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諱是中國古代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對君主和尊長的名字,必須避免直接說出或?qū)懗觥1苤M約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極端于明清,廢于民國。尤其是對君主的名字,必須嚴格避諱,如果不慎“犯諱”,常常會受到嚴厲的處罰。不但在位皇帝名字要回避,皇帝祖上的名字也必須回避,與他們名字同音的字,也都要回避。在書籍出版中,通常的避諱方式是,凡遇到當今皇帝名字,以刻小字“今上御名”回避;遇到皇帝父祖的名字(廟諱),以缺筆方式回避;也有改字回避的。
東漢明帝叫劉莊,班固的《漢書》中,把“莊子”成為“嚴子”;為避唐太宗李世民諱,將“民部”改為“戶部”;唐代大詩人李賀,人稱“詩鬼”,才華橫溢卻不能參加進士科舉,因為李賀父親的名字叫李晉素,“晉”與“進”同音,李賀必須避父親諱。
為了盡量減少避諱帶來的麻煩,古代帝王家族取名多取單字,這樣可減少一半的避諱;另外,多用生僻字,這就是古代帝王名字一般人不認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