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厚明
中國封建社會時期,有用豎立“忠孝牌坊”、“貞節(jié)牌坊”等方式來表彰忠臣烈女孝子的做法,這種做法也為當(dāng)時世人所尊崇。而當(dāng)今社會生活中,很多人內(nèi)心深處卻根深蒂固地豎有一塊“成功牌坊”,把成功、成名、勝利、致富作為畢生追求,身陷其中不可自拔,甚至不惜代價,不擇手段,不顧禮義廉恥。黨員干部中也不乏其人,有的用職位升遷來光宗耀祖,有的把名次榮譽當(dāng)成價值標(biāo)榜,有的將優(yōu)厚待遇作為終極目標(biāo),哪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也時刻在幻想能有一天飛黃騰達、出人頭地、一夜暴富。這樣的價值觀讓人憂慮,很值得反思。
當(dāng)然,我們并不是否定黨員干部為事業(yè)拼搏奮斗,倡導(dǎo)消極工作固守平庸,而是要說明,做一個普通人也是一份實在的人生,不需要把所謂的成功看得太重。在這個人心浮躁的社會,“成功牌坊”是一種容易上癮的精神鴉片,把握不好會引你走上歧途。其實,只要不消沉、頹廢、墮落,平凡一點簡單一點,靠自己努力,問心無愧地做人做事,才是最踏實的人生。
讓我們看看這樣一些人,感悟他們對成功的理解。
不愿為五斗米折腰,上任彭澤縣令八十余日就解印辭職踏上歸隱田園之路的陶淵明,并沒有追求什么高官厚祿的成功,在“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淡泊生活中留下了自己光輝的一筆。
當(dāng)代雷鋒郭明義,20多年來積極參加無償獻血,累計無償獻血6萬多毫升,相當(dāng)于自身全部血量的10倍。他生活艱辛,春夏秋冬一身勞動服;家是一處陳舊陋室,尚不到40平方米,水泥地,白灰墻,女兒“閨房”只能安在門廳,但他卻是一個內(nèi)心溫暖、快樂幸福的人。
一個人,內(nèi)心深處一旦豎起了“成功牌坊”,就容易滋生熱衷功利、盲目求勝的趨動力,如果一味強調(diào)成功和獲取,有時就會拿自己的光陰、生命和幸福作賭注。有時候成功并不代表幸福,人生最重要的在于是否活得有意義,活得內(nèi)心充實。
“成功牌坊”的弊害是潛在的,黨員干部要走出“成功是唯一目標(biāo)”的成長誤區(qū)。對待榮譽功名,要積極爭取但不刻意強求;對待崗位競爭,要一爭高下但得立足實情;對待工作事業(yè),要有所作為但不專務(wù)虛名。人生路上,快樂成長比收獲成功更重要。心淡泊了,才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