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杰
安徽省泗縣第一中學校長
第三樂章徜徉于“教育家辦學”的向往中
“教育家辦學”具有雙重涵意:一是讓教育家辦學,二是使辦學者成為教育家。前者操作簡單,卻無法實現(xiàn),因為人世間根本就沒有那么多現(xiàn)成的適任者,而后者便成了一種可能。
那么,究竟應該怎樣才能使“辦學者成為教育家”呢?這是一篇久已破題,卻還遠沒有作好的大文章。筆者的管窺之見是:辦學者既要在“實踐中思考”,因為“我思故我在”,思考可以使人深刻;又要在“思考中實踐”,因為“行為知之始”,實踐能夠使人深沉。
現(xiàn)實中,教育并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通用法則,人們對教育的理解亦是見仁見智,甚至有時相互之間格格不入。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墨子秉持“性善論”,主張教育要“求放心”,強調(diào)以體驗和反省為特征的“自求自得”;而荀子基于“性惡論”的理解,強調(diào)“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主張“師云而云,則是知若師也”。對此,我們很難分出伯仲,也無法作出孰是孰非的價值判斷。
我信奉達爾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尊崇孔子“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的教育理念,尋索“適合學生”個體發(fā)展的教育真諦。
教育是鞋,學生是腳。學校只能因腳造鞋,而不是一雙鞋子大家穿。
印度哲學家奧修在其著作《當鞋合腳時》中提到:“當鞋合腳時,鞋就被忘記了?!睂τ诮逃膯⒌暇褪?,給不同的孩子提供適合其個性發(fā)展的教育,讓孩子不至于感受到“硌腳”的痛苦,甚至感覺不到自己在接受教育。正可謂“大象無形勝有形”。
“教育是鞋”,既是指辦學者要給每個學生提供一雙合腳的鞋?!皩W生是腳”,意思是指學生是有個性的,是不一樣的,是有差異的。我們應該能夠容忍這樣的差異存在?!敖逃切?,就是說教育不應該把同一雙鞋套在不同的學生的腳上。捫心自問,我們的這雙“鞋”真的適合每個學生的“腳”嗎?
人們常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敝挥泻线m的才是最好的。在教學實踐中,“學生是腳,教學方法是鞋,教師是制鞋者”,鞋的品牌繁多,款型多樣,可是真正既合腳又美觀的鞋并不多。教育是不能削足適履的。因此,我們這些“制鞋者”務必要研制出一雙雙不同時令、不同質(zhì)地、不同功用的“鞋”。
簡而言之,要致力于營造適合孩子的教育,而不是尋找適合教育的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不可復制的孤品,致力于營造適合學生個性發(fā)展的教育,是我們的使命或責任。
教育學認為,人的個性有優(yōu)劣之分,教育應當發(fā)展優(yōu)良個性而轉(zhuǎn)化不良個性。
猶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每個孩子都是不可復制的存在。即使是雙胞胎,他們的父母也能根據(jù)各自的細微差別準確無誤地認出他們。人的外貌是這樣,那么人的性格呢?行為呢?
這就要求我們的辦學者,要以美國國民教育奠基者杰斐遜關(guān)于“再沒有比以相同的態(tài)度去對待不相同的人更不平等的了”這一名言為警示,承認并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充分了解并把握每個學生的特點,對其進行“恰如其分”的教育。
學生之間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差距。面對差距,任何整齊劃一的教育行為都存在一定的弊端。正確的教育態(tài)度應該是理解差距,正確對待差距,把差距作為一種資源來開發(fā)。
根據(jù)多元智能理論,每個人都是有差別的個體,每個人的各種智能只要給予適當?shù)墓膭?、機會、環(huán)境和教育,幾乎都能達到相當高度的發(fā)展,甚至遠超出人們的預期。由此,我們可以認為世界上也不存在兩個稟性完全相同的個體。恰恰正是因為個體的獨特性,世界才顯得如此多姿多彩;也正是因為學生之間的差異,教育才會如此生機勃勃。
在尊重差異中關(guān)注個性,在理解差距中全納包容,在共享差別中培育多彩的生命。個性教育理念,就是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自我反思和自我超越中,實現(xiàn)最大的成功。
教育如刺繡,是精細活,要春風化雨,匠心獨運,讓每個孩子的夢想都開花。
把教育比作刺繡一點都不過分,相似處在于二者都是精細活。刺繡時小格間距充其量不超過一毫米,一旦下錯針腳,返工可不是一件容易事。教育也是如此,“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要將關(guān)愛具體到人,讓每個孩子的夢想都開花。
患有骨膜炎的A 同學,來自農(nóng)村、家徒四壁,性格孤僻、心理自卑,成績平平。讀高三那年,他又遭遇了骨折,不僅瘸上加瘸,稍有不慎還得截肢。情急之下,我慷慨解囊,出錢治療;他沒錢打飯,全班同學勻著吃;他行動不便,大家輪流背送他;在醫(yī)院治療期間,我以瘦弱的身軀背著他上下三層樓;他缺課太多跟不上,我利用休息時間給他補課。經(jīng)過大家的共同努力,他不僅保住了腿,學業(yè)也沒受影響。如今學有所成的A同學,已經(jīng)是韓國一家汽車研發(fā)企業(yè)的金領(lǐng),年薪五十多萬元的他,去年春節(jié)開著豪車、帶著家人專程來給我拜年時,硬是要塞給我一張存有六位數(shù)的卡,說是對恩師的報答。我婉言拒絕了。
B 同學,年齡比我長一歲,他身材魁偉,皮膚紫亮,顯得矯健俊朗且聰穎過人,對我這個年輕老師偶有不服之舉。為了消除師生之間的尷尬,更是為了矯正他的自戀心態(tài),我采取了另類施愛方法。經(jīng)常主動與他比投籃、扳手腕、打乒乓球,借此機會與他溝通、交流,為教育奠定情感基礎(chǔ)。高中畢業(yè)后,B 同學突然蒸發(fā)了,我捎書傳信到處找他,卻始終杳無音訊。今年春節(jié),他以甘肅一家石油企業(yè)高管的身份出現(xiàn)在首屆同學餐敘會上。席間,B 同學恭恭敬敬地站在我身旁,動情地說:“老師,那時我少不更事,您卻用心良苦。今天,學生之所以能夠做點事情,首先得益于您的教誨,讓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學生敬佩您,我先敬您一杯!”
C 同學,是個被父母遺棄的女孩,與一對撿拾她的老夫婦相依為命,家庭經(jīng)濟拮據(jù)的程度可想而知??缮砸獜姷乃齾s從不聲張,經(jīng)常一個人躲在僻靜處喝水、啃饅頭。這些,我都看在眼里,疼在心上。為了讓孩子順利完成學業(yè),我騰出自家的一間小屋給她居住,從初一到高三,六年的學習、生活費用大都由我家提供。高考期間,我讓愛人專門請了兩天假,在家陪伴她。在高考成績揭曉的第一時間,孩子撲到我愛人的懷里,泣不成聲地說:“我能考上大學,是你們關(guān)心、疼愛的結(jié)果,今后你們就是我的親爸媽,女兒會孝敬二老一輩子?!?/p>
一位學者把這三句話概括為“梁杰教育三句箴言”,冠名為“適性教育”。
老子曰“上善若水”。滴水穿石,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于水,這就是“柔德”之所在。如何頤養(yǎng)“柔德”?我做校長時積極倡導“和雅”行動。
為了營造“心境和悅、相互和勉、彼此和敬、上下和暢、內(nèi)外和順、整體和諧”的校園氛圍,我們把“和圣”柳下惠以及“六尺巷”作為學校文化的圖騰。以“理念使命篇”、“人際和諧篇”、“大愛情懷篇”為主題,廣泛征集體現(xiàn)“五常之德”和“五性之心”的思想、理念和觀點;體現(xiàn)國家與地區(qū)和平、社會與社區(qū)和諧、鄰里與家庭和睦、親情愛情友情和美、為人處世和氣、待人接物和善、事業(yè)發(fā)展和順、合作伙伴和心的典故、史實、傳說和事例;體現(xiàn)救死扶傷、力行人道、舍身求義、助人為樂、父慈子孝、敬老愛幼、禮尚往來、廣結(jié)善緣、寬容大度、厚德載物的事跡、故事、人物和典范。宣傳“和”文化,營造“和”氣氛。大家和衷共濟,全校和樂融融。
作為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的普通中學,學生家長大都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或做小本生意,文化素質(zhì)相對偏低,教育孩子顯得力不從心,很多學生野性十足、出口成“臟”、國罵不絕、玩得不雅,顯得灰不溜秋。針對這一現(xiàn)狀,我們擬定了現(xiàn)代“紳士”、“淑女”培養(yǎng)方案。通過 “說雅言”、“寫雅文”、“做雅事”,開設(shè)“舉手投足”課以及開展“現(xiàn)代紳士淑女風采大賽”等活動,磨練了一大批“外表優(yōu)雅、內(nèi)涵博雅、談吐文雅、舉止典雅、情趣恬雅、氣質(zhì)高雅”的優(yōu)秀學生。
“和”沁人心脾,“雅”潤物無聲,“和而不同”,“各雅其雅”,和雅共濟,使人如沐春風。形成了和而惠美、雅而厚德的教師文化,和而禮正、雅而靈動的學生文化,和而有秩、雅而善思的課堂文化,和而有異、雅而致遠的課程文化,和衷共濟、雅而通達的管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