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中華獼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紅陽’的基因組測序研究文章在國際權威雜志《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fā)表。該項研究對廣泛栽培的中華獼猴桃品種‘紅陽’的基因組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獼猴桃進化過程中3次基因組倍增歷史事件,揭示獼猴桃富含維生素C、類胡蘿卜素、花青素等營養(yǎng)成分的基因組學機制,為獼猴桃品質改良和遺傳育種奠定了重要基礎。
中華獼猴桃基因組計劃由獼猴桃基因組國際合作組織(International Kiwifruit Genome Consortium,IKGC)歷時3年完成。該國際組織由合肥工業(yè)大學劉永勝教授和美國康奈爾大學湯姆遜植物研究所科學家費章君博士共同領導,參與單位還包括四川大學、四川省自然資源研究院、湖北省農科院、中國科學院廣西植物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學、復旦大學、西南大學、美國愛達荷大學、美國農業(yè)部等國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
獼猴桃,又稱“奇異果”,被譽為“水果之王”和“維C 之王”。它含有亮氨酸、苯丙氨酸、異亮氨酸、酪氨酸、丙氨酸等10多種氨基酸,以及豐富的礦物質,包括豐富的鈣、磷、鐵,還含有胡蘿卜素和多種維生素,對保持人體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獼猴桃起源于中國,大約100年前在新西蘭開始馴化和栽培。目前已在中國、新西蘭、意大利、智利等10多個國家大規(guī)模種植,成為風靡全球的營養(yǎng)最為豐富的高端水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