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蓉
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親民作風,深得民心,廣受好評,給人以振奮和啟示。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中,我們緊密聯系自己所從事的人民廣播電臺工作的實際,精讀十八大報告,學習新的黨中央率先垂范的親民作風,深切認識到:踐行“三個貼近”,著力“親民”,切實反映民聲,盡心為民排憂解難,是媒體人務必牢記和堅持的“宗旨”。媒體也只有堅持這個“宗旨”,才能“被民親”,才能為民眾喜聞樂見,才能獲得高收聽、收視率,才能發(fā)揮媒體的獨特優(yōu)勢,才能擁有強大的生命力。
回顧之前我們所從事的一些工作和電臺組織的一系列活動,這種認識更是獲得了印證。
這是我們在為汶川大地震災區(qū)先后舉辦兩次賑災活動中獲得的親身感受。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fā)生后,我們桂林人民廣播電臺迅即策劃并舉辦了“把一天收入捐獻給災區(qū)”的活動。其間,電臺領導、節(jié)目主持人、技術干部等帶上廣播設備,深入街道、企業(yè),把節(jié)目做到民眾的身邊,把“聲音”播入百姓的心坎。由于我們工作深入,宣傳到位,活動大受歡迎和支持,廣大市民踴躍參與,慷慨解囊,場面非常感人。我們在隨車采訪中遇到一位出租車司機,他不僅把全天的收入捐了出來,還另外掏了500元。當時,僅一天的捐款就超過17萬元,當天的節(jié)目收聽率也大大提高。
時隔一年,為紀念汶川地震一周年,我們又策劃和舉辦了“給孩子捐獻一雙鞋,同走成長路”的活動,呼吁市民和小朋友每人為災區(qū)孩子捐獻一雙鞋,作為“六一”兒童節(jié)的禮物,以這份“愛心”陪伴他們走過人生成長路。在捐贈現場我們又看到和聽到無數感人的故事,特別記得一位阿姨說的話,她說,“你們電臺把節(jié)目做到了我們家門口,我們不僅聽到了你們的聲音,還看到了你們的人,很親近,很精彩,很方便我們奉獻愛心,今后你們要多舉辦這樣的節(jié)目和活動??!”
回溯做上述兩次節(jié)目和活動的實踐,我們深感媒體和媒體人“親民”的重要,深感“被民親”,得到民眾歡迎、信任和支持的愉悅,它給我們以無窮的力量,它激勵我們以更高的熱情和更親民的作風不斷做好媒體工作。
這是媒體“親民”與“被民親”關系的深化。媒體和媒體人把“親民”的思想和作風,深化到為民排憂解難、奉獻愛心的切實行動,就更能受到民眾的愛戴,獲得他們的參與和互動。去年7月23日下午,正在上班的節(jié)目主持人小蓉接到導播發(fā)來的一條尋人啟事:“尋找蒙澤霖小朋友,只有1歲8個月,早上在八里街菜市走失……”小蓉急人所急,憂人所憂,馬上根據家長描述的孩子相貌特征把消息發(fā)布了出去。隨即有一位出租車司機打來電話,說他搭載過一個抱著貌似這個孩子的人。小蓉快速把這個線索播了出去,但又意識到這點線索太簡單,她又馬上發(fā)布了一條微博,并把信息發(fā)給了“寶貝回家志愿者”?!皩氊惢丶抑驹刚摺焙芸彀l(fā)來回復,詢問該孩子父母的聯系方式,繼而和孩子家長取得了聯系,并拿到了孩子的照片。接著,一張貼有孩子照片的尋人啟事在微博上迅速傳播開來,僅短短一個小時其轉發(fā)就高達數百條,“愛心接力”迅速在全國蔓延。有些網友看到微博后,找到了孩子的爸媽,幫助他們在街道附近張貼尋人啟事。第二天《桂林日報》和《桂林晚報》也登載了廣告。一時間桂林城里幾大媒體互相聯動,共同傳遞愛心。最后這份愛心沒有白白努力,抱走孩子的人最終迫于壓力,把孩子還給了父母。這次媒體的“愛心接力”引起社會的廣泛反響,成為轟動一時的美談。
平時,我們桂林廣播電臺把“交通節(jié)目”做成了“親民”和傳遞“愛心”的平臺,不僅及時把交通信息傳播給聽眾,還十分重視對交通法律法規(guī)和交通安全知識的宣傳,還適時以報道交通事故給出行人提個醒,并設立“市民熱線”與民眾交流互動,從而促進了市民文明素質的提高,使違規(guī)行駛、亂闖紅燈、交通事故不斷減少,有效地起到了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作用,人民群眾也隨之更知曉、更親近和更關愛我們桂林人民廣播電臺這個媒體了。
這是媒體“親民”與“被民親”關系的升華。這種認識上的“升華”,是我們在一次多媒體聯動尋找一位走失老人的“愛心大接力”中獲得的。去年10月1日,一位患有老年癡呆癥的湖南籍母親在桂林走失,她的4個兒子心急如焚,四處尋找無果。我們桂林人民廣播電臺得知此事后,立即免費播發(fā)尋人啟事,隨即桂林電視臺、桂林日報、桂林晚報都及時作了報道。繼而引起桂林警方的高度重視,他們馬上成立應急小組,先后出動4000人次警力對流動人口密集的社區(qū)、街道進行大排查。桂林各媒體和警方這種急民所急、憂民所憂的舉動引起中央電視臺的關注,并迅速在《新聞聯播》進行了報道。上下媒體的聯動,在社會上產生廣泛反響,每天有300多位來自川、渝、滬、魯、黑、青等省市的熱心人,紛紛以手機彩信或網上照片的形式,提供當地相似走失老人的信息以供核對查找。據悉,全國有多達5400萬名網民參與了這場“尋人壯舉”。這是傳統(tǒng)媒體、新興媒體展示各自優(yōu)勢的一次大“演練”,也是整合各媒體優(yōu)勢達到互補實現雙贏的一次大“體現”。有人說,難得中央電視臺這樣長篇報道桂林的消息,這樣一報道,桂林出名了,桂林媒體的知名度、影響力大了,民眾前所未有地關注桂林媒體了。
通過這次諸媒體聯動的“愛心大接力”,我們深深感受到了媒體各自的獨特優(yōu)勢,也深深感受到了各媒體在依仗自身優(yōu)勢與別的媒體競爭的同時,整合優(yōu)勢達到互補,實現共贏的必要和重要。各媒體之間的競爭,也就是這種“親民”、“被民親”的競爭。只有互動和整合各自的優(yōu)勢,深切反映民聲,盡心為民排憂解難,才能更真切地體現人民媒體的“性質”,更切實地踐行人民媒體的“宗旨”,更充分地發(fā)揮人民媒體的優(yōu)勢,更好地促進人民媒體的良性發(fā)展,從而實現各媒體“被民親”的最大化,提升各自的價值,成為百姓喜聞樂見和無愧于我們偉大時代要求的合格的人民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