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淑賢
(廣州市番禺區(qū)象賢中學,廣東 廣州 511483)
為應對當前我國青少年身體素質下降的現(xiàn)狀,教育部等部門發(fā)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若干意見》當中就提到了若干條要提高學生體質的措施。其中就提到,在做好初中畢業(yè)升學體育考試時,還要積極探索在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中增加體育科目的做法,推進高考綜合評價體系建設,有效發(fā)揮其對增強學生體質的引導作用。在廣東省以往的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中,體育是被排除在外的科目,高考無須以體育成績作為參考標準。從2007年起,廣東高考將考生綜合素質評價錄入考生電子檔案,其中便有包括“身心健康”這一部分?!吧硇慕】怠本唧w包含體質健康、體能素質等指標。但是在實際的錄取過程中,綜合素質評價報告并未起到實質性作用,高校還是沿用從高分到低分錄取的做法。
從2010年起,廣東省高考模式改為大文、大理模式。學生要參加高考,需先通過高中學業(yè)水平測試。該測試分為ABCD 4個成績等級。其中,文科類考生必須參加物理、化學、生物3門學科的考試并獲得等級成績,且3門學科成績均達到C級及以上等級,方可報考一本院校;理科類考生必須參加思想政治、歷史、地理3門學科的考試并均獲得等級成績,且3門學科成績均達到C級及其以上等級,才能報考一本。因此,一旦體育納入學業(yè)水平測試,意味著文、理科考生除參加各自3門專業(yè)課考試之外,還必須再考一門體育,且成績必須達到相應的等級水平,方可報考一本。因此,如何應對改革后的高中體育考試是擺在學校、家長、學生面前極為嚴峻的問題。
能以優(yōu)異的成績跨過高考的獨木橋,卻不一定能夠輕松應付大學開學時的軍訓,暈倒、中暑、逃避不斷增多。“頭腦發(fā)達,四肢脆弱”正越來越成為大學校園新生軍訓的尷尬。教育部體育衛(wèi)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在出席北京大學2011級學生軍訓結業(yè)典禮時了解到,2周軍訓期間,近3 500名學生累計看病超過6 000人次,特別是第1周,暈倒者眾多。在首屆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論壇上,最近一次的全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調查報告表明,學生肥胖率在過去5年內迅速增加。眼睛近視的比例,初中生接近60%,高中生為76%,大學生高達83%。學生的身高、體重、胸圍等形態(tài)發(fā)育指標持續(xù)增長,但肺活量、速度、力量等體能素質持續(xù)下降。就廣東省來說,目前廣東青少年身體素質仍然面臨著嚴峻挑戰(zhàn)。集中表現(xiàn)為青少年耐力等體能指標持續(xù)下降,視力不良率居高不下,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顯增加,部分農村青少年營養(yǎng)狀況亟待改善。全省青少年體育衛(wèi)生工作發(fā)展不平衡,特別是農村地區(qū)中小學體育及健康教育投入不足,師資缺乏,體育設施和條件不足。肇慶市教育局負責人說,該市體育學科老師不足,全市體育老師缺口達749人。體育場地和設備也簡陋,全市體育場所不足的中學占32.8%,小學比例更高。
應試教育指脫離社會發(fā)展需要,違背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以應付升學考試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為,是教育工作所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現(xiàn)。它以升學率的高低來檢驗學校的教育質量、教師的工作成績以及學生學業(yè)水平。它以考試為目的,其教育模式與考試方法限制了學生能力的充分發(fā)揮,培養(yǎng)的學生難以適應工作和社會的發(fā)展。應試教育下的基礎教育出現(xiàn)畸形發(fā)展現(xiàn)象,高等教育接納的生源綜合素質偏低,存在重智育、輕素質的傾向。其主要特征是忽視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人格素質、精神素質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以片面追求升學率?!皯嚱逃本o緊圍繞考試和升學需要,考什么就教什么,所實施的是片面內容的知識教學。只教應試內容,忽視了非應試能力的培養(yǎng)。在應試教育下,體育鍛煉是件奢侈的事。學校、家長、考生都被綁在應試教育的戰(zhàn)車上,向著更高的成績、更好的學校前行,而體育鍛煉時間則是能減就減。在以往的高考中,對體育項目的重視較少,體育分數(shù)在高考中僅占極少部分,加之高中學業(yè)繁重,大多數(shù)學校對體育課進行最大程度的壓縮。學生尤其是高三學生極少甚至沒有體育課。對待高考體育考試也僅是在考前的一周進行臨時加強訓練。學生對這種類型的考試有極大的消極抵觸心態(tài)。
最近20年我國青少年體質在持續(xù)下降,耐力素質下降、力量素質下降、柔韌素質下降,學生們的健康狀況十分嚴重,女生體育素質下降更嚴重。究其原因,體育考試內容和方法的改革落后于體育教學內容、方法的改革,是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有鑒于廣東省青少年目前身體素質每況愈下的情況,廣東省委、省政府專門出臺意見,要求中小學每天實行30min全校性大課間體育活動,初中畢業(yè)生組織升學體育考試,成績占中考總分的8%,同時擬在高中畢業(yè)考試中增加體育考試,成績作為高校錄取的重要參考依據(jù)。在20世紀90年代,國家教委和國家體委聯(lián)合頒布了經國務院批準的《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第9條規(guī)定:“體育課是學生畢業(yè)、升學考試科目?!毙抡n改后,國家對體育在初高中升學考試中有了新的要求。這是對學生素質教育的要求,同時也對學校的體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如何把握新課改中關于體育教學的要求,應對新改革后高中體育升學考試應對策略是每一個體育教育者迫在眉睫的問題。
針對當前青少年的身體素質及高中體育升學考試的壓力,廣東省最近出臺了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對學校開展體育鍛煉下達硬指標——中小學將每天30min的全校性大課間體育活動列入課表并形成制度。當天沒有體育課的班級,學校必須在下午課后組織學生進行1小時集體體育鍛煉。高校把課外體育活動納入學校日常教學計劃,使每個學生每周至少參加3次課外體育鍛煉。為此,學校依據(jù)廣東省的要求,結合本校學生的具體情況制訂了相應的訓練方法和升學考試應對策略。
就學生而言,體育意識是指他們在參與體育活動的過程中,按照個人對體育的認識,采取個人認為正確有效的方式以決定行為的心理活動。從心理機制上來說,體育習慣是一種定型化和自動化的條件反射,是經過長期的訓練、強化和積累而形成的。體育習慣的養(yǎng)成是建立在良好的體育意識的基礎上的。學生因受文化修養(yǎng)、道德規(guī)范、體育基礎、自身素質和他們認識能力等因素的局限性及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等外部環(huán)境的制約和影響,致使學生的體育意識淡薄,重智輕體的觀念占主導地位,學生的參與意識差,體育意識更令人擔擾。所以,學校體育工作要注重學生的體育意識的培養(yǎng)和體育習慣的養(yǎng)成,引導學生進行遵循循序漸進的體育鍛煉,杜絕盲目鍛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來扭轉這種現(xiàn)狀,以達到“全民健身”的目標。
根據(jù)廣東省關于“各級各類學校廣泛開展陽光體育活動,省每3年舉辦1次中學生運動會,每4年舉辦1次大學生運動會”的要求。學校每年組織2次以田徑運動為主的綜合性運動會,春節(jié)、冬季各1次長跑活動。同時,制訂一系列的獎懲措施。對表現(xiàn)優(yōu)異的班集體和個人進行通報表揚。高中體育升學考試要與教育課程改革相結合,與體育整體改革相結合,與體育常規(guī)教學、課外鍛煉相結合,與全面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掌握運動技能相結合。當前要加大體育課程改革,充分考慮學生生理心理發(fā)展特點,對體育教學內容進行科學選擇,以求在整體上取得更好的效果。
體育運動起源于生活,也應該服務于生活。高中體育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將把生活中的素材與田徑教學結合起來。例如,投擲項目的主要目的是發(fā)展學生的投擲能力、上肢力量等,在以往的田徑投擲項目主要有鉛球、實心球、鐵餅、標槍等,由于在投擲項目中有一定的危險性。教師尋找同樣能夠發(fā)展學生投擲能力與上肢力量的,并且安全,便于理解的“生活化”項目。例如,投擲沙包游戲,用投棒、壘球替代鉛球等。生命在于運動,幸福源于健康,教師要倡導全體教學生樹立“體育生活化、健身經?;钡倪\動理念?!秾W校體育工作條例》的頒布將體育成績納入升學考試,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進行體育活動和學生的身體素質提升起到了促進作用。強化體育鍛煉的意識,在生活中時時處處進行體育運動。
高考是人生的轉折點,高三年級的學業(yè)重,學習壓力大。因此,對于高三學生的體育訓練應該更加的有針對性。對于低年級的學生可以給予更全面的體育活動。2013年廣東高考體育考試項目包括100m跑、立定三級跳、原地擲實心球3項必考,專項素質考試和足球運球繞桿射門、籃球運球繞桿定點投籃、排球隔網定向墊球、乒乓球左推右攻和100m游泳5項選考的專項基礎考試。因此,在平時的體育訓練中,應該加大對3項基本考試的訓練量。對于專項素質考試則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具體情況,將學生分為5個項目組進行專項訓練,以期能在最短的時間取得最好的分數(shù)。
素質教育是指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yǎng)、個性發(fā)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新課改后,國家加大了對非智力因素的重視。體育項目也成了升學考試的必修科目。因此,如何有效地應對新改革后的高中體育升學考試,同時避免應試教育的弊端顯得尤為重要。筆者僅就廣東地區(qū)的現(xiàn)狀提出因對策略。不足之處,當拋磚引玉。
[1]黃華君.從高考體育的變化談高中體育教學應以社會需求為準則[J].體育師友,2007(2).
[2]牛山坡.淺議高三體育高考[J].才智,2008(24).
[3]萬美軍.淺談如何應對體育高考[J].科技咨詢導報,2007(4).
[4]劉超.如何提高體育高考的成功率[J].體育師友,19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