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翠杰, 陳錦春
(1.青島大學 漢語言學院,山東 青島266071;2.山東大學 儒學高等研究院,山東 濟南250100)
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云:
又昔與蜀中友人吳指南同游于楚,指南死于洞庭之上,白禫服慟哭,若喪天倫。炎月伏尸,泣盡而繼之以血。行路聞者,悉皆傷心。猛虎前臨,堅守不動。遂權(quán)殯于湖側(cè),便之金陵。數(shù)年來觀,筋肉(集本作“骨”,今從《唐文粹》本) 尚在。白雪泣持刃,躬申洗削,裹骨徒步,負之而趨。寢興攜持,無輟身手。遂丐貸營葬于鄂城之東。故鄉(xiāng)路遙,魂魄無主,禮以遷窆,式昭朋情。此則是白存交重義也。[1]
李白遭人構(gòu)陷,向當時安州(今湖北省安陸市) 一裴姓長史投書申述,極言自己輕財好施、養(yǎng)高忘機、富于才情、仰慕高義等品行,絕不至污身從賊,陷害忠良。以上就是李白自陳“存交重義”的一段文字。清代王琦將這封書信系于唐開元十八年(730) ,郁賢皓將李白與吳指南同游洞庭系于開元十三年(725) ,為吳指南遷葬則系于開元十五年(727) ;[2]黃錫珪將李白始游洞庭系于開元十五年(727) ,為吳指南斂骨系于開元十七年(729) ;[3]王云五、王伯祥則將李白游洞庭與為吳指南遷葬系于開元十三年(725) 至開元十八年(730) 間,云“何年在何地均無可考”。[4-5]
李白為自己的好友吳指南舉行洗骨葬,頗不同于中原漢人傳統(tǒng)的葬俗。周勛初認為李白是受到南方蠻族與北方突厥風俗的影響,尤其是南蠻習俗的影響;[6]李小榮則認為李白應是受到盛唐密教佛頂尊勝信仰以及道教救冥思想的影響;[7]蔣曉光駁斥了李氏之說,并引《隋書》補充了周氏的觀點。[8]諸家之說紛紜,頗有廓清的必要。
一
洗骨葬,也稱二次葬、撿骨葬、剔骨葬等,是指通過土埋、火焚、風化等自然或非自然的方式去除掉死者的皮肉、內(nèi)臟等軟組織,再將死者的骨骼收拾起來重新安葬的一種喪葬方式。這種葬俗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從考古發(fā)掘看,我國新石器時期即已有二次葬,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時期等也都實行二次葬,而且有多人二次葬與單人二次葬等不同形式。[9-10]除考古發(fā)現(xiàn)外,我國的傳統(tǒng)文獻也記載了很多關于二次葬的情況?!赌印す?jié)葬下》云:“楚之南有炎人國者,其親戚死,朽其肉而棄之,然后埋其骨,乃成為孝子。秦之西有儀渠之國者,其親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謂之登遐,然后成為孝子。”[11]這是有關二次葬最早的文獻記載,而且記錄了土葬與火葬兩種不同的方式?!读凶印珕柶匪雠c《太平廣記》引《博物志》除個別文字與《墨子》不同外,意思大體一致,[12][13]卷480,3952大概都是出自《墨子》。《太平御覽·四夷部》與《火部》分別引《博物志》與《列子》,更可以看出諸書之源出《墨子》。[14]
自《墨子》以降,言二次葬者,以土葬為多。如《后漢書·東夷列傳》言東沃沮之葬俗云: “其葬,作大木槨,長十余丈,開一頭為戶,新死者先假埋之,令皮肉盡,乃取骨置槨中。家人皆共一槨,刻木如生,隨死者為數(shù)焉?!盵15]又《南史·顧憲之傳》云顧氏仕齊為衡陽內(nèi)史,當?shù)亍巴了?,山人有病,輒云先亡為禍,皆開冢剖棺,水洗枯骨,名為除祟”。[16]齊之衡陽也屬于古荊州之域。當?shù)亓曀资窍葘⑺勒咴嵊诒⊥林?,若干年后,死者肌肉、?nèi)臟腐爛化去,再行開挖,撿拾骨骸,另擇地方重新安葬。這一葬法在明清以來的載籍中較為常見。例如,陳侃載明代臺灣地區(qū)風俗云: “死者,以中元前后日溪水浴其尸,去其腐肉,收其骸骨,以布帛纏之,裹以葦草,襯土而殯,上不起墳。”蕭崇業(yè)、夏子陽所錄并與陳氏所說相同。[17-19]趙翼則記錄清代江西上饒地區(qū)的葬俗說: “又有洗骨葬者,江西廣信府一帶風俗,既葬二三年后,輒啟棺洗骨使凈,別貯瓦瓶內(nèi)埋之?!盵20]至于地方志,則所記尤多,如光緒間《惠州府志》卷四十五、《嘉應州志》卷五、民國間《上杭縣志》卷二十一等,都載有這一葬俗。
也有言火葬者。如《周書·異域列傳下》紀突厥葬俗云:“死者,停尸于帳,子孫及諸親屬男女,各殺羊馬,陳于帳前,祭之。遶帳走馬七匝,一詣帳門,以刀剺面,且哭,血淚俱流,如此者七度,乃止。擇日,取亡者所乘馬及經(jīng)服用之物,并尸俱焚之,收其余灰,待時而葬。”[21]《隋書·北狄列傳》所述基本相同,唯個別文字略異。此外,《隋書·南蠻列傳》尚載有赤土、真臘等國的火葬之俗。
又有言天葬者。所謂天葬,就是將死者拋置野間或山林,待其肌肉、內(nèi)臟被風化或被野禽走獸吃光,再把死者骨骸收拾起來,放在山巖洞穴之中的一種葬法。天葬歷史也很久遠,有兩種不同的方式,一種不收死者骸骨。如《孟子·滕文公上》云:“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于壑。他日過之,狐貍食之,蠅蚋姑嘬之?!盵22]《大唐西域記》敘印度葬俗云:“送終殯葬,其儀有三:……三曰野葬,棄林飼獸?!盵23]從孟子、玄奘所述的葬法看,顯然是將死者尸體拋棄后,就不再為其收斂尸骨。周達觀《真臘風土記》“死亡”條載元代真臘的葬俗云: “人死無棺,止貯以席之類,蓋之以布?!е脸峭馄нh無人之地,棄擲而去。俟有鷹鴉犬畜來食,頃刻而盡,則謂父母有福,故獲此報。若不食,或食而不盡,反謂父母獲罪而至此?!盵24]真臘這種葬俗,《隋書》已有記載。這種天葬方式,至今仍在我國藏族地區(qū)盛行。一般認為,這種葬法受到佛教與苯教思想的影響,要求將死者連皮肉帶骨骼一起喂給鷹鷲。[25]
另一種則將死者骸骨收攏,重新放置于山崖洞穴中。如《隋書·地理志下》述荊州葬俗云:
始死,即出尸于中庭,不留室內(nèi)。斂畢,送至山中,以十三年為限。先擇吉日,改入小棺,謂之拾骨。拾骨必須女壻,蠻重女壻,故以委之。拾骨者,除肉取骨,棄小取大。當葬之夕,女壻或三數(shù)十人,集會于宗長之宅,著芒心接籬,名曰茅綏。各執(zhí)竹竿,長一丈許,上三四尺許,猶帶枝葉。其行伍前卻,皆有節(jié)奏,歌吟叫呼,亦有章曲。傳云盤瓠初死,置之于樹,乃以竹木刺而下之,故相承至今,以為風俗。隱諱其事,謂之刺北斗。[26]卷31,897-898
《隋書》所載就是山巖樹葬。死者卒后,其親戚家屬將死者送至山中樹上,待其風化或被蟲蟻等蛀凈皮肉、內(nèi)臟,再以竹木將其骸骨從樹上刺下,另行裝殮安葬。①《隋書》僅及拾骨一事,未述安葬之事?!短藉居钣洝δ衔鞯牢濉窋⒑喼蒿L俗,云:“有獽人,言語與夏人不同……遭喪,乃立竿懸布置其門庭,殯于別所,至其體骸燥,以木函盛,置于山穴中?!盵27]《太平寰宇記》所述簡州葬俗,正可補充《隋書》之所不及敘述者。
另外還有水葬等方式?!洞筇莆饔蛴洝费运帷俺亮髌ⅰ?,就是將死者置于江河湖泊之中,大概也是不收死者骸骨的一種葬法,故此不再贅述。
《新唐書·忠義傳上》記載了與李白所處年代相仿而略早的郭仲翔葬吳保安之事: “保安以彭山丞客死,其妻亦沒,喪不克歸。仲翔為服缞绖,囊其骨,徒跣負之,歸葬魏州,廬墓三年乃去?!盵28]記載雖簡略,卻顯然是洗骨葬?!短綇V記》引述此事則更為詳盡:
保安自方義尉選授眉州彭山丞,仲翔遂至蜀訪之。保安秩滿,不能歸,與其妻皆卒于彼,權(quán)窆寺內(nèi)。仲翔聞之,哭甚哀。因制缞麻,環(huán)绖加杖,自蜀郡徒跣,哭不絕聲。至彭山,設祭酹畢,乃出其骨,每節(jié)皆墨記之,(原注:墨記骨節(jié),書其次第,恐葬斂時有失之也。) 盛于練囊。又出其妻骨,亦墨記,貯于竹籠。而徒跣親負之,徒行數(shù)千里,至魏郡?!谑潜M以家財二十萬厚葬保安,仍刻石頌美。仲翔親廬其側(cè),行服三年。[13]卷166,1217
贛南客家的喪葬禮俗與郭仲翔葬吳保安有相近之處。一般來說,死者在咽氣前,其家屬會預先將其轉(zhuǎn)移到宗族祠堂后室,②待其咽氣后,則為之沐浴、更衣、飯含,停尸三日出殯,葬于先前選擇好的地方,于下棺處前頭起一小的墳丘,墳頂壓上紙錢,并于墳丘前樹一木牌,以作標記。出殯完畢,親屬當年不再上墳,于次年清明上墳。周年后首個中元節(jié),需舉辦一個較大的儀式,為死者燒送更多的紙錢、物品等,俗稱作“新月半”。
過三五年后,死者親屬(一般是兒孫) 擇日行禮開挖,請禮生為死者撿金。③所謂撿金,就是為死者拾骨。禮生從死者右手開始撿起,邊撿邊用毛刷將骨頭上的泥土掃去,然后把骨頭按人形一一放置在一個鋪上草紙的干凈的篩中。待將下頜以下的骨骼撿過,才撿下頜及頭蓋骨。全部揀完后,將骨頭用篩運至新?lián)穸ǖ哪寡ㄏ略?。重新下葬前,禮生用毛筆在骨頭上點朱砂,除頭蓋骨外,都要點到。然后用一根紅棉線將骨骼串起捆好,成坐形放入一個壇罐中。放置好后,蓋好罐子,整上泥土,營造墳丘,并樹立石碑。
贛南客家葬俗中撿骨的程序大致與李白為吳指南、郭仲翔為吳保安所行相同:都是將死者先葬在某地,若干年后由人拾骨重新另葬他處。而用朱砂點骨,尤與郭仲翔用墨分別為吳保安夫婦點骨相像。贛南客家洗骨葬俗不是中原漢人的固有習俗,而是吸收南方當?shù)氐娘L俗而來??图胰似毡樾邢垂窃?,一方面是先人在不斷遷徙的過程中,途中難免有亡故者,而洗骨葬可以為其找尋到最終的安魂所在;另一方面則是洗骨葬相對較為節(jié)儉,無需大操大辦,符合先人的喪葬需求。就這樣,洗骨葬被客家人一代代傳了下來。
李白定居安州,屬于古時荊州之域。依《墨子》、《南史》、《隋書》所記,此地自古以來皆興洗骨葬,李白自然免不了受到影響。他之所以將吳指南先葬于洞庭湖之側(cè),后又為其遷葬,正符合當?shù)氐膯试崃曀?。因此,他才向裴姓長史稱自己所為乃是“禮以遷窆,式昭朋情”,是“存交重義”的優(yōu)良品行。以贛南客家葬俗例李白的行為,適足于證明其深受南蠻文化的影響。
需要指出的是,周勛初先生認為李白還受到了北方突厥火葬文化的影響,其實恐怕不盡然。我們知道,二次撿骨葬有土葬、火葬、天葬等方式,而從火葬轉(zhuǎn)而接受土葬,恐怕并非易與之事。如閩、粵、贛三地的客家人就幾乎沒有火葬的習俗,其接受的二次葬都是土葬的方式。盡管李白生長于北方,但北方葬俗卻并非只有一種火葬。如《隋書·北狄列傳》所載,除西突厥與突厥風俗相近外,鐵勒“其俗大抵與突厥同”,而“死者殯之”,是以為異;奚則“死者以葦薄裹尸,懸之樹上”; 室韋則“部落共為大棚,人死則置尸其上。居喪三年,年唯四哭”。[26]卷84,1881-1883如此種種,正說明北地風俗亦各不相同,無以確證李白為吳指南所行之洗骨葬就必然受到了突厥文化的影響。
二
清代王琦注《李太白全集》本李白此信有兩處文字值得商榷,一是“躬申洗削”之“申”,當為“身”,音近而誤。國家圖書館藏宋本、日本靜嘉堂藏宋本、《四部叢刊》影印明郭云鵬刊《李太白文集》及清光緒間劉世珩玉海堂影刻宋咸淳本《李翰林集》(以下各省稱作宋甲本、宋乙本、郭本、劉本) 皆作“身”,應據(jù)以訂正?!肮怼奔从H身之意;二是“筋肉尚在”,王氏據(jù)《唐文粹》本改“集本”之“骨”作“肉”。大概王氏也意識到李白為吳指南所行是洗骨葬,只有吳氏“筋肉”腐去,李白才能遷葬。今按,王氏校改實是望文生義,“筋肉”當作“筋骨”。其證有三:1.宋甲本、宋乙本、郭本、劉本俱作“骨”,有版本依據(jù);2.從贛南客家洗骨葬看,死者葬得較淺,盡管尸身裝在棺材中,經(jīng)年累月,其親屬仍有怕死者尸骨曝露于外者。行洗骨葬一般都是等待死者皮肉、內(nèi)臟自然腐化,而禮生僅需將骨骼間殘存之物割削掉就行,無需削去死者之肉。李白“數(shù)年來觀”,主要是來看墳墓有沒有被野獸挖開,吳指南尸骨是否仍在,而非看其筋與肉是否已腐化掉; 3.“筋骨”為唐人恒言?!度圃姟酚?3 處作“筋骨”,無一作“筋肉”?!度莆摹酚?7 處作“筋骨”,2 處作“筋肉”,而這2 處亦當作“筋骨”。試比較:
草隸斯盡,筋肉備存。(閻朝隱《亳州錄事參軍事上騎都尉馮府君紀孝碑》)[29]卷207,2095
顏延之雕繪滿目,張伯英筋肉俱全。(楊凝式《大唐故天下兵馬都元帥尚父吳越國王謚武肅神道碑銘并序》)[29]卷858,8999-9000
別來筋骨多情趣,霏霏微微點長露。(任華《懷素上人草書歌》)[30]卷261,2094
畫精神,畫筋骨,一團旋風瞥滅沒。(顧況《梁司馬畫馬歌》)[30]卷265,2946
丹雘傳真未得真,哪知筋骨與精神。(杜荀鶴《八駿圖》)[30]卷693,7978
一揮一畫皆筋骨,滉漾崩騰大鯨臬。(齊己《觀李瓊處士畫海濤》)[30]卷847,9587
畫龍不夸頭角及須鱗,只求筋骨與精神。(齊己《謝徽上人見惠二龍障子以短歌酬之》)[30]卷847,9591
上舉閻朝隱文贊書法技巧,楊凝式文贊繪畫技能,而任華詩嘆懷素上人草書之妙,其余顧況、杜荀鶴、齊己四詩則感懷畫作之神韻。以詩校文,則閻、楊文之“筋肉”皆當作“筋骨”無疑。筋骨與精神相對,正是指形象之身體。指物如此,指人亦然:
避地歲時晚,竄身筋骨勞。(杜甫《避地》)[30]卷234,2589
納爽耳目變,玩奇筋骨輕。(劉禹錫《秋江早發(fā)》)[30]卷355,3982
春來筋骨瘦,吊影心亦迷。(元稹《三嘆》)[30]卷401,4490
陰寒筋骨病,夜久燈火低。(元稹《感夢》)[30]卷402,4498
而《唐文粹》除卷八十九載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作“筋肉”外,其載元結(jié)《出規(guī)》、陸希聲《唐太子校書李觀文集序》皆作“筋骨”。如此看來,《唐文粹》所載李白書信之“筋肉”,自然也是“筋骨”之訛了。
李白在吳指南死后,將其殯于洞庭之濱,過了幾年后,才為吳氏舉行洗骨遷葬。他深受荊州地區(qū)葬俗的影響,躬親為自己的好友剔骨、裹骨,確實稱得上是極盡朋友之誼,無怪乎他稱說自己“存交重義”。通過考察李白定居所處鄉(xiāng)邑習俗的歷史,并運用贛南客家喪葬禮俗的遺存比較印證,可以為舊注舊說釋疑解惑、訂誤糾謬??鬃釉啤岸Y失而求諸野”,言誠不虛。
注釋:
①山巖樹葬至今仍在我國藏族等地區(qū)留存。參見岳小國《從喪葬習俗看藏族地方社會的歷史及文化—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山巖樹葬為例》,《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年第3 期,第109-113 頁。
②贛南祠堂一般為前、中、后三進,前廳和中堂之間有霤,和天井相仿而略小。前廳一般作公共之用,如定期理發(fā)、過年爆米花等。中堂面積最大,放有祖先牌位,是祭祖禮拜之處。后室面積與前廳相當,其前半一般空閑,如遇喪事,則為停尸之所; 后半儲存家族公共財物,如抬盒、禮樂器、龍燈、舞獅等。
③禮生是鄉(xiāng)下專門負責贊唱喪事的人,他們熟悉喪事的各種流程。廣東、福建和臺灣有專門的撿骨師。
[1]李 白.李 太 白 全 集: 卷26[M].北 京: 中 華 書 局,1999:1245-1246.
[2]郁賢皓.李白大辭典[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8.
[3]黃錫珪.李白年譜[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7.
[4]王云五.唐李太白先生白年譜[M].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8.
[5]王伯祥.增訂李太白年譜[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33.
[6]周勛初.李白剔骨葬友的文化背景之考察[J].中國文化,1993(8) :76-80.
[7]李小榮.李白剔骨葬友的宗教原因[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5) :102-106.
[8]蔣曉光.李白剔骨葬友與蠻族文化關系新考[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 :21-25.
[9]徐吉軍,賀云翱.中國喪葬禮俗[M].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216-219.
[10]吳存浩.我國原始時代葬俗演變分類試論[J].民俗研究,1991(1) :42-49.
[11]孫詒讓.墨子間詁:卷6[M]北京:中華書局,2001:188-189.
[12]楊伯峻.列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7:167-168.
[13]李昉,扈蒙,李穆,等.太平廣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6.
[14]李昉,李穆,徐鉉,等.太平御覽:卷790,卷871[M].北京:中華書局,1960:3498-3502,3859-3861.
[15]范曄.后漢書:卷85[M].北京:中華書局,1997:2816.
[16]李延壽.南史:卷35[M].北京:中華書局,1975:922.
[17]陳侃.使琉球錄[M]//周憲文.臺灣文獻叢刊(第287 種) :使琉球錄三種.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72:25.
[18]蕭崇業(yè).使琉球錄[M]//周憲文.臺灣文獻叢刊(第287種) :使琉球錄三種.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72:111-112.
[19]夏子陽.使琉球錄[M]//周憲文.臺灣文獻叢刊(第287種) :使琉球錄三種.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72:256.
[20]趙翼.陔馀叢考:卷32[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7:680.
[21]令狐德棻,岑文本,崔仁師,等.周書: 卷50[M].北京: 中華書局,1974:910.
[22]焦循.孟子正義:卷11[M].北京:中華書局,2004:404-405.
[23]季羨林,楊延福,張廣達,等.大唐西域記校注: 卷2[M].北京:中華書局,1985:208.
[24]夏鼐.真臘風土記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1:133-134.
[25]杜林淵,崔煒.藏族地區(qū)的喪葬習俗[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 :40-43.
[26]魏征,顏師古,孔穎達,等.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1.
[27]樂史.太平寰宇記:卷76[M].北京:中華書局,2007:1537.
[28]歐陽修,宋祁.新唐書: 卷191[M].北京: 中華書局,1975:5509.
[29]董誥,阮元,徐松,等.全唐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
[30]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