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晉華
(福建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人文科學系,福建 福州 350007)
中小學與師范院校合作管窺
徐晉華
(福建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 人文科學系,福建 福州 350007)
中小學與大學合作的相關研究多以大學為主體,表述為“U—S合作”,而中小學在合作中表現(xiàn)出一定的被動性和客體地位。中小學與大學的合作,在實踐中,更多地表現(xiàn)為與師范院校的合作。要加強二者的深度合作,中小學應該立足自身,認識到合作的意義,認識到自身在合作中的主體地位,以及合作中存在的問題,轉變觀念,拓寬和師范院校合作的范圍,加強與師范院校合作的深度,與師范院校形成合作共生的伙伴關系。
中小學;師范院校;深度合作
20世紀70年代,歐美國家的大學與中小學結為伙伴,合作探索教育發(fā)展問題,簡稱U—S合作,即University—School合作。這在整個教育界產生了巨大影響。在新課程改革的熱潮中,為了促進課程改革、教師成長,我國不同層次的學校之間不斷尋求合作,無論在理論界,還是在實踐過程中,學校之間的合作問題得到了應有的重視。但是,令人遺憾的是,研究者更傾向于立足于大學視角,以一種居高臨下的方式研究不同層次學校之間的合作。所以,在理論的表述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關于不同層次間的學校的合作,幾乎統(tǒng)一表現(xiàn)為“大學與中小學合作”。但是,回歸到“合作”這個詞的本義——指的是一種由兩個或以上的個人或團體為一個共同的目標而交集在一起共同工作,合作雙方應該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的。要實現(xiàn)二者之間的真正的合作,形成共生的合作共同體,我們的研究視角就不能只停留于大學,也應該立足于中小學探索二者合作的意義和路徑。筆者嘗試轉換視角,凸現(xiàn)合作中的中小學的主體地位,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而中小學與大學的合作,更多地表現(xiàn)為與師范院校的合作,因而筆者主要立足于中小學,研究中小學與師范院校合作的現(xiàn)狀、問題。
目前,中小學和師范院校的合作還是比較多的,特別是一些優(yōu)質的中小學,是師范院校青睞的對象,與師范院校建立了緊密的聯(lián)系??偨Y起來,目前,中小學和師范院校的合作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作為師范院校的見實習基地。隨著就業(yè)的形勢的嚴峻以及教師招考難度的增加,師范院校在人才培養(yǎng)中格外重視實訓工作。而對師范生來說,實訓工作,主要是見習和實習。見習,就是師范生以一種觀摩者的身份對中小學教學情況進行觀摩。而實習,則是師范生拜中小學中的教師為師傅,登上講臺進行某些章節(jié)知識的講授。
第二,作為師范院校的研究對象。一些師范院校的專家教授,進行一些教學改革方面的實驗或調查研究,將中小學的教師或者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中小學的教師和學生或參與實驗,或參與問卷調查,或作為觀察對象,多處于配合的地位。
第三,邀請師范院校的專家教授開設講座。師范院校的專家教授,在某一個領域研究比較深入,很多中小學偶爾邀請師范院校的專家教授開設講座,以更新本校教師教育觀念。
第四,在師范院校的專家教授的指導下做教科研。很多中小學聘請師范院校中的教師為 “客座教授”,在教科研中的選題以及研究方面接受指導。
第五,作為師范院校學報的理事單位。中小學以成為師范院校學報理事單位的形式與師范院校確立合作關系,提高中小學的知名度,形成品牌效應。
學校的發(fā)展,需要外力的支援,才能突破自身視野、能力局限,而與師范院校合作,就像找到了“龍頭”。中小學加強與師范院校的合作,聘請專家教授指導課題研究、指導教師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專家教授在理論研究上,獨具優(yōu)勢,了解前沿信息,掌握發(fā)展動態(tài),若能準確地把握學校和老師的發(fā)展脈搏,必然能提供有價值的建議,拓展教師的視野,提高教師的研究能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在這個過程中,部分上進的中小學老師會被自然地帶動起來,積極學習理論知識和前沿信息,成為學校教科研的積極探索者和主動實踐者。相應地,學校的研究氛圍水到渠成地自然形成。
師范院校的專家教授對中小學的指導,并不只限于課題指導、教育教學指導,還可能涉及學校文化建設,例如,幫助中小學策劃主題活動,以形成學校本身的辦學特色。
沙丁魚,生性喜歡安靜,追求平穩(wěn)。對面臨的危險沒有清醒的認識,只是一味地安逸于現(xiàn)有的日子。在裝滿沙丁魚的魚槽里放進一條鯰魚,鯰魚進入魚槽后,由于環(huán)境陌生,便四處游動。沙丁魚見了鯰魚十分緊張,左沖右突,四處躲避,加速游動。這樣沙丁魚缺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也就不會死了。這就是著名的“鯰魚效應”。平穩(wěn)的教學生活,也會使得中小學老師失去工作激情,產生倦怠感,師范院校的專家教授以及見實習的師范生的介入,就如同“鯰魚”,打破中小學教師原本平穩(wěn)的生活。師范生,雖然在教育教學中表現(xiàn)稚嫩但朝氣蓬勃,與師范生接觸,中小學教師自然地回顧起最初走上教師崗位的時光,有助于他們喚醒工作熱情,找到教師責任感,消除職業(yè)倦怠,提高工作效率。
師范生見實習,對中小學的學生來說,就好比學校來了除了師生以外的“第三方”,這對豐富學生的閱歷是大有好處的。筆者在觀察和訪談中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實習老師既感到新鮮,又感到親切。他們急于向實習老師表明自己的身份,并非常熱心地為實習生搬椅子、遞課本等。甚至課間,經常會看到一大群學生圍著實習老師交流的情景。見實習中,師范生從身份上來說,仍然是學生,并未擔負繁重的教學任務,同時與學生年齡相差較少,與學生溝通交流的時間多,共同話題也多,對學生也表現(xiàn)得更加耐心,因此很容易取得學生的信任。在與師范生的溝通過程中,中小學生豐富了自己的閱歷,學會更好地與人溝通,解決了一些與原班主任所解決不了的問題。
目前中小學和師范院校的合作方式基本如上文所述,合作的基本思路都是中小學借助師范院校的研究力量、專業(yè)力量發(fā)展自身。中小學缺乏在合作關系中的主動性或者說是底氣。就合作層次來說,二者之間的合作是淺層次的合作。作為師范院校的見實習基地,中小學所起到的基本上是一個“場地”的作用,即給師范生提供一個練兵場。一些中小學接納師范生的準備工作做得不到位,并未使教師認識到該行動的意義。因此,一些中小學的教師并不重視這樣的活動,認為這是在增加自己的工作負擔。而一些師范院校組織見實習活動時,基本是把學生帶到中小學就算完成任務,師范生在中小學基本處于“放羊”狀態(tài),美其名曰讓師范生自我“管理”,而實質上是將管理和指導的責任推給中小學。按照常規(guī),師范生見實習時,師范院校要指派教師進行指導。而實際情況是師范院校教師忙于個人事務,很少真正下中小學對師范生的見實習情況進行指導,而我們期待的中小學老師與師范院校老師產生的思想碰撞也就成了一朵謊花。在這種情況下,中小學更像是師范生見實習的“托管學?!?。正因為如此,很多中小學并不歡迎師范生見實習,因為接納師范生見實習意味著接待、管理、指導等等任務,從經濟的角度來說,因師范生的見實習,師范院校支付給中小學的指導費用,為數(shù)不多,可謂杯水車薪。
作為師范院校的專家教授的研究對象的中小學師生,幾乎處于完全被動的地位,是按照指令行事的。而邀請師范院校的專家教授到中小學開講座,或者作為師范院校學報的理事單位,這樣的合作就更是淺層次的。師范院校的專家教授做了一次講座而已,并沒有長期的溝通和交流,給中小學教師帶來的思想觀念的更新或者工作熱情的激發(fā)都是一時的。作為師范院校學報的理事單位,一般來說,僅限于在學報上印刷上中小學的名字而已,并無實質性的合作。
從合作關系的持久性來看,中小學和師范院校的合作是不定期的,非持續(xù)的。二者的合作常常建立于雙方領導的密切的私人關系的基礎上,而非對二者有約束力量的協(xié)議。一旦學校領導更替,二者的合作關系就可能松散乃至破裂。
更不盡如人意的是,一些中小學在與師范院校合作中,只重視形式而忽視內容,只重視合作所帶來的社會影響而忽視合作給學校管理和教師發(fā)展所帶來的好處,甚至追求合作中的非教育性目的,即希望通過與師范院校的合作,擺出變革姿態(tài),爭取積累更多政治資本和社會聲望。比如,為了給自己的學校添光,扯虎皮拉大旗,有些中小學找掛上師范學校基地校的虛名,想以此抬高自己的身價,卻沒有真正與師范院校合作。這在某種意義上阻礙了二者的合作??傮w來說,目前的中小學與師范院校的合作的效果并不理想。
這里所說的“轉變觀念”,有兩層意思,其一,部分中小學要改變“與師范院校的合作可有可無”的觀念;其二,中小學要認清自身在二者合作中的主體地位,有所作為。
部分中小學缺乏與師范院校合作進而尋求共同發(fā)展的意識。這些學校的校長錯誤地認為:校長的責任就是管理學校,管理教師,管理學生,提高升學率,而忽略自身對學校發(fā)展所承擔的不可推卸的責任。而對中小學來說,一個校長決定了學校的發(fā)展,校長的觀念決定了與師范院校合作程度。有些校長、教師對師范院校的專家教授存在誤解,認為他們不了解中小學教育實際,與師范院校合作對學校的發(fā)展沒有什么作用,可有可無。其實不然,在上海普教界,有一個比較流行的比喻——“蘿卜燒蘿卜”好還是“蘿卜燒肉”好?其喻意為:在中小學的發(fā)展中,是一線教師的互相幫助效果好,還是一線教師與師范院校的專家教授合作好?從中小學的普遍反映看,多數(shù)推崇“蘿卜燒肉”模式[1]。中小學與大學屬于異質因素,二者互相接觸,飽含取得突破的基質,智慧的火花往往就是在這種沖突和碰撞中擦出。而在中小學內部,因為都是同質因素,很難有大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
而在二者的“共生伙伴關系”中,中小學究竟處于什么樣的地位?按照常理說,中小學既然是師范院校的共生伙伴,二者的地位應該是對等的。但事實并非如此,中小學處于被動的地位,非自覺地參與合作。單從研究的術語來說,中小學與大學合作的研究,人們更多地采用“大學與中小學合作”的說法,而非“中小學與大學合作”。從該術語來看,人們自然地認為:師范院校是一種輸入主體,而中小學是被動的輸入客體。在實踐中也是如此,中小學更多地處于求助的、服從的、被引領的地位。而按照美國學者古德萊德和霍姆斯小組的構想和解釋:師范院校和中小學之間的合作伙伴關系應該是本質意義上的合作關系,其內涵中應該具有這樣幾個核心要素:師范院校和中小學雙方應該有共同目標——提高學校教育質量;有共同的興趣和利益——教育和教師教育;平等的權利和義務、共同決策和一致行動[2]。也就是說在這種合作中,中小學和師范院校之間有著平等的權利和義務,中小學的領導和教師沒有必要妄自菲薄,而是應該充分認識到自己的權利和價值。既然是合作,義務和權利就是對等的。雖然中小學教師在理論基礎上不如師范院校的專家教授,但他們在教育發(fā)展和變革中有其獨特的存在價值,師范院校的專家教授必須充分尊重中小學一線教師的思維和創(chuàng)造力。正如日本學者佐藤學所倡導的,立足基層的“靜悄悄的革命”應得到更多推崇與實踐。一項成功的教育變革,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策略都是必要的,變革是在“三明治”之中發(fā)展興旺起來的。只有自上而下的行政壓力,而缺乏來自基層大眾的變革動力,則變革不會有什么結果,最終易流于形式[3]。在合作中,中小學教師的基層創(chuàng)造力,草根式的思維和中小學教師、校長的現(xiàn)實關切,應該而且必須得到尊重:中小學教師是合作者、參與者,是合作關系中的平等伙伴。在合作中,要多一些平等對話、相互協(xié)商,而非被動參與、服從引領。中小學要認識到,與師范院校的合作,應建立在互助、協(xié)作、平等、對話、民主的基礎之上。
當然,中小學能否與師范院校實現(xiàn)有效的深度合作,不但取決于校長的觀念和認識,還取決于中小學與師范院校的聯(lián)系程度上。一些中小學,與師范院?;緵]什么聯(lián)系,對他們來說,能夠與師范院校合作,就已經很榮幸,自然不敢奢望民主、對等。中小學與師范院校的合作,需要政府的資源、支持及監(jiān)察配套,以營造有利的大環(huán)境和市場。有專家指出:香港政府提供了很多的項目供校長參與,校長有穩(wěn)定的渠道和資源,但在上海和其他省市政府能提供的讓學校參與的項目和渠道還不多。如果校長沒有暢通的、經常的資源,學校就很難與師范院校合作[4]。在這一點上,中小學可以尋求教育主管部門的支持,通過政府支持,項目引領,為與師范院校合作搭建平臺。
中小學與師范院校的合作既然應該建立在平等、民主的基礎之上,為了加強對二者的約束,最好簽訂相關的協(xié)議,以書面的形式確立二者的權利和地位,確保合作的持續(xù)性。簽訂協(xié)議時,要明確師范院校在合作中的任務,合作的項目要求定時、定點、定量、定質。對于師范院校的專家,中小學應該有選擇的權利,而非常見的師范院校指派。中小學可采取民意測試聘任專家教授的方法,如,讓中小學教師聯(lián)名舉薦,或者由某一學科的教師來推薦,經中小學確認后聘任為客座教授;或者是由中小學推薦專家教授的人選,征求教師意見。以這種雙向選擇的方式選擇合作的專家教授,能保證專家教授的在一線中小學教師中的認同程度,確保合作的順利展開。
中小學與師范院校的對接方式可以多樣化,擴大合作的范圍,創(chuàng)新合作的模式。除了上文中所總結的常見的合作方式外,在合作范圍上可以多做拓展。例如,河南省的實行的“雙導師制”,具有創(chuàng)新性,也有一定的普及意義,可以作為中小學與師范院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并進而形成制度?!半p導師制”蘊含了三種“雙導師”制度:對高等院校在校師范專業(yè)師范院校生,授課教師既有師范院校教師,也有來自基層的中小學教師;對進行教育實習的高年級師范生,既有來自高校的跟蹤指導教師,也有來自實習中小學校的輔導教師;對中小學生,既有來自本校的專任教師,也有來自高等院校教育類課程教師進行授課,高校教師與中小學教師合作開展教研教改[5]。而青州市實行的“師范院校生頂崗實習、教師離職培訓”的合作模式,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師范生到中小學進行頂崗實習,而與之對調的中小學到師范院校接受封閉式培訓[6]。再如,組織中小學生到師范院校參觀,學生通過參觀及考察,豐富學習經歷,開拓視野,搜集、整理資料、分析、科學探究能力得到提升。
中小學與師范院校的合作,值得深入研究,而作為合作主體之一的中小學自身,也要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相關的合作研究中來。
:
[1]金忠明,林炊利.師范院?!行W合作變革的潛在沖突[J].上海教育科研,2006(6):25-28.
[2]趙玉丹.大學與中小學伙伴合作:國外研究的現(xiàn)狀及述評[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3):21-24.
[3]金忠明,林炊利.師范院?!行W合作變革的潛在沖突[J].上海教育科研,2006(06).25-28.
[4]梁一鳴.師范院校與中小學合作的支持性政策與制度:以香港“優(yōu)化教學協(xié)作計劃”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07(8):25-28.
[5]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可給師范院校生當導師[N].鄭州晚報,2012-09-11(A34).
[6]教師去充電,師范院校生頂崗[N].濰坊晚報,2010-04-09(A5).
A Restricted View of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Primary&Secondary Schools and Normal Universities
XU Jin-hua
(Department of human sciences of Fujian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Fuzhou 350007,Fujian,China)
The studies on the cooper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with universities usually indicate universities as the main body,and express as ‘U-S cooperation’,whiles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cooperation demonstrate passive as object status.Actually,the cooper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with universities is mostly with normal universities.For the depth of cooperation,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should be based on their own,recognize the significance of cooperation and itself in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cooperation,as well as the problem,change concepts,broaden the scope of cooperation with normal universities to strengthen depth of cooperation,form a cooperative symbiotic partnership with normal universities.
primary&secondary schools;normal universities;depth of cooperation
G62;G63
1007-5348(2013)01-0205-04
2012-10-26
福建省教育科學2011年度規(guī)劃課題“師范院校與小學合作的困境與解決”(FJCGGJ11-002)階段性研究成果
徐晉華(1980-),女,黑龍江哈爾濱人,福建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人文科學系教師,碩士,主要從事教育學及心理學研究。
(責任編輯:吳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