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文喜
“元芳,此事你怎么看?”此話近日在網(wǎng)絡上極度盛行,表現(xiàn)為前面敘述一件事,后面必定加上一句“元芳,你怎么看?”比如說,“公司的打印機沒墨了,元芳,你怎么看?”眾多網(wǎng)友熱烈參與,形成了熱點話題,相關微博已達到近250萬條?!霸迹阍趺纯础钡馁N吧也已建立,圍觀者眾多。
“元芳體”來源于《神探狄仁杰》中狄大人常說的一句話:“元芳,此事你怎么看?”在這部擁有眾多觀眾的電視劇中,狄仁杰碰到案件時總喜歡程式化地問一下副手李元芳:“元芳,此事你怎么看?”而李元芳的回答也挺固定化:“大人,您的意思是?”“大人,我覺得此事有蹊蹺。”“大人,此事背后一定有一個天大的秘密。”……這一慣有的片段也因此被各界吐槽,并跟風模仿形成了“元芳體”。
“元芳體”走紅的主要原因,除了人們的審美疲勞之外,另一個重要因素是,這種問話所代表的管理方式和文化其實時刻出現(xiàn)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在不斷地變換與扮演著 “元芳”與“狄仁杰”的角色,并感到頗多無奈。
從管理學上分析,狄仁杰是決策者或董事長,而元芳是執(zhí)行者或經(jīng)理人,這種問答之間存在著深刻的管理玄機:
其一,決策者總是在通過發(fā)問的方式考驗經(jīng)理人和下級的立場是否與自己一致、是不是忠于自己的路線。結(jié)果與否并不重要,所以狄仁杰的問題是開放式的,是看似無邊際的 “你怎么看”,而不是“你有什么解決方案”。
其二,決策者總是在通過發(fā)問的方式考驗員工的思維結(jié)果與執(zhí)行策略,同時驗證自己的答案。不一致不表態(tài),即使一致也不表態(tài),永遠高深莫測,高人一籌。
其三,執(zhí)行者和經(jīng)理人要通過回答問題的方式巧妙地表達自己的立場、觀點,既不能僭越,道破天機,也不能無所作為,讓領導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所以,“大人,我覺得此事有蹊蹺”就回答得非常有藝術性,“此事有蹊蹺”“背后一定有一個天大的秘密”意思是說自己能夠看出問題,不是無能之輩,還是有解決方案的,但是具體問題是什么,怎么安排先后、把握重要性,自己不能講,也講不了,因為領導沒有表態(tài),所以只能通過大而化之的方式推回皮球。
因此,元芳的另一句回答就是“大人,您的意思是?”表達了經(jīng)理人不是無能,不是沒有把握,而是需要領導明示。這時狄仁杰(領導)的回答則是“我本沒有什么意思”,又把皮球踢了回去。
我們看到,在整個過程當中,決策者永遠處于優(yōu)勢地位,沒有表態(tài),也不犯錯,都是元芳做的事,做好了,是自己領導有方、高瞻遠矚,做不好,是元芳體會得不對,意思理解錯誤。
這種“官本位”式的管理和文化是一種變相特權,很多經(jīng)理人和執(zhí)行者在自己擔任“元芳”多年走上領導崗位或者自主創(chuàng)業(yè)之后,往往也會采用“狄仁杰式”的做法考問和考驗下級。這勢必為公司帶來無法避免的災難:
災難一,必然帶來公司的反應遲鈍和執(zhí)行低能?!霸俭w”的標準模式是:狄仁杰發(fā)問怎么看——元芳認為有蹊蹺——狄仁杰不語——元芳反問狄仁杰的意思——狄仁杰回答沒什么意思——元芳再度猜測。一個簡單的問題要經(jīng)過6步溝通,溝通流程變長,時間極大浪費,再加上信息編碼機解碼反饋上的不準確,決策的低效率和偏差可想而知。
災難二,必然會帶來公司執(zhí)行導向的悖逆與無果。在“元芳式”問答當中,領導先問的不是解決方案,而是個人立場。執(zhí)行的出發(fā)點是領導的喜惡與對其思想的把握,整個公司變成了領導感受和意見導向,而不是案件(外部市場和結(jié)果)導向,領導的感覺也往往和市場偏差千里。
災難三,必然會造成團隊能力的衰退?!霸俭w”考驗的是經(jīng)理人察言觀色、把握上級態(tài)度的能力。不能夠像元芳一樣揮灑自如的人勢必難以生存,最后必然會陷入“經(jīng)理人猜測領導意圖”“以領導個人喜惡為喜惡”的怪圈,造成劣幣逐良幣。員工忙于溜須拍馬,領導忙于“自我英明”,有能力的人則采取“鴕鳥政策”或者干脆遠走高飛。
災難四,對公司文化造成毀滅性的影響?!霸俭w”本身是一種在互相猜測和試探基礎上形成的微妙平衡:決策者擔心自己不夠?qū)I(yè),在下屬面前失分,要先行試探;經(jīng)理人往往擔心自己丟掉工作或者不能領會老板的意思,總要不斷地猜測。在此中間沒有任何可以量化的數(shù)據(jù)或者財務指標、時間方面的標準。在這樣的文化之中,不管如何更換經(jīng)理人和聘請咨詢公司規(guī)劃架構,都無法走出文化墮落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