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夢 婉
(華東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上海 20062)
在中國古代,女子教育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一直被囿于家庭之內,閨門之中,以“三綱五?!睘闇世K,以“三從四德”為基本道德要求,嚴重扭曲了古代女子的身體和心理。新文化運動以來,由于政治斗爭和婦女解放的需要,以“三從四德”為首的女子道德教育被批判殆盡,古已有之的教育女性化特征也被完全抹煞,阻礙了女子教育的健康發(fā)展。因此,反思觀之,有必要從以“四德”教育為主體的古代女子道德教育中吸取精華,以期為當今女子教育以及由于女性教育缺失而導致的其他社會問題尋求出路。
“伴隨著‘婦女解放’‘男女平權’‘男女受教育機會均等’等口號深入人心,女子教育卻出現(xiàn)了另一種偏頗,將教育上古已有之的教育女性化特征抹煞殆盡,出現(xiàn)嚴重男性化”[1]目前,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中,都已覓尋不到教育女性化的蹤影,教育對女性特征的忽視已成普遍現(xiàn)象。而與此相矛盾的卻是社會對女性教育的關注和呼吁。
近日,某網(wǎng)站發(fā)布了一則名為《甘做二奶81%受訪者認為女性教育缺失》的專題討論,調查中絕大多數(shù)的受訪者認為女性教育的缺失是造成女性墮落的根源。雖然這種說法不盡科學,存在著對女性教育的誤解,也正如該欄目作者在文中所言“教育不是筐,不是什么東西都能裝”[2],但是高達81%的數(shù)據(jù)也足以讓我們相信社會對當今女子教育的關注與期待是真實存在的。至此,需要對女性教育的概念有所澄清,今天人們所指的女子教育與近代倡導的“男女受教育機會均等”中側重受教育權的女子教育略有不同。在男女已經實現(xiàn)受教育權平等的當今,人們迫切關注和期許的女子教育嚴格來說是指含有女性特質的教育,是對教育女性化特征的重新召喚。
當今,雖然女子在經濟、文化等社會各個領域中都獲得了充分的解放和尊重,為社會發(fā)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和活力,但人們“同時也嘗到家庭和樂、夫妻恩愛和子女健康成長環(huán)境受到損害的惡果,父子不親、夫妻不和、子女無行、家庭不寧的現(xiàn)象多有發(fā)生”[3]。雖然造成以上現(xiàn)象的原因錯綜復雜,但不論是從社會的角度還是家庭和諧發(fā)展的角度來說,重提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女子道德教育還是很有意義的。
“三從四德”是幾千年來封建女子道德教育的主體,而“四德”更是其道德教育的核心內容,是中國古代婦女的道德基礎和行為準則。“四德”出自《周禮·天宮·九嬪》,“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最初是宮廷女子教育內容。東漢著名女教育家班昭所著《女誡》第一次系統(tǒng)地對“四德”內容作了詳細論述,并將它擴大為平民婦女的道德教育內容,影響十分深遠。后世所有女訓著作對“四德”的解釋都是依此為據(jù)展開的。班昭在“婦行第四”中提出:“女有四行:一曰婦德,二曰婦言,三曰婦容,四曰婦功。夫云婦德,不必才明絕異也;婦言,不必辯口利辭也;婦容,不必顏色美麗也;婦功,不必工巧過人也。”[4]3“這四者,相當于我們今天所說的品德、口才、打扮和技藝?!保?]《女誡》第一章便是“卑弱”,開篇就奠定了女子的性格基調,要卑躬屈膝,柔順服從。而“四德”的闡釋自然是要將女子的活動范圍牢牢地束縛于家庭之內,將其職責限定于家務瑣事之中,禁止女子參與社會事務。雖然不論從歷史的角度還是現(xiàn)實的角度來審視,“四德”都可謂是弊端百出,但是細細想來,它也對中國女性傳統(tǒng)美德的形成起到了促進作用。因此,本文主要以班昭《女誡》中對“四德”的論述為例,具體地剖析古代女子道德教育對當今女子教育的借鑒意義。
“清閑貞靜,守節(jié)整齊,行己有恥,動靜有法,是謂婦德?!卑嗾褟男郧?、貞操觀和行為方式等方面對婦德又做了進一步的闡釋和說明,即不要求婦女的德行“絕異”于常人,只要個人做到“清閑貞靜”“動靜有法”即可。貞順和“有法”是“婦德”的主要內容,也是傳統(tǒng)社會“婦德”的最基本內容,對丈夫要做到忠貞不二,從一而終。班昭在“專心第五”中說:“《禮》,夫有再娶之義,婦無二適之文。故曰: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離也。行違神只,天則罰之;禮義有愆,夫則薄之。”[4]3之所以婦女要單方面的對丈夫守節(jié)一生是因為夫為天,天為大。而“有法”也即是丈夫之法,舅姑之意,行動不得“自專由”?!犊兹笘|南飛》中,焦仲卿之母便以“此婦無禮節(jié),行動自專由”為名,將劉蘭芝驅逐出門,可見當時“法”之殘酷。被限制于各種桎梏之中的女子,過著無人性,無自由的生活。由此觀之,“婦德”確有可唾可棄之處,但是,現(xiàn)實地衡量,也正是在這種種的枷鎖煉就了我國婦女忠貞愛情、柔順包容、仁慈堅韌的美德。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意識的開放,性解放、婚姻自由等觀念深入人心。但是在抨擊封建禮教的同時,未免有點矯枉過正?!鞍獭薄爱斝∪薄白鋈恪钡痊F(xiàn)象隨處可見。雖然在古代也有青樓妓女,但是在封建禮教嚴酷的當時,很少有女子主動獻身青樓。在文明開化的今天,卻有女大學生打出“求包養(yǎng)”的招牌企圖混沌度日。因此,在摒棄“夫有再娶之義,婦無二適之文”的單向貞操觀的同時,我們應該汲取其中女性對愛情對婚姻忠貞不二的優(yōu)點,結合時代特點,倡導一種夫婦雙方共同遵守的和諧貞操觀。
班昭在《曲從第六》中說:“舅姑之心,豈當可失哉?物有以恩自離者,亦有以義自破者也。夫雖云愛,舅姑云非,此所謂以義自破者也?!保?]3雖然夫妻恩愛,即使丈夫說喜歡,公婆不滿意,丈夫也不得不把妻子休棄。在當代家庭中,“以義自破”的現(xiàn)象已經很少存在,但是媳婦虐待婆婆的現(xiàn)象卻屢見不鮮,雖然班昭倡導的“動靜有法”“曲從公婆”的卑順觀已經不適應今天家庭的和諧發(fā)展,但是媳婦“動靜無法”,公婆“曲從媳婦”的新“卑順觀”同樣不利于家庭和滿。因此,從傳統(tǒng)“婦德”出發(fā),發(fā)揚“尊重愛情”“孝順公婆”的新型“婦德”才是時代所需。
“擇辭而說,不道惡語,時然后言,不厭于人,是謂婦言?!卑嗾颜J為女性不必能說善道,伶牙俐齒,但關鍵是要“擇辭而說”,不致令人生厭。除了相夫教子、操勞家務外,婦女不應該有過多非分之想,更不能有怨言。從言語上限制婦女,剝奪了女性的話語權,其實就是忽視女性作為獨立個體的存在。女性對于公婆和丈夫的順從就如影之隨形,響之應聲一樣,毫無主見才能“不厭于人”。久而久之,就連女性自己也認為這種做法是天經地義的了。失去了話語權就等于失去了生存的掌握權,一切都唯命是從,如同君臣之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一般,連詢問死因的權利都沒有,如有膽大之徒妄加質疑那更是罪加一等了。不僅不能說,就連通過書寫來訴說情感的方式也被“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至理名言給堵塞。女子識字讀書的機會被剝奪,蔡文姬、李清照等古代才女能流傳千古也大都是因為德行高尚??傊胁胖欢ㄒ械?,有德之女不一定要有才。至此,既剝奪了女性的話語權又剝奪了書寫權,女性只有萬千愁苦心中咽了。
當下,言論自由,人人都有說話的權利。女性越來越多地掌握了自己的話語權,也通過自己的言語向世界傳遞著各種信息。幾乎在各行各業(yè)都能聽到女性的聲音。有女外交部發(fā)言人、女主持人、女記者,也有女作家,等等。但是,不和諧之音也越來越多,在公眾面前,某相親節(jié)目女嘉賓竟然爆出“寧愿坐在寶馬車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車后面笑”的消極言語。雖然女嘉賓可能是為了追逐節(jié)目效果或提高自己的曝光率,但是言語中也透漏出女性物質化的墮落和說話技巧的貧乏,不能“擇辭而說”?!皬墓胖两?,‘合家歡樂’是每個家庭及其所有成員的共同心愿。在家事范圍內,婦女的溫順、寬容、仁慈、堅韌對家庭的和樂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3]而所有這些德行的表現(xiàn)多半是要通過言語。女性不再是被動地“擇辭而說”而是為了家庭和諧主動地控制言語,掌握說話技巧。另外,夫婦之間若都能做到“擇辭而說”,那么社會就會多一些安寧少一些爭吵和誤解了。
“盥浣塵穢,服飾鮮潔,沐浴以時,身不垢辱,是謂婦容?!保?]3女性的容貌不必傾國傾城,只要經常浣洗保持干凈,衣著整潔得體就好。當然“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長相并不是自己能夠決定的,班昭以為容貌美丑不重要,重要的是講究衛(wèi)生,服飾得體。同時“不必顏色美麗”也有不刻意修飾和過多裝飾之意。古代社會將女子視為玩物,若女性過多裝扮則會導致男子“玩物喪志”,迷戀女色,這也即是女性素有“紅顏禍水”之稱的緣由。因此,歷史地看待“婦容”既有倡導樸素整潔的積極意義,又有壓制女性特征的扭曲作用。但是從借鑒的角度來說,更應該發(fā)現(xiàn)它的積極面。漢代文學家蔡邕曾對“婦容”有過一段精辟的論述:“夫心猶首面也,是以甚致飾焉。面一日不修飾,則塵垢穢之;心一朝不思善,則邪惡入之。人咸知飾其面而莫修其心,惑矣!”[6]將飾面和修心做比較,認為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嚴厲抨擊了當時只重外表修飾而忽視內心修養(yǎng)的不良世風。
但是隨著社會風氣的逐漸開放和自由,芙蓉姐姐、鳳姐之類的畸形作秀,女性為減肥絕食致死,以及整容致死的案例層出不窮。并且“美”的標準也逐漸邊緣化,“偽娘”和“偽男”之風盛行,出現(xiàn)了許多讓人欣賞不動的美。種種扭曲和悲痛的事實困擾著人們,重提傳統(tǒng)“婦容”顯得尤為重要。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要認識到內在的美比外在的美更持久、更有魅力。傳統(tǒng)女性典雅莊重的形象曾一度被人追捧,“盥洗塵穢,服飾鮮潔”的審美標準應該被重新確立。這里,我們并不是企圖通過此舉來否定現(xiàn)代女性追逐時尚,彰顯個性的自由。畢竟時代在變化,要有新的價值標準不斷被確立被補充。重提傳統(tǒng)“婦容”只是為了讓當代女性能夠更加健康、持久地追求美麗。傳統(tǒng)與時尚的結合必定是日后女性美的發(fā)展趨勢。
“專心紡績,不好戲笑,潔齊酒食,以奉賓客,是謂婦功?!卑嗾褟娬{女性做功技藝不必卓越高超,但要專心。由于封建社會中傳統(tǒng)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勞作模式,縫補洗漿,柴米油鹽,準備酒食,侍奉賓客等任務都落在了女性肩膀上。而女性卑順和依附的社會角色,更使其對家庭勞務的承擔變得理所應當。當然在家庭范圍內,對“婦功”的實際要求遠不止這些,“早起”“晚寢”“戒懶”“習女工”“相夫教子”等都屬于“婦功”之列?!巴韺嬙缱?,勿憚夙夜,執(zhí)務私事,不辭劇易,所作必成,手跡整理,是謂勤業(yè)也。”[4]3婦女不僅要承擔所有家務,做最累的差事,受最差的待遇,還要沒有怨言。禮法的壓抑和勞作的繁重摧殘了女性的心理和身體,但同時也塑造了我國婦女吃苦耐勞,勤儉節(jié)約的傳統(tǒng)美德。
現(xiàn)代社會中,婦女解放和女性經濟地位的改善,提升了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女子不再是受壓迫,受擺布的奴隸和玩偶。同時,隨著家政服務的出現(xiàn)及女性家庭地位的提升,女性已經基本上從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可以“坐享其成”或與丈夫一樣“平起平坐”。傳統(tǒng)的“女功”勞作,已經不再是現(xiàn)代女性全部的價值所在。并且,社會主流思想還存在對高知女性回歸家庭做“全職太太”的偏見。因此,走出家庭,實現(xiàn)自我價值成為時代新女性的追求。但是,古往今來,家庭是社會構成的基本單位,因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缺失而導致的夫妻不和、家庭不寧等后果困擾著人們,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兩性真正平等的實現(xiàn)。至此,我們并不是想把女性重新置于家庭的牢籠之內,只是對矯枉過正的某些現(xiàn)象做理性的分析。種種的弊端逼迫我們不得不發(fā)出對傳統(tǒng)女子道德,女工勞作的呼喚。當然,對傳統(tǒng)的繼承和借鑒,并不是照搬照抄,而是要經過現(xiàn)代性的轉換,是現(xiàn)代女性在物質水平提高,經濟社會高速發(fā)展的環(huán)境下主動選擇和形成的理性美德。
班昭《女誡》對女子“四德”的解釋具有典型代表意義,本文以此立論展開分析。即使在社會高度發(fā)達的今天也仍有積極的現(xiàn)代意義。因女性特質教育的缺失而導致的女性審美觀,女性人格觀及女子德行的扭曲和墮落,不得不引起我們對整個社會精神文明以及教育改革的反思。傳統(tǒng)女性觀的重新提倡并不是一種迂腐的倒退,而是以傳統(tǒng)女教精華為養(yǎng)料推動現(xiàn)代女子教育和社會持續(xù)進步的助推器。
[1] 熊賢君.中國女子教育的傳承與嬗變[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4(3):15-20,32.
[2] 肖舒楠,劉詩旖.甘做“二奶小三”81%受訪者認為女性教育缺失[EB/OL].(2011-04-28)[2011-05-06].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1-04/28/c_121356142.htm.
[3] 仲秋月.略說中國婦女傳統(tǒng)美德[J].道德與文明,1995(2):22-24.
[4] 張福清.女誡:女性的枷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
[5] 沈時蓉,劉瑩.中國傳統(tǒng)女訓的當代審視:以班昭《女誡》為例[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5):36-40.
[6] 汪雙六.家訓金言[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