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光浩,張 微,陳敬德,朱昌平
(1.中山大學 設備與實驗室管理處,廣東 廣州 510275;2.中山大學 生物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廣東 廣州 510080)
高等學校實驗室的安全建設與管理既是實驗室建設和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維護學校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等工作正常開展的必要保障[1]。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和科學研究水平的提升,許多高校建設了不同等級涉及病原微生物的實驗室,開展相關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因此實驗室的生物安全已成為高校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2]。狹義的生物安全指現代生物技術的研究、開發(fā)、應用以及轉基因生物的跨國越境轉移時可能對生物多樣性、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人類健康產生的潛在不利影響。廣義的生物安全是指與生物有關的各種因素,對社會、經濟、人類健康及生態(tài)系統(tǒng)所產生的危害或潛在風險。自2003年SARS流行以來,我國相關部門把實驗室生物安全問題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一些有關實驗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法律法規(guī)相繼面世[3-5]。但在實驗室的實際運行中,仍然存在建設不科學、管理不到位、使用不合理的現象。本文通過對華東、華中和華南地區(qū)部分高校實驗室生物安全情況的了解和調研,歸納和總結了目前我國高校實驗室生物安全的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對問題的解決提出了相關建議。
(1)涉及學科、專業(yè)多。高等院校病原微生物實驗涉及科學研究、教學、檢測、診斷等多個方面,面向基礎醫(yī)學、臨床醫(yī)學、生命科學、藥學、公共衛(wèi)生等多個學科的專業(yè)教師、學生和科研人員。一些醫(yī)科院校和綜合性大學有多個院系均在開展病原微生物相關的科研或教學實驗活動。
(2)病原微生物種類多。目前各學校根據科研教學任務的不同,保存了多種多樣的病原微生物。大部分院校保存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是危害程度為三類及其以下的病原微生物,但一些建有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的高校,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中會使用到高致病性、高危險性的病原微生物。
(3)管理部門各不相同。部分高校成立了生物安全委員會,建立了比較系統(tǒng)的組織管理機構,實行了學校—學院—實驗室三級管理體系,制定了系統(tǒng)的管理規(guī)章制度。但仍有多數院校并未成立專門的生物安全管理機構,而是根據科研、教學、醫(yī)療等任務的不同分散在不同的部門進行管理。
(4)實驗室建設管理水平差異較大。近年來,建有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的高校承擔了大量病原微生物相關的科研任務,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管理體系,從業(yè)人員生物安全意識較強,對操作病原微生物有系統(tǒng)的風險評估,個人防護和廢棄物處理工作比較規(guī)范。但部分以教學為主的高校在管理體系、生物安全意識、風險評估、實驗室條件、安全監(jiān)控等方面尚有較大差距。
(1)組織管理機構缺失。國內大部分高校沒有成立專門負責實驗室安全的管理部門,一些高校即使成立了專職的管理部門,但缺乏系統(tǒng)的管理體系,沒有完善的規(guī)章制度和安全文件約束,導致管理與運行不能實現無縫對接。例如有的高校在分校區(qū)及下屬院系建有相當數量的動物房,但動物實驗活動卻并未納入學校生物安全的統(tǒng)一管理范疇,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2)硬件建設薄弱。一些新建的實驗室在設計和建設上沒有嚴格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guī),致使實驗室本身在建設方面就不能達到相應標準,如室內流通環(huán)節(jié)組織不合理、密閉性差、通風系統(tǒng)過濾器裝置不合理等,存在實驗室生物安全隱患;部分高校還缺乏與承擔的教學和科研任務相適應的實驗室生物安全設施和設備,在影響正常實驗活動開展的同時,對實驗室生物安全的保障也造成較大影響。
(3)風險評估工作不到位。在使用傳染性或有潛在傳染性材料進行實驗前,必須對微生物的危害進行風險評估,來確定實驗應在哪一級的生物安全防護實驗室中進行,并根據評估結果制定相應的操作規(guī)程、管理制度和緊急事故處理辦法,形成書面文件并嚴格遵守執(zhí)行。然而一些高校對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重視不夠,風險評估工作不到位,還有些高校完全沒有對在實驗室中進行的病原微生物實驗工作進行風險評估,沒有形成可用的管理文件。
(4)日常管理不規(guī)范。不少病原微生物教學實驗室用超凈工作臺進行微生物實驗操作,個別實驗室還存在不使用微生物專用培養(yǎng)箱,而采用大房間開放式培養(yǎng)微生物的現象;教學過程中產生廢棄物所需要的收集、包裝和滅活等用品與設備不能完全滿足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的生物安全要求;特別是高壓滅菌器、生物安全柜等儀器設備普遍存在缺乏上崗證、年度檢測計劃(強制和重要設備檢測)、消毒效果記錄等問題;有些實驗室采用沒有標志的普通垃圾袋包裝生物垃圾;普遍存在學生將實驗室工作服帶出實驗室個人保管,不符合生物安全的要求[6-7]。日常管理不夠規(guī)范而暴露出的還有許多安全隱患。
(5)安全教育和培訓不系統(tǒng)。統(tǒng)計資料顯示,90%以上的安全事故與人的防范意識不足有關,人的不安全行為是事故的直接原因[8]。在某醫(yī)科大學對學生實驗室生物安全認知情況的調查分析中顯示,僅有18%的學生知道實驗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性,而知道如何處理生物實驗室發(fā)生意外事件的人數僅占3.8%[9]。而且,只有部分高校少數人員接受過系統(tǒng)的學習和培訓,多數教師和學生只接受了臨時的培訓或簡單面試就進入實驗室,缺乏對實驗室安全知識的系統(tǒng)了解和掌握,難以避免在實驗過程中因為操作不當而導致對相關人員、公眾的危害和對環(huán)境的污染。
(1)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為使高校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平穩(wěn)有序地進行,建議各高校成立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委員會,下設管理辦公室,將生物安全有關的日常工作交由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負責,主要包括建立健全高校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指導并監(jiān)督生物安全法規(guī)在相關實驗室的執(zhí)行情況,定期組織專家對實驗室進行安全檢查、評估和通報;負責各級生物安全實驗室的設置、裝備、維護和申報認證工作;組織專家編寫和更新實驗室生物安全培訓教材,逐步建立嚴格的實驗室準入機制;協(xié)助各實驗室生物安全領導小組做好事故原因的調查和處理工作,及時向全校通報相關安全信息,建設實驗室生物安全網站;制定學校生物安全緊急事件處理預案,并有選擇地組織演習。
(2)完善并嚴格執(zhí)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高校應積極貫徹國家標準和有關法規(guī),組織有關人員認真學習《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醫(yī)學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準則》等法規(guī)文件,建立健全實驗室規(guī)章制度,制定并嚴格執(zhí)行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規(guī)程。同時,高校應權責明確,把責任分級落實到二級學院和實驗室,以及在實驗室一線開展實驗活動的所有人員,做到“誰管理誰負責、誰使用誰負責”,并要落實責任追究制度[10],決不姑息任何違反生物安全管理的行為。要建立嚴格的實驗室準入制度,明確獎懲辦法,必要時將生物安全事故與其薪金、職稱、學位和職務掛鉤。
(3)做好生物安全的培訓工作。應對實驗室所有人員進行生物安全知識培訓,把實驗室安全教育納入日常管理工作[11],做到常態(tài)化、制度化、規(guī)范化,經嚴格考核后持證上崗。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將生物安全知識灌輸給學生,使學生盡早樹立安全意識,養(yǎng)成良好的實驗習慣,嚴防生物安全事故的發(fā)生。
(4)加強實驗室的硬件建設工作。當前,生物安全實驗室已成為開展病原微生物實驗活動的必備條件,加強實驗室生物安全硬件建設已成當務之急。在新建生物安全實驗室的設計之初,就要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科學合理設計和建設[12]。對已開展病原微生物研究活動的實驗室進行定期檢查,確定不同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的儀器設備是否運行保養(yǎng)良好,是否配備了有效的生物安全防護設備,如有不符合要求的情況存在,要及時排除隱患。
(5)加強對實驗廢棄物和實驗動物的管理。實驗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的處理是控制實驗室生物安全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必須明確掌握生物安全廢棄物的分類原則,并嚴格執(zhí)行相應的處理程序,避免實驗室或環(huán)境污染,進而保證實驗研究的順利進行;使用的實驗動物必須經過檢疫合格,使用過的動物不得擅自帶離實驗室飼養(yǎng)或實驗,實驗結束后存活動物要送回動物室,死亡動物要做無害化處理。
安全是永恒的主題,實驗室生物安全更是關系到高等學校教學科研事業(yè)的發(fā)展,關系到社會大環(huán)境的安全,也關系到無數個家庭的幸福。無論是生物安全實驗室的管理者還是使用者,都應從思想上高度重視,建設上合理規(guī)劃,管理上嚴格監(jiān)督,使用上細致科學,共同保障實驗安全,齊心協(xié)力構建平安校園和和諧社會。
(References)
[1]溫光浩,周勤,程蕾.強化實驗室安全管理,提升實驗室管理水平[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26(4):153-157.
[2]張潔,朱昌平,馬文哲.高校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思考[J].實驗室科學,2012(1):195-197.
[3]王君瑋.我國實驗室生物安全發(fā)展現狀與趨勢[J].中國家禽,2010(14):1-4,8.
[4]曲萍,劉利兵,陳健康,等.關于高等醫(yī)學院校實驗室生物安全的思考[J].山西醫(y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yī)學教育版,2009(1):84-86.
[5]劉紅英.病原實驗室生物安全建設及風險評估概述[J].職業(yè)與健康,2010(14):1650-1652.
[6]高燕,王珂,趙冬,等.病原生物學實驗室的生物安全隱患與對策[J].中國醫(yī)學裝備,2009(4):9-11.
[7]劉慧玲,楊世平,溫崇慶,等.高校微生物學實驗室安全的關鍵控制點分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29(11):198-199,213.
[8]徐健斌,趙濤濤.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現狀與對策研究[J].實驗室科學,2009(4):164-165.
[9]曹潔梅,羅榮蘭,梁海韻,等.某醫(yī)科大學學生對實驗室生物安全認知情況的調查分析[J].中國自然醫(yī)學雜志,2008(4):279-281.
[10]呂岫華,劉偉,劉巧麗,等.病原生物學實驗室生物安全[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2(10):189-192.
[11]趙慶雙,聞星火,李明.加強安全教育是保障高校實驗室安全的關鍵[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7,24(9):8-11.
[12]周黎,谷大豐,李五一.高校生物學實驗室安全管理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30(9):17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