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進
(淮北師范大學 歷史與社會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郭廷以(1904—1975),河南舞陽人,“素以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研究與教學成就聞名于世”[1]2。他畢生致力于中國近代史教學與研究,主編大型近代史資料叢刊,著作宏富,開創(chuàng)了中國口述史學等新領域,培養(yǎng)了大批卓越的史學人才,在國內外具有重大影響。
張朋園等主編的《郭廷以先生訪問記錄》(大陸書名為《郭廷以口述自傳》),陸寶千主編的《郭廷以先生書信選》,是有關郭廷以生平的重要文獻,它們以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的經歷,反映了20世紀20~50年代復雜多變的社會圖景及其對于知識分子命運的影響。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官方網站建有郭廷以的網絡檔案館,收錄了其傳略、年表、論著目錄和編纂校閱的出版物等。香港李金強的《南港學派的創(chuàng)始者——郭廷以的生平志業(yè)及其弟子》則從生平、教學、著述、貢獻、弟子諸方面對郭廷以的活動進行概述。大陸地區(qū)對于郭廷以的研究始于文革以后,主要是一些介紹性質的綜述,如劉國銘的《中國國民黨百年人物全書》(下),張豈之的《民國學案》,胡德周的《天南地北舞陽人》,《漯河文史資料》等書中也有相關記述。
作為近代史所的創(chuàng)辦人,郭廷以積極開展學術交流活動。陳三井1995年主編的《走過憂患的歲月——近史所的故事》,是郭廷以的高徒門生和同事以郭廷以為回憶線索,關于近史所發(fā)展的艱辛經歷。2004年“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郭廷以門生故舊憶往錄》記述了近史所的艱難成長歷程以及研究風氣和學術建樹。學林的《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學術研究簡述》,黃克武的《臺灣近年來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典范變遷》對郭廷以開創(chuàng)的近代史研究所的學術工作進行了概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編的《中央研究院近史所三十年史稿》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大事記要》對郭廷以在近代史所的活動進行了介紹。
學界普遍認為,郭廷以是20世紀著名的近代史家。臺灣逯耀東編著的《拓荒者的畫像》中,收錄呂實強的《辛勤開拓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郭廷以先生》及兩篇附錄,王爾敏《20世紀非主流史學與史家》中的三篇文章《郭廷以先生與中國近代史之學術建樹》《郭廷以先生與近代史學風》《郭著 <中國通史敘錄>》,以及唐德剛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拓荒者郭廷以先生》以郭廷以弟子的身份對其學術貢獻和近代史所的治學風氣進行了大致介紹。香港李金強的《南港學派的創(chuàng)始者——郭廷以的生平志業(yè)及其弟子》從日志史料和口述歷史、太平天國史、臺灣史、近代化的延誤四方面對郭廷以的學術貢獻進行了總結。
呂實強的《郭廷以先生對于太平天國史的研究與貢獻》及《再論郭廷以先生對于太平天國史研究的貢獻——兼及歷史研究的實際與理論》對郭廷以的《太平天國史事日志》和《太平天國歷法考訂》等著述進行了總結和評價,認為郭著視野開闊,對太平天國的功過是非均有獨到的見解,實為研究太平天國的必備參考書。
張建軍的《一代宗師郭廷以》對郭廷以《近代中國的變局》進行了評介,認為此書的中心主題是“要了解150多年來中國近代化的成敗得失”,展望未來中國的前途和方向,因此“必須要對近代中國的變局做深入研究和探討”。[2]張玉法的《郭廷以著:<近代中國的變局>》對郭廷以的著作雖有評介但還不夠全面。
學界對郭廷以的邊疆史和臺灣史,太平天國史和捻軍史,口述史、中國近代化等做的專題性研究進行了探討,盡管數(shù)量有限,但是從中也不難窺見郭廷以的學術成果所帶來的爭鳴與影響。學界對郭廷以專題史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幾方面:
學界對于郭廷以在邊疆史等專題上的研究,數(shù)量雖少,卻表明對郭氏相關研究的關注。學界基本認為在臺灣問題上,郭廷以受傳統(tǒng)中國的理念影響至深。
臺灣陳儀深的《從邊疆史到臺灣史,世變下郭廷以史學的一個側面》認為郭廷以最有興趣、最精彩的就是邊疆問題,郭氏的臺灣歷史定位是中國的歷史邊疆,但是他同時指出,在郭氏文中,臺灣自古為中國之領土的證據(jù)有前后矛盾、牽強之處?!肮⒁砸环矫嬲J為明朝的政治機構與統(tǒng)治力量不曾達到臺灣,臺灣‘不似澎湖的正式列入版圖’”,“但是另一方面又說‘漢人早已奠定了他們不可撼動的經濟基礎和文化基礎,臺灣已經實質上內地化、中國化了。’換句話說,荷人進入臺灣的時候,大約十萬左右的漢人‘已經形成一個社會或殖民地’,于是郭廷以認為‘荷人的侵入,無疑義的是對中華民族的侵害,是從中華民族手中把臺灣奪去?!盵4]10-11。同時該文也指出近些年有些年輕學者認為郭氏對“臺灣、琉球、澎湖的歷史關系似有‘把文學意境當成歷史想象’的嫌疑”這一判斷似有不妥,“戒嚴時代研究臺灣史豈容隨便‘客觀’?”[4]12但也認為“郭廷以隨國民黨政權來臺,不免受時代心靈的限制,而有所偏見”[4]16,無法從臺灣主體出發(fā)看事情。
而尹全海的《郭廷以〈臺灣史事概說〉所反映的臺灣歷史觀》認為郭廷以“受‘正統(tǒng)中國’意識之影響”,以實證方法把臺灣與中國大陸緊密聯(lián)系,表達了“臺灣是中國的臺灣,臺灣歷史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同時“覺察到臺灣歷史解釋權不可忽視”,“指出研究臺灣歷史的意義”在于“明了它的過去,更可以加深我們認識它的現(xiàn)在,且可警惕未來”。[5]136由此,不難看出兩岸學者不同的學術立場??梢?,部分臺灣學者對臺灣的歷史歸屬特別是二戰(zhàn)之前的臺灣歸屬和大陸學者存有嚴重分歧。
太平天國史研究是中國近代史學術研究成果比較突出的領域,對郭廷以在此處的貢獻,學界觀點基本一致,認為郭廷以對太平天國史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
祁龍威指出,“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專心致志于編纂太平天國史研究工具書的,首推原中央大學教授郭廷以”。[6]56盡管存在種種失誤,“《太平天國史事日志》出版后,一時成為學術界撰寫太平天國史的主要依據(jù)”,[6]62仍不失為研究太平天國運動的一部重要工具書。
夏春濤認為,郭廷以“十分重視考據(jù)”,盡管郭氏“所從事的僅是個別或部分史事的考訂,但單就研究方法而言,仍不失為一種有益的改進”。夏春濤和吳善中一致認為:“郭廷以通過勘核對比,列舉出27條史料作為證據(jù),斷言天歷的干支、禮拜較陰、陽歷提前一日,并排出了正確的天歷與陰、陽歷對照表,從而解決了太平天國史研究中的一大難題。”[7]107“這是對太平天國史研究的一個重大貢獻”。[8]79羅爾綱先生曾說,《太平天國歷法考訂》“是一篇太平天國史事的精心考據(jù)的著作,是值得史學界推崇的”。[9]52-57
王慶成的《太平天國初期軍數(shù)》對郭廷以的《太平天國歷法考訂》和《太平天國史事日志》的價值予以充分肯定,認為是學界進行太平天國研究的主要依據(jù),但也指出兩書也存在舛誤,還要不斷補訂或改編。
池子華的《從 <太平天國史事日志>看郭廷以的捻軍觀》認為郭廷以盡管對捻軍有所誣蔑,但是開創(chuàng)了捻軍研究的先河。
另外,呂實強在《郭廷以先生九秩誕辰紀念論文集》《郭廷以先生百歲冥誕紀念史學論文集》這兩部文集中有專文論述郭廷以對太平天國史研究所做的貢獻,“雖偏重于著述,……然其取精用宏,考據(jù)周詳,尤其于太平天國性質的辨識,可謂獨具卓見,似非各家所能及?!盵10]2“從量來看,并不是頂多”,“然而即使如此,其成就已十分可觀,不僅對史實考訂,為當時及日后從事太平天國研究的人,提供了廣泛而堅實的基礎,尤其重要的,……對太平天國的成敗利鈍與功過是非,作出了其獨立與杰出的論斷?!盵11]2
總之,學界對郭廷以在太平天國史研究方面所做的貢獻都予以了高度評價。
對郭廷以的近代化研究,學界認為郭氏指出了西方對中國近代化進程的消極作用,認為中外文化只有充分交流,民族和文化才能繼續(xù)。
郝俊琴認為,郭氏“主要從中西文化的接觸中探討中國延誤近代化進程的原因”?!半m不十分認同郭廷以的西方能夠幫助中國實現(xiàn)近代化,但是認為中國近代化的延誤不能說沒有西方的因素?!盵12]9,14
香港侯勵英的《歷史與空間:有容乃大——郭廷以談中國文化與民族自立的關系》則認為郭廷以“對于中華民族的悠久發(fā)展感到莫大的驕傲,標榜了‘中國史的永恒性’”,同意郭氏強調文化進步對一個民族發(fā)展所起的關鍵作用,倡導中西文化應融合、合作,民族才能延續(xù)、強大?!斑@樣的話,在文化相通和民族平等的情況下,民族與文化才可以繼續(xù)延伸下去,并因此而逐漸壯大?!辈⑶覐娬{,“郭廷以這種講求有容乃大的中外文化交流觀點放諸于二十一世紀的今日世界依然是饒有意義,而值得深思的?!盵13]
臺灣張維屏認為,透過郭廷以“手書于1940年代晚期的《中國通史》稿本,可以感受到郭廷以全史在胸的恢宏史識和縝密推敲的敘事筆法”。[1]1“在嶄新的考古資料,以及古史辨運動帶來的新古史觀念引領下,郭廷以自己對于蒙昧時期中國國家起源與文化發(fā)展的問題也有自成一家的想法”,[1]4清楚地形成郭氏“史前文化年代序列”的新古史觀念,并且,在新古史觀念架構下“融會西方史學方法與中國學問的研究方法”,“注重外國史學與史料”,[1]13對傳統(tǒng)史籍進行重新詮釋。但是作者也看到郭氏“鑒古知今”橋梁的“民族情懷”,“或許正是當時一種在投合人們的心理期待下,自然且自行架構出來的歷史敘事”。[1]36戴海斌的《從 <近代中國史>到
<近代中國史綱>:郭廷以史學的整合特色》和《前水非后水,古今相續(xù)流——郭廷以和他的“史事日志”系列》這兩篇文章認為,郭廷以的史學研究“重實證”,“史志體裁的寫作幾乎貫穿郭廷以學術生涯始終,堪謂其史學著述中最具特色的一種”?!白珜憽督袊贰窌r,除了排比史料,郭氏還特別注意使分立不同的記載‘互相聯(lián)通’,各主題附以簡要解說,以使讀者獲得‘一貫明了之認識’”,[14]強調時間的延續(xù)和空間的交互性,重視中西“交通”的近代化史觀,形成自己獨有的史學特色。
林志宏以《中國通史》稿本為例,分析其反映出郭廷以“近代化”和“國民革命”的近代史觀。認為稿本中近代史部分“篇幅竟達五分之三”,“頗有詳今略古的傾向”,足見郭氏繼承“羅家倫對‘近代’的地位和定義”,即“近代史的研究本身,有著現(xiàn)實濟世的關懷;……要具備‘近代化’國民的資格,更需研究中國近代史”。[15]70-71在中國近代史的分期上郭廷以與羅家倫觀念一致,認為應以鴉片戰(zhàn)爭做為劃分傳統(tǒng)和近代的分水嶺。對中國的未來,郭廷以明顯地奉行羅家倫的“國民革命”史觀,革命最終目的,則是建設一個“近代化的新中國”。但是作者也指出郭廷以本人對‘國民革命’史觀也“并非是謹守而全然不容置換的信條”,郭氏晚年對中國近代史的詮釋也未必完全如前。思想是會受時代和社會的影響而產生變化的,“《中國通史》稿本內容反映了它階段性歷史的使命”。[15]79-80總之,他認為郭廷以在史學上的貢獻不應忽略。
李曉陽的碩士學位論文《郭廷以近代史學研究》主要是對郭廷以的生平和學術緣起進行概括,論述其早期史事日志的編纂和在近代史研究所的學術組織和領導工作,著重探討其近代史研究著作中體現(xiàn)的史學思想和研究特色,對郭廷以的史學成就進行了初步概括梳理和簡要評價。文章認為郭氏去臺之后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史學思想,指出郭氏認為近代化之路就是徹底西化的過程,但“郭廷以并沒有全面否定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認為各種文化需要互相交流改進,才能各自進入近代化?!薄肮⒁缘慕费芯?,以近代化為其核心內容,以近代化史觀與文化史觀二者合而應用?!盵16]40-42認為郭廷以的近代化研究奠定了后來南港學派對現(xiàn)代化研究的基礎。文中亦談及郭氏的近代史分期問題、臺灣史、邊疆史、中外交流史等問題?!八诮费芯款I域的開拓性工作不僅為后人留下了諸多著作,也深刻影響了后來臺灣和香港的近代史研究,堪稱近代史研究領域的一代宗師?!盵16]47-48論文分版塊較為全面總結了郭氏的史學成就,對郭氏去臺后的史學思想有分析和總結,但郭氏來臺前后史學思想有否變化及為何產生這些變化還有進一步挖掘的空間。
敦莎的碩士學位論文《郭廷以近代史學的理論成就研究》則著重對郭廷以除太平天國史和臺灣史以外的中國近代史研究進行探討,對郭氏的近代史學理論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挖掘。她認為郭氏的近代化史觀主要包含批判和反思傳統(tǒng)的進化史觀,受政治宣傳影響的民生史觀,和開明、現(xiàn)代的外交卓識三個方面,而這些觀點很好地體現(xiàn)了郭氏“以人為本”和“近代化的本土釋義”的特點。敦莎認為這也恰恰是自己論文的創(chuàng)新之處。但是太平天國史作為中國近代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研究郭氏的近代史學理論卻拋開其近代史學主要內容的太平天國史和臺灣史,只專注于其《近代中國史》《近代中國的變局》和《近代中國史綱》等文獻,似有不妥之處。
林志宏認為郭廷以對羅家倫和蔣廷黻確立的中國近代史研究方法和史學觀點付諸實踐并理論化。郭廷以繼承羅、蔣注重中西雙方史料、重視編訂史料叢書的研究方法,開創(chuàng)了中國近代史一處全新研究領域。指出郭廷以《英國在遠東的發(fā)展》《近代中國史》及幾部史事日志等則實踐了“編纂史料的策略”。[15]63“編纂史料叢書、工具書以方便認清史實,同時藉以尋求脈絡系統(tǒng),始終是羅家倫、郭廷以等人認為研治近代中國史的必備法門”。[15]68這些足以說明郭廷以等對中國近代史學科建設的重大影響。香港浸會大學侯勵英的碩士研究論文《郭廷以(1904-1975)及其史學研究》從郭廷以的生平學行、郭廷以史學的探討、郭廷以與臺灣史學界的關系,對郭氏的史學工作和史學成就進行了概要梳理,認為郭氏的治史方法首重史料之考訂與整理,其一生的著述都“以史料為主,以論述為輔”為研究宗旨,“歷史撰述要肩負起經世的責任”。
郭廷以在臺灣學界開創(chuàng)的口述史,在研究內容、方法與理論等方面為歷史學帶來新的生機,拓寬了史學研究的領域。臺灣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的《口述歷史叢書》,呂芳上、吳淑瑛的《口述歷史在臺灣的發(fā)展:背景、演變和檢討》,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編的《中國近代史研究新趨勢》,許雪姬《臺灣口述歷史的發(fā)展》等論著,皆論及郭在臺灣口述史的奠基和發(fā)展中所起的作用。
可見,學術界已經在“全史”或“通史”的觀念,“近代化”和“國民革命”史觀、文化史觀,史料整理與運用等方面,對郭廷以的史學思想與方法進行了探討。
需要說明的是,盡管目前關于郭廷以史學的研究成果豐碩,但是還存在較大的繼續(xù)研究的空間。就所掌握的材料來看:第一,研究內容不全,研究角度有限。研究現(xiàn)有成果主要對郭氏的史學工作和史學成就分條塊進行了概要梳理。第二,成果形式較單調。目前有回憶錄、資料輯要、單篇論文,至今還缺乏對郭廷以的大部頭評傳,郭廷以史學的學術研究專著還未問世。
總之,郭廷以作為20世紀卓越的中國近代史學者,其治學方法和學術眼光有獨到之處,有必要進行更加深入細致的梳理和分析,這不僅對于認識中國近代史學全貌具有學術價值,而且對于促進中國當前史學的發(fā)展具有現(xiàn)實意義。
[1]張維屏.郭廷以《中國通史》稿本反映的當代古史觀[J].思與言,2004(4).
[2]張建軍.一代宗師郭廷以[M]∥陳朝華,崔向紅.風雨讀書聲.廣州:花城出版社,2009.
[4]陳儀深.從邊疆史到臺灣史:世變下郭廷以史學的一個側面[J].思與言,2010(4).
[5]尹全海.郭廷以《臺灣史事概說》所反映的臺灣歷史觀[J]. 史學月刊,2007(4).
[6]茅家琦,等.太平天國史研究:第二集[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89.
[7]夏春濤.二十世紀的太平天國史研究 [J].歷史研究,2000(2).
[8]吳善中.太平天國歷法研究述評[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3).
[9]羅爾綱.太平天國“歷法考訂”補訂[M]∥太平天國史叢考.重慶:正中書局,1943.
[10]陳三井.郭廷以先生九秩誕辰紀念論文集:下冊[C].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
[11]李國祁.郭廷以先生百歲冥誕紀念史學論文集[C].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
[12]郝俊琴.郭廷以的中國早期近代化認識[J].群文天地,2010(3).
[13]侯勵英.歷史與空間:有容乃大——郭廷以談中國文化與民族自立的關系[N].香港文匯報,2010-7-12.
[14]戴海斌.前水非后水,古今相續(xù)流——郭廷以和他的“史事日志”系列[N].中華讀書報,2011-10-12(007).
[15]林志宏,蔣廷黻,羅家倫,郭廷以.建立“科學的中國近代史”及其詮釋[J].思與言.2004(4).
[16]李曉陽.郭廷以近代史學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