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慶華
(上海大學外國語學院,上海200444)
對于形合與意合的問題,語言學界與翻譯學界一直眾說紛紜。學者們從各個角度、各個層面對這一重要課題進行了詳盡的討論與闡述。但是,到目前為止,“對于究竟什么是‘形合’,什么是‘意合’,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為大家所公認的定義,在這個問題上還存在不少模糊的認識?!保?]通常情況下,談及形合與意合,普遍的觀點是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這并不是說英語中就只有形合,漢語中就只有意合。形合和意合是一對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共存于每一個語言體系之中。
形合與意合的研究,實質是對英語與漢語進行對比研究,明晰這兩種語言的結構與信息傳遞方式的異同,跳出語言文字形式的框架,為英漢互譯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與困難找到解決的方法,也就是常說的翻譯策略。漢語屬于漢藏語系,就句子層面而言,漢語重意合,句子短小精悍,多為流水句,以“意”為核心,少用顯性的形合標志;英語屬于印歐語系,重形合,句子之間的成分通過語言手段和連接詞語表示出結構。而連詞的應用也是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之一,英語的連詞數(shù)量眾多,使用廣泛,漢語中較少使用連詞,傳情達意,常常依仗語義和語序。本文將從形合與意合的角度,從句子層面來探討在漢譯英的過程中增加連詞的現(xiàn)象及作用。
國內學者對于形合與意合問題的論述大體可以歸納為以下兩種觀點:“一種觀點把形合與意合看作造句法,二者的主要區(qū)別在于詞語或分句之間的連接方式不同,因而形合與意合主要是句法層面的現(xiàn)象。另一種觀點則主張把形合與意合視為語言表達法或話語組織法,即認為形合、意合不僅僅發(fā)生在句法層面,同樣也發(fā)生在其他語言層面(如詞法和語篇層面),具有系統(tǒng)性,是語言的基本表達手段或組織法則?!保?]
連淑能是第一種觀點的代表。在《英漢對比研究》一書中連淑能指出,所謂形合,指的是詞語或分句之間用語言形式手段(如關聯(lián)詞)連接起來,表達語法意義和邏輯關系。[2]73英語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而所謂意合,指的是詞語或分句之間不用語言形式手段連接,其中的語法意義和邏輯關系通過詞語或分句含義表達。漢語造句主要采用意合法
另一種觀點的代表是劉宓慶和潘文國。正如劉宓慶在“形合”與“意合”的初論、再論和三論中所述,形合是指借助語言形式手段(包括詞匯手段和形態(tài)手段)顯示句法關系,實現(xiàn)詞語或句子的連接;意合則是指不借助語言任何形式手段而借助詞語或句子的意義或邏輯聯(lián)系實現(xiàn)它們之間的連接。前者注重語句形式上的接應(cohesion),后者注重行文意義上的連貫(coherence)。[3]74這一觀點也得到了潘文國的支持。他認為,形合和意合在各種語言中都存在,沒有絕對的意合語言,也沒有絕對的形合語言。英語在句子及句子以下層面,以形合為主,到了句子以上層面,為了造成變化,因而采用了意合手段;漢語則相反,在句子或相當于句子的較短的語言片段內,主要靠意合,用“意脈”貫穿全句,到了較大的語言片段里,為了保持“神”不散,就要用適當?shù)摹靶魏稀笔侄蝸碓黾幽哿?。?]350
盡管以上的這兩種觀點不盡相同,但是這兩種觀點都認為,就句子以及句子以下層面(分句和短語)而言,漢語重意合,英語重形合。漢語句子沒有形態(tài)上的約束,語意精煉,句子成分組織自由度很大,句子與句子之間,句子與短語之間,短語與短語之間以“意”為軸,逐層鋪開,較少依賴形式上的粘連,即“非形式連接的特點很明顯”[3]242。而英語的句子基本上是在五種主謂結構的基本形式上擴展而成的,句子各個成分之間或依靠語法手段(如主謂一致,詞形變化等)、或依仗連接手段(連詞、連接代詞,關系代詞,關系副詞等)實現(xiàn)聚集,體現(xiàn)主次分明,層層遞進的完整句子結構,以及英語語言句式嚴謹?shù)奶攸c。這一點對于翻譯過程中實際問題的解決起到重要的指導性作用。
本文綜合了國內學者關于形合、意合的基本觀點,即就句子層面而言,漢語重意合,英語重形合,在漢譯英的過程中,應當注意增加連詞,并且注意連詞在譯文中所起到的作用。
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的目的就是要在目標語言中將原文的意思完整再現(xiàn),因而不能隨意地增加或刪減原文所要表達的內容。但是,由于漢英兩種語言的異質性,單純文字上的對應顯然無法實現(xiàn)翻譯的目的。為了避免意義上的模糊、句子上的歧義,譯者必須在不改變原文意思的基礎上,根據(jù)兩種語言各自的規(guī)范與習慣對目標語言進行重新架構與組合。方法當然有很多,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增詞法。增詞法,顧名思義,就是在翻譯成目標語言的時候,增加一些詞,以保證能夠更加完整、忠實、通順地表達原文的思想內容。增加的詞雖然在原文中是不存在的,但是出于語義、修辭與句法的需要在譯文當中卻是必不可少的詞。增加的詞包括動詞、名詞、形容詞、副詞、連詞以及根據(jù)邏輯關系需要,原句中省略的主語、賓語等等。例如:He had left a note of welcome for me,as sunny as his face.(他留下一封信,對我表示歡迎;那信寫得熱情洋溢,一如其人。)(黃邦杰:《譯藝譚》)原句中略去的“as sunny as his face”的邏輯主語在譯文中重現(xiàn),使得句子意思更加清楚明了。
英語是形態(tài)型語言,講究語法,通過一定的外顯標記來體現(xiàn);漢語是語義型語言,字是孤立的,沒有外形的變化和顯性的詞類分別,只能靠詞序、虛詞以及上下文的語境來表意。王力先生在《中國語法理論》中指出,中國話里多用意合法,聯(lián)結成分并非必須;西文多用形合法,聯(lián)結成分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必不可少的。[5]472因此,常??梢钥吹?,英語語言中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是依靠關聯(lián)詞、連詞等顯性標記來連接,句子之間結構嚴謹;而漢語語言盡管沒有廢棄形合,但是漢語的句法結構主要依仗語序實現(xiàn)簡單聚集和簡單對接,語流疏放。[3]260
提到顯性標記,連詞不可不提。連詞看似很不重要,但是對于重視形式連接的英語語言來說,連詞的功能就很強大了,“連詞是一種虛詞,它不能獨立擔任句子成分而只起連接詞與詞、短語與短語,以及句子和句子的作用。”[6]364連詞在語篇的建構過程中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英國語言學家、哲學家、政論家Geoffrey Leech和瑞典Lund大學的Jan Svartvik在他們共同編寫的著名的語法經典《A Commutative Grammar of English》一書中將連詞分為從屬連詞和并列連詞兩大類。
3.2.1 從屬連詞
從屬連詞(subordinating conjunctions),顧名思義,引導的是整個語段中不能單獨構成一個完整句子的成分,這種句子成分不能夠獨立存在,需要與獨立主句相連才能表達完整的邏輯概念。Geoffrey Leech和Jan Svartvik在書中將從屬連詞進一步分為:簡單從屬連詞,復合從屬連詞以及關聯(lián)從屬連詞。簡單從屬連詞包括:after,(al)though,as,because,before,if,how(ever),since,that,till,un-less,when(ever),where(ever),whereas,while等。而復合從屬連詞則包括:in that,so that,in order that,except that,providing(that),given(that),as long as,as soon as,以及以than結尾的連詞 sooner than,rather than 等等。[7]276除此之外,還有一種關聯(lián)從屬連詞,如:if…then,more/less/-er… than,whether…or 等。[7]266
在漢譯英的過程中,這些顯性標記的加入,將漢語的隱性連接轉換為英語的顯性連接,將原先“意與言會,言隨意遣”[3]241的文字轉變成為依仗形式構筑語段,語流嚴謹,以形制意的英語語言。于是,原本簡單聚集、簡單對接的漢語語句(短語和句子)中的意念就被放入了講究形式齊整、詞組與句子不能隨意對接,更加重視形式規(guī)范的英語語言中。當然,這樣做才更加符合英語語言自身的習慣與規(guī)范。這一點在漢語諺語以及古漢語的翻譯中,體現(xiàn)得尤其明顯。
例如: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As long as the green hills last,there will be wood to burn.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
If things go a miss,he who knows the harmony will be able to attune them.But if harmony itself is not modulated by ritual,things will still go a miss.
近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與古代漢語一脈相承,盡管隨著時間遷移,文化交流的發(fā)展和進步,現(xiàn)代漢語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語的影響,也包容了許多異質性的存在,也開始在句子層面加入從屬連詞之類的顯性標記,但是從句子層面的角度上來看,“中國語的結構好像無縫天衣,只是一塊一塊的硬湊,湊起來還不讓它有痕跡”[5]141,漢語注重“意脈”的延續(xù),少用或是不用關聯(lián)詞,連接成分往往不明自言,句段(詞組與句子)往往較短,流水句是主要特點,因而語流舒緩流暢,簡潔明快。正因如此,漢譯英時,“應當注意分析漢語句子成分的功能和意義,才能確定英語句子的結構與形式”[2]81,應當根據(jù)漢語原文所暗含的邏輯關系來增加合適的連詞。
例如:
三月清晨,把窗子推開,第一片陽光便照到人們的全身。對著陽光帶進來的新鮮空氣,任誰都要深吸一口,說:春天來了!
When you throw open your window on an early morning in March,you will at once be totally exposed to the sun’s first rays and,inhaling deeply of the fresh air brought in by them,exclaim,“Spring is here!”
此句表述的是當推開窗子的那一刻,人們便可以感受到太陽所帶來的溫暖、清新的感受,因此,連詞When的添加能夠讓這個時間節(jié)點概念在譯文中體現(xiàn)得更加清楚。
例如:
他若是上街買東西,很少時候能令他的妻子滿意,他總是不肯多問幾家,怕跑腿,怕費話,怕講價錢。
When men go shopping,their wives are seldom satisfied with their purchases because they never bother to shop around,never bother to do more walking and talking,never bother to bargain over prices.
此句中的連詞because將丈夫很少時候能令妻子滿意的原因很清楚地表達出來。
例如:
走到路上,還沒“斷黑”,已經一連串地亮起了街燈。
When you go out for a walk towards the evening,you’ll see street laps lit up one after another though it is not yet quite dark.
原句中的意思應該是“走在路上的時候,天雖然還沒有完全黑,但是街燈已經完全亮起來了”。在譯成英文時,既用了表示時間節(jié)點的when,又用了表示轉折關系的though,這些從屬連詞除了引導分句,在形式上起到連接的作用之外,也把原句中所暗指的邏輯關系清晰地表現(xiàn)了出來。
從以上這些例子可以看出,在漢譯英的過程中,因為有了這些從屬連詞的加入,漢語中原本內在的,隱含的,模糊的關系在英語語言中得以清晰再現(xiàn),也正符合了英語語言主從分明,層次清晰,結構形式齊整,語流嚴謹?shù)奶攸c。
此外,還有一類從屬連詞主要用來引導名詞從句。這些連詞主要有whether、if、that等,用于引導主語從句、表語從句、賓語從句和同位語從句,只是在一些非正式文體中,that有時候又是可以省略的。鑒于英語重形態(tài)標定,寓義于形,形備而意達,而漢語重意,語段也呈流散形擴展[3]272,因此這些在漢語中不需要表現(xiàn)出來的連詞,在英語中卻是非常重要的連接手段,句子成分之間必須依靠這些連詞才可以構成完整的句子結構。
例如:
據(jù)說鴿子老了,它孵養(yǎng)的鴿子也會來喂養(yǎng)它……
It is said that when the pigeon grows old,it will fed in the same manner by the adult pigeons it has hatched and reared.(that引導賓語從句)
3.2.2 并列連詞
并列連詞連接的往往是同一句子中相似的成分(短語或是分句),Leech等學者又將并列連詞分為簡單并列連詞如and、but、or等和關聯(lián)并列連詞,如both…and…、either…or…、neither…nor…、not only…but also…。[7]205鑒于漢語句子成分與成分之間關系的特點是內在化、隱含化、模糊化,非形式連接的特點明顯[3]242-243,形式上更趨于流散、疏放,因此,語段或語篇中所包含的并列關系并不一定需要用并列連詞來標記;而英語語流組織嚴謹,詞組與句子不可隨意連接[3]246,因而,漢譯英的時候,在形態(tài)連接和語義連接薄弱之處,需要借助連詞來體現(xiàn)上下文之間的關系,這一點在并列連詞上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
例如:
書是我青春期的戀人,中年的知己,暮年的伴侶。
Books are my sweethearts in my youth,my bosom friends in my middle age,and my companions in my declining years.
原文作者將書本在其人生不同時期的所擔當?shù)慕巧隽艘粋€清楚地闡述,從青年到中年再到暮年,這之間是一個并列的關系。一般來說,這種情況下,漢語中是不需要連接成分來表明幾個句段之間的關系的,但就重語法和形式的英文來說,and這個詞是不可省的。
例如:
這些寫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認識他,甚至沒有一個會想起他,但這沒有關系,他知道他們,他們每換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Of course,not all senders knew him and none would even think of him.But that didn’t matter,for he knew about them all and he also knew when they had a new address.
郵差先生并不在意是不是有人會認識他,或者想起他,原因是他知道他們,因為他要為他們送信,所以他們換地址他都知道。這種暗含其中的原因,在譯成英文時通過“for”來巧妙地傳達了。
例如:
饑餓只有加深我對現(xiàn)社會的認識,只有加強我生的勇氣,從此我更要奮斗,為了自己也為了萬萬千千和我同樣在饑餓線上掙扎著的青年男女。
Hunger deepens my knowledge of present-day society and gives me more courage to live.From now on,I’m going to redouble my efforts to struggle not only for myself,but also for thousands upon thousands of young men and women who,like me,are on the brink of starvation.
關聯(lián)并列連詞“not only…but also…”的使用使得漢語原文中隱藏的作者要奮斗的決心以及層層遞進的關系在英譯文中一目了然。
以上這些例子說明,就句子層面而言,漢語“意脈”貫穿全句,整個句子的建構更加強調的是邏輯關系以及句子與句子、短語與短語之間的意義聯(lián)系,較少使用連接成分,連接成分往往不言自明;而對于注重結構、形式的顯性的英語語言來說,整個句子的建構往往更加強調的是形式的完整、句子的功能、結構的嚴謹,連詞的添加有助于對句子成分之間的關系做出明顯的界定和表述,讓原本隱藏在漢語中的脈絡更加清楚明了。
國內學者對形合、意合的整體研究已經開展了許多年,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廣度,但到目前為止,尚未達成一個統(tǒng)一的認識。盡管如此,有一點是學者們普遍認同的,那就是,就句子以下層面而言,漢語重意合,英語重形合;漢語是語義型語言,不受外部形態(tài)的約束,重視內在意念的把控,句子短語交錯出現(xiàn),長長短短,多為流水句,以意馭形;而英語是語法型語言,注重句子結構完整和形式規(guī)范,句式嚴謹規(guī)范,以形役意,通過多種手段和方式將句子聚集,其中重要的一種方式就是連詞應用。本文從實例入手,具體分析了漢譯英的過程中,如何通過增加連詞將隱藏在漢語原文中林林總總的邏輯關系,清楚明晰地再現(xiàn)于英語語言中,從而更加符合英語語言本身的特點與規(guī)范。
[1]王菊泉.關于形合與意合問題的幾點思考[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6).
[2]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劉宓慶.新編漢英對比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6.
[4]潘文國.漢英對比綱要[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
[5]王力.中國語法理論[C]//王力文集:第一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
[6]劉道真.實用英語語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7]Geoffrey Leech,Jan Svartvik.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M].Routledge,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