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躍武
(安徽省界首中學,安徽 界首 236500)
當代中學生所處年齡決定了他們的自我意識水平處在自我探索或自我完善時期,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缺乏社會和生活的經驗,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中,他們的思想和認識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片面性。當社會默許乃至一定程度上肯定自我價值、個性發(fā)展的存在時,中學生極易出現(xiàn)主觀與片面性,導致自我意識出現(xiàn)偏差,對自我的過度肯定和他我的有意否定,在高考指揮棒的引導下,形成我學習好、成功是我的未來、是個人奮斗努力得來的主觀意志,容易使中學生在考慮問題時以自我為中心。
由于獨生子女已構成當代中學生的主體,他們沒有成群的兄弟姐妹攜手共行的樂趣,無論他們來自城鎮(zhèn)還是鄉(xiāng)村,較之以往的中學生,都承受著過多的關愛,養(yǎng)成了自我為中心的個性。越來越暴露出孤僻、自私、偏激等個性上的不足,導致他們逐步偏離以他我為核心的集體主義觀念。
1.2.1 社會因素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和社會轉型,社會現(xiàn)實的變遷導致價值觀念結構多元化,價值主體由于個別影視作品的不良誘導,中學生面臨著新的價值觀念地沖擊,貪污受賄、權錢交易等各種社會丑惡現(xiàn)象影響著現(xiàn)代的中學生,于是產生“我不必為人人,人人應為我”的利己主義思想;同時,市場經濟大潮下,中學生的經濟意識迅速增強,部分學生在心態(tài)上出現(xiàn)浮躁和急功近利,拋開集體利益目標,轉而為實現(xiàn)個人人生目標而不惜余力,導致中學生的集體觀念逐漸消退淡化。
因此,教育者在對中學生存在“個人利益”的合理性給予肯定的前提下,通過從價值觀的內涵、外延、層次性及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導向科學性,培養(yǎng)中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中學生學會自主衡量個體與社會的價值觀。
1.2.2 家庭因素 當代中學生多為獨生子女,都是家里的掌上明珠,使得孩子在家庭這個小集團里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心中幾乎沒有集體的意識和與人合作的的概念,也未在學校開展過任何拓展訓練。在家長的過分呵護下,孩子們逐漸把別人對他的保護、照顧看作是理所當然,注意自己而忽視他人的存在,只講索取不講付出,在參與集體活動的過程中,不是不愿意參加就是在活動中突出“自我價值”的個性活動,參加集體活動往往只注意自己的收獲,而對集體榮譽漠不關心。
因此,在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時要與家長達成共識,加強對孩子的教育,教會孩子與他人和睦相處,正確處理孩子與他人所產生的矛盾與糾紛,不包庇孩子的錯誤,讓孩子知道自己不僅僅是家庭的一員也是社會的一員。
1.2.3 學校因素 一方面,學校教育過分關注個性培養(yǎng)與教育,集體觀念的教育顯得不足,尤其是中學新生從原來狹小的空間進入到大環(huán)境后,必然會產生諸多矛盾與沖突,特別是農村學校畢業(yè)的學生到城市上“大學化”的高中以后,如果學校不能給予正確的教育引導,學生對集體觀念認識不足,從而不能給個性張揚以適度限制,中學生不良心理必然滋生。另一方面,學校組織管理跟不上,有時處于安全考慮或經費不足,學生集體活動少,活動流于形式,參與人數(shù)少,一定程度上放棄了集體主義教育的良好平臺。
國家的飛速發(fā)展帶動了教育的大發(fā)展,尤其是高中教育,承擔著培養(yǎng)未來社會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歷史重任。由于中學生所接受的教育已經超過了中國一般國民的教育水平,他們應該是發(fā)展中的中國的勞動者和社會成員素質水平的集中代表。因此,提高中學生愛國意識和集體主義意識,在“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并舉的今天,有著極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要想成為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修養(yǎng)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是長期學習,培養(yǎng)、鍛煉而成的,要對學生加強奉獻意識、團結意識的教育,具有辨別真善美與假惡丑、榮譽與恥辱等是非觀念,能按照社會道德行為規(guī)范來約束自己,以此獲得心地踏實、心境平和,并產生一種價值感和榮譽感,以道德健康促進整個身心健康。因此,要促進和保證中學生的健康成長,實現(xiàn)由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變,加速社會化進程,就必須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
中學作為導向型教育,其培養(yǎng)的學生畢業(yè)后未來將直接進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他們能否健康成長,能否成功地扮演自己的社會角色,與他們自身的集體主義素養(yǎng)息息相關。因此,要教育學生必須充分認識個體與集體、部分與整體的意義,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技能,更要提高其集體主義等道德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塑造全面發(fā)展的社會成員和未來的建設者、接班人。
游戲在中學體育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多數(shù)游戲都符合中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是中學生喜愛的一項綜合性的體育活動。因此,教師對游戲的選擇要準,滲透要實,方法要多,利用不同的游戲,有針對性地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通過對個體性的游戲,進行先人后己的教育。中學生好勝心強,總希望在競賽中顯露自己,更由于想急于求勝,一些出風頭、好顯擺的思想會明顯暴露出來。如在投彈打靶的游戲中,學生總喜歡挑新的,好的器材投擲,而撿時則搶著撿離自己最近的,這時教師對那些不挑器材的學生應及時給予表揚,培養(yǎng)他們把困難留給自己,把方便讓給他人的優(yōu)良品質。
在體育教學中,通過運用小團體合作教學的形式開展教學。例如,在接力跑游戲比賽中,將學生分成幾組,組員根據體能學習能力合理搭配,開展游戲比賽,這種教學情景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有機會在無壓力、輕松的氣氛中進行游戲和交流。這種形式,對于體質較差的學生來說,可以感受到伙伴的幫助,分享小團體成功的喜悅,認識到只要積極主動,大膽嘗試就會成功,從而找到了自身的價值,增強了信心。對于學習成績優(yōu)異者,這種學習策略給他們創(chuàng)造了更廣闊的舞臺、發(fā)揮其特長,充分表現(xiàn)其合作的能力,同時也幫助他人從中找到樂趣,對他們完美人格的塑造極有幫助。同時,老師要介紹一些為國爭光的體育健兒團隊,如我國團體體操、團體乒乓球等,讓學生充分感到集體的力量是無窮的。
在技巧教學中,學生完成基本動作后,教師布置組合練習,讓學生想辦法將動作連貫起來。這時,學生熱情高昂,各抒已見,彼此啟發(fā)分析,提煉最佳方案?;锇橹g爭得面紅耳赤,互不相讓。結果,每個小團體的表演都有精彩之處,這時教師及時引導,取各組之長,一個完美的組合動作在學生的創(chuàng)造中誕生了,每個學生都獲得了成功的喜悅,感受到了團體合作的力量,激發(fā)了進一步學習的積極性。
大家通過緊密配合,出主意、想辦法,沒有了埋怨和責怪,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勝心和集體榮譽感,并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增進了了解和友誼。大家彼此幫助,取長補短,建立了平等、和諧的關系,為教師的教學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體育教師在教學中,可通過合作學習等方式,使學生與同伴建立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以此來教育學生關心周圍的人和事,并根據自己的條件和能力,看看能為他人做些什么,讓他們體會到愛他人和被人愛的快樂,感覺到做人的價值。
集體主義教育原則指培養(yǎng)孩子先人后己或先公后私,一切以群眾利益為根本出發(fā)點,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關心、愛護集體中的每個成員的思想,這是德育的核心內容之一。如今的中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小在家養(yǎng)成唯我獨尊的思想。因此,在青少年階段加強集體主義觀念的教育是大有裨益的。作為體育教師,我們可以通過體育教學活動的引導和啟發(fā),幫助學生從個人主義的想法中走出來,主動關心熱愛班集體,參加集體活動,關心每位同學,尊重集體中的每一個成員,與損害集體利益的行為作斗爭。進而關心家庭,關心國家的命運。從而養(yǎng)成較好的品德素質,成為一名對國家有用的人才。
人們在社會中生活,為了得到表揚和獎勵,為了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而遵從社會規(guī)范,或因為怕被懲罰,怕受到指責,怕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而不得不遵從社會規(guī)范,無論是前者或是后者,都應當?shù)玫焦膭?。學生在學校的表現(xiàn)正是如此。當他們認為自己“這樣做是對的”以后,很想得到他人尤其是老師的表揚。雖然這種是迫于規(guī)范外制作用下的行為,往往是有限的,但教師如果能利用這個契機,恰當?shù)?、有藝術地實施教育,卻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一場足球比賽中,個別學生帶著球只想自己射門,不知道相互配合,結果輸了。賽后,隊友之間互相指責??偨Y時,教師適當?shù)乇頁P另一隊的互相配合,而不直接批評和埋怨不相互配合的學生,采用正面啟發(fā)的辦法教會學生“先公后私”并懂得如何處理好個人與集體之間的利益,并從這種情感體驗中產生一種強烈的道德感、義務感和責任感。
導致集體主義觀念缺失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社會環(huán)境以及自身原因。在體育教學活動過程中,存在著頻繁而又必不可少的個人與集體協(xié)作關系。因此,要培養(yǎng)中學生先人后己、先公后私、顧全大局、與人合作和多為他人著想的集體主義觀念,最為有效的方法還是通過體育教學中的游戲、競賽等一系列活動,在思想上、心理上、行動上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3.
[2]寧攀.中學生集體觀念的淡化與重塑[J].職業(yè)時空,2007(24):1-2.
[3]王春璽.中學生和諧精神與集體主義合作精神的缺失及對策[J].湖北社會科學,2005(6):151-153.
[4]范鵬飛.略談中學生集體觀念的培養(yǎng)[J].教育發(fā)展研究,1998(S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