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 鵬
沒有煽情、沒有調侃,只有溫情的叮囑。7月16日,清華大學4000多名研究生在校體育館上了“最后一課”,校長陳吉寧的臨行叮囑聚焦于兩個字——良知,他囑咐學生要堅守良知,拒絕做“高知壞人”。(7月17日新華網(wǎng))
社會之所以存在與發(fā)展,有序與進步,除過自然規(guī)律之外,大體依賴于三個方面的規(guī)則:一是法律,二是道德,三是良知。法律是強制性規(guī)定,道德是日常行為規(guī)范,只有良知發(fā)自內心,是一份與人的主觀意愿與素養(yǎng)直接相關的最基本規(guī)則要求。良知是一個可以自我控制的規(guī)則底線,也是比道德和法律更容易失去的規(guī)則。這是清華校長在4000名研究生“最后一課”上,講良知的基本目標和依據(jù)。
清華大學是中國知名學府,正如校長陳吉寧所說,清華的學子是學子中的佼佼者,畢業(yè)之后,進入社會,也將可能是“各行各業(yè)的佼佼者”?!奥斆鞯暮⒆又圃炝私鹑谖C”,因此,清華學子這些將來的佼佼者,就“更要做社會良知的堅守者,做善良、正直、誠信、守信的人?!迸c其說,這是清華校長對學子的寄語,莫如說是其對這些未來佼佼者的忠告甚至是警示:每一個人都堅守良知,都善良、正直、誠信、守信,社會才有可能發(fā)展與進步,我們也才可以有一個優(yōu)良的生存環(huán)境和施展才華的機會。違背了良知,擾亂了社會,攪亂了規(guī)則,才華和抱負,又將何以依托?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就是這個道理。
清華校長“最后一課”講良知,強調良知,同時也是因為,當下社會,良知是比較稀缺的。比如商人失去良知,產品質量沒有基本保障;比如醫(yī)生失去良知,患者生命被無視甚至踐踏;比如教師失去良知,學生成了學習的機器甚至賺錢的工具;比如律師失去良知,法律成為兒戲甚至成了為惡者脫罪的道具;比如執(zhí)政者失去良知,為民意識缺失甚至腐敗橫行等等。這些,都將是社會進步的阻礙,也是清華學子們需要引以為戒的參照對象。
清華校長的“良知課”,是一種提醒、一份寄語,也是一個忠告和警示。雖然這種良知“惡補”代替不了“從娃娃抓起”的良知培養(yǎng),代替不了今日的教育者、實踐者、建設者以身作則的身教和示范,但還是希望,它能成為一記警鐘,懸掛在清華大學這4000多名學子的心上,成為其言行舉止的標準、參照和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