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
(陜西省隴縣林業(yè)局,陜西 隴縣721200)
近幾十年來,我國展開了一系列的人工造林工程,使我國成為世界上人工林面積最大的國家。我國人工林中90%為純林,其中2/3為針葉純林,久而久之,在我國形成了“南演杉家浜,北唱楊家將,東北漫山遍野落葉松”的人工純林一統(tǒng)天下的格局[1]。在人工純林發(fā)展之初,大面積的人工純林改善了生態(tài)環(huán)境,減緩了水土流失,促進了地方經濟發(fā)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隨著林齡的增長、森林經營理論的發(fā)展以及人們對森林價值的深入認識,大面積人工純林的弊端也逐漸暴露了出來。
營造人工純林,有其自身的優(yōu)勢。具體表現在:①從造林設計到栽植、撫育、主伐更新等技術措施都比較簡單,且造林成本較低;②林木的生長通常比較穩(wěn)定,單位面積上目的樹種產量較高,能夠一次性提供同一樹種較多的林產品[2]等。正是這些原因使得營造人工純林備受青睞。但是,在人工純林一統(tǒng)天下的今天,人工純林又凸現出許多的問題。
天然的森林一般都是由多個樹種構成,群落分為喬木、灌木、草本和地被4個層次,這種環(huán)境為多種生物提供了棲息地[1],構成了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多樣性,進而形成豐富的“食物鏈”、“食物網”,確保森林的穩(wěn)定性。然而在營造人工純林時,不僅要在造林前將草灌采伐殆盡、進行整地,更主要的是在栽植后的3~5年撫育期內,清除所有阻礙幼苗生長的植物,促進形成人工純林植物單一的局面,這樣不僅減少森林植物和動物的種類,還使整個森林的生物多樣性急劇下降,甚至使有的生物鏈斷裂,進而大大降低了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
森林植被是森林土壤形成的主導因素[3]。天然森林內植物多樣,它們對養(yǎng)分的吸收利用可以自覺地形成一種平衡,加之,枯枝落葉的及時分解能夠長期保證土壤理化性質良性循環(huán)。而人工純林植物單一,對土壤中養(yǎng)分的吸收利用也具有單一性,容易使土壤偏酸或偏堿,即出現極化現象,由于純林中生物多樣性的下降,大大降低了森林掉落物的分解速率,使本身就不平衡的養(yǎng)分利用與歸還更加失衡,使的人工純林的土壤更加貧瘠。如:落葉松純林土壤酸度比較大,土壤逐年板結,嚴重地制約了地力的恢復[4]。同時,一些植物分泌的物質不能得到分解,勢必加劇土壤理化性質的失調,如:杉木的“自毒”作用。
由于天然森林或者混交林,具有復雜的空間結構,發(fā)揮了種間互補作用,合理占據了生活空間,充分利用了溫度、光照、水分、土壤中的養(yǎng)分等生態(tài)因子[5],從而具有高的林分生產力。在人工純林本身造林密度就比較大,這種林分迅速郁閉后,在林木個體生長過程中,其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直徑和樹高生長越來越慢,整個林分的年生長量變小。同時在地下,純林不管在根系生物量還是在根系的深度和廣度上都較混交林小。
對于水土保持水源涵養(yǎng)和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特殊意義的山地和丘陵,營造最多的恰恰是生態(tài)效益差的人工針葉純林[1,6],如杉木、馬尾松、東北落葉松、華北落葉松等。研究表明在保持水土、涵養(yǎng)水源方面起主導作用的是分布于林下的枯枝落葉、腐殖質以及豐富的地被等。然而在人工純林中,這些主力軍的存在量很小,僅僅依靠樹木本身不能很好地防止水土的流失。
在自然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多種多樣的生物通過捕食與被捕食、競爭等形式形成復雜的關系,以此來實現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人工純林沒有考慮森林中其他生物生存的需求,不僅不能為天敵生物提供充足的食物來源,林內的環(huán)境也不適合其他生物的生存,在人工純林中,一旦發(fā)生病蟲害沒有足夠的天敵可以遏制其發(fā)展,勢必形成大爆發(fā)的局面,造成嚴重后果。我國的“三北”防護林每年都被成千上萬只天牛危害。2011年出現在隴縣乃至寶雞全市范圍內的側柏葉枯病就是人工純林易發(fā)生病害且擴散較快、不利于防治的典型例證。
隨著在人工純林生長過程中凸顯出的一系列問題,人們意識到,大面積營造人工純林,同“植樹造林、造福子孫”的初衷越來越不相符。要改變人工純林所帶來的弊端,需要做到以下方面。
多年的生產實踐和科學研究都充分表明,混交林較純林有著顯著的生長優(yōu)勢和改善環(huán)境條件的能力[5]。然而要想在以后的造林過程中營造混交林,必需從以下幾點入手:首先,決策者要改變觀念,在認識純林優(yōu)勢的基礎上,要領悟到大面積純林所產生的弊病,在制定林業(yè)政策時要借鑒國外成功的先進經驗,推進營造混交林;其次,科研人員要結合當地實際,開展科學實驗,為當地植樹造林是營造混交林還是純林提供科學依據;再次,造林的具體實施者,在造林、撫育等過程中要注意利用原有的喬、灌木等,做到盡量減少對原有自然植被的破壞,積極營造混交林。
在造林方面提倡適地適樹,但是在實際的造林生產中更傾向于以樹適地??墒怯捎谥T多原因,人們在造林營林的過程中更傾向于主觀追求經濟效益,而忽略了造林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樹木本身的特性及其與造林地的適應程度[7],所以在實際植樹造林中,要確定好營林目的,結合適地適樹原則營造混交林。
我國人工林的造林密度普遍較高,在改造人工純林的時候要先以降低林分密度,調整林分樹種組成,優(yōu)化林分結構為目的。可以借鑒林相杰等對落葉松純林改造的方式進行,根據當地林地條件和林木生長速度,對人工純林通過皆伐或者疏伐等方式[8],或者保護純林內自然萌生的植被,并對其加以利用,將現有的純林進行改造,培育混交林。
要改變以追求經濟效益為唯一目的的營林思想,對林內尤其是天然林的一草一木加以保護,造林整地、幼林撫育等環(huán)節(jié)要減少對原有植被的破壞。同時,要保護野生動物,采取積極措施,逐漸恢復起完整的食物鏈,盡一切可能創(chuàng)造出一個供飛禽走獸棲息的環(huán)境[3]。
森林的適度人工化不可避免,甚至也有其必要性[3]。但是大面積營造人工純林,不僅違背自然規(guī)律,也會存在一些不可預測的潛在危害,有可能使后代蒙受生態(tài)、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重大損失。在營林過程中要積極借鑒國外先進的林業(yè)思想,如:美國的新林業(yè)和德國近自然林業(yè),可為我國所面臨的的問題提供一些有效方法。
[1]呂海波.淺議營造人工純林的危害[J].民營科技,2010(6):110.
[2]尹連君.單一樹種造林的優(yōu)缺點[J].內蒙古林業(yè),2003(5):41.
[3]房君生.淺談針葉人工純林的弊端及其應對措施[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1(3):360.
[4]劉永強,張兆利,婁安石.人工落葉松純林存在問題初探[J].林業(yè)勘查設計,2001(4):24.
[5]王曉峰,唐彥民,魯少軍.關于混交林與純林的比較優(yōu)勢分析[J].防護林科技,2006(5):63~64.
[6]陳奶發(fā),郭宜強,汪水前.馬尾松人工純林林分存在問題及對策[J].亞熱帶水土保持,2008(1):41~43.
[7]張 瑩,丁瑞軍,徐梓炫,等.油松純林改造技術[J].防護林科技,2010(1):118~119.
[8]劉相杰,于秀軍.林口林業(yè)局落葉松人工純林生長變化分析與人工更新發(fā)展對策[J].黑龍江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09(4):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