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玉君
(湖南涉外經(jīng)濟學院 外國語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
自1961 年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施瓦布提出了“inquiry learning(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方法[1]以來,國內(nèi)外學者對研究性學習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當前國內(nèi)外教育界對研究性學習的理解主要有兩種:一是認為研究性學習是相對于接受性學習而提出的一種探究式學習和教學方法,強調(diào)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探究、自主學習、解決問題,適用于各學科的學習;二是研究性學習是一門定向培養(yǎng)課程,旨在培養(yǎng)學生研究性學習方式,強調(diào)通過研究性課程使學生掌握研究方法,學會學習[2]。筆者所探討的“研究性學習”主要是指前者。以杜威等學者為代表的建構主義心理學和克拉申為代表的語言習得論為作為探究式學習和教學方法的研究性學習提供了理論基礎,探究性、主體性、實踐性、應用型和全員性是研究性學習的主要特征[3]。
我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 年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指出:“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方式的形成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fā)展。”[4]研究性學習是促進個性化學習方式的形成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fā)展的有效途徑之一。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主要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學習者以英語學習為載體,通過自主探究,在網(wǎng)絡、圖書、報刊雜志、影視及社會實踐中為研究某一專題搜索資源,并在此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運用知識及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教育界對研究性學習的效果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并一致認為大學英語“研究性學習”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寬學習者英語語言知識及文化視野,發(fā)展學生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提高大學生的研究、創(chuàng)新、解決問題以及團隊合作能力,使學習者在體驗和創(chuàng)造中學習。雖然教育界對大學英語研究性教學的理念及策略方面進行了比較全面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如研究性學習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模式、策略、效果等等,但鮮有學者對研究性學習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效度缺失進行實踐探索研究。因而有必要對其效度缺失進行研究,從而完善與發(fā)展大學英語研究性學習的理念與實踐,推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步伐。
筆者以所執(zhí)教的湖南涉外經(jīng)濟學院工商管理本科2012 級的2 個自然班級78 名學生作為研究性學習的主體,將執(zhí)教的另外兩個與之成績相當?shù)淖匀话嗉壸鳛橐越邮苄越虒W為主的對照班。以大學英語新視野讀寫教程第一冊(實踐第一階段)及第二冊(實踐第二階段)的每個單元的主題為研究專題,共進行兩個學期的研究性學習實踐。研究性學習的主題涉及到如跨國婚姻、愛情、教育、工作、艾滋病、體育運動、時間觀念等等。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對主題進行研究性學習。如針對于艾滋病主題的研究,可以就艾滋病的病因、危害及傳播途徑、世界艾滋病的現(xiàn)狀、艾滋病的預防與治療方法、艾滋病對社會的影響、艾滋病在中國、艾滋病人的處境、人們對艾滋病人的態(tài)度等進行研究性學習。然后通過問卷、訪談、測試等方法,對實驗班與對照班進行成績測試及對兩個研究階段的情況進行觀察,從而對實踐效果進行總結分析。本研究旨在通過實踐改革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同時,更重要的是通過此實踐研究以期發(fā)現(xiàn)大學英語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效度的缺失情況及其原因,從而提出相應的策略以推動和完善現(xiàn)代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理念和實踐的發(fā)展。
(1)確定課題:首先使學生明確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概念和目的,并成立若干研究性學習小組。以學生正學習的《新視野大學英語》單元內(nèi)容為研究主題。對每個主題征集子課題,然后師生合作對子課題進行篩選,確定研究子課題。(2)制定計劃:將子課題分配給各個小組,小組將研究任務再細分到個人或小組合。各小組成員通過研究、討論并確定本專題需要查找的資料、內(nèi)容以及采用的方法、時間安排等。(3)搜集資料信息:各個子課題研究小組以各種方式收集眾多相關資料,然后通過合作討論對資料進行分析整合。(4)成果的表述:各小組對不同信息進行整合、分析、加工形成小組學習體會和研究成果,如用英語撰寫研究論文、英語研究報告、PowerPoint 報告、英文表演、英語辯論等。(5)評價:教師為學習小組及學習者個人建立研究性學習檔案,小組成員就本次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習態(tài)度、知識和技能的發(fā)展、學習能力和方法等進行自評與互評;然后教師對每個學生的參與度、小組合作精神及學習成果進行評價。(6)交流和推廣:學習者將研究性學習所形成的成果以英語為載體通過各種形式進行推廣和交流:如建立相應的主題網(wǎng)站并進行資料的展示,或設計主題黑板報、海報,或編輯成???,或開展經(jīng)驗介紹會等,甚至以給雜志社進行本主題的論文投稿等方式對研究成果進行交流與推廣。
實踐活動結束后,利用教學觀察記錄、調(diào)查、訪談及成績測試對比等方法就本次的研究性學習實踐的效度缺失情況進行研究。其結果及原因分析如下:
1.學生積極性有減弱的趨勢
通過教學觀察及訪談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這兩次研究性學習的實踐,學習者的參與實踐的積極性和興趣有明顯的減弱趨勢。通過問卷調(diào)查究其原因,有32%學生認為,研究性學習投入的時間太長而且過程繁瑣影響了他們的參與積極性;34%的學生認為課題的研究意義不大或不貼近他們的生活,從而導致他們興趣的下降;53%的學生認為參與研究性學習收獲不大,所以不太愿意努力參與。
2.研究性學習的成果表述效果差強人意
在成果的表述環(huán)節(jié)中,發(fā)現(xiàn)總有些學生或小組基本沒有完成既定的研究任務,或沒有達到理想效果。經(jīng)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27%的學生認為教師參與他們的活動少,所以他們自主的完成任務困難;18%的學生認為小組成員合作的困難影響了學習;另19%的學生認為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是他們的對研究性學習的認識不夠,不知道為什么這么學,怎么學,學什么。
3.測試成績與對照班相比較處于弱勢
為了了解這兩次研究性學習的效果,在兩個學期結束時,對實踐班與對照班進行了一次英語測試。試題是具有較高信度與效度的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考真題。測試結果發(fā)現(xiàn),實踐班的平均成績?yōu)楸葘φ瞻嗥骄煽兩?.6 分,說明本次研究性學習的實踐在提高學生的英語成績方面效果沒有接受性學習好。通過教學觀察與訪談發(fā)現(xiàn),研究性學習中學生自主探究,很多時間花在了資料的搜集、信息的整理、報告的撰寫等方面,雖然鍛煉了自主、創(chuàng)新、探究能力以及開闊了視野,但也凸顯了本次實踐在學生語言知識的積累上的不足。
在大學英語教學研究性學習實踐之前,教師應該自己在對研究性學習有深刻的理解的基礎上,對實踐的學生進行必要的關于研究性學習理念、方法、意義等的指導,從而保證學生順利進行學習過程及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教師和學生都要認識到教師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不是旁觀者,也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以“平等中的首席”[5]身份參與到學習中去的指導者和參與者。教師給學生提供信息、啟發(fā)思路、補充知識、介紹方法等,從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與創(chuàng)新。而且研究性學習并不是重“研究”,輕“學習”,而是一種以形似“研究”而實質(zhì)上仍是“學習”的學習活動,學生發(fā)揮其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其研究、創(chuàng)新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針對于效度缺失的原因,首先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和支持。包括對他們的主題的確定、對他們的研究計劃方案的把關、以及他們研究過程的協(xié)助和成果表述的關注、以及遇到困難后的幫助等等。如在主題的確定上,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指導學生就所學內(nèi)容涉及到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教育等問題進行研究,甚至可以就英語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進行研究,或英語教學本身進行研究,并確定研究的主題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及可行性。另外有必要構建大學英語研究性學習的支持體系,如加強文獻資料建設、硬件設備建設及大學英語研究性教學師資團隊的建設,以保障研究性學習的順利高效的實施。
大學英語研究性學習不是以研究成果的科研性或獨創(chuàng)性為目的,而是對學習過程的評估。因而針對于效度缺失的情況,應該對參與研究性學習的學生的探究資源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態(tài)度和方法、小組團隊合作能力及思維能力等各方面進行客觀的評價,從而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的主動性。評價主體可以多元化,如教師、學生、小組或與研究相關的社會團體;評價內(nèi)容可以豐富化,如評價者可以是評價內(nèi)容可以涉及到研究性學習的整個過程;評價方法可以多樣化,可采用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相結合,及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另外制定一些研究性學習的激勵機制并在實踐過程中進行完善。如對于表現(xiàn)積極的或成果豐碩的小組及個人應給予表揚或物質(zhì)的獎勵,或采用加分制來激勵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和興趣。
研究性學習應該是學習者在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學科知識基礎及初步的系統(tǒng)化知識基礎上實施,因而為更好地進行研究性學習做準備,大學英語教學中對于低年級學生有必要實施接受性學習來打好基礎,彌補不足。因而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應該對于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群體應該靈活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將研究性學習和接受性學習很好地結合起來,以實現(xiàn)因材施教。這樣有利于學生建構知識體系,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最大限度的實現(xiàn)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效度及個體的完善和發(fā)展。
研究性學習改變了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了他們的自主學習和實踐能力。但對大學英語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探究還處于初始階段,在實踐中還會出現(xiàn)效度缺失的現(xiàn)象。因此教師要理性吸收利用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理念和方法,通過行動和實踐,不斷反思總結,在教學中才能有所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最終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創(chuàng)新性人才,最大程度實現(xiàn)大學英語教學目標。
[1]鐘啟泉,安桂清.研究性學習理論基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李其龍,張可刨.研究性學習的國際視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張寧.大學英語“研究性學習”下的任務型教學[J].教學研究,2006(3).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5]“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研制”課題組.研究性學習教師指導手冊[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6]鐘啟泉.“研究性學習”的基本內(nèi)涵[J].上海教育科研,20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