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廣濤[聊城大學文學院, 山東 聊城 252059]
海子的短詩《葡萄園之西的話語》是一篇想象奇妙、構思獨特的抒情佳作,由于閱讀上的難度,致使諸多海子詩歌選本將其遺漏。武漢大學文學院的榮光啟先生頗具慧眼,他選編的《海子最美的100首抒情短詩》①收錄了這篇作品,避免了海子選本的遺珠之憾。海子這首抒情短詩主旨“埋藏”頗深,從題目到內容都隱含諸多詩歌“密碼”,只有破譯這些“密碼”,讀者才能進入欣賞境界;而一旦成功破譯其“密碼”,讀者就會發(fā)現(xiàn),該詩的確是一首需要闡釋而又經(jīng)得起闡釋的經(jīng)典文本。
一
《葡萄園之西的話語》②這首短詩共分三段(數(shù)碼為筆者所加),全詩如下:
1
也好
我感到
我被抬向一面貧窮而圣潔的雪地
我被種下,被一雙雙勞動的大手
仔仔細細的種下
2
于是,我感到所羅門的帳幔被一陣南風掀開
所羅門的詩歌
一卷卷
滾下山腰
如同泉水
打在我脊背上
3
澗中黑而秀美的臉兒
在我的心中埋下。也好
我感到我被抬向一面貧窮而圣潔的雪地
你這女子中極美麗的,你是我的棺材,我是你的棺材
歸納起來,該詩有如下“難點”需要闡釋:1.詩歌題目有何寓意?2.“貧窮而圣潔的雪地”象征著什么?3.所羅門的“帳?!?、“所羅門的詩歌”指的是什么?4.“澗中黑而秀美的臉兒”、“你這女子中極美麗的”指的是誰?5.“你是我的棺材,我是你的棺材”這一詩句如何理解?下面讓我們試作分析——
提起葡萄園,人們自然就想起一串串或甜美或酸澀的葡萄。人類在很早以前就開始栽培葡萄樹,據(jù)考古資料,最早栽培葡萄的地區(qū)是小亞細亞里海和黑海之間及其南岸地區(qū)。歐洲最早開始種植葡萄并進行葡萄酒釀造的國家是希臘。在我國,葡萄樹的原產(chǎn)地并不在中原地區(qū),它是由“西域”傳入中原地區(qū)的③。據(jù)《漢書》記載,張騫出使西域歸來,中原地區(qū)始得此種,《漢書》稱葡萄為“蒲桃”。
有了葡萄,就有了葡萄園,在中西文化的視野里,也就有了關于葡萄和葡萄園的傳說或典故。在中國文化語境里,說起“葡萄”人們便會想起“葡萄架”,想起農(nóng)歷“七夕節(jié)”“牛郎織女”的鵲橋相會。“牛郎織女”傳說是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④之一,屬于流傳千古的愛情故事。據(jù)傳每當“七夕節(jié)”的夜晚到來,人們在“葡萄架”下靜靜諦聽,可以隱隱聽到織女和牛郎在深情地交談。在西方文化語境里,“葡萄”和“葡萄園”則與《圣經(jīng)》聯(lián)系極為密切。據(jù)統(tǒng)計,《圣經(jīng)》中有五百多次提到葡萄及葡萄酒。其中,“葡萄樹”代表神的子民,“葡萄”代表生命的果實,“葡萄酒”則象征著耶穌的血,“葡萄園”更是天堂的“階梯”,想進天堂者必先在“葡萄園”勞作。這一切使得“葡萄園”漸漸有了宗教含義,用以象征人們在俗世里最接近的“快樂天堂”。
熟悉上述知識背景再結合詩歌文本,我們可以初步判斷:海子這首詩的主題內容,并非東方中國“葡萄架”下“牛郎織女”的纏綿“對話”,而是西方文化語境中與“葡萄園”相關的某種“話語”。原來,在詩人海子這里,“葡萄園之西”是相對于“葡萄園之東”而言,“西”字作為“方位詞”意思被虛化,實際上蘊含著“西方文化”之意?!霸捳Z”在該詩中則一語雙關,既可以指文化層面的“言說”方式,又可以理解為抒情主人公“我”與“傾訴對象”之間的深情“對話”?!捌咸褕@”一詞,雖然在正文中并未出現(xiàn),但文本中的“雪地”、“山腰”、“泉水”以及抒情主人公“我”,實際上都處在“葡萄園”這個“大背景”中,這是不言而喻的。作為詩歌題目,“葡萄園之西的話語”如同一道謎語,它所包含的“密碼”對理解整首詩歌至為關鍵;它同時也啟發(fā)我們,解讀和欣賞海子的詩歌,屬于魅力十足的“知性”活動⑤,只有將理性知識和感性知識融合在一起,且敢于在文本中“靈魂冒險”⑥,審美的翅膀才能飛翔起來,并最終在海子的“葡萄園”中發(fā)現(xiàn)獨特的藝術風景。
二
在這首短詩中,“我感到/我被抬向一面貧窮而圣潔的雪地”這一詩句在第1詩段和第3詩段中反復出現(xiàn)(只是在排列形式上稍有變化)。這句詩在整個文本中所占位置舉足輕重,我們不妨先從這里分析開來——
“我”被“抬”向“雪地”,“被一雙雙勞動的大手/仔仔細細的種下”。這里的“雪地”如同“墓地”,整個詩句則是“死亡”之隱喻。作為藝術家的詩人,由于他們對生命本質有著深刻的認識,對死亡也就不再懼怕,往往賦予死亡以盎然的詩意。英國詩人拜倫曾將一個死人頭骨做成精致的酒杯,而且還寫了一首《骷髏酒杯吟》來歌頌死亡與美酒。中國現(xiàn)代詩人李金發(fā)有“生命是死神唇邊的微笑”這樣的詩句,“朦朧詩”詩人顧城對死亡則有更多的審美幻想:“假如鐘聲響了/就請用羽毛/把我安葬/我將在冥夜中/編織一對/巨大的翅膀”(《假如》);“雪的土地/純潔的土地/靜靜的,臨近幸福的土地/在藍色磁波中顫動的土地/停住呼吸”(《雪的微笑》)。顧城那“雪的土地/純潔的土地”和海子“貧窮而圣潔的雪地”竟然有著高度的一致性——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潔凈的“雪地”作為人生的歸宿。
“我感到”三個字,說明接下來發(fā)生的“動作”,屬于抒情主人公“我”的自我“感覺”?!案杏X”一詞就身體感受而言是真切的,就整首詩的構思而言,實際上等同于“幻覺”:一切“動作”和“結果”不過是想象的產(chǎn)物,并非指向現(xiàn)實層面。這里有個問題需要說明,海子用“貧窮而圣潔”來形容“雪地”,那么,“貧窮”和“雪地”之間究竟有何聯(lián)系?人們談起貧窮時有句話叫做“一窮二白”,而雪本是白色的,這樣“白”就成為“貧窮”和“雪地”之間的共同點,二者由此建立聯(lián)系——海子的詩就是如此,拙樸中透露出精巧。有些論者抓住該詩句中的“貧窮”二字不放,把它和現(xiàn)實中海子的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大發(fā)“詩人貧窮”之感慨,實乃對海子詩歌的誤讀。
讀者留意,有別于上述那些抒寫墓地、歌頌死亡的詩人,海子詩歌里的“我”是被“一雙雙勞動的大手”“種”在“雪地”里的,既然是被“仔仔細細的種下”,那么,當春風吹來的時候,“葡萄園”里就有會露出生命的萌芽。如此,“死亡”在抒情主人公這里,并非生命的終結,而不過是一次“雪地輪回”而已。明白這一點非常重要——它確定了整首詩歌的情感基調:飽含渴望,哀而不傷。在解讀這首詩歌時,學者悠哉(楊秋榮)認為:在本詩中,海子對其自殺、葬儀和復活的情景,多次做出詩意的描寫。作為一家之言,悠哉的觀點顯然有商榷的余地——因為單從文本表層看,詩中“雪地”或“棺材”的確隱喻了死亡;若從深層結構分析,該詩不過是借“死亡”而展開抒情而已,其詩歌主旨與“自殺”并無關聯(lián)。
該詩第2詩段是最難理解的一段。本詩段出現(xiàn)了“所羅門的帳幔”和“所羅門的詩歌”,看似有些突兀怪異,實則有其內在線索。作者在第1詩段和第3詩段一再說明“我”被“種”在“葡萄園”中的“雪地”里——由于被“仔仔細細的種下”,“我”的生命其實并未結束,于是便能“感受”到“葡萄園”里的風吹草動?!拔摇辈坏杏X到“所羅門的帳幔被一陣南風掀開”,甚至“脊背”竟能接觸到“所羅門”的一卷卷“詩歌”。該詩歌題目中的“葡萄園”意象和《圣經(jīng)》關系極為密切,海子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圣經(jīng)》知識⑦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在對《雅歌》中的詩句精心鑲嵌與巧妙化用這方面,簡直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雅歌》是《圣經(jīng)·舊約》中很獨特的一卷經(jīng)書,全書中心講的是男女間愛情的歡悅和相思之憂苦?!堆鸥琛返淖髡?,一般認為是“所羅門”?!八_門的帳幔”、“南風”和“所羅門的詩歌”這些文字均來自《雅歌》:“我雖然黑,卻是秀美,如同基達的帳棚,好像所羅門的幔子?!保ㄑ鸥?:5)“北風阿,興起。南風阿,吹來。吹在我的園內,使其中的香氣發(fā)出來?!保ㄑ鸥?:16)而“所羅門的詩歌”,指的就是《圣經(jīng)》中的《雅歌》。關于《雅歌》的背景,基督教文化中有如下傳說: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里,古代以色列國王“所羅門”遇見了“書拉密女”⑧,然而少女的羞怯卻使她躲了起來。后來“所羅門”化裝成一個牧人,向她表露愛意,終于贏得芳心。最后,這對愛侶終于在皇宮內成婚,而《雅歌》一開始便是描寫他們結婚的情形。在《雅歌》里,“葡萄園”、“泉源”和“溪水”等諸多意象,都可視作“戀人”或“新娘”的代稱。海子詩歌中“泉水”“打在我脊背上”,含蓄地寫出了“葡萄園”里,“我”與“戀人”之間的親密關系。
三
解讀這首詩歌,有個問題需要弄清:在“葡萄園”里,抒情主人公“我”向誰傾訴情懷呢?
第3詩段中“澗中黑而秀美的臉兒”、“你這女子中極美麗的”這兩句詩等于給出了答案。上述詩句均可在《雅歌》里找到出處:“耶路撒冷的眾女子啊,我雖然黑,卻是秀美,如同基達的帳棚,好像所羅門的幔子。不要因日頭把我曬黑了,就輕看我?!保ㄑ鸥?:5-6)《雅歌》中的這一段,寫的是女主人公意識到自己的皮膚黝黑,卻并不因此自慚形穢——因為她皮膚的黝黑是在勞動中被太陽曬的。下一詩句中的“基達”系阿拉伯曠野中過游牧生活的“貝度因人”⑨的家園,那里人們所用的帳棚以黑山羊毛織成,又黑又粗,而“所羅門的幔子”則屬于宮殿中精美的羊毛氈。這樣,“基達的帳棚”就意味著“黑”色,“所羅門的幔子”則是“白與美”的代名詞。
文本中“你這女子中極美麗的”這一詩句則直接來自《雅歌》原句⑩。在《雅歌》中,“黑而秀美的臉兒”、“你這女子中極美麗的”指的是“所羅門”的戀人“書拉密女”——一位鄉(xiāng)村女子;而在海子詩歌中,“澗中黑而秀美的臉兒”、“你這女子中極美麗的”,指的則是抒情主人公“我”的戀人,她也是詩人傾訴感情的對象。
這首詩的結尾,出現(xiàn)了“你是我的棺材,我是你的棺材”這奇譎而詭秘的詩句,其意義該如何理解呢?
解讀這句詩歌時,請讀者注意,不必拘泥于“棺材”一詞的字面之義。作者所要表達的無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種私密而深刻的戀人關系,“棺材”一詞不過是“奇喻”而已。一方面,“你”的身體如同“葡萄園”,“我”被埋在其中的“雪地”里,所以“你”可謂“我的棺材”;另一方面,“你”那“黑而秀美的臉兒”早已“在我的心中埋下”,所以“我”也可謂“你的棺材”?!澳闶俏业墓撞?,我是你的棺材”這經(jīng)典詩句,把愛情和死亡緊密相連,抒情主人公即便在最終歸宿里,也要追尋愛情的幸福。在此意義上“棺材”超越了死亡的象征意義,成為代表幸??鞓返摹捌咸褕@”或代表天堂幸福的“伊甸園”。愛情、死亡、唯美、神圣,這些震撼心靈的詩歌元素,在海子詩歌中經(jīng)過奇妙組合,交相輝映,產(chǎn)生了極大的藝術張力。“你是我的棺材,我是你的棺材”這種“海子式”的詩歌表達,也并非空穴來風,而是有經(jīng)典為據(jù):“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稱她為女人,因為她是從男人身上取出來的。”(創(chuàng)世紀2:23)。“我屬我的良人,我的良人也屬我?!保ㄑ鸥?:3)上述這些《圣經(jīng)》中的名句,從內容到形式,都給海子的詩歌創(chuàng)作以極大的啟發(fā)。
《雅歌》中尚有如下經(jīng)典名句:“求你將我放在你心上如印記,帶在你臂上如戳記。因為愛情如死之堅強……”(雅歌8:6)其中前兩句深刻地寫出了戀人之間的“心心相印”,而后面的“愛情如死之堅強”一語,恰好道出了海子這首詩歌的主題意蘊——因為愛情“如死之堅強”,所以“我”雖然被埋在“雪地”,卻依然像種子一樣渴望生根發(fā)芽;因為愛情“如死之堅強”,所以“我”渴望在“葡萄園”里與戀人完成靈與肉的神圣“合一”。
這首《葡萄園之西的話語》其藝術構思是非常精巧的,譬如詩歌中“我”—“種子”—“棺材”,在不同的層面上各有所指而又相互關聯(lián),構成復合的抒情主體。再譬如,該詩第1詩段寫到“一面”“雪地”,第3詩段寫到“澗中”,這些詞語都與第2詩段中的“山腰”相對應,表明“我”是被埋在“山坡”上的“雪地”里。由于在“山坡”上,故稱“一面”雪地;由于在“山坡”上,才有“一卷卷”“詩歌”滾下,如同從高坡流下的“泉水”“打在我脊背上”——這一切,全都被“我”“感受”于心。在細節(jié)方面,作者如此精當?shù)乃囆g處理可謂細致入微,令人信服。又譬如,該詩首句自“也好”開始,到第3詩段,再次出現(xiàn)“也好”,表現(xiàn)了抒情主人公“我”,在某種被動事實面前的無可奈何。其潛臺詞似乎表明:“我””——“被抬向一面貧窮而潔白的雪地”“也好”!“被一雙雙勞動的大手”“種下”“也好”!在愛情的“葡萄園”里,即便死去“也好”!由“被抬”、“被種”,再到自我安慰式的“也好”,讀者可推測出,此時的抒情主人公,很可能正處于被拋棄的失戀狀態(tài)。抒情主人公“被抬”、“被種”,實際上隱含了情場“被拋”的不幸事實,該詩的微妙之處正在于細膩地表現(xiàn)了“被拋”過程中的心理感受以及對那位戀人的癡心愛情。該詩寫于1986年8月25日,這個時間正處于夏秋之間,天氣的炎熱可想而知,而詩中之“我”卻被埋在“雪地”,這是多么大的冷熱反差啊!或許正因為被拋棄的緣故,才讓詩人聯(lián)想到愛情世界里冰冷的“雪地”。然而,海子畢竟是“賈寶玉式”的情種,即便在愛情王國的“冰天雪地”里,他癡情的烈火依舊燃燒——直到創(chuàng)作出可歌可泣的愛情佳作!
綜上所述,這首詩是海子借鑒西方文化經(jīng)典《圣經(jīng)》中的《雅歌》而創(chuàng)作的一首抒情佳作。詩歌中的“我”—“種子”—“棺材”在不同的層面上各有所指而又相互關聯(lián),構成復合的抒情主體。單從文本表層看,這首詩中的“雪地”或“棺材”的確隱喻了死亡;若從深層結構分析,該詩不過是借“死亡”而展開抒情而已。抒情主人公“被抬”、“被種”,實際上隱含了情場“被拋”的不幸事實。作者以“葡萄園”為大背景,細膩地表現(xiàn)了抒情主人公“被拋”過程中獨特的心理感受,抒發(fā)了“我”對于拋棄自己的那位戀人的癡愛深情。“被拋”之“我”依然癡情謳歌心中的戀人,由此深刻地表現(xiàn)了“愛情如死之堅強”這一人類愛情史上歷久彌新的經(jīng)典母題。
① 該書附有插圖以及朗讀光盤,由湖南文藝出版社2009年出版。
② 選自西川主編:《海子詩歌全集》,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49頁。
③ 兩漢時期,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地區(qū)和更遠的地方,稱為“西域”。
④ 中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一般指“孟姜女、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以及白蛇傳”。
⑤ 知性一詞,原本是德國古典哲學常用的術語??档抡J為知性是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間的一種認知能力。
⑥ 近代法國印象主義批評家法郎士認為,真正的文學批評家只敘述自己的靈魂在杰作中的冒險。
⑦ 在北大讀書期間,海子因受西川的影響也閱讀了《圣經(jīng)》,并且模仿過《圣經(jīng)》的結構。
⑧ “書拉密女”是所羅門時代針對女性的寫法。
⑨ “貝度因人”為阿拉伯語譯音,意為“荒原上的游牧民”,是阿拉伯民族的一部分,信仰伊斯蘭教。
⑩ “你這女子中極美麗的”分別在《雅歌》1章8節(jié)、5章9節(jié)和6章1節(jié)中三次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