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彤
(江蘇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江蘇徐州 221116)
大家公認的體能包括身體形態(tài)、身體機能、運動素質和健康水平四個方面。從體能的源頭來看,它是各系統(tǒng)整體協(xié)調綜合功能。從表現(xiàn)機制看,主要通過身體素質表現(xiàn)出來。綜觀世界體育強國都非常重視體能訓練[1],體能訓練分一般體能訓練和專項體能訓練,這是項目差異性的表現(xiàn)。整個訓練過程中,專項體能訓練的地位舉足輕重。關于賽艇運動的體能訓練,大部分是有關優(yōu)秀賽艇運動員的文章,而忽略青少年賽艇運動員的體能訓練。青少年運動員是國家的后備人才,雖同屬一個項目,但體能訓練卻差異頗大。
運動員體能選材是進行運動訓練的基礎環(huán)節(jié),據(jù)了解大部分教練員在選材過程中,過分依賴經驗選材,很少進行與專項性質緊密結合的體能測試。
身體形態(tài)是決定運動員是否適合從事某項競技運動最基本的物質條件。長年的專項化訓練會塑造運動員獨特的專項化形態(tài)特征[2],因此優(yōu)秀賽艇運動員的身體形態(tài)指標可作為形態(tài)選材的標準之一,但不可完全依賴于此。羅馬尼亞的約·格里果里察教授提出摸高、臂長、坐肩高、坐腿長等指標可作為賽艇項目的典型形態(tài)指標。但國外的標準是否適用于中國賽艇運動員,這需要分析驗證。曹景偉等[2]通過對16項身體指數(shù)的研究,應用派生指數(shù)進一步反映各指標間的比例關系、體形特點和相對水平等,并認為克托萊指數(shù)、大腿圍指數(shù)和身高胸圍指數(shù)可有效地反映中國優(yōu)秀女子賽艇運動員的形態(tài)水平,且中國優(yōu)秀女子賽艇公開級和輕量級運動員的身體指數(shù)在總體上存在著顯著差異。除此之外,身體形態(tài)指標的遺傳度很大。
賽艇運動是一項以有氧供能為主、強調力量耐力素質的體能主導類項目。因此對運動、心血管、呼吸系統(tǒng)、力量、耐力素質要求很高。在選材時,需要著重進行一些有關機能和素質指標測試。根據(jù)心血管的發(fā)展規(guī)律,要挑選心血管功能強的運動員,一般在13歲左右進行。血清睪酮與運動能力關系較大,且血清睪酮受先天因素影響較大,選材時應特別注意。健康包括身體、心理、社會適應和道德四個方面,身體健康選材做的工作比較多,但其它三方面幾乎未涉及。其實,這些是以后訓練中吃苦耐勞、團結協(xié)作、承受壓力的很好的保證。
先天因素是體能訓練的重要基礎,后天訓練也是體能訓練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且是最重要環(huán)節(jié)。如何將人體極限發(fā)揮出來是體能訓練的本質。結合賽艇這項目特點,體能訓練應主要關注耐力、力量等身體素質。
(1)有氧耐力:有氧耐力主要表現(xiàn)在供氧能力、利用氧能力、能量供應能力和神經系統(tǒng)調節(jié)能力四方面。有氧代謝能力的評價主要圍繞著機體攝氧能力和利用氧能力兩個方面展開[4]。心肺功能是供氧充足的保證,骨骼肌特點是肌肉利用氧能力的體現(xiàn)。與一般有氧耐力比,專項耐力在賽艇中與運動成績的相關性更高,但一般耐力是專項耐力的基礎,因此賽艇訓練既要高度重視專項耐力訓練,又不能放松一般有氧基礎提高。(2)無氧耐力:賽艇雖以有氧代謝供能為主,但無氧供能仍非常重要,尤其是糖酵解供能能力。無氧耐力的生理學基礎為肌肉中糖酵解供能、緩沖乳酸和腦細胞對血液酸堿度變化的耐受能力。無氧耐力訓練可提高肌肉中乳酸脫氫酶的活性和肌糖元含量而提高糖酵解能力。體內緩沖乳酸能力的強弱主要取決于血液中碳酸氫鈉含量多少和酸酐酶活性的高低。系統(tǒng)的訓練提高腦細胞對血液酸堿度變化的耐受力得到提高,從而延緩疲勞發(fā)展,促進無氧耐力。
研究表明,優(yōu)秀賽艇運動員的訓練特點是70%~80%的水上訓練都是采用氧利用2(血乳酸水平小于2mmol/L)和氧利用1(血乳酸水平在2~4mmol/L)的有氧耐力訓練[5]。即使競賽期,有氧訓練仍占總訓練量的70%,血乳酸濃度在4~8mmol/L的有氧—無氧訓練接近25%,剩余5%才全是高于8mmol/L的無氧訓練。無氧耐力訓練主要是糖酵解能力(特別是耐乳酸)訓練。
無論是從能量代謝角度看,還是從賽艇比賽全程來看,賽艇運動都需要高水平的力量。而且賽艇運動不需克服自身重力,因此需要較高的絕對力量。再加上賽艇運動的技術特點,需要全身絕大部分肌群(特別是四肢和腰腹肌群)力量。
力量訓練的生理基礎主要有肌纖維的神經支配、肌肉基礎和肌肉的能量供應系統(tǒng)。神經支配起指揮棒作用,肌纖維的特征、結構和興奮收縮過程是直接反應,能量供應是動力來源。獨特的技術動作并不意味著運動員通過杠鈴或陸上拉槳訓練獲得的專項力量就能自動轉化為劃槳的力量,這需要肌肉控制和周期性力量耐力。肌肉控制包括肌肉力量和距離控制,其中神經系統(tǒng)支配可使肌肉達到最優(yōu)化。槳入水的程度和拉槳、推槳的力度不一樣。槳入水淺,但力量絲毫不減,這需要本體感受器將感受信息傳入大腦皮層,再決定運動單位發(fā)放頻率和運動單位的募集程度。
賽艇專項力量的訓練主要包括陸上訓練和水上訓練。傳統(tǒng)陸上賽艇力量訓練儀器為測功儀,但其與水上實際力量練習差距較大,因此歐陽波等人在國內首次提出采用磁粉制動器作為陸上賽艇訓練的阻力源,模擬賽艇水上專項技術動作,研制了國內第一套可用于賽艇專項力量訓練的系統(tǒng)。傳統(tǒng)賽艇力量訓練多采用近固定向心收縮手段進行,忽略了身體前后、上下、左右的發(fā)展和小肌肉訓練,但賽艇技術動作強調遠固定向心收縮能力,要求身體力量均衡發(fā)展,因此核心力量訓練對提高運動員動作協(xié)調能力和預防運動損傷有重要作用。再就是杠鈴使用,不僅注重拉起杠鈴自身重量及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規(guī)定的次數(shù),還考慮一組練習中每次動作的速度和功率。水上力量訓練比較單一,以阻力劃為主。
運動員身體機能評定狀態(tài)有安靜狀態(tài)、定量負荷和極限負荷三種,按評定標準不同,可分為訓練負荷量和強度的生化評定、身體機能綜合評定和運動員代謝能力評定。賽艇運動員有氧代謝能力評定主要有最大攝氧量、無氧閾(主要是乳酸無氧閾)、心臟形態(tài)功能指標、血紅蛋白以及肌纖維成分。無氧代謝能力評定主要有無氧功和最大乳酸值。而血清睪酮和皮質醇可作為機體耐受大強度訓練指標,血尿素可作為機體負荷量和機能恢復情況指標,血清肌酸激酶可作為訓練強度評定指標,除此之外,還有尿蛋白和血清生長激素。在進行監(jiān)控時,應根據(jù)具體目的要求,如訓練課、訓練日、訓練周的負荷適應和恢復等情況適時搭配,以達到最佳監(jiān)控效果。
通過對江蘇省各青少年賽艇隊的了解,運動員參賽年齡一般集中在13~18歲,參訓年齡更小。此年齡段身高、體重等指標變化相當大,因此如何將年齡、各形態(tài)指標自然增長因素與遺傳問題緊密結合是身體形態(tài)選材的重要途徑。我國賽艇優(yōu)秀運動員與世界高水平相比年齡較低,這是教練員和運動員急功近利的表現(xiàn)與選材、訓練過早等有關。青少年賽艇比賽項目分1km、2km、4km和6km,而2km才是正式比賽距離,這也是我國優(yōu)秀運動員年齡較低的一個原因。大部分青少年運動員身體形態(tài)、身體機能、素質等并未達到成熟,因此訓練中應特別注意訓練負荷選取、營養(yǎng)狀況以及公開級與輕量級差異等,符合機體正常生長規(guī)律,積極引導其向適應專項特點方向發(fā)展。體能訓練的原理為應激與適應,沒有疲勞的訓練是無效的訓練,沒有恢復的訓練是危險的訓練,但對青少年運動員來說,疲勞積累會給運動員造成嚴重損傷,如有些青少年賽艇運動員因強度過大、負荷過重,導致心臟受損。青少年認識體系還未健全,唯教練是從,因此教練員應更加重視訓練計劃科學制定、生理機能評定和生化訓練監(jiān)控,從而及時準確地篩選出賽艇優(yōu)苗,為其指引更好的道路。
[1]韓燁,葉國雄,韓海濤.賽艇運動員專項體能研究進展[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3,29(2):72-77.
[2]曹景偉,羅智,鮑勇,等.中國優(yōu)秀女子賽艇運動員身體指數(shù)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26(3):347-350.
[3]Jensen K,Nielsen T.High Altitude Does Not Increase Maximum Oxygen Uptake or Work Capacity at Sea Level in Rowers[J].Scand J Med Sci Sport,1993,3:56-62.
[4]Nielsen T,Daigneault T,Smith M.FISA Coaching Development Programme Course[M].Lausanne:Fisa,1993:13-18.
[5]歐陽波,王培勇,沈杜,等.陸上賽艇專項力量訓練系統(tǒng)的研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39(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