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慧媛
語文課本中的文言文大都是文質兼美的作品,如《岳陽樓記》《小石潭記》等文章都是千古傳誦的名篇??墒牵S多老師以教懂有關文言知識為目標,大講特講字句翻譯、篇章理解,甚至文言語法,使文言文教學陷入重講輕讀的境地,從而導致學生對從時空上就有一定距離的文言文感到厭煩。
文章不是無情物,分析講解畢竟不能代替語言文字的感知領悟。古人學習就很重視朗讀,大詩人白居易有“口舌成瘡”的苦練,文學大家韓愈有“口不絕吟”的心得。作為語文教師,我一直提倡讓學生在用心誦讀的基礎上更深入地品味文本,下面我結合《三峽》一課談談我的體會。
首先,加強朗讀指導,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語感。
教《三峽》一文時,在導入這一環(huán)節(jié),在配樂的背景下我誦讀了第一段并抒發(fā)了自己沉浸在三峽壯麗美景中的心情,然后請學生高聲朗讀第二段,此時全體學生都站了起來,有兩名學生還表達了自己的感受,這樣靈動的畫面、悠揚的音樂、動情的朗讀、真實的感受,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朗讀情境。接下來我出示了“朗誦,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增強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對語言詞匯細致入微的體味能力”這句話,讓學生更加理解了朗讀的意義,培養(yǎng)了學生通過朗讀感受文言文的能力。
但是,誦讀不能無的放矢,要和賞析結合在一起。接下來我請學生依據(jù)朗讀賞析寫景抒情散文的經驗說說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和賞析方法。此設計是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fā),根據(jù)學生的能力差異,設置不同的目標,而且讓學生在朗讀和賞析時有具體的方法可循,引導學生學會將朗讀和賞析相結合,知道怎樣朗讀并分析為什么這樣朗讀,這樣的朗讀賞析結合的方法指導打破了以往課堂上讀、賞分開的屏障,提高了學生對文言文的感知能力。
其次,朗讀還有利于活躍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氣氛,提高課堂效率。
文言文課堂教學容易呈現(xiàn)結構呆板、氣氛沉悶的現(xiàn)象。在“朗讀品味”環(huán)節(jié)中,引導學生進入文章意境之后,我注重了設計朗讀活動。此環(huán)節(jié)我先讓學生組內交流,然后是小組匯報展示。組內交流屏幕上出現(xiàn)的三峽美景,讓學生帶著陶醉進行朗讀賞析。為了讓小組活動不流于形式,更加真實有效,我進行了小組活動方式的指導,引領學生有效地參與朗讀活動:
小組朗讀活動指導:
1.按學法指導朗讀和賞析課文,交流朗讀的重音、語調、語速的處理。
2.抓住重點詞句具體賞析和朗讀,總結寫法精妙之處,并在組內演練。
3.設計多種形式的朗讀和小組匯報的方式。
4.請其他組朗讀能力強的的同學到自己組進行指導。
在小組朗讀展示時,有一個小組讀得特別動情,他們就引領全班同學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包括跟讀、接龍朗讀、比賽朗讀等,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活動,學生學習的情緒高、興趣濃。
另外,朗讀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
誠然,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可以依靠教師的講授,但最好的方式還是自己去品味。通過朗讀,學生可以體會古人的神情心思及文章的要旨,欣賞文言文特有的美,從而使學生的心靈受到陶冶,境界得到升華。
《三峽》一課中,當“清榮峻茂,良多趣味”一段學生讀得不好時,我是這樣點撥的:讓學生從一字一景的寫景手法和情感兩方面進行深入挖掘,通過語調、語速、情感等方面分析讀得不理想的原因,再反復練習朗讀,讓學生明白賞析不能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還要透過景物描寫體會作者的心境和情感,感受作者立足山水之間,大好風光盡收眼底的喜悅與贊美之情,最后讓學生展示朗讀,全班傾聽、體會、評價。
通過課堂實踐我深深體會到只有我們語文教師堅持把朗讀教學落到實處,學生的語文能力才會逐漸提高,對文言文的興趣就會更加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