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孝根[南昌工學院人文與藝術學院, 南昌 330108]
作 者:胡孝根,文學博士,南昌工學院人文與藝術學院院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文藝學。
人最容易丟失的不是別的什么,而是“自己”。這個“自己”不是呈現(xiàn)在他人面前的那個外在的“我”,而是埋藏在心靈深處的內(nèi)在的“我”。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關注更多的是外在的“我”的需求,也總是試圖去滿足這種需求,卻忽視甚至無視內(nèi)在的“我”的需要。而文學,尤其是好的文學,始終關注的是人的心靈深處的真實需求,并時時安撫那顆因需求得不到滿足而產(chǎn)生痛苦和困惑的心靈。劉亮程的散文很少停留于生活表層的敘述,而更多的是叩問心靈深處,直接面對真實的自己。他敢于聽從內(nèi)心的召喚,而非他人或社會的期待。也就是,在人潮中,他能夠不被他人所左右,而敢于有所堅持、有所保持。在散文《逃跑的馬》中,他有這樣一段自述:“我保持著自己的速度。一些年人們一窩蜂朝某個地方飛奔,我遠遠地落在后面,像是被遺棄。另一些年月人們回過頭,朝相反的方向奔跑,我仍舊慢慢悠悠、遠遠地走在他們前頭。我就是這樣一個人?!?/p>
“我就是這樣一個人”,這個聲音回蕩在他的所有作品中。這是他在人潮中對自我的堅持與保持。我們以他的散文作品《我改變的事物》①為例,走近他,走進他的心靈深處,看看他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當然,更重要的是,我們也借此走進自己心靈深處,看看自己該做一個什么樣的人。
在作品的開篇,作者這樣寫道:“我年輕力盛的那些年,常??敢话谚F锨,像個無事的人,在村外的野地上閑轉。我不喜歡在路上溜達,那個時候每條路都有一個明確去處,而我是個毫無目的的人,不希望路把我?guī)У轿也磺樵傅牡胤??!睆闹锌梢钥闯?,“我”這樣一個人,和別人不一樣,這個不一樣,最根本點在于“我是個毫無目的人”,別人都走在同一條道路上,而我要走一條和別人不一樣的道路,一條只屬于自己的道路。
“路”在作品中具有象征意義,它不僅指自然之路,更指人生之路、生命之路。在作者看來,“路”總是要把人帶到一個明確的去處的,而這個去處是由不得你自己選擇的。走在路上的人,關注的不是路本身,而是路所指向的目標。他們?yōu)榱诉@個目標而奔忙。走在路上的人,看不到路上的風景,他們眼里只有目標。也就是,他們關注的是終點、目標,而非過程。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似乎就是為一個又一個目標而活著的,人的意義也似乎就在于一個又一個的目標的實現(xiàn)。人們越來越習慣于過一種有目的的生活。比如,村莊里的人就是靠一年年的豐收改建家園、添置農(nóng)具和衣服。這就是他們活在這個世界的理由,也就是他們生命的全部。可是,作者也提醒我們,其實在有目的的生活之外,還有另外一種生活,那就是,像“我”一樣,過一種毫無目的的生活。要知道,一個人不能只是生活在目的之中,無目的的生活,其實也是一種生活,而且是一種更值得過的生活。當然,“毫無目的”,并不是沒有任何目的,它指的是沒有任何外在的目的,沒有任何功利的目的,也就是,它是一種內(nèi)在的目的,是從心靈深處發(fā)出的召喚。這就是“我”這個人活在這個世界的理由。由此可以見出,我走一條和別人不一樣的路,正是為了尋找一條通往自己的道路。
通過對有目的的生活的質疑,尋找一條通往自己的道路,這是劉亮程散文創(chuàng)作的立意所在,也是其散文的深刻所在。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觀點,我們可以結合他的其他散文作品來分析。如,作者在《住多久才算家》一文中懷疑到:“一個人走過一些年月后就會發(fā)現(xiàn),所謂的道路不過是一種擺設,供那些在大地上瞎兜圈子的人們玩耍的游戲。它從來都偏離真正目的。不信去問問那些永遠匆匆忙忙走在路上的人,他們走到自己的歸宿了嗎,沒有,否則他們不會沒完沒了地在路上轉悠?!痹谧髡呖磥恚^目的,恰恰是虛假的,“它從來都偏離真正目的”,它只不過給人生設置了一個又一個陷阱,讓人疲于奔命,最終只會讓人像“村里老掉的一些人,沒見他們干出啥大事便把自己使喚成這副樣子,腰也彎了,骨頭也散架了”,只好“坐在黃昏里感嘆歲月流逝、滄桑巨變”。生活中從來不缺少疲于奔命、忙忙碌碌的人,可是他們在奔跑、忙碌中卻聽不到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呼喚,找不到真實的自己了,等到有一天想要重新找回自己,卻是歲月流逝,悔之晚矣。作者一直在提醒那些一直生活在目的之中的人,“是不是還有另一種活法,另一番滋味。我是否該挪挪身,面朝一生的另一些事情活一活”。
這“另一些事情”是一些什么事情呢?也許恰恰是“我”所改變的那些在別人看來微不足道的事物吧!比如:
有時,我會花一晌午工夫,把一個跟我毫無關系的土包鏟平,或在一片平地上無辜地挖一個大坑;有時我也會鉆進誰家的玉米地,蹲上半天再出來。到了秋天就會有一兩株玉米,鶴立雞群般聳在一片平庸的玉米地中。這是我的業(yè)績,我為這戶人家增收了幾斤玉米;一次我經(jīng)過沙溝梁,見一棵斜長的胡楊樹,有碗口那么粗吧,我想它已經(jīng)歪著身子活了五六年了。我找了根草繩,拴在鄰近的一棵樹上,費了很大勁把這棵樹拉直;我把一棵樹上的麻雀趕到另一棵樹上,把一條渠里的水引進另一條渠;我在一頭牛屁股上拍了一锨,牛猛竄幾步,落在最后的這頭牛一下子到了牛群最前面,碰巧有個買牛的人,這頭牛便被選中了。……
有人可能會說,“我”這一生干的都是啥事呀!確實,在別人看來,都是吃飽了撐著沒事干而干的事,而這恰是“我”做事的意義之所在。王蒙曾說:“人生有兩大問題,一是肚子餓出來的問題,一是肚子撐出來的問題?!鼻罢呤歉嫦嚓P的問題,后者是跟精神、心靈相關的問題。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多被生存問題壓得喘不過氣來,而很少慮及精神、心靈這些跟生存不相干的問題了。于是,現(xiàn)代人在奔赴現(xiàn)代化的征途中越來越成為“空心人”“無心人”了,人的靈魂無處安頓,人逐漸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園。這正是現(xiàn)代人面臨的精神困境。這個時候,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尋找和重建自己的精神家園。正是在這種時代狀況下,“我”所做的一切,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在一定程度上說,這一切具有救贖現(xiàn)代人的心靈的功效。因為,“我”所做得一切都是跟生存沒什么關系的事,我沒有把自己的一生都埋沒在為了自己的生存而不得不干的所謂大事上面。也就是,我有自己的事要做呢,或者說,我做的是我自己的事呢。我所做的這些事,對于別人而言,雖然微不足道,但于我言,卻至關重要,因為我正是在做這些事的時候,找到了一條通往自己的道路,或者說,我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對于自己所做的這些事,作者是非常坦然非常從容的。在《馮四》一文中,作者說出了做這些事的理由:“許多干了大事業(yè)的人臨終前都非常遺憾地發(fā)現(xiàn)他們竟沒干過或沒干成一兩樣平常小事。這使他們只配享用‘偉大’這樣空洞乏味的贊美詞,而無緣接近平凡了。”在作者看來,生活的價值、生命的意義,不在于一個人所做的事是偉大的事還是平凡的事,而在于這件事是你想做的,還是不得不去做的,在于這件事是跟你的心靈相關的事還是不相干的事。當你所做的一切跟心靈相關的時候,你的生命就是有價值的。所以,在文中,作者這樣說道:“當我五十歲的時候,我會很自豪地目睹因為我而成了現(xiàn)在這個樣子的大小事物,在長達一生的時間里,我有意無意地改變了它們,讓本來黑的變成白,本來向東的去了西邊?!薄皼]這根木頭生活可能會是另一個樣子。坐在一間房子里的板凳上和坐在路邊的一根木頭上商量出的事肯定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結果?!?/p>
盡管別人對自己的所謂改變無從知曉,甚至不置可否,但作者對自己的改變還是相當滿意相當自信的。在文章的結尾,作者又把別人的老年生活和自己的老年生活進行了比較:“整個老掉的一代人,坐在黃昏里感嘆歲月流逝、滄桑巨變?!薄拔依系臅r候,我會說:我是在時光中老的?!备袊@歲月流逝的,是因為時間經(jīng)過他們時,他們忙忙碌碌,無暇顧及,為了一個空洞的目標而虛度了時間;而“我”老的時候則很平靜,沒有太多感嘆,因為時間經(jīng)過我時,我和時間相遇了,我抓住了時間,留住了時間,我有過自己最真實的生活,并且讓它們一一保存在心靈深處,成為自己生命的組成部分。所以,我真正地生活過。
因此,這篇散文的標題雖然是“我改變的事物”,但是,最重要的,其實不是我改變了哪些事物,而是我在做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時,我聽到了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呼喚,我在別人迷失的地方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發(fā)現(xiàn)了一條通往自己心靈的道路。這也許是我所做的一切的價值所在。
① 劉亮程:《一個人的村莊》,春風文藝出版社2006年版。其散文《我改變的事物》即出自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