旁,雖說早已不存在了,但在塔寺人心中,它一直還存在著。他們會用語言,在你面前,隨時勾勒出一座精妙的佛塔。那佛塔,六角形,八層高,由很老的青磚砌成,塔角掛有風(fēng)鈴,風(fēng)兒吹過,清脆的鈴聲猶在耳旁。當(dāng)然,塔前還長有幾棵古柏、古槐,有兩三摟那么粗,樹下有石桌石凳,還有兩位老和尚,總在樹下對弈,不問晨昏。那古槐開了滿樹滿樹的槐花,風(fēng)兒一吹,香透整個村莊,招來無數(shù)蜂蝶,整日嚶嚶嗡嗡的。到了秋天,滿樹槐豆,密密麻麻,和尚把它摘下來,九蒸九曬,制成泡茶的原料,沏成茶水,放在石桌上,過往行人,都可以舀上一碗,甘甜可口,生津解渴。要么,被老和尚隨手贈人一把,不問去處。我想象,九蒸九曬的槐豆,肯定有佛家的味道。

      那座寺廟叫青天寺,不大有人叫的。寺廟的規(guī)模到底有多大,現(xiàn)在已很難說清楚了。保留到現(xiàn)在,僅上房三間,南偏方三間,都已經(jīng)很古老了,房的檐頭,尚存些套花的木雕、磚刻,上屋房梁,漆黑如墨,好像也雕刻了什么,在房下,總也看不出個所以然來。我第一次進入寺廟的時候,它已不再是寺廟,而是塔寺的村部。在我看來,它少了村部的莊重,而隱隱透出的,是些神秘陰森的氣息。我駐村塔寺,晚上就住在村部,塔寺人見我起來早餐,面不改色,尋常一樣,就關(guān)切的問:昨晚休息的可好?我說:好。他們不信。但我分明很好。后來得知,文革時,廟內(nèi)吊死一位女干部。從此,那位女干部,一到晚上就走進我的夢里。套用佛家的話說:不是廟里有女干部,而是我心里有女干部。

      塔寺的寺廟,在村子的心中。原本香火是很興旺的,百里外就有人來燒香。但到文革前夕,破敗到只剩一個和尚,而那個和尚,已經(jīng)足夠的老了,夏日的午后,他搗著拐杖,趿著拖鞋,從巷子里走過,孤寂的杖聲響徹村莊,像一段刻骨銘心的歷史,永遠留存在塔寺人的記憶深處。寺廟的門前,也總掛著一束正在燃燒的蒜辮兒,旁邊,再放一些煙葉兒,上工下工的人們,走到這里,就會蹲下身來,把煙葉按到煙鍋里,抽一袋旱煙,然后去干別的事情。而老得不成樣子的和尚,也只能干這一樣事情。

      而現(xiàn)在的寺廟,村部早已搬出,寺廟又成了寺廟。不過,里面住的已不再是和尚,而是一位尼姑。據(jù)我所知,這位尼姑半路出家,早年,她是一位很成功商人,曾把連鎖店開到了上海,但不知什么原因,卻來塔寺當(dāng)了尼姑。她住進寺廟后,造了一座佛塔,佛塔不在原址,而在寺廟的對面,黑色大理石鑲面,上刻《金剛經(jīng)》、《大悲咒》什么的,早晨和傍晚,塔影拖得老長老長,仿佛也小有氣派。廟院路邊的房里,請人用黃泥塑了佛像,但不知什么原因,塑得粗糙,是個半拉子工程。有尊佛像,甚至還沒有塑完,手腕還是一簇稻草,看上去頗為滑稽,全沒了佛像的莊嚴(yán)與神圣,佛像咋能弄成這樣子呢?我很是費解。我原先住的上房,也塑了佛像,樣子要好一些,旁邊放一功德箱,很少有人往里面放錢,我放過一次,尼姑不屑,我覺得沒意思,便不再放了。屋子的角落里,堆了很多印好的佛經(jīng),幾車子也拉不完,這么多的經(jīng)書,送與誰呢?就常常見尼姑一袋一袋搬上班車,拉到不知道的地方去。尼姑還有一個兒子,二十多歲,也一副出家人打扮,不常見。聽說非典時,被當(dāng)成疑似病例隔離起來,待走出隔離區(qū),混混沌沌的,成了現(xiàn)在這樣子。這也許是尼姑出家的原因?我不能肯定。但不管咋說,塔寺是包容的,它給這位尼姑一個精神的投宿處。

      我不常見塔寺人去寺廟燒香拜佛。也說不準(zhǔn)他們到底信不信佛、信不信神仙。說他們信吧,他們不拜佛、也不燒香,即便進了寺院,也是為別的事情去的。說他們不信,他們?yōu)楹卧诖逯行蘖藦R宇,精心呵護,幾百年香火不斷。我常在心里揣摩,他們大體上是信的。但他們整天忙于農(nóng)活,忙于生計,沒有閑工夫燒香叩頭,頂禮膜拜,但他們只要聽一聽鐘磬之音,聞一聞香火氣息,佛已坐在心頭了,他們內(nèi)心的不安與忐忑,就被撫平了、燙貼了,生活就有了底氣。

      在塔寺,還有一處地方,如今在塔寺人心里,比那塔和寺的分量輕更重些,那就是烈士陵園。烈士陵園僅有60多年的歷史,1947年底,陳謝兵團140多名解放軍戰(zhàn)士,在解放鎮(zhèn)平、內(nèi)鄉(xiāng)時負了傷,被轉(zhuǎn)移到塔寺療養(yǎng)。其時政局不穩(wěn),常遭國民黨殘余的襲擾。那年農(nóng)歷12月22日,為避偷襲,傷員們兵分幾路轉(zhuǎn)移,其中有16名戰(zhàn)士轉(zhuǎn)移到了距此50里外的梁氏庵村,不想,被國民黨頑匪慘殺,塔寺人聞訊,把他們的遺體抬了回來,葬在了塔寺后坡。

      知情人說,其實,陵園里埋葬的烈士,塔寺人一個都不認識。這些烈士,都是無名烈士。只因喝過塔寺人熬的小米粥,吃過塔寺人煮的山芋頭,塔寺人認為,他們就是塔寺人,塔寺就是他們的家,他們是塔寺養(yǎng)育的英雄,必須魂歸故里。青山有幸埋忠骨,烈士能埋到塔寺,不僅是烈士的幸運,更是塔寺人的幸運。塔寺人為有這樣一群烈士而自豪,為擁有一座烈士陵園引以為榮。每年的清明、國慶等節(jié)日,附近的學(xué)生、教師、村民,都去祭拜烈士,有時達數(shù)百上千人。但安葬烈士的地方,原是一片亂葬墳,塔寺人覺得,讓烈士與孤魂野鬼相伴,愧對了烈士。1973年,村民自發(fā)兌錢,在風(fēng)景秀麗的龍鳳山下,為烈士修建了新的烈士陵園,還立了紀(jì)念碑,栽植了松柏。如今,松柏參天,已亭亭如蓋也!60多年來,塔寺人對烈士陵園呵護有加,2001年,南召縣某局扶貧工作隊到塔寺扶貧,特撥2萬元資金,讓村民養(yǎng)羊,村民們卻用這些錢,整修了烈士陵園,扶貧隊得知時,烈士陵園已修葺一新。如今的烈士陵園,紅瓦粉墻,莊嚴(yán)肅穆,還成了縣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塔寺烈士陵園,現(xiàn)已頗有名氣,不光當(dāng)?shù)厝酥?,甚至遠至縣城的人也知道??h城里的人,特別是老軍人、老干部,三三兩兩的,常來烈士陵園。他們進到園里,看看碑文,照照照片,然后指指點點,往往要逗留許久。塔寺人見了,很熱情,甚至過去和他們拉手,再跟他們一起指指點點。我為塔寺人的所作所為而感動,曾帶一位作家到塔寺,拜謁了烈士陵園,也采訪了塔寺人,作家被這種綿延不絕的烈士情懷所感染,寫了一篇《63年的祭奠》,登在了《北京文學(xué)》上,以表達對塔寺人的崇敬。

      塔寺這個地方,要寫的東西很多,但我只寫了古塔、古寺和一座烈士陵園。為什么要寫這些東西,我覺得這些,足以代表塔寺的過去和現(xiàn)在,能夠展現(xiàn)幾百年來塔寺人的精神取向。在過往的歷史中,塔寺人被兵匪、天災(zāi)和人禍蹂躪,不得安寧,他們渴求佛祖和神仙的保佑,就供起來一座寺廟。而今的好日子,卻不是佛祖和神仙給與的,是烈士們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他們目睹了、親歷了,烈士陵園就成了他們心頭新的“寺廟”,他們懵懵懂懂說不清這個道理,卻用質(zhì)樸的行動,詮釋了這個道理。一座烈士陵園豎立在村頭,不僅是對烈士的懷念,更是渴望美好生活的一種訴求。

      梁氏庵

      從塔寺進山,繞沙石河,過七七四十九次,就到了梁氏庵村。

      梁氏庵村坐落在大山腳下。門前,有一座石柱峰,顧名思義,石柱峰是一個石柱,也是一座山峰,通天徹地,立在云霄,讓周圍的一切都生動起來,包括梁氏庵這個村莊。梁氏庵這個深山里的大村,究竟形成于何時,已無法考究。但梁氏庵廟,證明著它的歷史。

      梁氏庵廟在梁氏庵村后,緊挨著村子,雖然村里已沒了梁姓人家,但那廟,仍在。只是,廟已不是原先的廟,是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也不過50年的歷史。廟修的很小,三五人進去就顯擁擠,廟內(nèi)供奉的,好像也不再是佛祖,到底是什么,我也說不清楚??傊菏镶謴R,象征意義遠大于使用價值。

      今年4月,我們一行數(shù)人,去梁氏庵村調(diào)查傳統(tǒng)村落現(xiàn)狀,準(zhǔn)備申報傳統(tǒng)村落保護項目。在村支書王俊生的引導(dǎo)下,我們來到梁氏庵廟前。王支書介紹,當(dāng)年的梁氏庵廟規(guī)模很大,氣勢宏偉,遠近知名。但到底有多大,王支書說,眼前看到的這些地方,都是廟院,我們站的地方,是廟門。見我們將信將疑,王支書指著周圍住戶的墻腳石說,那石條都是從廟里挖出來的。果真,一些一丈多長,一尺多厚的石條,打造的很規(guī)整、很光滑,不似農(nóng)戶通常的墻腳石,仿佛證明著王支書的說法。但深山一個五六百口人的村子,能供得起如此規(guī)模的一座廟嗎?我不敢茍同。近讀一篇文章,解釋廟和庵的問題:小廟為庵,大廟為寺。并不是現(xiàn)在理解的“庵為尼庵,寺為僧寺”。我豁然開朗。俺們這里,有瓜庵、草庵、蠶坡庵,甚至諸葛亮庵,雖不是廟,皆指不大的房舍。據(jù)此,梁氏庵廟即便有些規(guī)模,也不會太大。王支書說的,是空穴來風(fēng),不可信的。

      這座當(dāng)?shù)刂膹R宇,又因何被毀了呢?據(jù)傳:明末清初時,這里的香火還很興旺,但廟里的和尚已經(jīng)變壞了,欺男霸女,強占民田,百姓卻敢怒不敢言。恰逢李自成義軍從此經(jīng)過,有人悄悄告發(fā)了和尚,李自成一怒之下,殺了和尚,拆了廟宇,梁氏庵自此破敗。后雖多次修建,都是臨時性小廟。當(dāng)時,我還疑問:梁氏庵明明是一座庵,住的應(yīng)是尼姑,哪來的惡和尚?當(dāng)知道庵為小廟后,疑惑迎刃而解,梁氏庵原本住的就是和尚。

      我寫梁氏庵傳統(tǒng)村落調(diào)查報告時,描述梁氏庵是這樣形成的:梁氏庵原本是一座知名的寺廟,善男信女前來進香,道阻且長,來去不便,滯留于此,逐漸形成村落?,F(xiàn)在想想,這種說法恐怕有問題。沒有人的存在,哪來的寺廟?寺廟的價值又何以體現(xiàn)?“深山藏古寺”的背后,肯定有一個村莊為依托。正確的說法應(yīng)該是,梁氏庵村落形成后,為給孤寂的心靈建個溫暖的“家”,由梁姓人家出資,興建了這座寺廟。或者是,這座寺廟建成后,由姓梁的和尚主持,這座廟叫梁氏庵。

      在梁氏庵考察,我發(fā)現(xiàn),梁氏庵村不僅梁氏庵一座廟宇。只是,其它的廟宇,都不知名罷了。村西500米的路邊,有一座土地廟,僅兩米見方,高約1米,完全是袖珍型的,用水泥磚搭建,房頂是石棉瓦,墻上刷了紅漆,很經(jīng)意的樣子。里邊是一位矮小的土地爺,用鐵絲網(wǎng)罩了,生怕土地爺跑掉似的。據(jù)我所知,村里的人一旦死去,是要找土地爺上戶口的。上了戶口,陰間的各項活動要參加,各種福利要享受,并接受土地爺?shù)墓芾怼M恋貭?,是一個村莊不可或缺的神仙。土地廟往西的進山入口處,有一座山神廟,超小,陶質(zhì)的,寬有60公分,高有40公分,其上青苔斑斑,老態(tài)龍鐘。王支書說,這座可隨身攜帶的小廟,是村上王姓的祖先帶來的,至少500年歷史。一尊瓷質(zhì)的山神爺立在里面,脖子以上被低矮的小廟遮擋,永遠看不清他的表情。但這不打緊,上山種地、砍柴、挖藥的人們,只要拜一拜山神爺,心里就踏實了,不需要山神爺過多的表情。梁氏庵村南2里許,有一座火神廟,原有二進的宅子,全是青磚瓦房。可惜,文革時,山外人把廟拆了,用廟上的建材修了學(xué)校?,F(xiàn)在,這里瓦礫遍地,只剩了一通石碑,石碑上字跡模糊,僅能看出“火神廟”等字,落款是嘉靖某年某月某日,中文數(shù)字太易風(fēng)化,看不清了。王支書說:他小時候,常在此看戲,院里有三棵大柳樹,幾人都抱不著。如今,大柳樹早已不在,火神廟對面的戲臺也變成了土堆,不知道的人,根本看不出那是戲臺。山里人敬重火神,唱戲前,都要舉行隆重的祭拜儀式。

      在梁氏庵,除了寺廟,還有不少古跡。比如,村里百年的瓦房,房脊似一條巨龍,兩端,有神秘的陶塑。隨行的文物工作者說:那叫“吻”。我初次聽說,印象深刻。村中,遺棄很多古磨盤、古碾盤。有些,還被壘進石墻中。梁氏庵村子不大,為何有這么多石磨和石碾?是我心中無法解開的一個謎。進村路口處,有塊豎起的花崗巖石頭,上刻“糧食川”三個字。“糧食川”即“梁氏庵”。上世紀(jì)六七十年代,梁氏庵人戰(zhàn)天斗地,劈山引水,大造梯田,并期盼年年豐收,就根據(jù)“梁氏庵”的諧音,把村名“梁氏庵”改為了“糧食川”。我覺得,改得還算恰如其分,只是,那悠遠的文化氣息卻被改丟了。當(dāng)然,我的注意力不在“糧食川”這幾個字上,而在支撐這塊花崗巖的底座上。那是由一塊方方正正的石頭鍛造的,它的前面,有一幅淺浮雕,雕刻了一朵盛開的蓮花,這蓮花,雍容華貴,純潔高雅,不似出自一般工匠之手。左右兩邊,一邊也是蓮花,而形態(tài)迥異。另一邊,是個蓮朵,一點開放的痕跡都沒有,就那么孤傲地挺立著,細看,又好像一顆飽滿的心臟,一顆跳動的心臟,一顆迸發(fā)生命活力的心臟,在這頑石之上,跳動了幾百年,仿佛仍能聽到“咚咚”的心音。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流連許久,品咂許久,不愿離去。王支書說:這是從梁氏庵寺廟上運來的碑座。這塊石頭,糾正了我的一些看法,梁氏庵果真不是一座一般的廟宇,它是有一定的規(guī)模和檔次的。

      在村旁,有一處休閑“公園”,“公園”邊上,一塊奇異的石刻吸引了我。梁氏庵群眾把這塊石頭稱之為“棋盤石”,但我越看越不像棋盤。這塊石頭40公分高,60公分寬,中間是縱橫的方格,而方格上,竟有一條橫線是不通的,這根本就成不了棋盤。而“棋盤”外的裝飾圖案,我覺得別有深意。上面,有一個半圓的圖案,周圍是些放射線,左邊,是一只活靈活現(xiàn)的兔子,有長長的耳朵,三瓣的嘴巴,俯臥“棋盤”邊上。最下面,兩條橫線間,是斜折的線條。右邊我有些看不懂,是些草葉什么的東西,并有一條較長的不規(guī)則線條延續(xù)到石塊的邊緣,而棋盤四角,各有一條長長的曲線,似藤蔓植物的卷須。這幅神秘圖案,讓我感覺非同一般。就問王支書,這塊石刻是從哪里來的?王支書說:是從梁氏庵廟院里挖出的。我審視許久,終有所悟。

      最上面的那個半圓和放射狀線,肯定是一個光芒四射的太陽。從而聯(lián)想開去,而那個俯臥的兔子,不就是個玉兔,代表著月亮嗎?最下面那兩橫及其間的對折線條,則表示是一座座山峰和奔騰的河流,右邊比較凌亂的部分,可能是閃電雷鳴和茫茫荒野,四角上的卷須,一看就是卷云紋,代表著云彩。棋盤中間這縱橫交錯的地方,是整個石刻的主要部分,肯定是遼闊田野了!田野塊塊相連,看上去,不就像一個大棋盤嘛!整個圖案我們可以解讀為:有這樣一片遼闊的田野,田野上,太陽普照、星月皎潔,有山川拱衛(wèi)、河流奔騰,有白云悠悠、電閃雷鳴。這樣的田野,風(fēng)調(diào)雨順、稼禾茂密、年年豐收。把這樣的田野鐫刻到石頭上,抬到寺廟里,呈現(xiàn)到佛祖面前,他們的愿望再明白不過了,讓佛祖保佑,使他們擁有這樣的一片神奇的田野吧!

      梁氏庵是一個神仙聚居的村莊。愿諸神保佑梁氏庵,讓他們的生活更幸福更美滿一些吧。

      猜你喜歡
      寺廟
      不斷重建的寺廟
      讀者(2021年17期)2021-08-12 19:00:44
      不斷重建的寺廟
      不斷重建的寺廟
      西藏寺廟書屋建設(shè)現(xiàn)狀和對策研究——以色拉寺寺廟書屋為例
      寺廟里有座大書架——神奇的轉(zhuǎn)輪藏
      論庫倫旗藏傳佛教寺廟的管理
      從管理寺廟到監(jiān)督寺廟*——民國時期宗教立法觀念的轉(zhuǎn)變
      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藏傳佛教寺廟管理的思考
      西藏研究(2016年1期)2016-06-22 11:09:29
      當(dāng)代佛教寺廟規(guī)劃設(shè)計初探
      畫蛇添足
      华坪县| 玉山县| 富川| 海盐县| 和田市| 耒阳市| 长兴县| 缙云县| 台南市| 浦县| 东乡族自治县| 广元市| 安达市| 易门县| 磴口县| 永定县| 林周县| 四平市| 崇仁县| 纳雍县| 通辽市| 高青县| 陈巴尔虎旗| 仲巴县| 磴口县| 大荔县| 泰顺县| 揭阳市| 克什克腾旗| 阳江市| 利川市| 遵化市| 恩平市| 商城县| 德州市| 凤阳县| 田阳县| 荆门市| 石台县| 林西县| 呼图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