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立豐
(大慶新聞傳媒集團辦公室,黑龍江 大慶 163000)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宣傳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新聞記者社會職責重大,起到特別重要的推動作用。新聞記者是黨、政府和人民群眾的代言人,起著溝通黨、政府和群眾的橋梁作用。新聞記者的社會職責是指新聞記者對其職業(yè)行為所產(chǎn)生的社會作用和社會意義所應承擔的責任。這種責任立足于他們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立足于他們的政治立場,立足于他們的信念,立足于他們的社會責任感,還有賴于自身的素質(zhì)能力。社會職責是進行新聞宣傳報道活動的基礎,因為報道除了一定的技巧和業(yè)務知識以外,要求新聞記者必須具備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yè)道德感。[1]
胡錦濤在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時指出:“新聞輿論處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前沿,對社會精神生活和人們思想意識有著重大影響。當今社會,隨著經(jīng)濟社會快速發(fā)展和科技不斷進步,信息傳遞和獲取越來越快捷,新聞輿論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做好新聞宣傳工作,關系黨和國家工作全局,關系改革和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大局,關系國家長治久安。我們要充分認識新聞宣傳工作的重大意義,更好地發(fā)揮新聞宣傳工作在推動經(jīng)濟發(fā)展、引導人民思想、培育社會風尚、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毙侣劰ぷ鞯闹匾詫π侣動浾吒鞣矫嫠刭|(zhì)提出了嚴格的要求。
新聞記者是溝通社會大眾與黨和政府的橋梁,是聯(lián)系兩者的“傳聲筒”。所以,新聞記者必須準確、客觀、公正地從事新聞宣傳和報道。要為人民群眾傳遞出最為真實和準確的信息,要為人民群眾負責,這也是新聞記者職業(yè)道德中必須遵守的部分。新聞記者不能因為一己之私便不顧及新聞的真實性,不能因為一點私利便制造出虛假新聞來迷惑和誤導人民群眾,也不能因為其他利益和功名就給社會帶來極不負責任的宣傳報道。這些都是違背新聞記者良好社會職責和職業(yè)道德的錯誤做法。因此,新聞記者必須有責任、有義務堅持新聞宣傳報道的真實性,不以制造任何虛假新聞和炒作新聞或者搞有償新聞來謀取私利。新聞的生命在于真實性。誤導了人民群眾,不但對新聞宣傳事業(yè)的發(fā)展不利,還會在社會上造成惡劣影響。
新聞記者的社會職責是多重的。新聞記者一方面要發(fā)揮黨和人民的喉舌作用,另一方面又要起到聯(lián)系黨、政府和人民的橋梁作用。因此,新聞記者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自己身上所肩負的多重任務和使命。
1.要學會體察民情,真正關心人民群眾的疾苦,深入一線傾聽群眾的想法和心聲,將從基層、底層獲得的信息,及時地宣傳出去,讓黨和政府及時了解民情,及時了解人民群眾的實際困難。從而想辦法,找路子盡快解決困難,緩解矛盾,使政府更加關注民生,如實了解社情民意,更好地為人民大眾排憂解難。
2.要將黨和政府的政策、措施、做法及時、準確地宣傳到人民群眾中去。讓人民群眾了解這些好政策好信息,增進大眾與黨和政府情感,密切兩者之間的關系。如此,才能不辜負黨、政府和人民的厚望,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新聞記者。
新聞記者應是人民群眾心中最具有社會責任感和正義感的人,是老百姓覺得最應該、最能夠信任的人。要讓百姓信任,就要時刻關注他們的一點一滴,特別是要關注民生。要對社會上存在的“假、惡、丑”現(xiàn)象進行大膽的揭露和曝光,要積極督促有關部門嚴加查處,要不遺余力地進行追蹤報道,要為消滅這些丑惡現(xiàn)象做出最大的努力。要為社會和人民群眾伸張正義,主持公道,懲惡揚善,為維護社會公正盡到自己應有的責任。
新聞記者肩負的社會職責光榮而偉大。那么應該怎樣去履行自己的社會職責呢?[2]
新聞記者要明確國家利益至高無上。在宣傳報道過程中,新聞內(nèi)容都會隨著科技和網(wǎng)絡媒體的飛速發(fā)展而滲透到群眾中去,從而影響人民群眾的生產(chǎn)生活。所以,要把握好導向的作用,要了解全局,了解黨的政策,了解人民群眾,把對上負責和對下負責聯(lián)系起來。一方面要有大局觀念,聽黨和政府的“招呼”,另一方面要作全面和細致的調(diào)研工作。黨和政府的一切方針政策都是為人民群眾服務的,而這些政策落實的好壞,需要群眾檢驗。所以,新聞記者就要及時傾聽群眾發(fā)言,把群眾的心聲反映出來。導向第一,這是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經(jīng)濟持續(xù)發(fā)展,人民生活幸福發(fā)展決定的。
新聞記者的社會職責要求新聞記者必須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只有做到了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新聞記者才能真正履行自己的社會職責。要做到這三個貼近,就要求新聞記者深入基層,深入百姓生活的底層,扎根在人民群眾之中,從火熱的生活中吸取營養(yǎng),在人民群眾的實踐中挖掘新聞素材,從而獲取人民群眾最為關心的事件,抓住這些主題,以小視覺進行報道,起到以小見大,平中見奇的效果。這樣的貼近工作更能感動人,吸引人,引發(fā)關注?;蛘哒f,新聞記者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到為人民辦事,才能更好地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才能滿足群眾的需要,才能夠履行自己的社會職責。
在新聞宣傳報道中,最大的阻礙就是利益的誘惑。它可以沖昏人的頭腦,沖垮人的道德底線,摧毀人的法律城墻,導致黑白顛倒,陰陽改變。所以,新聞記者一定要加強法律學習,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正如古人所說,要“淡泊名利,志存高遠”。不為利益所趨,要心態(tài)端正,不做利益的奴隸。新聞記者一旦被金錢和利益“俘虜”,那么他所進行的宣傳報道的對錯、正反、優(yōu)劣就可想而知了。因此,物質(zhì)利益是新聞記者個人道德法律意識堅強與否的試金石,新聞記者一定要經(jīng)得起誘惑和考驗。[3]
新聞記者的業(yè)務素質(zhì)包括寫作能力、采訪能力、新聞挖掘能力、宣傳報道能力等。這些業(yè)務能力的提高對于促進新聞報道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新聞記者更應該不斷加強自身的政治理論素養(yǎng),這是新聞從業(yè)者最基本的要求。只有不斷提高政治理論素養(yǎng),才能使新聞記者在工作中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正確的政治立場,只有這樣才能用正確的眼光和方法分析辨別一切事物,才能夠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好新聞。因此,新聞記者只有不斷學習業(yè)務,提升自身的業(yè)務素質(zhì),才能更好地履行社會職責。
[1]朱陸.新聞工作者的責任意識——從西方新聞界的社會責任論談起[J].傳媒觀察,2011,(8).
[2]趙明河.把握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間的平衡[J].新聞愛好者(理論版),2012,(2).
[3]劉艷秋,衛(wèi)紅.新聞宣傳工作者要恪守法律和道德[J].大慶社會科學,2012,(2):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