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張麗君
(溫州廣播電視傳媒集團,浙江溫州 325000)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以下簡稱《舌尖》)一度受到廣泛關(guān)注,筆者認為這部片子最能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的鏡頭畫面讓人耳目一新。作為一部被精雕細刻的紀錄片,它每一個鏡頭的運用都富有深意。它講述的內(nèi)容也許是和“好吃”有關(guān),但講述的載體卻是“好看”。而這里的“好看”其實就是“鏡頭美學”的俗稱。
畫面鏡頭的虛與實,主要是利用光學鏡頭的技術(shù)特性,控制鏡頭的景深范圍,使畫面有虛有實,進而達到突現(xiàn)主體的目的。電視畫面在一般情況下應(yīng)該是清楚的圖像。但在實際的拍攝過程中,根據(jù)內(nèi)容的需要,故意使畫面一部分影像清晰,另一部分模糊,這反而成了創(chuàng)作者常用的表現(xiàn)方法。在《舌尖》一片中,虛實結(jié)合的鏡頭表現(xiàn)手法隨處可見。所有這一切都突出了創(chuàng)作者的主觀意圖——既要讓觀眾看清楚我想給你看什么,同時也在鏡頭的虛實變換中,游離出創(chuàng)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歸納起來有兩種作用:
(1)寫實,突出主體。在第一集《自然的饋贈》中,主人公去松林里采松茸,松茸實而背景虛,突出松茸;主人公卓瑪在集市上出售松茸,卓瑪實而人群虛,突出卓瑪焦急的表情;諾鄧村老黃父子在木橋上行走,人實而橋虛,突出老黃父子的實;西藏望果節(jié),行走在草原上的藏族人群,人實草虛,突出人群朝拜的虔誠。(2)寫意,注重情緒。這種作用在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中表現(xiàn)最為突出。綏德漢子老黃每天以賣饅頭為生。一番忙碌后,整整一屜籠饅頭出鍋,饅頭冒著熱氣,屬寫實。而虛無飄渺中遠處雜亂的背景被淡化成一體,屬寫虛。整個鏡頭留給觀眾的就是可愛的饅頭,通過讓你看到饅頭的可愛,體會蒸饅頭人的可敬。勞動者的辛苦和美麗就通過這可愛的饅頭表現(xiàn)出來,老黃起早貪晚的勞動應(yīng)該得到回報。
畫面虛實主要是靠長焦鏡頭來制造,運用長焦鏡頭能夠把縱深空間高度壓縮,景物大小對比不明顯,遠近距離感被弱化,這樣會造成一種空間被濃縮、擠壓和重疊的視覺效果。而如果實的焦點小而虛的背景大,那么通過焦點在畫面上的不斷游移,可以制造出迷離夢幻般的畫面造型。這種虛虛實實的畫面造型很具有中國山水畫的寫意境界,而《舌尖》在鏡頭虛實的運用上無疑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完美樣本。
“快與慢”是指鏡頭表現(xiàn)形式的速度和節(jié)奏。一是鏡頭本身利用“推拉搖移升降跟”的運動方式來表現(xiàn)鏡頭畫面的速度,通過快慢的變化造成景別、方向、視角、速度等的變化,為攝像的表現(xiàn)提供了一種敘事方法。二是鏡頭里目標物體本身的運動快慢。通過制造夸張的畫面快慢變化節(jié)奏,不僅能夠讓人眼所接受,而且效果還出奇的好,比如一朵花的迅速綻放凋謝,落日的迅速下沉升起等等都能給人視覺享受。
《舌尖》片中,鏡頭畫面的節(jié)奏變化以快為主,以慢為輔。創(chuàng)作者大量使用“慢放或快進”,利用 “抽幀”拍攝法,長拍短放,縮短了事物自然發(fā)展過程,人為壓縮或延長時間,使片子內(nèi)涵更加豐富。(1)空景畫面以“快”為主,使鏡頭間的轉(zhuǎn)場順暢自然。這里說的“快”是指畫面內(nèi)容而非鏡頭本身的運動速度?!渡嗉狻返呐臄z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地點的變換需要大量的轉(zhuǎn)場鏡頭。轉(zhuǎn)場鏡頭太具體或太寫實都不符合創(chuàng)作者的本意,于是創(chuàng)作者把優(yōu)美的風景鏡頭做了技術(shù)處理,加快畫面中聚焦體的移動速度,制造出流云快速翻滾,帆船飛速穿梭,車流如光如影等變形畫面。敘述的轉(zhuǎn)場在美景的欣賞中完成了。(2)過程畫面以“快”為主,縮短多余冗長的重復過程,增加畫面信息量。松茸加工員整齊擺放松茸,岐山臊子面小店出售排碗臊子面,皖北壽縣胡學兵賣塊狀豆腐等,創(chuàng)作者都用“快”字訣在拍攝初期就壓縮了整個過程,既縮短了時間,又交待了內(nèi)容。(3)特寫畫面以“慢”為主,讓人們看清楚事物的真實過程或本來面貌。《舌尖》大量使用了“慢”鏡。讓觀眾看清楚每一種食材的紋絡(luò)或者每一個過程的細節(jié)。嘉興的粽子、寧波的年糕,貴州的鄉(xiāng)村煒酒以及內(nèi)蒙草原制作的奶豆腐等這些特寫鏡頭,通過對掰開粽子、撕開年糕、傾倒煒酒以及切開奶豆腐等動作的慢速處理,創(chuàng)作者清楚地告訴了觀眾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吃食是什么樣子。而馬保子第四代傳人馬文斌拉面的過程,鄉(xiāng)下老農(nóng)利用風能揚谷物的過程,云南白族人用牛奶做乳扇的過程,安徽方興玉母女把大豆加工成毛豆腐的過程以及江蘇人用蟹黃加工靖江蟹黃湯包的過程等,這些加工過程通過慢速處理也讓觀眾清楚地看到了這些食材由一種形態(tài)向另一種形態(tài)的轉(zhuǎn)化靈感。
在《舌尖》中,創(chuàng)作者顛覆了傳統(tǒng)紀錄片排斥“擺拍”的傳統(tǒng),大量使用“擺拍”,并賦予“擺拍”多重含義。歸納起來有以下四種:
(1)表達情緒?!渡嗉狻分v述的是關(guān)于美食的故事,雖然片中夾雜著獲取食材的艱辛和勞作的辛苦的表述,但整部片子從頭至尾洋溢的都是人們快樂富足的神情:有這么多好吃的東西,有這么多快樂生活的人們,生活是美好的!這種情緒的傳達很大一部分就是通過擺拍的鏡頭來體現(xiàn):太湖大閘蟹的主人手拎大閘蟹哈哈大笑、北京貴春在自家陽臺菜園里盡情引吭高歌、湘西農(nóng)家小孩子抱著荷花魚蹦蹦跳跳、寧波顧阿婆做好年糕后家人猛嚼年糕等等,這些鏡頭都是典型的擺拍。但這種擺拍不僅沒有排斥真實,反而突出了人們內(nèi)心更真實的情緒。(2)演示過程?!渡嗉狻窂念^至尾用了大量的鏡頭介紹每一種地方特色美食的制作過程。為了把這個過程拍得好看,避免表現(xiàn)形式單一,創(chuàng)作者除了不停變換制作地點、不斷壓縮延長制作過程等手法以外,還大量使用“擺拍”來完成美食出籠的過程,虛化或抹去背景,突出過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蘭州馬保子第四代傳人馬文斌表演拉面,馬文斌一身白裝,背景完全黑色,觀者感覺馬文斌就像是在一張純黑色的舞臺背景布上表演一樣,這種純凈的畫面把馬文斌的拉面過程藝術(shù)化,觀者賞心悅目。(3)介紹人物?!渡嗉狻吩诮榻B人物時采用了最直接的擺拍方式,讓主人公直接暴露在鏡頭前。在介紹京族萬尾漁村最后五個會高蹺捕魚的漁民時,采用的手法就是讓五個漁民的面部特寫直接面對鏡頭,展示自己的表情。此時拍攝者和被拍者達成了某種默契:我們都知道,鏡頭就在你我間。(4)概括總結(jié)。《舌尖》在每一集的最后,都會把這集提到的人物進行梳理和總結(jié),采用擺拍,讓所有人物都直接面對鏡頭,展示食材,展示表情,這里面既有全家福合照,也有單人剪輯,既有兄弟,也有母女,這種全新的紀錄片結(jié)局方式或許為將來的紀錄片拍攝開創(chuàng)新的樣本也未可知。
《舌尖上的中國》在鏡頭畫面拍攝上獨樹一幟,除了前面提到的幾種手法外,還有很多創(chuàng)新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比如鏡頭角度變化多端,通常都會出現(xiàn)在別人想不到的地方,比如在轉(zhuǎn)動的微波爐里,端著的蟹黃湯包盤上,腌制泡菜的缸底,行進中轎車的前部引擎蓋上,肩挑的筍筐里以及轉(zhuǎn)動的的磨盤上等等,隨處都可以安放鏡頭,這種鏡頭角度拍出來的畫面給人的感覺非常新穎獨特。再比如,片中大量使用特寫鏡頭(比如切菜),單一鏡頭重復運用(比如倒油)等,細節(jié)的真實被刻畫的無以復加,這種顛覆傳統(tǒng)的新型紀錄片拍攝方式為我們電視從業(yè)者提供了更深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