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怡/浙江省溫州市第八中學
學校一定有該做的事情,也一定有不該做、卻出于無奈在做、甚至是有人依舊做得津津有味的事情。今天,當校長和教師們一起坐下來談 “學校那些不該做的事兒”這一話題的時候,應該先聽一聽缺席的學生是怎么說的吧!
初春三月,上海市領導收到了這樣一封七年級學生的來信:
我是本市一名七年級的學生。也許您會覺得我很可笑,可我實在沒辦法了。我的心就好像被砸的瓦罐一般,支離破碎,心好似缺了一角,人又好像在懸崖邊要掉下去了。我該怎么辦?學生們該怎么辦?
現在,我對排名麻木了。它像是我養(yǎng)的一條蠢狗,它訓練有素時我以它為榮,可它沒打狂犬疫苗時反而把我咬得遍體鱗傷。本次期末考試,在前三次大考都入圍年級前十強的我,因失手于數學一道七分應用題而跌出前一百,位于第113 名這個極不吉利的數字。這只笨狗總有一天會把我咬死的!我還有臉去學校嗎?真是煎熬!
為此,我對教育提出建議:
一、堅決反對班級以及年級排名。十個手指都有長短,難道能說食指比中指無用嗎?如此下去,被排死的人會越來越多。
二、加強教師素質教育。老師總覺得學生笨,而導致學生總覺得老師煩,這恩恩怨怨何時了?
三、盡量減輕“應試教育”的負擔?,F在,學習只為考試,考試只為應試,考過即忘。
四、增加社會公益項目,鼓勵學生成為志愿者。一直泡在學習中,如同一只蟹泡在酒里,該學學社交了。
五、減輕作業(yè)負擔。我們每天學習13-15 小時,一天才24小時?,F如今近視眼居多,咱班39 個學生,26 個近視,67%的概率,與學習扯上了很大的關系。
六、按如今各校校規(guī),估計培養(yǎng)出的也是一個個“機器人”,無思想,無主念,沒個性。
七、與國際強國接軌,學真本領,提高動手能力。
現在學生“壓力山大”,為使成績高一分,只能捶胸頓足,伸舌頭,跺腳。教育何時能逆轉?
一個七年級的學生,距離完成義務教育學習只剩下最關鍵的三年,可是,他覺得自己在學校生活中“好像被砸的瓦罐”、“心好像缺了一角,人好像從懸崖邊要掉下去了”、“如同一只蟹泡在酒里”。這是我們今日教育的一個切片,拋開是否全面的問題,至少它很真實。
再回到信中的學校,那里有一只無法控制的“蠢狗”,讓孩子們在分數之間,提心吊膽地過日子;老師總覺得學生笨;學習的唯一目的是考試,而學生所有的活動就是學習,每天學習的時間堪比包身工;學校教的不是真本領,學生沒有動手能力,只是一個個“機器人”……這七條建議直擊要害,都是今日中國教育被社會批判的幾個“重災地帶”。
面對這些,我們不應該只有沉默;面對孩子“教育何時能逆轉”的質問,我們今天必須坐下來思考,明天起身去做該做的事情。
盧梭在《愛彌兒》中說:“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什么也不去做。”我想更合理的說法應該是:最好的教育就是不要盲目地去做。
學校的“做”與“不做”,該由誰來決定?這應該取決于兩個問題:“學校為誰而辦?學校的主體是誰?”僭越學校的主體群和主要服務對象,就是盲目,這樣的教育便成了無頭蒼蠅,成了失魂的人,漫走游離……
上海世界外國語小學張悅穎校長曾說:“學校最重要的主體是學生,辦學最不能忽略的就是人數最多的學生群體的需求和意見,校長最應該貼近的永遠是學生?!庇谑?,上海世界外國語小學面向全體學生,做了一次 “微調查”。調查,之前許多學校從未在學生中進行,歷來只在行政會議上進行。調查的問題有:什么樣的老師在你眼里最了不起?你希望老師改正什么樣的小缺點?如果你是校長,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張悅穎校長記住了孩子們對于“如果你是校長,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這一問題的回答:
如果我是校長,圖書館每年購書之前,我要去征求學生的意見,這樣可以保證買進來的書是學生們樂意閱讀的,另外,應當取消圖書館借書的數量限制,想借幾本就借幾本。
如果我是校長,我要改善學校食堂伙食。改善的建議是把統一的套餐改成自助餐,數量不用增加但品種可以自由選擇,這樣既可以減少浪費又可以增加學生的胃口。
如果我是校長,每一個星期,我會選擇一天讓學生可以穿自己喜歡的衣服,而不是天天穿校服。因為學生們長得很快,自己買來的衣服沒有什么機會穿,有機會穿時卻穿不下了。
如果我是校長,我會給老師們建立成長手冊,由學生來寫評語。這樣老師們就能更關注學生們的感受。
如果我是校長,我會將考試分數制改成等級制,分為A、B、C、D 四檔。90 分以上都是A 檔。因為學生覺得92 分與97 分沒啥本質的區(qū)別,但媽媽們都會因為幾分的差異比來比去,弄得大家很沒勁。
如果我是校長,我要改革35 分鐘課時制。上課時間應靈活多樣,不要被35分鐘框死。有的課可以上60 分鐘,比如科學實驗課,有的課只要上20 分鐘就夠了。這樣一來下課時間就錯開了,上廁所就不用排隊了。
如果我是校長,我要增加快樂活動日的數量,并把廣播操改編成類似《江南STYLE》的《室外STYLE》。
……
學校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該由誰來做主?我想,雖然我們在這里高談闊論,但最終,還是要由學生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