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莉[華僑大學外國語學院, 福建 泉州 362021]
極具青春氣息的勵志輕喜劇《扶桑花女孩》幾乎橫掃2006至2007年度日本的各大電影獎項,獲得日刊體育電影大獎、報知電影獎、日本電影旬報、日本籃絲帶電影獎、每日電影獎、日本網絡電影大獎、日本學院獎、日本奧斯卡獎、橫濱電影節(jié)等多個頒獎禮的最佳影片,以及第79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觀眾在情不自禁的淚水和笑聲中,一次次透過電影里的人間百相、復雜的人性和起伏的經歷,收獲諸多源自生活的智慧和感悟。勵志電影是慰藉觀眾的心靈雞湯,青春勵志片作為一種比較年輕的電影類型,不僅在日本,在好萊塢,在世界各地也都受到了日益重視和廣泛好評?!斗錾;ㄅⅰ匪@得的斐然成績便是有力腳注。其風光無限的背后究竟有什么牽動人心的制勝法寶呢?本文以非電影人的角度,通過對《扶?;ㄅⅰ匪囆g魅力的分析,尋找其成功的關鍵因素。
生活永遠是文藝創(chuàng)造的源泉。優(yōu)秀的勵志電影吸引觀眾的首先是溫馨動人的故事情節(jié)與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斗錾;ㄅⅰ啡〔挠谡嫒苏媸?,影片構思巧妙,一改以往劇情簡單、平淡無奇的敘事風格,以草裙舞女孩充滿悲歡離合的奮斗經歷為主線,折射出20世紀60年代日本的經濟狀況、傳統(tǒng)理念、文化風貌及社會百態(tài),在各種矛盾沖突中極具戲劇性地再現了東北工業(yè)小鎮(zhèn)的復興歷程。
矛盾一:重工業(yè)轉型,服務業(yè)興起。
昭和40年(1965),石油逐漸取代煤礦成為主要燃料能源,昔日的煤礦相繼關閉,無數的礦工面臨下崗和失業(yè)。以采礦為生的日本福島縣磐市也面臨產業(yè)的沒落和轉型的危機。故事的緣起是礦山工人為了擺脫失業(yè)困境而努力籌建新的娛樂中心,欲將熱帶島嶼文化移植到日本的東北小鎮(zhèn),決定在這個寒冷的北國投資興建一個四季如夏的“夏威夷音樂娛樂中心”來拯救礦場的財務危機。娛樂中心招募當地礦山的姑娘,并從當時極負盛名的東京國際劇團請來了一位時尚的舞蹈老師來教女孩子們學習跳舞。在最初的草裙舞會上,女孩們第一次看到了這種露臍擺臀的舞蹈,嚇得紛紛逃走,只有紀美子、早苗、初子和小百合四個完全沒有舞蹈基礎的“笨姑娘”心懷忐忑地留了下來。
矛盾二:保守思想遭遇開放觀念。
保守固執(zhí)的村民反對并指責她們學習舞蹈,對這個外表放浪不羈的舞蹈老師內心里抱著輕蔑與排斥,男人的光榮是為工作犧牲,而女人的傳統(tǒng)就是相夫教子。他們認為礦山才是他們的榮耀,對“衣不蔽體”、“搔首弄姿”的夏威夷草裙舞深以為恥。影片以輕快的美國鄉(xiāng)村音樂為背景曲調,在保守與變革的爭執(zhí)與對立中拉開序幕。平山老師的出現即象征一股外來的力量,一股來自都市新生活的思潮。由于紀美子等人的熱誠、勤奮和對夢想的執(zhí)著感染了平山,她開始全力以赴地授課。隨著失業(yè)人數的增加,越來越多的姑娘加入學習舞蹈的隊伍,并逐漸認識到在曼妙的舞姿和異域風情的音樂中包涵著的美的語言,她們的任勞任怨不僅為男人們減輕了家庭經濟的負擔,是為家庭付出的一種表現,同時也在為礦山經濟的發(fā)展默默地貢獻力量,她們所從事的是一份高尚而充滿希望的工作。
矛盾三:青春夢想與現實坎坷。
若非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平山老師帶領姑娘們不畏接踵而來的阻撓和困難,經過刻苦訓練,終于迎來了第一場宣傳演出。歡快的節(jié)奏與輕柔的音樂中呈現出許多汗水與淚水交融的畫面,希望仿佛就在眼前。由于鄉(xiāng)下人沒有見過大場面,初次登臺的她們怯場、出錯,竟然和觀眾打起仗來。面對失敗,她們由灰心沮喪、相互埋怨到團結合作、相互鼓勵,帶著日益自信和堅定的微笑重登舞臺之后,逐漸獲得媒體的好評。然而命運的試煉有時是殘酷且突如其來的。在一次演出過程中,傳來了小百合的父親遭遇礦難,生命垂危的消息。為了實現父親的遺愿——希望女兒成為一名專業(yè)的舞蹈演員,小百合頂著巨大的悲痛和高度的心理壓力,堅持帶著微笑上場,雖然她錯過了與父親的最后一面,但卻由此蛻變?yōu)閳詮妼I(yè)的舞者。影片的結尾,娛樂中心紅紅火火地開張了,扶?;ㄅ冊跉g快動感的鼓點和觀眾們的歡呼聲中驚艷出場,她們整齊一致地扭動腰肢,純熟精湛的表演、喜悅燦爛的笑容以及快樂自信的呼喊“フラガ ル”讓全劇達到高潮。礦山的女兒終于在舞臺上綻放出了青春的絢麗,實現了人生的夢想和價值。
《扶桑花女孩》的時代背景正好處在全球經濟轉型、傳統(tǒng)產業(yè)的生存面臨極大挑戰(zhàn)的年代。實際上,1955年是日本經濟從復興走向高速增長的分界線。早在這個時候,日本政府吉田茂內閣與鳩山一郎內閣就先后制定完善了一個《經濟自立五年計劃》。在這個計劃中,提出了兩大目標:第一,力爭做好產業(yè)的合理化調整,以實現不依靠“美援”與“特需”的國際收支平衡與擴大,在此基礎上達到“經濟自立”;第二,充分吸收迅速擴大的適齡勞動人口,實現“完全就業(yè)”。建立新的產業(yè)、提高生產效率等措施,由此引發(fā)了對能源電力需求的增加,并進行以電力工業(yè)為中心的建設,逐步以石油取代煤炭發(fā)電。①磐市,這個孕育了一代代礦工文化,曾經讓礦工們引以為豪的煤礦小鎮(zhèn)日漸凋敝,正是這股大潮沖擊下的必然結果。影片幾乎可以看成是日本經濟痛苦轉型的一個縮影。
然而,轉型是一個艱難的選擇,也是一次重生的機會。導演并沒有把表現的重點放在歷史的傷口之上,而是以輕松的喜劇形式展現經濟變遷的沉重話題,在礦山的男女老少尋找生機的過程中發(fā)現了堅韌、頑強、陽光和溫情,島國的危機意識恰恰造就了這個民族渴望奇跡、絕處逢生的生存哲學和人文精神以及化危機為轉機的智慧和勇氣。
片中演員個個操著濃厚的福島地方口音,常常被煤炭染得黑頭土臉,深刻表現出當時人們的勤儉、堅毅和單純的性格。20世紀五六十年代,日本許多大企業(yè)推行“終身雇傭制”,企業(yè)十分重視對職工的“感情投資”,主動協(xié)調勞資關系,培養(yǎng)職工“以廠為家”的敬業(yè)精神。②煤礦公司的墻上高掛“一山一家”的匾額,激勵員工與家屬以礦為家,盡管工作充滿了艱辛與危險,卻是一個榮辱與共、生死相顧的大家庭,背后又有來自全家甚至是全鎮(zhèn)人的支持,無疑使得團結一心的集體氛圍更加濃郁?;I劃興建起來的“夏威夷音樂娛樂中心”,也一如既往地秉承這樣的理念,從員工、舞者、樂團到后勤服務,全都來自當地的礦工家庭。
影片處處能讓觀眾感受到這種團結一致的民族精神和相幫相扶的傳統(tǒng)人情。紀美子的母親千代,是老一代礦山人的代表,她的丈夫獻身礦下,她卻毫無怨言,依舊深愛著礦山,深愛著丈夫的事業(yè)。剛開始她對于關閉礦場十分反對,尤其不能諒解女兒學習這種“傷風敗俗”的舞蹈。當看到女兒獨自一人在教室里揮汗苦練,旋律的起伏、節(jié)奏的震撼以及舞蹈的唯美,讓她親眼目睹了青春的積極熱情與堅定執(zhí)著,讓她理解了這同樣是一份靠勞動賺錢的工作,也是一項為礦山人謀求發(fā)展的事業(yè)。她的感動讓母女之間冰釋前嫌,并且也帶動了全村人的支持,大家共同拿出自家的火爐供娛樂會場調節(jié)溫度,以便從臺灣移植來的椰子樹能適應寒冷的東北氣候。
日本迅速地從二戰(zhàn)的廢墟中走出來,發(fā)展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經濟大國,的確與之獨特的企業(yè)文化,或者說日本人的核心價值觀密切相關?!耙匀藶楸尽钡膱F體主義是日本企業(yè)文化的集中體現,正如一個同舟共濟的大家庭不難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然而,當今的日本,為時下流行的“御宅族”、“電車男”、“暴走族”這些“頹廢的年輕一代”所困擾,人們在淡淡的懷舊氣息中回顧朝氣蓬勃又樸實可親的60年代:經濟騰飛、“新干線”、“東京奧運會”等等,以及那些雖然保守,但卻富有人生追求的一代人,那個知冷知熱、相幫相扶的年代……導演借影片展現以“忠、和”為靈魂的日本企業(yè)文化,希望重建傳統(tǒng)人情的血脈,這不僅迎合了當代日本社會對傳統(tǒng)價值觀的認可、回歸和無限眷戀,也是該片廣受好評,橫掃日本電影界大獎的一個重要社會心理因素。而對于中國觀眾,《扶?;ㄅⅰ芬步o我們很好的反思:當下正處在“昭和日本”時代的中國,在經濟迅猛發(fā)展的階段,中國企業(yè)在各項改革的陣痛中,是否也應該重拾這些傳統(tǒng)的遺珠?
短短110分鐘的影片,導演通過人物經歷的波折起伏,展現了一個方方面面完成蛻變的時代,幾乎所有的人物從生活方式到思想意識都經歷了深刻而巨大的轉變,可以說成長、蛻變是《扶?;ㄅⅰ返牧硪恢黝}。女孩們由怯懦到自信,母親由反對到支持,紀美子經由倔強的叛逆成長為成熟卓越的隊長。尤其是平山老師命運與性格的轉變帶給觀眾由衷的感動。日語中有一句熟語“旅の は き て”(旅行在外沒有熟人,故而可以肆無忌憚地丟丑),說的就是她放蕩不羈的舉止。平山老師原本是東京舞蹈界最閃耀的明星,由于欠了高利貸的錢而跌入人生的低谷,她迫不得已來到這個窮鄉(xiāng)僻壤,只為尋找一份能賺錢的工作。她酩酊大醉地出場,表現出對鄉(xiāng)下人的不屑一顧和對“笨學生”的大失所望。漸漸地,她開始傾情專注,為學生打抱不平而怒闖男性澡堂,又為了學生免受責備而隱忍擔當。由于村民的誤解和不滿,她一度決定離開小鎮(zhèn)。但是血濃于水的師生之情再次打動了這位倔強的老師,她以自己的執(zhí)著與熱忱,贏得了礦區(qū)所有人的尊敬和支持。原先她并未把這里的工作當做人生的重點,而最后她完全融入小鎮(zhèn)的生活,把這里當做了生命永遠的舞臺。佛教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的確,悲傷意味著一段關系的結束,離別總是讓人傷感的?!斗錾;ㄅⅰ分凶钌壳榈膱鼍耙彩顷P于“離別”。第一個,早苗由于家庭經濟困難的原因,懷揣著永遠不能實現的舞蹈之夢而遠遷北海道,最要好的知心摯友紀美子在山岡上奔跑、揮手、呼喊……送行的場面催人淚下。第二個,小百合在聞訊父親遇難之際,把最痛的悲傷留在心底,把最美好的微笑呈現出來,以她的專業(yè)精神和專業(yè)素質完成父親的夙愿,表達了對死者的安慰,這種獨特的道別方式令人動容。第三個,平山老師在受到眾人誤解之后決心回東京,學生們隔著車窗,打著手語,深情挽留的一幕最是溫婉動人。那首《wish on mystar》的插曲柔和舒緩,哀而不傷,有一種含蓄蘊藉之美。而夏威夷舞蹈的特色就在于通過身體或手的每一個動作傳達真摯的情意:我愛你,像月光照耀大地……兩者完美的結合,歌頌了師生之間無限的恩情。
然而,可貴的是,導演似乎在引導觀眾以更大的視野來看待悲傷,這也使得影片沒有只停留在普通煽情的層次。友情、親情、師生之情,每一次悲傷的淚水過后,總是燦爛的笑顏。觀眾不禁反思,在人生低谷之處,我們應該如何以長遠的目光來看待挫折與悲傷呢?風雨必將升華為彩虹,生命之花終將綻放,追逐夢想的腳步在跌倒之后走得更加堅定有力。生活不斷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考驗,人在當下,往往很難與命運角力,我們無法預知未來發(fā)生的事,或許只有在每一個考驗的當下全力以赴之后無愧于心地全然地交托,生命才會是美麗而精彩的。戲如人生,人生如戲,影片以其整體宏觀的視角向我們詮釋了人生的意義,這也是它達到勵志效果的成功因素。
電影是一門藝術,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不僅承載著時代的信息,也是人們價值觀和情感的投入。竊以為,《扶?;ㄅⅰ分匀〉镁薮蟮某晒?,還在于它對傳統(tǒng)勵志影片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
首先,傳統(tǒng)的勵志片遵循的模式是1%的天賦+99%的汗水=100%的成功,而《扶?;ㄅⅰ穭t側重于100%的熱情與努力,一竅不通的門外漢完全沒有天賦可言,卻憑借著對夢想的無限激情與執(zhí)著,最終贏得成功、收獲贊譽。其次,傳統(tǒng)勵志片多表現個人的奮斗歷程,可以說是一部個人的傳奇史,其他角色的設置都是從正反兩面用以烘托主人公的??墒恰斗錾;ㄅⅰ繁憩F的是集體的奮斗過程,個體差異和矛盾在不斷的摩擦調和中曲折展開,大家的目標相同,最后走向集體的成功,這種尊重集體的價值觀與東方傳統(tǒng)文化相對應。再次,傳統(tǒng)勵志電影的主人公往往獨自面對各種壓力與挑戰(zhàn),經歷生活的酸甜苦辣,其整體風格多為沉重嚴肅。而《扶桑花女孩》不但沒有表現日本傳統(tǒng)的“物の哀れ”,也沒有表現憤世嫉俗的情緒,在理想與現實的交鋒中,始終洋溢著青春的活力,尤其是舞蹈的節(jié)奏、音樂的流動,激情與柔美的結合所產生的美感讓觀眾情緒愉悅而興奮。
《扶?;ㄅⅰ肥且徊糠浅3晒Φ那啻簞钪倦娪?,它不僅繼承和發(fā)展了傳統(tǒng)青春勵志影片的經驗,有跌宕感人的故事情節(jié)、層出不窮的矛盾沖突,以及刻畫了細膩的人物性格,每一位觀眾似乎都可以在影片所展現的群體中尋找到自己的影子,同時,它與日本的文化傳統(tǒng)相結合,突出了日本文化的獨特性以及對時代精神的呼喚,創(chuàng)造出適合東方文化語境的鮮明風格,蘊涵著對人生智慧的深刻詮釋。
① 王妍:《試述戰(zhàn)后日本經濟騰飛的原因》,《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第40—42頁。
② 李家年:《淺析二戰(zhàn)后日本經濟迅速發(fā)展的原因》,《歷史學習》2004年第4期,第17—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