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艷,周正華
(1.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天津300193;2.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天津300193)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具有由胃和十二指腸功能紊亂引起的癥狀,經檢查排除引起這些癥狀的器質性疾病的一組臨床綜合征,主要癥狀包括上腹痛、餐后飽脹等[1],屬于中醫(yī)“痞滿”范疇。筆者于2012年夏季,采用脾胃貼穴位貼敷法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虛弱證患者187例,取得了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病例為2012年7月-8月間就診于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脾胃科門診的患者,共187例。其中男85例,女102例,年齡最大72歲,平均年齡43.61歲,病程在6個月~5年之間。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中藥新藥治療痞滿證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的標準,擬定中醫(yī)診斷標準、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參照2006年修訂出版的《羅馬Ⅲ:功能性胃腸病》[3]。
1.2.1 中醫(yī)診斷標準 痞滿中醫(yī)診斷標準:1)臨床以胃脘痞塞,滿悶不舒為主癥,并有按之柔軟,壓之不痛的特點;2)發(fā)病緩慢,時輕時重,反復發(fā)作,病程慢長;3)多因飲食、情志、起居、寒溫等因素誘發(fā)。凡具備以上1)、2)項,參考3)項及其他癥狀、舌苔、脈象即可診斷。痞滿脾胃虛弱證:主癥見脘腹?jié)M悶,時輕時重,胃脘疼痛,喜溫喜按,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次癥見納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語音低微。主癥必備,同時具備次癥中任意1項,結合舌脈,即可辨證為脾胃虛寒證。
1.2.2 西醫(yī)診斷標準 1)具有餐后飽脹不適、早飽感、上腹痛、上腹部燒灼感的1項或1項以上;2)通過內窺鏡、血液生化、超聲和影像學檢查,沒有可以解釋上述癥狀的器質性疾病的證據(jù)。診斷前癥狀出現(xiàn)至少6個月,近3個月癥狀符合以上標準。
1.3 納入標準 1)符合上述診斷標準;2)近2周內未使用影響治療的藥物如抑酸制酸劑、胃黏膜保護劑及中藥理氣劑;3)年齡在20~75歲之間的患者。
先以生理鹽水將患者腹部擦凈,將脾胃貼(吳茱萸、肉桂、丁香、附片等)固定于神闕、關元、氣海處。每次貼藥4~6 h,1次/周,3周為1個療程。
3.1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中藥新藥治療痞滿證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的標準擬定。將胃脘滿悶,胃脘疼痛、喜溫喜按、納呆、大便溏薄5個癥狀采用半定量等級資料積分評價方法,即按無、輕度、中度、重度4個等級,主癥分別計 0、2、4、6分,次癥分別計0、1、2、3 分。分別于治療前及用藥后4周進行積分記錄,觀察治療前后積分變化,采用尼莫地平法計算證候積分。臨床痊愈: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有效: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無效: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
3.2 治療結果 臨床痊愈11例,占5.9%;顯效81例,占43.3%;有效 67 例,占 35.8%;無效 28例,占15.0%。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之一,其發(fā)病率為30%~50%[4]。但其病因及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胃腸動力障礙為其主要機制。
中醫(yī)將該病歸屬于“痞滿”的范疇。痞滿之名首見于《內經》,稱為否、滿、否塞、否膈等,而《景岳全書·痞滿》指出:“痞者,痞塞不升之謂,滿者,脹滿不行之謂”?!秱摗分^:“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心下痞,按之濡”,提出了痞的基本概念。在病機方面,古代醫(yī)家曾明確指出,本病的根本病機在于脾氣虛弱,主要病變臟腑在于脾胃,可以說脾氣虛弱貫穿于痞滿各證型始終。脾氣虛弱,運化失職,中焦氣機升降紊亂,脾不升清,胃失和降,則氣機痞塞,以致于氣滯中滿,發(fā)為痞滿。
脾胃貼運用中醫(yī)理論,并經過多年臨床驗證研制而成,由吳茱萸、肉桂、丁香、附子、補骨脂、蒺藜、細辛、生姜等藥物組成。吳茱萸、肉桂、附片為辛、熱之品,有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經通脈之功效?!侗静萁浭琛吩?“吳茱萸,辛溫暖脾胃而散寒邪,則中自溫、氣自下,而諸證悉除”。助以丁香、補骨脂,溫脾助陽而散寒滯。蒺藜辛、苦、微溫,歸肝經,平肝疏肝,在溫脾的基礎上使氣機調暢而脹滿自消。細辛、生姜亦為辛散之品,有解表散寒之功,起到引藥的作用。全方辛溫苦燥,溫脾散寒,達“虛則補之”“寒則溫之”之意,使脾運寒散,痞滿自消,對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虛寒證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在選穴方面,神闕、關元、氣海均屬任脈之穴,任脈總任六陰經,調節(jié)全身陰經經氣,稱為“陰脈之海”,故三穴合用,使脾陽氣得生,運化有權,胃腸氣機調暢,而痞滿消除。另外腧穴亦有近治作用,神闕、關元、氣海均位于腹部,可直接促進腸胃運動。
[1]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424.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1992.
[3]Drossman D.羅馬Ⅲ(功能性胃腸病)[M].柯美云,方秀才,譯.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1-26.
[4]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會胃腸動力學組.中國消化不良的診治指南(2007年)[J].胃腸病學,2008,13(2):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