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怡紅
(華僑大學,福建 廈門361021)
《莊子》以“道”為本,全面地發(fā)展了《老子》的音樂美學思想,并開拓創(chuàng)新,形成了完整的“道家”音樂美學思想?!肚f子》成為“道家”音樂美學思想的一座巔峰。
《老子》提出“音聲相和”為評判美樂的標準。古代的“音”與“聲”有嚴格的區(qū)別,“單出曰聲,雜比曰音”(楊柳橋《老子訓詁》)?!奥暢晌?,謂之音”(《禮記·樂記》)?!独献印钒选耙簟狈旁凇奥暋鼻懊?,顯然是為了突出“音”。把“音聲”連在一起,說明了“音聲”之間的關系,聲“雜比”、“成文”,便成了樂曲?!奥暋苯M成了“音”,“音”藝術化了“聲”。這便是“相互對立,又相互協(xié)和”?!独献印泛饬俊懊罉贰钡臉藴示褪且伞奥暋钡健耙簟钡暮椭C。
《莊子》則把“音聲相和”發(fā)展為與“道”相和,和于“道”才是“美樂”?!盎[樂”、“至樂”、“天樂”均是《莊子》贊美的與天道同和的“美樂”。
自然之聲和于天道——天籟?!肚f子·齊物論》描寫的“天籟”,完全是自然之聲。像湍流沖激之聲,像箭矢離弦之聲,像呵斥聲,像呼吸,像呼叫,像號哭,像發(fā)自深谷的聲音,像出自哀嘆者的聲音。前頭的風聲嗚嗚地唱,后頭的風聲呼呼地和。小風則相和之聲小,大風則相和之聲大。烈風一止息,萬竅便寂然無聲。這種純自然之聲,能使人達到“吾喪我”的“忘我”境界而與天地同和。
人為之樂和于天道——至樂。夫至樂者,先應之以人事,順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應之以自然,然后調(diào)理四時,太和萬物(《莊子·天運》)?!皯?、“順之”、“行之”、“調(diào)理”、“太和”等詞突出了人在音樂中的作用,“人為”地與天和諧,與自然和諧,與四時萬物和諧,即與“道”和諧,這才是最美好的“至樂”。
知命之樂和于天道——天樂。莊子曰:“吾師乎!吾師乎!齏萬物而不為戾,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于上古而不為壽,覆載天地刻影眾形而不為巧,此之謂天樂。故曰:‘知天樂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手鞓氛?,無天怨,無人非,無物累,無鬼責。故曰:‘其動也天,其靜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萬物服?!砸蕴撿o推于天地,通于萬物,此之謂天樂。天樂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莊子·天道》)。知“天樂”者,一切順應自然?!疤鞓贰?,使人自覺地與天地同和?!白匀恢暋?、“人為之音”、“知命之樂”,均同和于“道”,因而是《莊子》贊揚的“美樂”。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老子》第十二章)?!拔逡袅钊硕@”,指出了“五音”給人的身心造成嚴重的危害。《莊子》把批判“令人耳聾”的“五音”發(fā)展為批判違反“自然之道”的音樂,主要有兩種。
一是批判失性違“道”之聲。“多于聰者,亂五聲,淫六律,金石絲竹黃鐘大呂之聲非乎?……故此皆多駢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莊子·駢拇》)?!扒曳蚴杂形澹阂辉晃迳珌y目,使目不明;二曰五聲亂耳,使耳不聰;三曰五臭薰鼻,困惾中顙;四曰五味濁口,使口厲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飛揚。此五者,皆生之害也”(《莊子·天地》)。
人為什么會失性?“多于聰”、“亂五聲”、“淫六律”,其中“多”、“亂”、“淫”均說明違反了音樂自身的規(guī)律和人的承受能力,它不光給人的身心造成危害,更重要的是使人失去本真的天性?!肚f子》明確地指出:“此皆多駢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奔赐衢T邪道,不是正道?!肚f子》把《老子》的“五音”全部改成“五聲”,“音”、“聲”一字之改,意在不承認“五聲”是音樂,而是噪聲,使人明顯地感受到噪音是“生之害”。
二是批判曲禮違“道”之樂?!扒鄱Y樂,呴俞仁義,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天下有常然”(《莊子·駢拇》)。這里反復強調(diào)“常然”。什么是“常然”?事物的本真面目,規(guī)律,或曰“道”。禮樂違反“常然”,使人失去本真面目?!扒鄱Y樂以匡天下之形,縣跂仁義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好知,爭歸于利,不可止也。此亦圣人之過也”(《莊子·馬蹄》)。禮樂搞亂了人心,使人貪圖捷徑,追逐私利,不可制止。罪過在于圣人用禮樂扭曲了人的本真心性?!板ぢ闃罚槎Y,而天下始分矣。……性情不離,安用禮樂”(《莊子·馬蹄》)。放縱地追求音樂,繁瑣地制定禮法,使天下分離了,人的自然本性被放棄了。禮樂扭曲了人的本真情性,致使人“失其常然”、“爭歸于利”,“天下始分”,所以應批判、摒棄禮樂,使人心返璞歸真。
《老子》音樂美學思想的最高境界表現(xiàn)在“大音希聲”上?!按笠簟保魳返囊?guī)律,或曰境界,或曰音樂之道?!跋B暋?,講的是如何去追求音樂之“道”,即不要停留在聲音的表面,而要透過聲音去“悟道”?!按笠粝B暋背闪恕独献印芬魳访缹W思想的最高境界。
《莊子》在《天運》中說“樂也者……道可載而與之俱也?!边@句話提出了“至樂載道”的音樂美學思想?!肚f子》認為“載道”才是最美的“至樂”?!爸翗份d道”成了《莊子》音樂美學思想的最高境界。
“大音希聲”講的是樂中有“道”,樂中悟“道”;“至樂載道”講的是音樂要“與道為一”,“道為樂魂”。“大音希聲”,屬音樂的欣賞、體悟的范疇?!爸翗份d道”則屬音樂的表演、教化的范疇;“悟道”是為了“獲道”,“載道”是為了“傳道”。“傳道”是在“悟道”基礎上的發(fā)展。
在此,有一點要注意,高溫下脂肪酸可發(fā)生脫羧、脫水、分解等反應,所以要根據(jù)需要選用合適的催化劑和制備工藝。
“樂與餌,過客止”(《老子》三十五章)?!独献印氛J為,能使過客流連忘返的音樂是“美樂”。這是從人的行為上來肯定“美樂”,絲毫沒有貶低“樂與餌”的意思。河上公注曰:“餌,美也?!蓖蹂鲈唬骸把缘乐?,大人聞道之言,乃更不如樂與餌,為時感悅?cè)诵囊??!保?]奚侗把“樂與餌”解釋為“美樂,甘食。”[2]這些解注說明“樂與餌”是“美樂美食”。“美樂”在生活中十分重要。“樂與餌”并列,可以看出《老子》對“美樂”的重視,精神生活與物質(zhì)生活同等重要。
《莊子》在《老子》“過客止”的基礎上,發(fā)展為“所樂”的審美愉悅?!胺蛱煜滤鹫撸毁F壽善也;所樂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聲也;所下者,貧賤夭惡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聲;若不得者,則大憂以懼。其為形也亦愚哉?!保ā肚f子 至樂》)。
“所樂”,美樂給人帶來“樂”?!八鶚氛摺笔菑膶徝佬睦砘顒由蟻砜隙ā懊罉贰保取斑^客止”的行為肯定美樂深入了一步?!耙袈暋?,得之則“樂”,不得則“苦”?!皹贰迸c“苦”的對比,進一步從審美心理上肯定了“美樂”?!肚f子》多次談及審美心理,“天樂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天道》),“犁然有當于人之心”(《山木》),“中純實而反乎情,樂也”(《繕性》),可見《莊子》從“心情”的角度談審美是一貫的。
“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天道》)?!盁o聲之中,獨聞和焉”(《天地》)。“天樂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天道》)。
“和”是“道家”音樂的最主要功能。音樂演奏要與人“和”,與天“和”。音樂欣賞要在聲音的背后聽到“和”。音樂教育,圣人用天樂教人“和”于天道?!肚f子》之所以強調(diào)音樂“和”的功能,是與其哲學思想分不開的。“莊子哲學從‘道’的無限和自由,推出了人的無限和自由,把永恒的大自然的無意識、無目的,卻又合乎規(guī)律的運動作為人效法的模范。”[3]把人帶入“道”的自由境界,以保持人的本真,這是《莊子》所要的“道家”音樂功能。
《莊子》在《咸池》中極力贊揚“有聲”、“人為”之樂。從演奏內(nèi)容看,一奏人事之樂,二奏陰陽之樂,三奏無怠之聲,此樂有聲,把人帶入天道,是人為精心安排的。從演奏聲音看,一奏四時之聲,二奏陰陽之聲,三奏無怠之聲,此樂聲音的高低長短、剛?cè)峥炻际侨藶榫脑O計的。從演奏效果看,一奏使人“懼”,二奏使人“怠”,三奏使人“惑”,此樂的聲音效果是人為設計要達到的?!肚f子》安排至高無上的黃帝在洞庭之野演奏震天憾地的《咸池》,還是為了推崇人為、有聲之樂?!肚f子》為什么要極力推崇“人為”、“有聲”之樂?《莊子》借黃帝之口說:“道可載而與之俱也?!币魳肥恰暗馈钡妮d體,只有“人為”、“有聲”,才能主動載道。
音樂生于心。“中純實而反乎情,樂也”(《繕性》)?!疤鞓氛?,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天道》)。“孔子窮于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左據(jù)槁木,右擊槁枝,而歌猋氏之風,有其具而無其數(shù),有其聲而無其宮角,木聲與人聲,犁然有當于人之心”(《山木》)。
音樂是怎么產(chǎn)生的?心情的產(chǎn)物。圣人之心用以教人的產(chǎn)物,窮途之人用以表達心情的產(chǎn)物。歌聲即心聲,歌從心出。
音樂源于物?!敖鹗坏?,無以鳴。故金石有聲,不考不鳴”(《天地》)。“其心之出,有物采之”(《天地》)?!坝谐膳c虧,故昭氏之鼓琴也。無成與虧,故昭氏之不鼓琴也”(《齊物論》)。
金石制成鐘磬,得不到外力也不會鳴響。雖有鳴響的本能,卻也不敲不響。心志的產(chǎn)生,皆由外物引動。外界事物有了形成與虧缺,昭氏才彈琴;實物沒有形成與虧缺,昭氏就不彈琴了。“外物”的引動發(fā)出鳴響,產(chǎn)生音樂。
音樂隨于道?!胺虻?,于大不終,于小不遺,故萬物備”(《天道》)?!胺虻?,覆載萬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天運》)?!胺蛑翗氛摺樦蕴炖怼瓚宰匀弧保ā短爝\》)。
道載萬物,大無窮盡,小無缺遺。音樂自然也包括在內(nèi)。美好的音樂順天道,應自然,即隨道而生。
道家音樂是“心、物、道”三位一體的產(chǎn)物,三位一體才是美好的“至樂”。
音樂審美的準備:“心齋”。心靈齋戒,排除一切私心雜念,用心專一,先做好聽的準備。怎么聽?用耳聽,用心聽;聽什么?聽聲,聽符,聽氣。這便為音樂審美做好了心理準備。
音樂審美的開始:“游心”。展開想象,讓思想遨游于渾沌鴻蒙的宇宙。審美開始就要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使心動起來,向“至美”“至樂”的目標進發(fā)。
音樂審美的發(fā)展:“物化”。融情于物,“莊子將會通物我的純粹體驗境界稱為‘物化’?;凇铩?,‘我’就是物,沒有了物我之間的界限?!保?]“物化”是審美體驗,是“游心”的發(fā)展和深入,強調(diào)心靈與物、與世界的冥和,實現(xiàn)和世界“大通”。
音樂審美的終極:“坐忘”。物我兩忘,完全忘記自己,同大道相通為一體,達到“以游無窮”的最高審美境界?!靶凝S”、“游心”、“物化”、“坐忘”,是音樂審美由準備到開始,到發(fā)展到終極的極為完整的心理活動歷程?!爸翗贰蓖ㄟ^這樣的心理歷程去欣賞,才能和世界“大通”,達到“逍遙”的境界。音樂審美心理歷程,豎起了“道家”音樂審美的一座巔峰。
“莊子”音樂美學思想的局限,主要表現(xiàn)在音樂功能方面,過分地強調(diào)音樂對“道”的適應性,忽視音樂的社會功能,因而缺乏主動的進取性。正如李澤厚先生所說:“莊子哲學要人去消極地順應自然,而不是積極地去改造自然,這正是竭力要消除人的異化、擺脫物對人的統(tǒng)治的莊子哲學的一個致命的弱點。 ”[5]
《莊子》繼承、發(fā)展了《老子》的音樂美學思想,并有很大創(chuàng)新?!肚f子》的音樂美學思想奠定了“道家”音樂的基調(diào)。莊子是“道家”音樂和“道家”文化的旗手,其音樂美學思想對后世“道家”音樂和“道家”文化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1]李耳,莊周.老子 莊子[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76.
[2]奚侗集解.老子[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7:91.
[3]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228.
[4]朱良志.中國美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6.
[5]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