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銳鋒
(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貴州貴陽550000)
近讀梁光華教授贈閱新近出版的《問學論稿》一書(貴州民族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讀后受益匪淺,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這是一本厚重的學術論著,主要內(nèi)容包括“莫友芝研究”、“水書文化研究”、有關文學文化等綜合研究,以及為其他學者詩人著作所寫的序跋等,該書還收入了其他學者評說梁光華的論著等文章10余篇。本書內(nèi)容廣博,體現(xiàn)出作者是一位很有才智、又具有相當高的學術素養(yǎng)的資深學者。本書最引人注目的是“莫友芝研究”。莫友芝(1811―1871)是晚清聞名全國的學者、詩人,被譽為“西南大儒”和大師,是古代貴州文化的主要代表學者之一。莫氏著述浩繁,文字艱深,研究的難度極大,梁先生的“莫學研究”卻取得了巨大成就。單是莫友芝為中國文字學名著《唐寫本說文解字木部殘卷》(簡稱《唐寫本》)所作的《箋異》,梁先生耗費10年時間,撰成了一部考證《唐寫本》與莫氏《箋異》的??弊⒃u——《唐寫本說文解字木部箋異注評》(32萬字)。此書出版之后獲得學術界高度評價,說他是這方面研究的“功臣”(貴州大學教授王瑛),是“全面系統(tǒng)地注評唐寫本《說文》和《箋異》的第一位學者”,是“值得一讀的好書”(上海師大教授徐時儀)。2008年,梁先生又領銜承擔國家古籍整理規(guī)劃項目——《莫友芝全集》點校課題達300余萬字的浩大工程。他為莫學研究傾注了很多心血,成為貴州省和全國莫學研究令人矚目的領軍學者。
《問學論稿》一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的研究都是與教學相結(jié)合的。梁先生曾說“述而不作的教師,其專業(yè)理論水平,往往難以達到學科學術研究前沿水平?!边@是他長期從事高校教學的經(jīng)驗之談,我以為也是有成就的高校教師的經(jīng)典之言。的確,作為高校教師如果沒有科研成果那就不是真正的大學教師。梁先生廣受好評的專著《漢語漢字論稿》所收40篇文章其內(nèi)容涵蓋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語法學、詞匯學、方言學、文化語言學等諸多領域,文章論題都直接來源于高校教學和中學教學中的難題難點。這就是他長期從事古漢語和漢語史教學中的研究成果,被學界譽為是“一部漢語言文字學研究的力作”。這部論著作為梁先生《漢字文化研究》的選修教材,它豐富了教材內(nèi)容,將教學與科研結(jié)合起來。據(jù)黔南師院一位老師介紹:“同學們認真閱讀研究《漢語漢字論稿》所選篇目,在教學討論中提出質(zhì)疑,教師與學生平等交流,進行啟發(fā)式講解,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動腦、動口和動手的能力。受到《漢語漢字論稿》中的創(chuàng)新研究影響和激勵,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得到加強,課后學生普遍反映良好?!边@種研究型的教學方式推進了教學質(zhì)量和水平的提高,是很值得學習的。
梁先生在本書一篇文章中說過:“治學貴在求實嚴謹”。這是一個學者最可貴的品格,他的學術研究正是踐行了這一科學精神的。例如書中的《崔顥、李白名詩格律研究》一文,以唐人崔顥的《黃鶴樓》和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這兩首流傳千古的名詩為例(兩首詩從略),談到崔、李及同時代人均未說是七言律詩,然而宋代至今均有學者大家硬說崔、李之詩均是七言律詩,似乎已成定論。梁先生質(zhì)疑此說,他根據(jù)七言律詩的平仄格律規(guī)則,詳論崔、李之詩并不是七言律詩,而是七言古詩,從而糾正了對這兩首名詩的評判。
又如《漢語漢字論稿》中所收《試論西漢以前漢語中的系詞“是”》、《中學文言判斷句別議》等文,針對傳統(tǒng)觀點認為“是”字在先秦不是判斷句系詞,而作為判斷系詞出現(xiàn)的年代一直存在分歧等,作者也是梳理了大量文獻資料,論證了“是”在先秦已是判斷詞,將其年代上推了幾百年。這一論斷為建立漢語語法史提供了重要材料,受到了學術界的高度評價。這表明梁先生的研究從不囿于舊說,也不盲從名家之論,而是根據(jù)豐富史料,嚴謹求實地論證,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科學結(jié)論。這與當今學術研究中常見的急功近利、華而不實的浮躁學風形成鮮明對照。這對端正學風是大有裨益的。
也許是受莫友芝大儒的影響,梁先生不僅是建樹卓著的學者,而且也是熱情洋溢的詩人。2006年我曾有幸讀到他贈閱的《劍水行吟集》詩詞集,這部作品沒有矯情,沒有應景,篇篇都是真情的抒發(fā)。正如顧久先生在《序》中所說:“光華先生的作品,象一曲激越的交響曲,抒發(fā)出他人生歷程中豐富的感情”,不少作品“都體現(xiàn)出他對祖國、黨、領袖、家鄉(xiāng)的耿耿真情”,也處處流露出他對親友的感激、友善和責任。詩中抒發(fā)了對時代,對人生、對生活,對他人的耿耿真情,眷眷深情,融融溫情”。顧先生中肯的評價道出了我的感受,十分贊同。
梁先生對古詩詞有很高素養(yǎng),他曾出版過《詩詞格律理論與創(chuàng)作實踐》專著,因此,他能熟練駕馭古典詩詞格律。《劍水行吟集》就是他用傳統(tǒng)詩詞格律寫就的。詩集出版后,也獲得高度評價,被認為是”貴州詩壇上不可多得的一部嚴格意義上的古典詩詞集。我省詩壇耆宿陳福桐先生賦詩盛贊曰:“本應詩詞出校門,眼明望到眼蒙昏。新刊劍水行吟集,助喚詩魂醒學魂。”
梁先生是獨山人,在他的學術研究中也體現(xiàn)了他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和對地域文化的關注。例如對黔南地區(qū)的水書文化,他就作為重要的研究課題,專門著文評介,成為水書研究者的重要參考讀物,并在校內(nèi)建立水書文化館。另外,他對本省鄉(xiāng)賢名仕也很關注。如對黔東南夏同龢(1868―1925)的《行政法》,他就寫了專文評介,指出夏是中國第一位狀元留學生、法學家,其《行政法》是中國最早的法學著作。在《黔南古代教育名師與科舉名人史話》一文中,他詳盡評介了莫友芝、尹珍以及一些鮮為人知的鄉(xiāng)賢名仕的文化教育業(yè)績,彰顯他們的貢獻。他在都勻文化學界宣講這些事跡,受到了熱烈歡迎。在《劍水行吟集》中更有不少作品贊頌黔南和貴州大地的山水風光名勝和民俗文化。這對激發(fā)本土民眾乃至貴州人的文化自信與自尊起到了積極作用,而且也體現(xiàn)了他熱愛故土,關注地域文化的真摯情懷。
梁光華教授不僅是著名學者,也是政績卓著的領導干部。1999年以來他先后任黔南民族師范學院院長、黨委書記。在他帶領下,一所嶄新的、有民族特色的民族師范學院在都勻地區(qū)建立起來,成為黔南地區(qū)一顆閃亮的高校明珠??上驳氖撬m然政務繁忙,但是仍然一邊教書育人一邊問學撰著,而且取得豐碩成果。
梁光華教授從教30多年來,積累了豐碩的學術成果,計有近70篇論文,出版專著7本200多萬字,榮獲多項省部級獎,并評為省管專家,省高校教學名師。2010年又評為貴州省少有的二級教授。他的成就斐然,又有耀眼的榮譽,但他不忘師恩,沒有名家架子,在他的詩文中一再表達他對母校和師長的眷眷深情,坦誠“師恩面前豈能忘”。頌揚“母校輝煌錦繡天”,尊師重教的真情,令人感動。
梁光華教授是原貴陽師院中文系77級大學生,我曾是光華的老師。當我讀完《問學論稿》一書后,看到自己的學生如今已成為我省一位杰出的有影響的教育家和學者,我作為曾經(jīng)的老師不但沒有汗顏之感,而是倍感欣慰。令我喜悅的是我曾經(jīng)執(zhí)教過的這個班級,可以說是精英輩出,例如省人大副主任主管傳統(tǒng)文化的顧久、主管貴州教育的教育廳長霍健康、國家一級影視編導苗月、遵義師范學院副院長王剛教授、主持貴州師大中文系黨的工作長達十余年卓有建樹的李玉芬教授,還有不少從事高校、中學教育的教授、副教授、高級講師和校長,都出自這個班級。他們的業(yè)績?yōu)橘F州師大增光添彩,看到這些莘莘學子的成就,確實令我欣慰和喜悅不已。
依我之見,梁光華由于知識廣博,功力深厚,勤奮筆耕,憑著他的學術實力,潛力很大,而且精力旺盛,正值學術研究的盛年期,我深信他會有更多更優(yōu)秀的成果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