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菊與刀》看日本的道德觀

      2013-08-15 00:46:01胡禮莎
      黑龍江史志 2013年11期
      關(guān)鍵詞:本尼迪克恥感道德觀

      胡禮莎

      (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哲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3)

      自去年4月日本東京知事石原慎太郎發(fā)表了東京將從私人手中購買釣魚島的演說之后,中日之間有關(guān)釣魚島的領(lǐng)土紛爭就甚囂塵上。中日兩國的關(guān)系也日漸降入冰點,兩國之間的歷史遺留問題又成為了人們討論的話題。日本在歷史問題上的反常態(tài)度,一方面促發(fā)了中國人民的憤怒,另一方面也讓大家困惑到底是什么造成了日本在歷史問題的漠視態(tài)度。專家學者們試圖從不同的角度去解釋這個問題,美國學者魯思·本尼迪克特的《菊與刀》這本書中民族本性的角度給出了另一種答案。

      一、簡介

      《菊與刀》這本書完成時美軍正在太平洋一系列艱苦卓絕的島嶼登陸作戰(zhàn)中與日軍短兵相接。美國政府對于盟軍是否要準備在日本的深山老林中與那些可怕的頑抗分子戰(zhàn)斗到底、是否應該接轟炸日本皇宮、是否能不進攻日本本土而使日本投降、戰(zhàn)勝日本后是否需要永遠實行軍事管制、是否保留日本天皇等問題,還沒有明確的答案[1]4。為此,美國政府委托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對日本進行一項專門研究。本尼迪克特根據(jù)文化類型理論、運用文化人類學方法將戰(zhàn)敗的日本進行了徹底的研究。她利用了自己所受到的專業(yè)知識教育,通過把戰(zhàn)時生活或者拘禁在美國的日本人作為研究原形,同時通過閱讀大量有關(guān)日本的文獻和日本文學和電影,并做出了最終日本會投降這個論斷。作為一個從來沒有在東方文化生活過的西方人,她準確把握了東西方文化中的細微不同,并把這種影響對民族氣質(zhì)的形成以及這種民族氣質(zhì)會對戰(zhàn)爭帶來的影響做出了精辟的論述。雖然距離這本書最初寫成已經(jīng)有了將近60年,世界格局也有了巨大的變化,但這本書,依然是研究日本文化的首選文獻。

      二、《菊與刀》中的日本

      在《菊與刀》這本書中,等級制觀念和“恥感文化”成了概括日本的關(guān)鍵詞。本尼迪克特以“等級制度”來解釋日本發(fā)動戰(zhàn)爭的心理,她認為日本是個講究等級的國家,在這個國家,處于最高效忠地位的就是天皇[1]15。雖然在日本接近700多年的歷史中,天皇只是在扮演一個傀儡的角色,但這并不能消減天皇的精神力量。日本雖然從中國引進儒家倫理中關(guān)于“忠”和“孝”的觀念,但卻極為鄙視被儒家視為最高準則的“仁”。中國文化中的仁扮演的是一種內(nèi)省的力量,調(diào)和各種矛盾,接近于最高行為準則。一個不仁的皇帝會被民眾反對,只是因為他行使的是不是仁[2]63。而皇帝,也一直試圖宣布自己是天庭仁道的人間代理。而日本,則完全摒棄了這種倫理。因此,“忠”和“孝”成為他們倫理中最主要的兩極。而在對待天皇的態(tài)度上,這兩種力量完全則是成為了合力。天皇在日本人的心中已然成為一種精神符號,在西方社會中,雖然也要求對某種精神符號忠誠,比如忠誠于國家或者忠誠于自由平等等等,但這種忠誠,更多的是一種對理想的實踐,國旗等同于國旗后面所蘊含的國家理想。這種國家理想一般都是普適的。[3]7而日本那種對于天皇近乎神般的崇敬和忠誠,則成為一種準宗教。對所有日本人來說,天皇就是一切。在宗教中,神的發(fā)言是沒有人可以質(zhì)疑對錯的,這就為日本的戰(zhàn)爭找到了借口。所有的屠戮都可以以對為天皇忠誠找到借口。“皇軍”,是天皇的部屬,是神的選民。[4]4本尼迪克特認為這一構(gòu)造的成功之處,在于迅速完成了日本國民意識的整合,而其軟肋則是對已經(jīng)落后時代的非理性給以絕對強調(diào)。由此她得出結(jié)論——日本會投降,要利用日本原有的統(tǒng)治秩序,美國不能直接統(tǒng)治日本。事實果然是即便戰(zhàn)爭勝利無望,神風特攻隊仍拼命用自殺式攻擊報答“皇恩”,但一旦天皇宣布投降,日本人馬上采取完全合作的態(tài)度。[1]156

      在深入研究日本國民性格的問題上,本尼迪克特認為“恥感文化”貫穿了日本文化?!皭u感文化”強調(diào)外在的約束力。它強調(diào)的是他律性的道德,罪錯暴露,才會受到他人的譴責與懲罰,社會才會把恥辱降落到個人頭上。假如罪錯不為人知,那么也就不會有社會群體的壓力。“恥感文化”中的個人,其所作所為首考慮的是他人、社會的評價,以受人贊許為榮,以人人排斥為自己的羞恥?!霸谝詯u為主要強制力的化中,對那些在我們看來應該是感到犯罪的行為,那里的人們則感到懊惱。這種懊惱可能非常強烈,至不能像罪感那樣,可以通過懺悔、贖罪而得到解脫?!盵1]154本尼迪克特認為日本人完全符合“恥感文化”的所有特征,她在書中寫到日本人總是處于一種對人生極為小心謹慎、循規(guī)蹈矩的行為世界之中,他們必須密切注意別人行動所做出的暗示,并強烈地意識到他人對自己行為的評價。這就意味著正確的行為很少由“內(nèi)在的強制力”來決定,判斷什么是正確的行為,也往往是從社會關(guān)系中去把握,由“社會”來決定。通過以上分析,作者指出,日本是“以道德作為絕對標準的社會,依靠啟發(fā)良知的社會”[1]87,強調(diào)“只要壞事不為世人所知,就不必煩惱”,恥辱感只是對他人批評的一種反應的社會,是屬于“恥感文化”的社會。社會的道德和人民的道德觀都以他律性道德作為基礎(chǔ),支撐了日本國民生活和社會的方方面面。而這樣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也給接下來解釋日本第二次中日戰(zhàn)爭后的回避態(tài)度做了很好的鋪墊。

      三、日本人的道德觀

      自從釣魚島紛爭發(fā)生之后,中日關(guān)系又回到了冰點。日本方面頻繁的參拜靖國神社和戰(zhàn)爭問題上悔罪意識的淡薄也被重新攤到臺面受到中國人民的強烈譴責。日本政府表現(xiàn)出來的“民族健忘癥”,透過《菊與刀》中本尼迪克特描寫的日本我們可以找到答案。

      《菊與刀》中寫道,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接受恩情是一種讓人難以承受的情分,因此,他們必須傾盡全力去償還。但,報恩是由條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須是自己認為高尚的,可以償還的人。中國自古以來對日本來說都具有特殊意義,作為從中國那里承受文化恩澤的國家,日本一直對中國懷著復雜的心理,既感到難以償還,又在近代中國的沉淪中感到羞辱,這種羞辱來自于其自身國力的增強,由此感到曾受到過這種國家恩惠的可恥。這種復雜的心情由各得其所的借口成為發(fā)動戰(zhàn)爭的內(nèi)在原因。它要為中國重新確立自己的地位,就是作為日本的附庸,并把這作為報恩的一種方式。[5]56

      正如上文所說,正是日本這種他律性的道德觀造成了他們對待歷史問題的漠視。他律性的道德觀直接導致的是他們?nèi)狈愣ǖ氖欠怯^。前文說到,《菊與刀》一書中,本尼迪克特描寫到日本人有與世界其他民族完全不同的他律性道德觀的“恥感文化”,做錯事并不可恥,相反被人發(fā)現(xiàn)才是可恥是日本行事宗旨。他們的是非觀是非恒定的,對錯誤的認知也是隨著情況而改變的。日本等級觀念的要求每個存在的人應該有相應的地位和人生評價,如果做了于自己地位不相稱的事就會被人嘲笑,就會在社會上抬不起頭來。因而當某件事情和自己的地位相稱,他們會認為這件事情是對的。我們不能以恒定的是非觀來評價他們的觀念。所以在對戰(zhàn)爭的歷史問題上,“報恩”性質(zhì)的戰(zhàn)爭竟然失敗了,對明治維新之后自我嫉妒膨脹的日本來說是極大的打擊,這樣的失敗使得他們在國際社會上被人嘲笑,地位下降,因而他們覺得承認這樣戰(zhàn)爭的存在都是錯誤的,是和自己“大和民族”的崇高身份是不符合的,他們是天皇“神子”的子民,不允許有失敗的事情存在,所以最后他們選擇了對戰(zhàn)爭失敗結(jié)果的漠視。而且對那場“報恩”戰(zhàn)爭中光榮捐錢的戰(zhàn)士們致以敬意,因為他們是為了完成“報恩”才犧牲的,算是死得其所,是崇高的天皇的“戰(zhàn)士”。

      四、結(jié)語

      《菊與刀》以其異乎尋常準確的結(jié)論證明了從民族本性的角度研究戰(zhàn)略對策是一種不容忽視的重要方法[6]79,本文也借著其從民族本性的角度來分析了日本對第二次中日戰(zhàn)爭的回避態(tài)度的緣由,同時也增加了中國對日本長久以來對待歷史問題態(tài)度上的理解。更進一步的說,對中國來說,不單日本,不同國家的人民在國際準則、社會道德準則、戰(zhàn)爭信條等方面有不同程度上的異同,我們必須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和環(huán)境看待問題。在何種情況下可能達成共識或妥協(xié),何種情況下可能矛盾激化,沖突中雙方可能并能夠采取哪些行動,需要運用多種方法作細致的研究。這里,從民族本性的角度作深入剖析,無疑提供了一個很重要的途徑。

      [1]魯思·本尼迪克特著,呂萬和等譯,菊與刀——日本文化的類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2]尚杰,略論中日走東西方文化融合道路的兩個差異性[J],遼寧:日本研究,1988.

      [3]張清敏.外交政策分析中文化因素的作用和地位[J],國際論壇,2003.

      [4]美曼菲爾德·海寧森著,王山峰譯,大屠殺與記憶:戰(zhàn)后德日兩國對戰(zhàn)爭的反思[J],南京:南京大屠殺史研究,2012.

      猜你喜歡
      本尼迪克恥感道德觀
      《魔鬼的門徒》的宗教倫理與道德觀照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Benedict Cumberbatch從不按常理出牌
      東方電影(2019年1期)2019-01-16 12:04:08
      恥感、恥感倫理與轉(zhuǎn)型期道德建設
      ——評章越松著《社會轉(zhuǎn)型下的恥感倫理研究》
      “西學東漸”與中國傳統(tǒng)女性道德觀的近代命運
      傳統(tǒng)文化與大學生道德觀教育研究
      再談日本人的恥感文化
      英語學習(2015年5期)2016-02-02 01:17:00
      從傳統(tǒng)學術(shù)道德觀反思當今學術(shù)道德問題
      我愛上海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電影故事(2015年16期)2015-07-14 02:22:26
      競技體育賽場上的恥感文化與罪感文化
      本尼迪克特的人生軌跡與學術(shù)思想
      石门县| 林甸县| 大足县| 三江| 阳泉市| 偃师市| 林芝县| 南平市| 铜川市| 文登市| 台南县| 水富县| 涿州市| 诸暨市| 安新县| 新平| 那曲县| 安仁县| 黄平县| 奉化市| 天等县| 抚松县| 轮台县| 鄱阳县| 太仆寺旗| 平罗县| 屏东市| 南召县| 普兰店市| 长白| 宁晋县| 牡丹江市| 石嘴山市| 南通市| 新巴尔虎左旗| 土默特左旗| 陇西县| 万州区| 隆子县| 剑阁县| 无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