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雪梅 孫學蓉 王蘭蘭
(六盤水市人民醫(yī)院中醫(yī)腫瘤科 貴州 六盤水 553001)
近年來,過敏性紫癜的發(fā)病率呈上升的趨勢,2009年1月~2011年12月采用瀉黃散為主治療過敏性紫癜31例,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標準
1.1.1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第七版全國高等醫(yī)藥院校教材《內科學》制定的標準擬定。
1.1.2 中醫(yī)診斷標準:采用衛(wèi)生部發(fā)布的《中藥新藥治療過敏性紫癜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診斷標準。
1.2 臨床資料:61例均為本科住院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1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齡最小10歲,最大80歲,平均年齡29歲,26例為首發(fā)的病例,5例為復發(fā)病例,其中皮膚型3例,關節(jié)型2例,腹型10例,腎型3例,關節(jié)+腹型5例,腹型+腎型5例,腹型+關節(jié)+腎型3例。對照組3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最小12歲,最大72歲,平均年齡28.9歲,其中皮膚型2例,關節(jié)型2例,腹型11例,腎型3例,關節(jié)+腹型6例,腹型+腎型4例,腹型+關節(jié)+腎型2例。兩組在性別、年齡、初發(fā)率、復發(fā)率、西醫(yī)診斷類型,經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治療方案:單純西藥組和中藥加西藥治療組。
1.3.1 中藥治療:中藥基本方:為瀉黃散加黃芪、荊介、隨癥加味。單純型用基本方;關節(jié)型用基本方加羌活、獨活、細辛;腹型用基本方加白芍、槐花、半夏。腎型用基本方加女貞子、旱蓮草、山茱萸、金櫻子。無論何型伴有熱象者均需加蟬蛻。
1.3.2 西藥治療:一般治療,抗過敏,止血,制酸,抗感染、抗病毒,解痙止痛等,去除誘因。
激素治療:單純性及關節(jié)型,口服潑尼松30mg,1次/日,癥狀及體征消失,逐漸減量,每周減5mg。腹型、腎型、混合型,用地塞米松10~15mg或甲基強的松龍沖擊每次15~20mg/kg,單次最大量小于500mg,連用3~5天后改口服潑尼松,每日1mg/kg,晨頓服,療程4~8周,根據尿檢及大便隱血結果。
1.4 觀察項目及檢驗
1.4.1 臨床癥狀:皮膚紫癜、關節(jié)痛、腹痛、血便、肉眼血尿。
1.4.2 體征:皮膚紫癜、關節(jié)腫脹、腹部壓痛、血壓。
1.4.3 尿常規(guī),大便隱血。
以上均根據治療前和末次診療記錄進行療效評估。
1.5 統(tǒng)計學方法: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2.1 療效標準:參照衛(wèi)生部2002版《中藥新藥治療過敏性紫癜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分為臨床治愈,顯效,有效,無效4級,以痊愈,顯效統(tǒng)計有效率。
2.2 療效:治療組中治愈27例,顯效3例,有效1例,治愈率87.1%,有效率96.77%,對照組中治愈21例,顯效2例,有效5例,無效1例,治愈率70%,有效率76.7%。兩組的有效率比較,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
2.3 皮膚紫癜消退平均時間:治療組(5.46±3.24),對照組(9.32±2.51),關節(jié)腫痛消失的平均時間:治療組(4.58±2.04),對照組(8.16±2.42),腹痛緩解及黑便消失的平均時間:治療組(3.26±1.48),對照組(5.72±1.54),血尿、蛋白尿消失的平均時間:治療組(45.78±22.66),對照組(76.82±36.78)。兩組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p<0.05)。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衛(wèi)陽虛弱,籓籬疏漏,失于固秘,守護無權,風邪外襲,擾動營陰,陰血溢于脈外,則紫癜作矣。紫癜病發(fā)于營血,顯于皮膚,但病變卻在胃腑[1]?!夺t(yī)學入門》說:“乃胃虛火游于外”。瀉黃散功用瀉脾胃伏火,清瀉與升發(fā)并用,故療效頗佳。方中重用防風,升散脾中伏火,且防風可祛頭面及周身的風邪,以達疏風安血和營之功;石膏,山梔瀉其火;藿香芬香醒脾;甘草瀉火和中[2]。血在脈管中運行而不至逸出脈外,是由于氣的固攝作用,加用黃芪,旨在扶正祛邪,尤其補氣固表;加用荊介旨在祛血中風邪,使邪去正安,血不得妄行;腹痛、血便者加白芍、姜半夏、槐花緩急止痛,和胃降逆;有熱象者加蟬蛻疏風散熱,使營血得安;血尿加女貞子、旱蓮草,養(yǎng)陰清熱;尿蛋白加山茱萸、金櫻子,益氣滋腎澀精。諸藥和用,取得較好療效。
[1]首批國家級名老中醫(yī)效驗秘方精選(續(xù)集):455
[2]高等醫(yī)藥院校教材方劑學(供中醫(yī)中藥專業(yè)用針灸)(1986年第二次印刷):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