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旭
(中國傳媒大學 文學院,北京 100024)
1952年,F(xiàn)ries注意到一種奇特卻普遍存在的談話現(xiàn)象: 聽話人發(fā)出的如 “hmm”“huh”“yeah” 這類短小形式,貫穿在現(xiàn)時說話人的說話過程中,這種形式不僅沒有打斷說話人,反而表明了聽話人的興趣,推動了談話的順利進行。[1]
“應對形式” 這一術語是由Clancy、Thompson、Suzuki和Hongyin等提出的。目前對應對形式的界定,學術界還沒有統(tǒng)一。筆者認為,應對形式是當會話中的說話人發(fā)話時,聽話人發(fā)出的一些表示注意(包括同意、疑問、反對、驚訝等態(tài)度)的語言形式信息(不包括非言語形式和動作)。語言形式是由無詞匯意義的短小聲音或一些實詞、詞組加上不同的句調構成的無固定語法格式的短小語句。國內首先關注反饋信號的是外語學界的研究者,他們在引進和介紹反饋信號的研究理論時,一般將術語譯為“反饋項目”。[2]反饋項目有言語性和非言語性兩種分類。本文只研究相聲會話中的言語性反饋項目。
話輪與應對形式一直沒有明確的、統(tǒng)一的界限。劉虹提出,話輪是指在會話過程中,說話者在任意時間內連續(xù)說出的具有和發(fā)揮了某種交際功能的一番話,其結尾以說話者和聽話者的角色互換或各方的沉默等放棄話輪信號為標志。[3]這個定義包括了三個衡量話輪的條件:具有和發(fā)揮了某種交際功能;連續(xù)說出的,中間沒有沉默等放棄話輪信號;結尾發(fā)生說話者和聽話者的角色互換,或者雖未發(fā)生這種角色互換,但是出現(xiàn)了沉默等放棄話輪信號。這三個條件都是確定話輪的必要條件,缺一不可。而在反饋項目中,說話者的話輪并未中斷,即并未發(fā)生聽話者和說話者的角色變換,所以根據(jù)衡量話輪的條件,反饋項目不能算作話輪。[4]
相聲是我國的傳統(tǒng)曲藝形式,具有其獨特的結構特征。在一個相聲節(jié)目中,有逗哏和捧哏之分。逗哏往往是事件或情節(jié)的敘述者、矛盾的制造者。捧哏是事件或情節(jié)的引發(fā)者、聽問者,為制造矛盾者力挽狂瀾,以解決矛盾。在相聲這一會話語境中,逗哏通常是說話者,而捧哏是聽話者。逗哏的語言特色在于善用夸張、比喻、仿擬、別解、雙關等修辭手法,捧哏的語言則以無詞匯意義的短小聲音或一些實詞、詞組加上不同的句調構成的短小語句為主。相聲捧逗的區(qū)分使其會話結構有一定的固定模式,在整段相聲中,捧哏會用到大量的應對形式來使會話繼續(xù),表達態(tài)度、推動情節(jié)和展開包袱。相比于逗哏,捧哏很少從逗哏中奪回發(fā)言權,而是盡量保持逗哏的說話者角色。逗哏和捧哏必須在會話過程中合作,共同完成相聲中的人物刻畫、情節(jié)推進、事件講述和評論,充分表現(xiàn)相聲的節(jié)奏感和豐富多變的語言。捧哏的話語中也很少提供新的話題,大多數(shù)以應對形式進行會話內容。因此捧哏的應對形式對相聲的會話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語言形式上看,我們將應對形式分為兩類:一是包含語音詞的語句,如“嗯”、“啊”;二是完全由非語音詞構成的語句,如“對”、“就是”、“是嗎”。 第一類可以進一步劃分為單純由語音詞構成的語句及由語音詞和非語音詞一起構成的復合型語句兩種。
單純語音詞應對形式在會話中較為常見,比如“啊、恩、哎”等無詞匯意義的短小聲音。在相聲這一特殊的會話語境中,單純語音詞應對形式是捧哏的主要應對形式。如:
(甲)郭:手機也是不停地換代。
(乙)于:哎。
郭:最早不就是有個鈴聲嗎?
于:哎。
單純語音詞應對形式由于沒有實質性的意義,很容易被誤認為沒有太大的功能。而關于反饋項目的功能,黃衍曾提出:從會話內容的角度看,反饋項目的“信息量是微不足道”的,但從會話各方關系的角度來看,反饋項目其實是非常有價值的會話內容。從會話分析的角度看,如果沒有這個回答,說話者就無法得知聽話人對話語的反應,會話也就無法進行下去。而在相聲會話中就更能體現(xiàn)語音詞應對形式的功能。甲的第一句是陳述句,第二句是疑問句,而乙的回答都是“哎”,表示對甲所說話的贊同。乙的語音詞應對形式不僅是給說話人發(fā)出信息,表示自己收到了信息(在這個例子中,還表示贊同其所說的話),而且是給包含受眾的這個大語境中的聽話人一個回應。如:
郭:我是這么理解的。
于:啊。
郭:好多觀眾喜歡咱們,當然。
于:哦。
這一段對話中,甲的第一、第二句話其實是一個完整的意思,但是在會話中將兩句分開敘述,中間加入語音應對形式“啊”、“哦”,表示乙收到甲的話語信息。“我是這么理解的”提示甲要開始闡述自己的觀點,乙的“啊”則表明聽話人在收到甲的提示后,沒有將話語權奪回,而是保留甲的話語權。在甲說了“好多觀眾喜歡咱們,當然”后,乙的“哦”表示同意甲的這一觀點。因此,乙使用語音詞應對形式推動會話進行。
說話人的主觀態(tài)度通過語音詞的升降調體現(xiàn)。如:
郭:世上有兩種人。
于:哦?
郭:一種人喜歡郭德綱。
于:哦。
甲先說“世上有兩種人”,當乙作為說話人說“哦?”的時候,除了表示收到這一信息外,使用“哦”的升調表示說話人的疑問。甲解釋后,乙用“哦”的降調表示他的肯定,乙承認“一種人喜歡郭德綱”這個觀點。
單純非語音詞應對形式包括“對、就是、是嗎”等實詞、詞組加上句調,在形式上使用具有實際意義的詞。這一類應對形式更能突出、強調說話人的主觀態(tài)度。如:
1)郭:作為一個演員來說就是好好地說相聲。
于:對。
郭:也沒有別的手藝。
于:對。
2)郭:啊,你別不高興,你可以不沉默,那我們很快會讓你沉默的。
于:是呀?
郭:我們會寫匿名信,打報告,我們都會,知道嗎?
于:好嘛。
相聲會話中,單純非語音詞應對形式常常能表現(xiàn)捧哏的主觀情感、態(tài)度。這時,捧哏的應對形式能夠反映受眾作為聽話人對某一觀點的即時態(tài)度。例1中甲提到相聲演員的職責,乙用“對”簡單回應,表示贊同甲的看法。甲所說都是符合常理的話,受眾作為聽話人通常會作出和捧哏一致的應對形式。例2中乙的“是呀”是疑問語氣,明確表現(xiàn)說話人強烈希望得知甲的回答,這時甲的上下兩句話銜接會更為緊密。然后乙又說“好嘛”,這個詞表示說話人的恍然大悟和感嘆,相當于“原來是這樣。”
復合型應對形式由非語音詞和語音詞一起構成,例如“啊,對對”、“哦,明天去”等。 如:
1)郭:真的啊,尤其是我們這行,說相聲的這樣,也不怎么的,一天到晚的,都要求這個高雅,那個高雅。有這個功夫,你背背繞口令多少。
于:嗯,練練基本功。
2)郭:我這跟您條件差不了多少。
于:咱么都一樣。
郭:是不是,就是有朝一日,如果說我要是當皇上了,我封你當太子。
于:沒聽說過。
郭:我也只能盡到這份心了。
于:哎,行了。
相聲中的復合型應對形式一方面具有包含語音詞應對形式的功能,表達說話人的態(tài)度、保持說話人的話語權。另外,在語音詞之后所加的話,有的能概括逗哏的觀點,同時突出逗哏所述的重點,有的能在語音詞基礎上,進一步表達捧哏的態(tài)度。例1中則是捧哏的概括,強調逗哏所說都是相聲演員的基本功。例2中捧哏的最后一句是在逗哏將包袱展開后,表現(xiàn)的一種態(tài)度,當說話人明白甲是在占自己的便宜后表現(xiàn)的不屑、不滿。
從功能上,根據(jù)上下文和語調,應對形式的主要功能可分為三類:表收到、表理解、表態(tài)度。表收到是指聽話人收到了說話人的信息,就相聲會話來說,即捧哏收到了逗哏所說的話。表理解是指聽話人不僅收到而且解碼成功,能夠明白說話人的意思。表態(tài)度則是聽話人收到信息后表達出各種態(tài)度。態(tài)度可以分為四類:同意、反對、疑問、驚訝。
相聲主要通過語言表達幽默,而幽默的核心是相聲的包袱。包袱是相聲中經(jīng)過精心組織的,為表現(xiàn)主題、刻畫人物形象服務的笑料。相聲包袱的敘述者通常是逗哏,一些研究人員將“簡短”作為反饋語定義的重要組成部分[5],而捧哏正是通過簡短的應對形式對包袱的展開和推進起到重要作用。
在相聲中,把同樣的話放到不同的語境或對象身上,由于不協(xié)調形成的“包袱”,不僅可笑,而且可以說明一個問題或諷刺一個現(xiàn)象。這種包袱特色稱為同話異境。[6]如:
郭:對,對,郭晶晶看了嗎?
于:跳水運動員。
郭:啊,三米跳板!
于:對。
郭:郭晶晶!
于:是。
郭:給她捧哏的那叫吳敏霞。
于:什么亂七八糟的,您先等會兒吧,人這不分捧哏、逗哏知道嗎?
郭:給她量活兒的那個呀——
于:還一樣啊!
郭:那應該是什么?
于:搭檔啊!
郭:給她搭檔、給她搭檔,她那伙計、她那伙計……
于:唉呀,這個老詞兒。
郭晶晶作為奧運會跳水冠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雙人三米板中的兩人在一般的理解中都稱為“搭檔”。這段相聲中,“給她捧哏的那叫吳敏霞”是一個包袱,聽到跳水搭檔被說成了雙人相聲,確實引人發(fā)笑。但其實從對話一開始,捧哏對郭晶晶的敘述其實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接著,捧哏用“對”、“是”等應對形式表示收到并同意逗哏的話,受眾作為聽話人,收到的信息與腦中關于“郭晶晶”的背景信息完全吻合,也會做出與捧哏同樣的反應。因此當逗哏說出“給她捧哏的那叫吳敏霞”時,笑料自然就出來了。最后逗哏說“給她搭檔、給她搭檔,她那伙計、她那伙計……”時,捧哏用了復合型應對形式,對逗哏的信息作了一個概括,同時明確了這一笑點,又表達了他的態(tài)度,即反對甲的用詞。這種異境引起的不協(xié)調和巧妙傳達的深層含義,都可產(chǎn)生強烈的喜劇性效果。
“似褒實貶”是“為了貶低某個人或某一事物”,以褒的形式出現(xiàn),而實質上是在貶斥或在極褒之后突然貶之,這是相聲中最常見的諷刺手法。通常,逗哏對對方的貶損會產(chǎn)生笑料,但是,捧哏從被褒獎再到受貶損的反應和言語應對其實才構成了相聲包袱的完成。例如:
1)郭:我是批評你得愛惜自己的身體。
于:是,我呀?
郭:多少觀眾都喜歡你呀?
于:啊,是。
郭:你這兒要死了對大伙兒多大的損失?
于:也不至于死了。
郭:我就說這個意思,但是他這個人比較懶惰。
于:我是犯懶。
乙的應對形式“啊是”給受眾一個信息,甲是在夸獎乙,而乙也接收并理解了甲的信息,觀眾的心理預期是乙得到了甲的贊譽。從開始逗哏提醒自己注意身體,捧哏回應“是,我呀?”,略微表示驚訝,到逗哏說出注意身體的一大原因,回答“啊,是”,贊同逗哏的說法,同時又為觀眾喜歡自己感到高興,最后逗哏轉而說:“你這兒要死了對大伙兒多大的損失?”才能夠將這個包袱實質上的貶義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2)郭:于謙老師。
于:哦,說我?
郭:了不起啊!
于:咳,也沒什么。
郭:相聲說得好啊,還涉足影視。
郭:拍畫報,畫報上你穿一旗袍,跟那兒站著。
于:我拍什么不好,我拍穿旗袍的!
郭:就是仿那個上海二三十年代那個,叼煙卷那個。
于:那我也不能穿旗袍啊!
郭:凈接大活兒。馬上就要成為北京三繃子形象代言人了。
于:這什么大活兒啊!
郭:以后是三繃子都有于謙的照片。
于:不怎么樣!
甲先夸乙了不起,乙的應對形式是:“咳,也沒什么?!边@里表達了乙的態(tài)度,語氣詞“咳”通常用在不屑的或謙虛的、不好意思的場合,這里乙是一種謙虛,后面的“也沒什么”進一步明確了乙的態(tài)度,可是甲接著說就將話題引向了包袱,實際上甲是在貶損乙的形象,說他要成為“三繃子”代言人,與之前的夸獎形成反差,產(chǎn)生笑料。
自吹自擂可以表現(xiàn)為先貶低別人而后抬高自己,也可以表現(xiàn)為一味地夸張表揚自己,結果夸張過度,反而將缺點暴露無遺。如果逗哏在相聲中自吹自擂,捧哏則要表現(xiàn)出傳統(tǒng)的反應,形成盡量謙虛、謹慎的聽話人角色,兩者的形象反差也造成了極大的幽默效果。如:
于:我們哥兒倆。
郭:年輕。
于:嗯。
郭:跟我們的前輩們沒法兒比。
于:那當然。
郭:大伙兒了解郭德綱,知道郭德綱這三個字兒。
于:恩。
郭:也僅僅是從《論語》上。
于:你先等一會兒,論語上有郭德綱?
郭:《論語》呀,孔圣人的那個,那書。
于:我知道孔圣人寫的那個。
甲開始表現(xiàn)出謙虛的態(tài)度,說兩人和前輩還有距離,這時受眾聽到的信息是兩人都很尊敬前輩、謙虛從藝。甲說“大伙兒了解郭德綱,知道郭德綱這三個字兒。”時,乙作出“恩”的應對形式,表示收到甲的信息,使會話順利地進行下去,接著抖出這一段的包袱“也僅僅是從《論語》上”?!墩撜Z》是古書,郭德綱就在臺上講話,在這里形成強烈的反差,夸張的自吹自擂產(chǎn)生了很好的笑料。捧哏的應對形式使逗哏的鋪墊逐層展開,而包袱的揭曉往往是在一段會話的末尾,于是形成幽默的語言風格。
關于應對形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日常會話、公開討論、電話談話等方面,本文主要研究相聲的應對形式,選取郭德綱的相聲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對應對形式的定義采用Clancy、Thompson、Suzuki和Hongyin的觀點,認為應對形式是當會話中的說話人發(fā)話時,聽話人發(fā)出的一些表示注意(包括同意、疑問、反對、驚訝等態(tài)度)的語言形式信息(不包括非言語形式和動作)。本文簡要闡述了應對形式與話輪的關系,所研究的相聲會話中的應對形式主要由捧哏發(fā)出,這些短小的話語形式在相聲會話中承擔著很重要的作用。應對形式的分類可以從形式和功能兩方面來分類,而這兩方面又是互相聯(lián)系的。表收到、理解、態(tài)度功能的應對形式可以是包含語音詞的,也可以是完全由非語音詞構成的。不同的態(tài)度既可以由語音詞、實詞、短語加句調的形式表現(xiàn),又常常使用升降調的變化。反饋信號的功能是非主要說話人針對主要說話人對傳遞的信息作出的反應,本身并不傳遞新的信息內容。[7]此外,應對形式雖然多由捧哏表達,笑料的敘述通常由逗哏展現(xiàn),但是應對形式在表現(xiàn)同話異境、似褒實貶、自吹自擂等包袱特色時發(fā)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1]韓玉華.應對形式與兩性會話風格研究.碩士論文,2003.
[2]吳青.現(xiàn)代漢語肯定性言語反饋成分研究.碩士論文,2008.
[3]薛艷.電視談話節(jié)目主持話語中的話輪轉換[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2).
[4]劉虹.話輪非話輪和半話輪的區(qū)分[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2(3).
[5]胡健,徐宏亮.反饋語的特征與功能[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VOL31.
[6]劉楠.郭德綱相聲的語言特色分析.碩士論文,2009.
[7]吳平.漢語會話中的反饋信號[J].當代語言學,2001(2),VOL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