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弓
第三十站——莽吉塔城:莽吉塔城,今撫遠(yuǎn)縣通江鄉(xiāng)小河子屯“城子山古城遺址”。具體位置為:撫遠(yuǎn)縣城東北10公里黑龍江、烏蘇里江匯流的三角地帶——城子山上,故俗稱“城子山古城”。古城為明代遺址。古城銜山,山以城名“城子山”,城以山名“城子山山城”。此城是明代“海西東水陸城站”中的第10城。海西東水陸城站一共10城,皆在今黑龍江省境內(nèi),莽吉塔古城是最后一城。古城東、北倚懸崖而建,西、南筑高墻,大有雄踞山巖,扼控兩江(黑龍江、黑龍江的一條支流通江),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之勢。資料記載:古城周長930米,依山就勢,呈不規(guī)則長方形。北面和東面有峭壁為天然屏障,故不設(shè)城墻,其余城墻殘高2~3米,僅開一門,兩側(cè)有護(hù)城壕。觀其形勝,當(dāng)為古隘口。楊賓的《柳邊記略》載“站七:曰別兒真站、黑龍江地方莽亦帖站、弗朵河站、亦罕河衛(wèi)忽把希站、忽把希站、弗達(dá)林站、古代(伐)替站”,“黑龍江地方莽亦帖站”即此。站在臨江陡立的古城之上,居高臨下,俯身俯瞰,黑龍江與通江盡收眼底,更顯古城乃控制江面水上交通的咽喉重地?!度|志》在莽吉塔城與藥乞站地名之間夾注“狗站”,意指其下22站皆為狗站。而《經(jīng)世大典》則指稱末魯孫以下15站為狗站,可見時光流轉(zhuǎn),歲月更迭,歷經(jīng)演變,狗站數(shù)字和起始點都發(fā)生了變化。因站在城上,憑高虎視,黑龍江一覽無余,故此處如今仍為軍營的觀察哨,而哨所聳立其中。莽吉塔城城池雖小,卻是海西東水陸城站的中樞關(guān)隘,如此重要,被批準(zhǔn)為國家級文物保護(hù)單位,的確名副其實,當(dāng)之無愧。
第三十一站——藥乞站:藥乞站位于北緯48°17′至 48°27′,東經(jīng) 134°24′至 135°05′,史圖標(biāo)注于黑瞎子島。黑瞎子島又稱撫遠(yuǎn)三角洲,位于中俄邊界撫遠(yuǎn)縣境內(nèi)的黑龍江(俄語稱其為阿穆爾河)和烏蘇里江的交匯處主航道西南側(cè)。黑瞎子島名“木克得赫葛山”。葛山同噶珊,即屯。藥乞站設(shè)置于黑瞎子島居中位置。具體位置為烏蘇里江、黑龍江匯合口夾角內(nèi),黑龍江右岸,黑瞎子島上的木頂角得赫村。2007年11月中俄黑瞎子島勘界議定,半個黑瞎子島歸屬中國。此前,由于長期處在有領(lǐng)土爭議的邊界地區(qū),中國式的“木克得赫屯”已在黑瞎子島上難見蹤跡。
黑瞎子島東西長約58.85公里,南北寬約14.01公里。全島面積,旱季水小時為350平方公里,汛期水大時為327平方公里,是香港的三分之一、澳門的12倍、珍寶島的500倍,比新加坡的國土面積小一點。黑瞎子島由銀龍島、黑瞎子島、明月島3個島系的93個島嶼和沙洲組成,連同與其毗連的水域共450平方公里。全島平均海拔約40米,地勢平坦,基本處于未開發(fā)狀態(tài)。黑瞎子島并非江中島嶼,而是一塊沖積而成的三角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扼守著黑龍江——烏蘇里江通航咽喉,隔江與伯力(今天俄國的哈巴羅夫斯克)相望。它在中國的行政區(qū)劃中,歸黑龍江省撫遠(yuǎn)縣管轄。但自從1929年中東路事件后,前蘇聯(lián)(今俄羅斯)一直對該島實施管轄,隸屬于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
黑瞎子島是個三面環(huán)水、自成體系、全封閉的島嶼。黑瞎子島上自然資源豐富多樣,70%的面積可用作耕地、割草場或者牧場,基本是一塊尚未開發(fā)的處女地。島上主要生長柳樹、榆樹、楊樹、柞樹和牧草,江汊縱橫,水草豐盛。島上棲息著珍貴的毛皮獸和水鳥,主要有黑鸛、黑鶴、鴛鴦、鴻雁等野生珍稀動物。在黑龍江及其支流以及湖泊中有許多種魚類,比整個伏爾加河流域的還要多。主要魚類有大馬哈魚、鱘鰉魚、鯉魚、鯽魚、鰱魚、白魚、鰲花等幾十種,是鮭魚回游的必經(jīng)之路。撫遠(yuǎn)縣因此被稱為“中國鱘鰉魚之鄉(xiāng)”和“中國大馬哈魚之鄉(xiāng)”。
“兩志”在莽吉塔城與藥乞站地名之間夾注的一段文字,如果句讀,可讀為“水、狗站,夏月乘船,水(?。┛沙溯d;冬月乘爬犂,乘二、三人,行冰上,以狗駕拽,疾如馬”?!八⒐氛尽奔此?、陸兼用之意,夏月可以船(赫哲人叫“威乎”)乘載,進(jìn)入冬季以狗爬犁沿冰雪江道、冰雪路面行駛,快如飛馬。
在黑龍江冰雪絲綢之路上,莽吉塔城左攬30余座城站,直轄“藥乞”,右銜22處狗站,一直通往滿涇。狗站又名水狗站,夏月行舟,千里長風(fēng),扶搖江上,冬月乘爬犁,以狗駕拽,疾速如飛。如今,藥乞站以下22狗站遺址,皆在俄羅斯境內(nèi)?!皟芍尽敝杆幤蛘炯捌湎隆岸緸楣氛尽?而《經(jīng)世大典》則稱“末魯孫以下十五站為狗站”,前已提及,因朝代更迭,歷經(jīng)演變,狗站數(shù)字發(fā)生較大的變化,元、明兩代各有不同。
黑瞎子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lǐng)土。中國從未承認(rèn)俄羅斯占有黑瞎子島,在歷年來的各種版本中國地圖上,中國的邊界都是延伸到黑龍江與烏蘇里江的匯合處。2008年10月14日,在前蘇聯(lián)時代就被占領(lǐng)的黑瞎子島西部174平方公里的土地移交中國。中俄兩國在該島中央地帶舉行界碑揭幕儀式,至此,中俄4300多公里的邊界劃定全部完成。根據(jù)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lián)邦關(guān)于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xié)定》,中國收回半個黑瞎子島的主權(quán),獲地174平方公里,當(dāng)中第二大的島嶼銀龍島,因位處黑瞎島之西北,故此全部歸屬中國。俄羅斯保留大烏蘇里島(黑瞎子島)東半部分,包括有丘姆卡村和俄羅斯居民的別墅。
第三十二站——奴合溫站:《遼東志》所記“奴合溫站”,在今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伯力)附近。伯力亦作“勃利”、“剖阿里”、“頗里”、“婆離”、“博力哩”、“波力”、“伯利”等,為女真語的不同漢語音譯,其意為“豌豆”。此地又稱“伯力城”,位于烏蘇里江與黑龍江匯合處東岸。自古以來一直是中國領(lǐng)土,軍事重鎮(zhèn)。唐朝在此設(shè)置勃利州,遼為五國部之一的剖阿里部駐地,金為胡里改路轄地,元為水達(dá)達(dá)路管轄,明為奴兒干都司喜申衛(wèi)治所。清初,開始由寧古塔昂邦章京(總管)管轄,后劃歸三姓副都統(tǒng)管轄。1858年(清咸豐八年),沙俄侵略軍侵占伯力,建立軍事哨所,并以17世紀(jì)沙俄侵略黑龍江的頭目哈巴羅夫的名字命名“哈巴羅夫卡”。1860年(清咸豐十年),沙俄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條約》,伯力城及其烏蘇里江以東至海的廣大地區(qū)被沙俄割占。1893年改名為“哈巴羅夫斯克”。
第三十三站——乞里吉站:乞里吉站在今俄羅斯庫爾河口南側(cè),原為乞林屯。
第三十四站——哈剌丁站:在今俄羅斯庫爾河下活隆屯。
第三十五站——伐興站:因年代久遠(yuǎn),且在今之俄境,位置暫無考。
第三十六站——古伐替站:在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伯力)阿穆爾河(黑龍江)右岸古發(fā)潭屯。古伐替站又稱古法壇村,位于距伯力100公里的黑龍江下游中部。(古法壇村在清朝歷史上是很有名的,清王朝鎮(zhèn)守寧古塔將軍巴海于1660年(清順治十七年),“率兵至使犬地方”,即赫哲族和費雅喀族居住的地區(qū),在古法壇村附近“伏兵船于兩岸”,“俄賊奄至”,“伏兵突發(fā)”,“俄賊四處逃遁”,“我兵追襲,俄賊棄舟登岸敗走,被斬者六十余級,淹死者甚眾”。此役是巴海上任首次與俄軍交手,取得大捷。1664年(清康熙三年),巴海殲沙俄侵略軍于索倫。后來,沙俄侵略軍進(jìn)犯黑斤(即赫哲族)、非牙喀(即費雅喀族)部落,巴海派兵救之。同年,巴海破沙俄侵略軍于黑龍江,自此邊患稍息)。楊賓著《柳邊記略》“站七”有記“古代(伐)替站”。楊賓(公元1649~1720),寧古塔流人楊越之子。楊賓所著《柳邊紀(jì)略》,成書于1707年(清康熙四十六年),是一部記述東北歷史地理的名著。其中有關(guān)驛路、驛站內(nèi)容,是他在驛旅途中,親歷所記,是清代最早整體記述東北驛傳,并以游記、紀(jì)行文字傳世的珍貴史料。記述內(nèi)容填補了諸多正史空白。如梁啟超所論:“邊徼地理之研究,大率由好學(xué)之謫宦,或流寓發(fā)其端。如楊賓《柳邊紀(jì)略》,為記述黑龍江事情之創(chuàng)作,蓋其父以罪編置此地,楊賓省侍時記其間見也。”
第三十七站——野馬兒站:在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伯力)東北伊斯克里附近。
第三十八站——哈兒分站:在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伯力)阿紐伊河口北岸。元代稱哈里賓站或哈兒分站。位于敦敦河口北岸。《元史卷四十四》“立吾者野人、乞列迷等處諸軍萬戶府于哈兒分之地?!?/p>
第三十九站——莫魯孫站:地?zé)o確考。大致位于在俄羅斯阿穆爾河右岸庫契河口附近?!督?jīng)世大典》記為“末魯孫”。元史記為十五狗站之第一站。談及狗站應(yīng)提及曹廷杰(后面會介紹其生平),他是清朝末年研究邊疆地理的學(xué)者,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對黑龍江流域的民族、歷史、地理、古跡、社會經(jīng)濟(jì)作全面調(diào)查的人。他研究邊疆地理的目的是為了反抗帝俄對我國東北邊境的侵略,為了籌邊固邊。曹廷杰曾經(jīng)考察了遼金“鷹路”、元代狗站、明代海西東水陸城站之故地。并撰寫了《東北邊防輯要》、《西伯利亞東偏紀(jì)要》和《東三省輿地圖說》,書中記述了獨具特色的水路、陸路兼用,及冬季使用馬爬犁的細(xì)節(jié),語言流暢,言簡意賅,雖然記于俄境,卻是難得的參照史料。其說“江沿俱設(shè)有站房,夏月輪船通行,站房無人經(jīng)管;冬月由江心跑站爬犁,與陸路站車同。其站各有馬數(shù)十匹,陸路有車及爬犁各四、五具,江沿只有爬犁。無論華人、俄人,但取站車、站爬犁票,至站即送,駕以三馬奔馳如飛,每一日夜可行華里七百?!庇纱丝梢姡鲿r期的狗爬犁,至清代已是馬拉爬犁了。這也許是以爬犁經(jīng)城、站馳驛的最后一抹印痕了。
第四十站——撒魯溫站:俄羅斯阿穆爾河右岸薩爾布湖畔薩拉庫屯。《經(jīng)世大典》記為“拔魯溫”。
第四十一站——伏塔林站:俄羅斯阿穆爾河左岸帕達(dá)利湖畔帕達(dá)勒屯?!督?jīng)世大典》記為“甫打憐”。楊賓《柳邊記略》“站七”中記有“弗達(dá)林站”。
第四十二站——馬勒亨古站:在俄羅斯阿穆爾河(黑龍江)左岸共青城附近梅勒奇屯(莫兒乞屯)?!督?jīng)世大典》記為“末里合溫”。
第四十三站——忽林站:在俄羅斯阿穆爾河(黑龍江)下游格林河口忽林屯?!督?jīng)世大典》記為“胡憐”。
第四十四站——虎把希站:具體位置暫無確考?!督?jīng)世大典》記為“胡魯八興”。據(jù)楊賓《柳邊記略》“站七”:“曰別兒真站、黑龍江地方莽亦帖站、弗朵河站、亦罕河衛(wèi)忽把希站、弗達(dá)林站、古代(伐)替站”,可知虎把希站在亦罕河衛(wèi)。
第四十五站——五速站:在俄羅斯阿穆爾河(黑龍江)左岸五如吉屯?!督?jīng)世大典》記為“斡孫”。
第四十六站——哈剌馬古站:在俄羅斯奇吉湖對岸哈蘭屯。今天這里是俄國城市馬林斯克?!督?jīng)世大典》記為“哈剌馬苦”?!睹魈趯嶄洝份d,哈剌馬古站,位于地勢開闊、水陸縱橫的奇集湖地區(qū)。明王朝在此地設(shè)有欽真河衛(wèi)、扎岺衛(wèi)、甫里河衛(wèi)、克默河衛(wèi)。僅永樂年間,朝廷便三次賞賜給我少數(shù)民族頭人絲綢衣物;成化年間賜給都指揮哈達(dá)牙“衣服、彩緞等物”。沿黑龍江東下運載貨物的舟船、爬犁到哈拉馬吉狗站??坷嬝?,然后分賞四衛(wèi)頭領(lǐng)與當(dāng)?shù)赝寥恕?四有l(wèi)設(shè)在韃靼海峽邊,與庫頁島隔海峽相望?!睹魈趯嶄洝酚涊d,永樂七年八月,一次賞賜該衛(wèi)土人94人“襲衣及鈔幣”,受賞之人數(shù)量可謂驚人。到了1609年(明萬歷三十七年),《滿文老檔》還有賞賜該衛(wèi)“纻絲”等絲綢物品的記載。奇集湖地區(qū)以絲綢彩緞及物品云集而聞名,成為奴兒干地區(qū)重要商埠。以后,到了清朝,這里依然是我國在黑龍江下游地區(qū)各類絲綢彩緞及各種商品的集散地。
第四十七站——卜勒克站:在俄羅斯阿穆爾河(黑龍江)下游庫穆蘇之下別勒爾屯。《經(jīng)世大典》記為“別烈可”。
第四十八站——播兒賓站:位置無考?!督?jīng)世大典》記為“拔兒濱”。
第四十九站——沼陰站:在俄羅斯卡達(dá)湖畔沙文斯克附近?!督?jīng)世大典》記為“趙斤”。
第五十站——弗朵河站:在俄羅斯阿穆爾河(黑龍江)左岸弗達(dá)哈河口。“弗朵河”又作“佛多赫”“佛多和”?!督?jīng)世大典》記為“佛朵火”。明之弗朵河衛(wèi)。楊賓《柳邊記略》“站七”中記有“弗朵河站”。
第五十一站——別兒真站:位置不詳?!督?jīng)世大典》記為“卑里真”?!读呌浡浴贰罢酒摺敝杏浻小皠e兒真站”。
第五十二站——黑勒里站:今俄羅斯阿穆爾河右岸黑勒里河口,在特林東南?!疤亓帧睘榧锩哉Z,意為“山崖”,泛指奴兒干城、滿涇站、黑勒里河、阿姆貢河入阿穆爾河匯合口一帶地域?!督?jīng)世大典》記為“可烈兒”?!睹鲗嶄洝份d“特林山衛(wèi)”。第五十三站——奴兒干:最早的奴兒干城由金朝所建?!对唤y(tǒng)志》卷二載:“上京,……東北曰奴兒干城,皆渤海、遼、金所建”(《黑龍江簡史讀本》)。后來見到的奴兒干城遺址為元代和明代所遺留。奴兒干城位于黑龍江下游與亨滾河(阿姆貢河)匯合口的右岸。由此向下游250余里抵達(dá)廟街(今俄尼古拉耶夫斯克),距黑龍江口僅300余里。奴兒干城曾經(jīng)是元代東征元帥府故地。此地崖石交錯,道路險阻,形勢扼要,風(fēng)景綺麗。奴兒干城遺址在今俄羅斯阿穆爾河右岸,滿涇之東,特林之北,俄文地名蒂爾(塔赫塔)。據(jù)永寧寺碑碑文載:“卜奴兒干西,有站滿涇,站之左,山高而秀麗”,由此可見,滿涇迤東與奴爾干城隔江相望,大約相距幾公里遠(yuǎn)的地方。奴兒干城遺址形狀,見于曹廷杰《西伯利東偏紀(jì)要》所記,“由特林喇嘛廟西北下山,沿江行里許,有石巖高數(shù)丈,上甚平曠。有古城基,周約二、三里,街道形跡宛然,瓦礫亦多。今為林木所翳,非披荊履棘,不能周知?!迸珒焊沙?,為元代東征元帥府和明代奴兒干都指揮使司所在地。由于此地懸崖壁立,形勢險要,元代時曾是東北邊疆的一個要沖之地,設(shè)有東征元帥府。1409年(明永樂七年)于“元東征元帥府”設(shè)置奴兒干都指揮使司。清代隸屬三姓副都統(tǒng)管轄。江崖峭壁頂上有明代敕建的永寧寺,刻有敕建永寧寺記和重建永寧寺記的兩座碑(兩碑現(xiàn)分別藏于俄羅斯海參崴阿爾謝涅夫博物館、濱海邊區(qū)國營阿爾謝涅夫B.K博物館綜合體所屬的國際展覽中心)。永寧寺以東500米平曠處,便是奴兒干城址。對岸不遠(yuǎn)便是元代莫魯孫站以下15狗站終點的滿涇站(今俄羅斯境內(nèi)阿姆貢河口北側(cè)莽阿臣屯)。
“兩志”在奴兒干其后未加“城”字,卻特別加注【有都司】,可以理解為有都指揮使司之地一般應(yīng)該有城,且此城非同一般。奴兒干地名漢譯為“圖畫”。據(jù)《黑龍江古代簡史》載,清人稱為尼嚕罕(滿語“國畫”之意),表示這里山川如畫,風(fēng)景秀麗。奴兒干都司,是明朝在黑龍江下游設(shè)置的管轄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等地區(qū)的最高地方軍政合一建制。明朝建立后,公元1375年(明洪武八年),在東北地區(qū)南部設(shè)置遼東都指揮司使。1395年(明洪武二十八年),明總兵官周興等進(jìn)軍到腦溫江(今嫩江)、忽刺溫河(今呼蘭河)和斡朵憐(今依蘭縣城西馬大屯)一帶,派官招撫,始建衛(wèi)所制,設(shè)指揮使和千戶。1409年(明永樂七年),明廷決定升奴兒干衛(wèi)為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簡稱“奴兒干都司”,駐奴兒干城(今黑龍江下游黑龍江與亨滾河匯合處右岸的特林地方,即元朝征東元帥府的故地)。由于奴兒干都司為管理這一地方最高一級的軍政合一建制,直接隸屬于明朝中央政府。明廷經(jīng)常派遣欽差大臣到奴兒干地區(qū)巡視?!哆|東志》卷九載:“奴兒干都司,元為東征元帥府”。
第五十四站——滿涇站:今俄羅斯特林阿姆貢河(亨滾河、恒滾河)入阿穆爾河(黑龍江、混同江)匯合口左岸,東北距黑龍江入海口150公里。阿姆貢河口在特林北約5公里,隔阿穆爾河相望。阿姆貢河即亨滾河之俄稱,阿穆爾河即黑龍江及下游混同江之俄稱。《經(jīng)世大典》記為“末末吉站”。明永樂十年在混同江中、下游增設(shè)十一衛(wèi)之“滿涇衛(wèi)”。清代史圖標(biāo)注為“莽阿臣葛山”“莽阿禪屯”,此“莽阿臣”“莽阿禪”與滿涇同為赫哲語地名的音譯、音轉(zhuǎn)。
1860 年(清咸豐十年),沙俄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條約》,伯力城及其烏蘇里江以東至海的廣大地區(qū)被沙俄割占,曹廷杰成為親歷并記錄海西東水陸城站,直到滿涇一帶路況、遺跡和形勝的最后一人。曹廷杰,字彝卿。湖北枝江人。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生,1926年(民國十五年)卒。地理學(xué)家。曹廷杰少年時期有較好的家庭教育,20歲左右時已熟讀了四書五經(jīng),兼讀史地書籍。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由廩貢生考取漢文謄錄,到國史館當(dāng)差,議敘雙月選用州判。1883年(清光緒九年)離開國史館,由吉林將軍派往三姓(今黑龍江省依蘭縣)靖邊軍后路營中,辦理邊務(wù)文案。1884年(清光緒十年),他廣泛搜集東北史地資料,著手寫《東北邊防輯要》一書。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五月受命考察邊防。五月底由三姓起程,順?biāo)苫ń氯牒邶埥?,至徐爾固(今俄羅斯列寧斯科耶城城東北)進(jìn)入俄境,沿黑龍江至東北海口,考察了黑龍江下游地區(qū),以及混同江(黑龍江)下游特林(今蒂爾)地方,在特林,曹廷杰冒著“凡中國人有拓碑文者,格殺勿論”的危險,在懸崖荊棘中,拓下兩塊永寧寺碑碑文。然后溯江而上至海蘭泡,又沿江而下至伯力,溯烏蘇里江至興凱湖,經(jīng)紅土巖,復(fù)由旱道至海參崴,再乘海船到巖桿河口,前后考察129天,往返路程16000余里。十一月回到吉林營中,十一至十二月間寫成《西伯利亞東偏紀(jì)要》,繪圖8幅。1886年(清光緒十二年)六月,曹廷杰升為知縣?!稏|北邊防輯要》寫成,并增加《征索倫》、《平羅剎》二篇,總輯為19篇。1887年(清光緒十三年)二月任邊務(wù)文案總理。夏,撰《東三省輿地圖說》,并將《古跡考》收入此書中。十五年任山西省和順縣知縣。十八年改任崞縣知縣。次年赴大同、陽高、天鎮(zhèn)辦理賑務(wù)。二十年因母親去世回家守孝。第二年因吉林邊防緊急,吉林將軍速調(diào)曹廷杰到吉林,了解沙俄擅自派人到東北勘探鐵路情況。曹廷杰經(jīng)過跟蹤考察,寫成《查看俄員勘探鐵路稟》一文。二十二年由黑龍江將軍恩銘奏調(diào)曹廷杰試辦呼蘭木植山貨稅務(wù),任呼蘭木稅總局總理。二十三年去都魯河試辦礦務(wù)。1907年,曹廷杰補吉林知府,并兼理府學(xué)。1910年他代理蒙務(wù)處協(xié)理。1919年返回湖北枝江縣家居。1926年在上海病逝,終年77歲。
曹廷杰實地考察了奴兒干、滿涇站,并寫進(jìn)《西伯利東偏紀(jì)要》,“其地有炮臺、壕塹遺跡二處,一南向可堵自混同江順流而下之路,一西北向可堵自??诩昂銤L河口逆流而上之路,險要所關(guān),已為俄有矣。”
黑龍江冰雪絲綢之路在明代是南起于黑龍江省雙城市蘭陵鎮(zhèn)石家村南約1公里處的石家崴子古城,走阿城,經(jīng)賓縣鳥河,沿松花江迤邐北上,于撫遠(yuǎn)黑瞎子島入黑龍江,順江而下,直抵黑龍江入海口,共10城45站(在今我國境內(nèi)有8城23站)。然后,從黑龍江入??诳珥^靼海峽,登上庫頁島,甚至延伸到日本北海道。據(jù)溫躍寬考,滿涇以下的路線是:
黑龍江口——渡?!夜栃l(wèi)(庫頁島北部東海岸)——拉喀——哈剌馬吉站——渡海——拉喀(庫頁島北部東海岸)——兀列河衛(wèi)(庫頁島北部西海岸)——波羅河衛(wèi)(庫頁島中部西海岸)——白主(庫頁島最南部)——渡?!诠牛ㄈ毡颈焙5乐蓛?nèi))。
黑龍江冰雪絲綢之路——這條貫穿黑龍江省中部與黑龍江下游奴兒干地區(qū)的明代交通線,其長度不遜于我國著名的西北絲綢之路從西安到新疆我國邊境的路程。從以上考證可知,最后一處狗站滿涇站并不是這條驛路的終點,它繼續(xù)向前延伸到黑龍江入??趶R街(今俄國尼古拉耶夫斯克),再渡過鄂霍次克海韃靼海峽登上“苦?!保◣祉搷u),然后折向南到庫葉島南端果伙。果伙隔海就是日本的蝦夷(北海道)了。明代永樂碑——《敕修永寧寺碑》的《永寧寺記》載:內(nèi)官亦失哈二次巡察奴兒干,于永樂十年沿黑龍江水道至出??谶^海峽登上庫頁島,向“苦兀諸民,賜男婦以衣服”;《明宣宗實錄》也有官員賞賜給“苦兀”兀列河衛(wèi)頭領(lǐng)與土人“絹布”諸物的記載。由此可見,海西東水陸城站這條驛路,是連通庫頁島乃至日本“蝦夷”(北海道)的。
7.3 與鄭和齊名的海西女真人亦失哈
在明代宦官鄭和致力于開拓海上絲綢之路,鞏固中國南方海疆的同時,另一位宦官亦失哈則為開拓黑龍江冰雪絲綢之路,開發(fā)、鞏固中國北部邊疆作出了令人矚目的不朽貢獻(xiàn)。
亦失哈,亦作亦什哈,漢名易信(亦信),《明實錄》記載他是海西女真族人,明朝宦官。關(guān)于亦失哈入宮有兩種說法,一說是他跟隨女真人胡里改部頭領(lǐng)阿哈初之女入宮的。永樂皇帝納阿哈初之女為妃是事實,若是如此,亦失哈應(yīng)該是胡里改部女真人,其故鄉(xiāng)應(yīng)在牡丹江入松花江以東地區(qū);另一說是永樂元年,忽剌溫地方(今呼蘭河流域)海西兀者女真大酋西陽哈接受明王朝招撫,亦失哈陪同西陽哈進(jìn)京朝貢,被永樂皇帝留下做女真語譯官。亦失哈入宮后,以自己的勤學(xué)善思,聰明才智、殷勤奉事,盡忠朝廷,取得了明成祖朱棣的信賴。最初任職為宮廷內(nèi)官,后升為都知監(jiān)太監(jiān)。在1411年(明永樂九年)至1433年(明宣德八年)的20余年中,亦失哈屢受朝命出使東北極邊奴兒干(黑龍江下游地區(qū)),并于奴兒干都司所在地興建永寧寺,原寺被毀,后又重建永寧寺。對于“黑龍江冰雪絲綢之路”的開拓,奴兒干都司的建立和遼東地區(qū)的開發(fā),亦失哈有著不朽的歷史貢獻(xiàn),他曾受命在黑龍江地區(qū)進(jìn)行了10次巡撫和視察。他還曾被調(diào)至遼東任鎮(zhèn)守太監(jiān),負(fù)責(zé)遼東防務(wù)工作,在1450年(明景泰元年)時奉旨被召回京城。前前后后,亦失哈在東北地區(qū)經(jīng)營了整整40年。
1409 年(明永樂七年),明廷決定在黑龍江下游黑龍江口附近的特林地方,即今俄國境內(nèi),尼古拉耶夫斯克(廟街)上游約120公里東岸地方,設(shè)立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簡稱奴爾干都司。奴爾干都司的轄境包括黑龍江流域廣大地區(qū)、精奇里江(黑龍江在愛輝北岸的支流,現(xiàn)為俄國境內(nèi)的結(jié)雅河)、烏蘇里江、松花江流域以及庫頁島等廣大平原。作為統(tǒng)管黑龍江流域各地軍政合一的最高地方行政機(jī)構(gòu),這是中央政權(quán)在黑龍江下游設(shè)立的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行省級軍政機(jī)構(gòu),標(biāo)志著明王朝完全控制了其管轄的北至外興安嶺,西起斡難河(今鄂嫩河),東抵大海,南接圖們江,東北越海包括庫頁島在內(nèi)的遼闊地區(qū)。
由于亦失哈來自海西,出身女真族,既會女真語,又會漢語;既熟知東北地區(qū)的風(fēng)土民情,又知悉明朝的典章規(guī)制。而立在奴兒干特林的永寧寺碑,刻有漢、女真、蒙、藏四種文字,也證明他不僅精通女真文,也通曉漢蒙藏語及文字。所以,明成祖朱棣在選任巡查奴兒干地區(qū)的官員時,他當(dāng)之無愧地成為最合適的人選。明朝政府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政權(quán)的管轄,確保交通聯(lián)系,除延續(xù)和加強以往的驛路,沿途驛站的設(shè)置之外,還在今吉林市附近開設(shè)船廠,制造“巨舡”大船,“流至海西,裝載賞賚,浮江而下,直抵其地”。
1411 年(明永樂九年),明廷封亦失哈為欽差大臣,與都指揮同知康旺等人,率官兵千余人,乘25艘巨船,沿松花江進(jìn)入黑龍江,一路順江而下,到黑龍江口一帶的奴兒干地方巡視明朝所轄的衛(wèi)所并開設(shè)奴兒干都司。亦失哈率領(lǐng)官兵及隨行人員,進(jìn)入奴兒干轄區(qū)后,對當(dāng)?shù)馗魃贁?shù)民族首領(lǐng)表示親切慰撫,向他們宣講朝廷對奴兒干地方的招撫政策,并賞賜給他們衣服、布匹、糧食。
1412 年(明永樂十年),亦失哈又以欽差大臣身份巡視了奴兒干。在這次巡視中,亦失哈等人在滿涇站左側(cè)附近背負(fù)層巒疊嶂、俯視絕壁斷崖的山頂上,修建了一座供奉觀音菩薩的寺廟,該寺宏偉瑰麗,氣勢不凡,名曰永寧寺,同時還建碑一座,上刻“敕修永寧寺記”碑文。碑文記載了明朝建置奴兒干都司、興建永寧寺和亦失哈巡視該地區(qū)的經(jīng)過。亦失哈這次率眾到奴兒干都司巡視,還帶去了大量生活物資和生產(chǎn)資料,以作朝廷對當(dāng)?shù)厣贁?shù)民族的賞賚。接著,亦失哈又與奴兒干都司指揮同知康旺等官員抵達(dá)苦夷(今庫頁島),賜苦夷人以衣服器用谷米,宴以酒食,“苦夷之民皆踴躍歡欣,相率歸服”。由于亦失哈一行的努力,第二年八月,奴兒干地方乞里迷、囊加爾等處野人女真頭目178人一道來京,向朝廷進(jìn)獻(xiàn)貢品。都司下轄的衛(wèi)所,迅速增加到184衛(wèi)和20個千戶所。此后,亦失哈又屢次奉明成祖之命到達(dá)奴兒干巡視地,并完成了招撫女真各族等各項任務(wù)。
公元1426年(明宣德元年)。明宣宗朱膳基奉詔即位。宣宗繼承了其祖父對東北的安邦懷柔之策,繼續(xù)實行撫恤政策。在派遣鄭和繼續(xù)出使西洋的同時,又?jǐn)?shù)次派遣亦失哈繼續(xù)出巡奴兒干。明宣宗即位后不久,亦失哈就受命與昭勇將軍崔源一道前往東北邊地,代表新繼任的天子向奴兒干都司的都指揮使、同知、僉事等職用流官,統(tǒng)轄衛(wèi)、所的指揮、千戶等職用土官及各族民眾進(jìn)行撫恤和賞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