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剛[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 哈爾濱 150025]
死亡情感是指人們對待死亡的情感態(tài)度,是人們對于死亡的感性判斷,包括人們對死亡的漠視、恐怖、陶醉、直視、反抗等態(tài)度。人類對于死亡的情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時代和客觀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從種種變化之中,我們可以窺測到不同時代的精神風貌和社會心理。同樣,對于個人而言,由于對死亡本質(zhì)認識的不斷深入,體驗死亡事件的不斷豐富深刻,那么其死亡情感也是不斷變化的??疾焓捈t的情感經(jīng)歷和作品中對死亡的情感流露,發(fā)現(xiàn)蕭紅對于死亡的情感也是處于變化的;從整體上觀照,在生命的早期對待死亡是一種本能的恐懼,而在生命的晚期對待死亡則是一種超脫的冷靜。
蕭紅是一個有著強烈的悲劇意識的作家。在她創(chuàng)作伊始,便以先覺者的焦灼姿態(tài)去關注現(xiàn)實的苦難人生。所以很多研究者看到了蕭紅作品中體現(xiàn)出了濃重的悲劇氣氛,由此分析蕭紅的悲劇意識。那么蕭紅為什么會有那樣濃重的悲劇意識呢?研究者一般從蕭紅的家庭、愛情、事業(yè)、心理等角度去分析,當然,這樣的角度是可取的,可以探秘出蕭紅悲劇意識形成的一些因素。但筆者認為形成蕭紅悲劇意識最根本的因素乃是其對死亡的恐懼。如果沒有死亡,蕭紅就不會有對“愛”和“溫暖”做長久的期盼;如果沒有死亡,就不會有“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得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的遺憾;如果沒有死亡,就不會有對自己命運的一再慨嘆。正是這太多的“如果”,使蕭紅對死亡有著一種本能的恐懼。正是因為人類有了死亡,生命被畫上了休止符,所以在有限的生命周期中,一旦我們的人生出現(xiàn)不和諧的音符,而它又是不可逆轉(zhuǎn)的,這樣悲劇感便產(chǎn)生了。從這個意義上說,死亡意識是一種比悲劇意識更加接近本體的一種意識。的確,當人自我意識形成之后,從他人的死亡事件中,可以得出自己也將必死的結(jié)論,死亡恐懼也便隨之而來,死亡恐懼已經(jīng)內(nèi)化為人的一種生理本能。
作為一名女性,蕭紅有著女性特有的對死亡的敏感,對死亡也有一種本能的恐懼。這種恐懼在早期的散文中體現(xiàn)將尤為明顯。在散文《飛雪》中,“雪,帶給我不安,帶給我恐怖,帶給我終夜各種不舒適的夢……一大群小豬沉下雪坑去……麻雀凍死在電線上,麻雀雖然死了,仍掛在電線上。行人在曠野白色的大樹里,一排一排的僵直著,還有一些把四肢都凍丟了?!雹偈捈t和朋友的談話里也講到:“我不愿意死,一想到一個人睡在墳墓里,沒有朋友,沒有親人,多么寂寞啊!”②正因死亡時刻逼迫著蕭紅,使她陷入了死亡的夢魘,甚至使她有些神經(jīng)質(zhì)?!白甙?還是走,/若生了流水一般的命運,/為何又希求著安息!”③蕭紅的一生就像這流水一樣,由祖國的北土流到南疆,并且一去不復返。是什么讓蕭紅一次又一次地選擇了離開?是對愛情的渴望,亦或是對真理的追求,這些都是蕭紅選擇離開的些許原因,但絕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我認為根本的原因是對死亡的恐懼而選擇的逃離。
蕭紅曾為追求愛情,而與家庭決裂,流落于哈爾濱街頭,衣食無著,找工作又無路,瀕臨死亡的邊緣,這一情景在《過夜》中有很詳細的描述。在生存無法繼續(xù)、生命受到死亡威脅時,蕭紅只好硬著頭皮與解除婚約的汪恩甲(一說王恩甲)同居。單元在《走進蕭紅世界》中寫道:“是人的生存本能使然,為了能活下去的別無選擇的選擇,人首先要活著,才能談其他?!雹茉谒劳龅拿媲?,年輕的蕭紅退縮了。而對于蕭紅與蕭軍的結(jié)合,也可以說“是愛情也是需要”。被汪恩甲拋棄后的蕭紅同樣面臨著死亡的逼迫,身懷六甲,缺衣少食,店主還要把蕭紅賣到妓院來還債。蕭紅在《春曲》里這樣慨嘆自己的命運:“去年的五月,/正是我在北平吃杏的時節(jié),/今年的五月,/我生活的痛苦,/真是有如青杏般的滋味!”羅洛·梅在她的《愛與意志》中曾說:“每個人在感到自身的孤獨時,都渴望與他人結(jié)合。他希望參與到一種比自己更大的關系中。在一般情況下,他往往通過某種形式的愛去戰(zhàn)勝自己的孤獨感?!雹菔捈t與蕭軍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結(jié)合了。1933年10月,蕭紅和蕭軍自費出版了一本小說散文集——《跋涉》。這本書的出版奠定了二蕭在東北文壇的地位,同時也招來了日偽統(tǒng)治者的恐慌和注意??諝庖惶毂纫惶斓鼐o張起來,朋友們紛紛地逃離哈爾濱。蕭紅在散文《劇團》中寫了她當時的恐怖,“兩個人的冊子帶來了恐怖。我把帶有反日的書、紙都統(tǒng)統(tǒng)燒掉……燒了吸墨紙,郎華很生氣,我說:‘吸墨紙重要,還是拿生命去開玩笑重要?’”在《決意》中:“我想到這里,想到一個人,被弄進去,灌涼水,打橡皮鞭子,那已經(jīng)不成個人了。走吧,非走不可?!睆闹锌梢娛捈t在死亡面前的恐懼。恐懼使蕭紅看見陌生人在家附近,就懷疑是敵人盯梢;看到春天江河里融化的冰塊,也聯(lián)想到自身生命所受的威脅?!傲⒃诮叄蚁肫鹆嗽S多幻想:這些冰塊流到哪里去?流到大海去吧!也怕是到不了海,陽光在半路上就會全數(shù)把它們消滅……”⑥
死亡的威脅,讓蕭紅感到恐懼;死亡的威脅,讓蕭紅暫時放棄了女性的尊嚴;死亡的威脅,讓蕭紅從異鄉(xiāng)逃到異鄉(xiāng)?;蛟S你可以不滿于蕭紅的逃避方式,但你絕無權(quán)借此奚落、輕視、踐踏她。因為身為女人有太多的不忍和不愿,女性是社會尤其是舊社會堅韌的弱者,女性身上肩負著太多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的束縛。
皇甫曉濤在《蕭紅現(xiàn)象》中認為,蕭紅的扶桑之旅是寂寞的,但“蕭紅之成為蕭紅,正是由這無處不在的寂寞、困擾始。她的獨特,她的悲劇,她的犀利和魅力,都是這寂寞氛圍不斷深化的衍生,直至她把這深隱的寂寞情懷升華為籠罩一個民族和時代的歷史身影,她便開始真正代表這個民族和現(xiàn)代世界進行了歷史性的對話”⑦。扶桑之旅為蕭紅提供了一個“域外文化視角”,以便對故土人民進行一種遠景的觀察,加之恩師魯迅病故的消息對其的震撼,都促進了蕭紅思想的成熟,為其對國民性問題的挖掘奠定了思想基礎。而蕭紅思想成熟的關鍵一環(huán)就是對死亡的頓悟,即由早期對死亡的恐懼,而轉(zhuǎn)向?qū)λ劳龅睦潇o思考。
在散文《放火者》中蕭紅講述了日本人在重慶轟炸的事情。面對被炸的廢墟,作者感慨道:“無論你的心胸怎樣寬大,但你的心不能不跳,因為那擺在你面前的是荒涼的,是橫遭不測的,千百個母親和小孩子是吼叫著的,哭號著的,他們嫩弱的生命在火里邊掙扎著,生命和火在斗爭。但最后生命給謀殺了。那曾經(jīng)狂喊過母親的嘴,曾經(jīng)亂舞過的父親的胳膊,曾經(jīng)發(fā)瘋對著火的祖母的眼睛,曾經(jīng)依然偎在媽媽懷里吃乳的嬰兒,這些最后都被火給殺死了。孩子和母親,祖父和孫兒,貓和狗,都同他們涼臺上的花盆一道倒在火里了?!笔捈t當時也在中央公園的鐵獅子下躲轟炸,她很鎮(zhèn)定。不久,公園遭炸了。在這里,蕭紅的敘事態(tài)度和早期《商市街》中的散文是迥然不同的。這里同樣有對死亡的描寫,但與早期的恐懼是不一樣的,此時在敘事中充滿了同情與憤怒。并且作者的思考死亡的視角也更加宏大,不是局限于個人的小天地,而是站在全民族的立場去看待死亡對于民族民眾的創(chuàng)傷。再如《黃河》,“站在長城上會使人感到一種恐懼,那恐懼是人類歷史死亡血流又鼓蕩起來了!而站在黃河邊上所起的并不是恐懼,而是對人類的一種默泣,對于病痛和荒涼永遠的詛咒”。在這里蕭紅已經(jīng)超越了自己的情感怪圈,代之的是對人類歷史的思考。
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整個人類的歷史與其相對卻是源源不斷的。當蕭紅開始從自己的小天地中超脫出來,去關注人類前行的歷史時,對于死亡的情感態(tài)度必然要發(fā)生巨大的變化,即由自身的有限性而引發(fā)的死亡恐懼發(fā)展到由群體的無限性而對死亡的冷靜,進而是超越。顯然,正是有對整個人類的視角選擇,使蕭紅在死亡面前成為了一個大智勇者。無論是“生死場”上孤獨的墳塋,野狗撕扯著的死尸,還是“小城三月”里無辜的生命,傳統(tǒng)壓榨著的愚民,蕭紅不僅直視苦難者的肉身之死,還深刻揭露了他們的精神之死,不僅有對死亡的祭奠,更有對死亡的超越。這種超越如魯迅的“反抗絕望”一樣,雖然死亡毀滅了一切,但蕭紅敢于正視它、描寫它,以女性特有的細膩把死亡展露無余,在展露中蕭紅以一種焦灼的姿態(tài)去關注那些死亡對象,把自己的情感、熱血浸染其中。蕭紅完全洞悉死亡的無可逃遁,但正是這種對“絕望”的洞悉和反抗使她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文學創(chuàng)作是對她“半生盡遭白眼冷遇”的反抗,亦是對死亡的決絕反抗。蕭紅在作品中的死亡描寫所激發(fā)的是對生命的熱愛,于死亡絕望反抗中創(chuàng)造了生命的意義,超越死亡,追求生命價值。
① 蕭紅.蕭紅全集·飛雪[M].中卷(第2版).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1998:587.
② 李潔吾.蕭紅在北京的時候.引自季紅真,蕭蕭落紅[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78.
③ 蕭紅.蕭紅全集[M].中卷(第2版).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1998:1001.
④ 單元.走進蕭紅世界[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112.
⑤ [美]羅洛·梅.愛與意志[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8:152.
⑥ 蕭紅.蕭紅全集.又是春天[M].中卷(第2版).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1998:656.
⑦ 皇甫曉濤.蕭紅現(xiàn)象[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第2版):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