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校史編研:高校校園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路徑——以武漢科技大學為例

      2013-08-15 00:48:54
      關鍵詞:校史編研校友

      楊 震

      (武漢科技大學,湖北 武漢 430081)

      高校校園文化是民族精神、時代精神與大學精神的凝聚和積淀,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要發(fā)揮文化傳承作用,自身校園文化的傳承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也是責無旁貸的重要使命。做好高校校園文化傳承工作,必須尋找校園文化的載體。校史編研及其成果正是這樣一種載體。本文以武漢科技大學為例,擬對校史編研與校園文化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重點闡述校史編研及其成果對校園文化的傳承。

      一、校史編研及其成果是對校園文化的傳承

      (一)校史編研及其成果是校園文化的有效載體

      什么是校園文化?有學者認為,“校園文化是指特定在學校當中,人為創(chuàng)造的所有有形與無形的客觀存在的總和,是長期形成的,可深層反映學校特點的上層建筑與意識形態(tài)。校園文化的核心是其組織精神,而其組織精神的核心是其教育價值觀。它是通過一系列組織活動而形成的,由物質層面、制度層面、精神層面和行為層面等多種層面構成,最終落實在學校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果之上”[1]。也有論者從廣義與狹義兩個方面來理解校園文化,認為“廣義的校園文化是指大學生活的存在方式的總和,其主體包括生活在校園內的大學生、教師和行政人員三大群體,它是在物質財富、精神產品和氛圍以及活動方式上具有一定獨特性的文化類型。狹義的校園文化是指大學精神文化,是在大學發(fā)展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反映著人們在生活方式、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行為規(guī)范上有別于其他社會群體的一種團體意識和精神氛圍”[2]。而高校校史是高校發(fā)展歷程(其中也包括校園文化形成過程)的反映與總結。通過校史編研,既可深層地反映具有學校特點的傳統(tǒng)、校風、學風等團體意識和精神氛圍,又可具體地反映學校教學、科研、生產、生活設施及校園環(huán)境、典章制度、組織結構等發(fā)展軌跡,從而凝聚學校群體的認同感、歸屬感、義務感和責任感等。武漢科技大學重視校園文化建設,亦重視校史編研工作,視校史編研及其成果為校園文化的有效載體,專門成立《關于武漢科技大學歷史沿革的研究》課題組,將學校百余年發(fā)展歷史所形成的豐富的文化底蘊、獨特的內容風格編纂成書,充分發(fā)揮其以史鑒人、以史育人的作用。

      (二)校史編研及其成果使校園文化具有連續(xù)性、完整性

      武漢科技大學辦學歷史溯源于1898年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朝政府批準成立的工藝學堂[3]2,在百余年的風雨征程中,有創(chuàng)辦者的篳路藍縷,后繼者的薪火相傳,現(xiàn)任者的發(fā)揚光大,可以說,武漢科技大學百余年的發(fā)展歷史是整個近當代湖北教育史的一個縮影。但是,由于歷史、政治等原因,僅通過檔案館的史料,學校的歷史記錄并不完整,只有通過校史編研工作,才能全面記錄校史,才能維系與促進武漢科技大學歷史和文化的連續(xù)性、穩(wěn)定性。

      (三)校史編研及其成果是對校園文化的創(chuàng)新

      國不可無史,同樣,校亦不可無史。只有明白校史、了解校史,才能真正把握學校的精神脈博,學校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積淀的文化才能得到傳承乃至發(fā)揚光大。武漢科技大學從史料出發(fā),結合學校辦學歷程和校友品格,凝練出以“堅韌不拔、勇承重載,崇實求精、表里如一”為內涵的“鋼鐵品質”。從此,學校用“鋼鐵品質”來形容對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要求,鋼鐵品質也成為武科大人的品牌標識,成為校園文化的創(chuàng)新品牌。

      二、校史編研及其成果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功能及作用

      (一)傳統(tǒng)移植

      武漢科技大學肇始于1898年的湖北工藝學堂,后歷經湖北省城中等工業(yè)學堂、湖北甲種工業(yè)學校、漢陽高級工業(yè)學校、武昌高級工業(yè)學校、中南鋼鐵工業(yè)學校、武昌鋼鐵工業(yè)學校,直至建國后的武漢鋼鐵學院、武漢冶金科技大學、武漢科技大學,學??芍^數(shù)易其名、幾度搬遷,多次進行校區(qū)合并、整合。武漢科技大學多年辦學實踐證明,校史是傳承移植學校傳統(tǒng)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廣大師生員工可以從校史記載的校園文化活動、歷史傳統(tǒng)、校友名人事跡以及各種規(guī)章制度、教學、科研、生產生活模式等內容中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和熏陶,使學校的傳統(tǒng)校園文化在廣大師生中得到移植和傳承。

      (二)教育導向

      有著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武科大,從來就不乏有擔當社會責任的校友,他們薪火相傳、家國天下的精神,成了學校最為珍貴的精神財富之一。武漢科技大學(前身“湖北工藝學堂”)創(chuàng)始人張之洞作為清末封建政府倚重的權臣,他反抗外來侵略,維護祖國主權;重視實業(yè)發(fā)展,主張實業(yè)救國;興革文教,以培養(yǎng)匡時濟世之才[4]。毛澤東說過:“講到重工業(yè),不能忘記張之洞?!雹俎D引自佚名:中國工業(yè)史上開拓者——名臣張之洞和狀元張蹇的交往(http:∥www.stnn.cc,2006年12月30日)。辛亥革命時期,由工藝學堂沿革下來的湖北省城中等工業(yè)學堂規(guī)模雖然只有161人[3]17,但革命黨人竟占八分之一,學校是名副其實的鐵血之校。著名的鐵血十八星旗是校友趙師梅、趙學詩、陳磊三人繪制的[5],校友陳宏誥則參與起草各種文告。校友鄭位三1918年入校,求學期間是五四運動中的骨干,畢業(yè)后成為中共有名的高級軍事將領[3]20。中共一大時期的校友中,有求學期間參加中共的吳干臣,也有畢業(yè)后加入中共的董鋤平、許白昊、聶洪鈞、田竺僧、程冠群、馬世茂、張亞巨、帥漢章等人[6]。總之,翻開校史檔案,有許多生動光榮的愛國愛校篇章都是校園文化發(fā)揮教化育人作用的極好教材。

      (三)凝聚激勵

      通過校史編研工作,武漢科技大學構建出良好的校園文化精神氛圍,使全校師生員工了解學校的歷史,理解學校發(fā)展的規(guī)劃,認真貫徹執(zhí)行學校的各項政策措施,形成每個在校人都是學校一份子的意識;同時,學校通過校史對師生員工為學校建設發(fā)展奮斗奉獻的記載,把廣大師生員工的思想和力量凝聚在一起,激發(fā)他們?yōu)楣餐陌l(fā)展目標奮發(fā)進取的情感,進而內化為一種積極進取、開拓創(chuàng)新的巨大合力,使學校的每一位成員都能感受和意識到自己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三、校史編研及其成果推進校園文化傳承的路徑

      (一)以校史編研成果推進校園物質文化建設

      一是建設校史館。2008年,武漢科技大學以110周年校慶為契機,建成了使用面積580 平方米的校史館,校史館分“崢嶸歲月”、“萬象更新”、“繼往開來”、“桃李芬芳”、“同心協(xié)力”等五個展區(qū),分別展出了武漢科技大學歷史上不同時期形成的540多幅照片、235件實物、近百部錄像以及100多件海內外校友捐贈的禮品和題字。目前,校史館已經成為學校對學生進行學校歷史教育與學校精神教育的重要陣地,成為學校對外交流宣傳的重要平臺。

      二是建設校史景觀。近年來,學校先后建設了張之洞銅像、學校歷史人物銅柱浮雕以及反映鋼鐵冶煉過程的熔爐和鋼魂石、精金百煉雕塑等人文景觀,運用校史元素命名校內道路、廣場、建筑。校史景觀以其歷史穿透力和文化厚重感,給人以真的啟迪、美的享受、善的感召,實現(xiàn)了“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

      (二)以校史編研成果推進校園精神文化建設

      一是構建學校精神。武漢科技大學作為我國創(chuàng)辦較早的高等學府之一,擁有自身獨具特色的學校精神——“厚德博學,崇實去浮”。不僅“崇實去浮”與張之洞的辦學思想直接有關,而且“厚德博學”也是他一貫的理念。

      二是構建優(yōu)良校風、教風和學風。武漢科技大學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將校史擺在特別重要、特別突出的位置上,結合學校歷史凝練了“求真務實”的校風、“為人師表,敬業(yè)奉獻”的教風和“沉靜好學,知行合一”的學風,發(fā)揮了以史鑒人、以史勵人和以史育人的作用。

      (三)以校史編研成果推進校園制度文化建設

      大學制度文化,是維系學校內部運行以及維系學校與外部關系的法律、法規(guī)和相關的條例、規(guī)定、管理制度等,如教學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校園管理制度、招生制度、教師守則、學生守則、崗位責任制等。制度文化要建立在全校師生員工共同的辦學理念上,要依靠廣大師生員工共同制訂、維護和執(zhí)行,應當特別重視促成文化認同,進而實現(xiàn)制度認同。近年來,武漢科技大學梳理歷史,編纂校志,不僅厘清了學校百余年來的發(fā)展脈絡,更為重要的是凝練出了武漢科技大學百余年薪火相傳的鋼鐵文化。武漢科技大學多年以校史鼓舞人、感召人、凝聚人,為學校建立柔性制度、實現(xiàn)柔性管理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心理基礎,使全體師生員工在“文化慣性”而非“制度約束”的軌道上,自覺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學校的建設發(fā)展事業(yè)當中。

      (四)以校史編研成果推進校園行為文化建設

      武漢科技大學傳承“崇實”精神,重視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成為校園文化傳統(tǒng)。歷經百余年發(fā)展,學?!颁撹F情緣”日漸濃郁,“鋼鐵品質”日益彰顯。多年來,學校深入開展“鋼鐵品質教育”系列活動,新生進校,入學教育就給他們上“鋼鐵品質”的鑄就歷史,直到畢業(yè),他們無時無刻不耳濡目染著學校的崇實傳統(tǒng)和寶貴的鋼鐵品質。學校連續(xù)28年組織學生赴“將軍縣”湖北紅安開展革命傳統(tǒng)教育,1996年起每年組織師生步行到通山大畈鎮(zhèn)開展社會實踐,這些主動砥礪身心、鍛煉意志的壯舉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在校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為培養(yǎng)學生的崇實作風和鋼鐵品質,學校設立“崇實講壇”,經常邀請成功校友回母校言傳身教,中國工程院院士蘇義腦、武鋼集團總經理鄧崎琳、全國勞動模范許家印等杰出校友,用他們的“鋼鐵品質”浸染學生,用他們的奮斗歷程激勵學生。學生們以成功校友為榜樣,堅持不懈地用“鋼鐵品質”塑造自己,更加勤奮地學習,為未來發(fā)展和建功立業(yè)打下堅實的基礎。

      [1]孫全玉.加快校園文化建設 提升學校育人功能[J].現(xiàn)代校長,2007(7):4.

      [2]佚名.什么是校園文化?主要通過哪些要素表現(xiàn)出來?[EB/OL].(2009-11-19)[2013-03-12].http://www.hdjyw.cn/Html/eduresource/schoolmanage/110253130_2.html.

      [3]何明昌,黎宇寧,龐科.武漢科技大學校史沿革[M].北京:冶金工業(yè)出版社,2008.

      [4]張繼煦.張文襄公治鄂記[B].武漢:湖北通志館(1947):2.

      [5]張繼才,賈啟鴻.省城中等工業(yè)學堂“三杰”——趙師梅、趙學詩、陳磊與武昌首義[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80.

      [6]張繼才,鐘磊,張倩.紅色的工業(yè)中學[EB/OL].(2011-06-25)[2013-03-18].http:∥xiaoyuanbao.cnwust.com/hckd.

      猜你喜歡
      校史編研校友
      《山東檔案》
      陜西檔案(2023年2期)2023-10-03 05:34:16
      安慶師范大學優(yōu)秀校友
      安慶師范大學優(yōu)秀校友
      校友風采
      校史故事演出
      川美80年,一場展覽講述一部校史
      藝術品鑒(2020年11期)2020-12-28 01:36:54
      談談房地產檔案的編研
      魅力中國(2020年14期)2020-12-07 15:15:25
      讀校史 , 走進遼科的前世今生(一)
      弘文立教 校史育人——甘肅農業(yè)大學校史育人的實踐探索
      甘肅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20
      校友風采
      海峽姐妹(2018年10期)2018-12-26 01:20:54
      湘潭县| 浦北县| 平凉市| 沛县| 米泉市| 黑水县| 德安县| 吴堡县| 独山县| 兰坪| 三穗县| 久治县| 乌海市| 上饶市| 海城市| 册亨县| 阳谷县| 梁河县| 姚安县| 靖安县| 同江市| 新巴尔虎右旗| 称多县| 绥宁县| 洪江市| 青冈县| 台安县| 富源县| 林周县| 尼玛县| 云浮市| 永胜县| 洛扎县| 多伦县| 东辽县| 黔东| 岑溪市| 辽宁省| 亚东县| 西乌珠穆沁旗| 新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