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恒
(隆化縣林業(yè)局,河北 隆化 068150)
松毛蟲是我國松林的第一大害蟲,全國3000萬公頃松林中年均發(fā)生松毛蟲260多萬公頃,受害林木片片枯黃,嚴重影響林木正常生長和森林生態(tài)效益的正常發(fā)揮,年均損失木材370萬立方米,直接經濟損失14億多元,森林生態(tài)效益損失186億元。河北省承德市也是松毛蟲的高發(fā)區(qū),每年發(fā)生面積35萬畝左右,最高年份達60萬畝。由于松毛蟲具有分布廣、危害重的特點,主要油松毛蟲、落葉松毛蟲、赤松毛蟲等3種,以幼蟲危害油松、落葉松針葉,危害嚴重時針葉被吃光。
油松毛蟲:翅展45-63mm。體色有灰褐色,觸角鞭節(jié)淡黃色或褐色,節(jié)枝褐色。前翅花紋較清楚,中線內側和齒狀外線外側具1條淺色紋,頗似雙重,中室端白點小可識別;亞外緣斑列黑色,各斑略成新月形,斑列常為9個組成,7、8、9三斑斜列,內側襯有淡棕色斑。后翅中間隱現(xiàn)深色弧形斑。雄亞外緣斑列內側呈淺色斑紋。
栗褐色或晴紅褐色,臀棘短,末端稍彎曲,或卷曲,呈近圓形,雌蛹長23-32mm,雄蛹長20-26mm。繭灰白色或淡褐色,附有黑色毒毛。
橢圓形,長1.7mm,寬1.2mm。初產時色澤較淺,精孔端淡綠色,另一端為粉紅色,孵化前呈紫紅色。
初孵幼蟲頭部棕黃色,體背黃綠色,老熟幼蟲體長54-72mm,灰黑色,體側有長毛。額區(qū)中央有一塊狀深褐斑,各體節(jié)縱帶上白斑不明顯,每節(jié)前方由縱帶向下有一斜斑伸向腹面。腹面棕黃色,每節(jié)上生有黑褐斑紋,兩側密被灰白色絨毛。
承德市1年發(fā)生1代,多以4齡幼蟲在樹根周圍的枯枝落葉層,能活動的石塊下、草根盤結和上面有覆蓋物的林地凹坑中越冬。多卷曲成團。越冬幼蟲于4月上旬日平均氣溫5.7℃時,開始上樹危害,6月中旬結繭化蛹,蛹期28-34天,7月上旬開始羽化為成蟲并開始產卵,7月中、下旬出現(xiàn)幼蟲,10月中、下旬日平均氣溫達到3.6℃左右時,下樹越冬。
成蟲多于傍晚16-20時羽化,在當晚或次日晚交尾后即產卵。卵成堆產于樹冠上部當年生的松針上。每卵塊數(shù)十粒到500多粒不等。成蟲有趨光性和周圍林分遷飛產卵的習性。幼蟲孵化時有取食卵殼的習性。1—2齡幼蟲群居并能吐絲下垂。先取食卵堆周圍的松針,將針葉邊緣咬成缺刻狀,造成枯萎卷縮,呈帚狀針叢,一頭幼蟲一生約取食400—500根松針。松毛蟲在林州市每年有2個危害高峰期,即5月初至7月末;8月中旬至10月上旬。松毛蟲老熟幼蟲在針叢、樹干及雜草灌叢、樹冠下部結繭。
一是營造混交林,在常災區(qū)的疏殘林,補植闊葉樹種,樹種可選用柞樹、沙棘、山杏等。林間要合理密植,以形成適宜的林分郁閉度。二是封山育林。培育闊葉樹種,逐步改變林分結構。三是撫育、補植和改造。對郁閉度較大的松林,加強松林撫育管理,對現(xiàn)有純林、殘林和疏林應保護林下闊葉樹或適時補植速生闊葉樹種,逐步誘導、改造為混交林。
一是應用白僵菌防治。在溫度24°C以上的連雨天或露水較大時進行防治,施菌量每畝6-15萬億孢子。二是應用蘇云金桿菌防治3-4齡幼蟲,適宜溫度為20-32°C,施菌量每畝40-80萬國際單位,但多雨季節(jié)應該慎用。三是用質型多角體病毒防治:用圍欄或套籠集蟲集卵增殖病毒、人工飼養(yǎng)增殖病毒、離體細胞增殖病毒或林間高蟲口區(qū)接毒等方法增殖病毒,收集病死蟲,提取多角體病毒并制成油乳劑、病毒液或粉劑。使用時可在病毒液中加入0.06%的硫酸銅或0.1億孢子/毫升的白僵菌作為誘發(fā)劑,每畝用藥量50-200億病毒晶體。四是招引益鳥。五是釋放赤眼蜂。
可人工摘除卵塊或使用黑光燈誘集成蟲。或于冬季人工刨樹盤破壞越冬場所。
1.2 %苦·煙乳油與柴油1∶20比例混合地面噴煙防治幼蟲,常量噴霧每畝30毫升、飛機超低量噴霧每畝30-35毫升。
使用滅幼脲(每畝30g)或者殺蛉脲(每畝5g)等進行飛機低容量或超低容量噴霧防治,或者采用地面背負機進行低容量或超低容量噴霧,重點防治小齡幼蟲。地面用藥量比飛機噴灑增加50-100%,在松樹被害嚴重、生長勢弱的林地,可一并噴施少量的脲素(約每畝50克)。
原則上不提倡使用化學農藥噴霧、噴粉或噴煙防治松毛蟲。若必需采用,應當選擇高效低毒的藥劑并且在松毛蟲發(fā)生初期進行,迅速壓低蟲口??稍谟紫x春季上樹和秋季下樹前采用樹干涂毒環(huán)的方法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