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 烈
《紅樓夢》(中華書局出版,由啟功主持,張 俊等以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所藏程甲本為底本整理)第六十七回《見土儀顰卿思故里 聞秘事鳳姐訊家童》,提到襲人想起鳳姐身體欠安,自己要過去看看,便告訴晴雯不要出門,免得寶玉回來無人服侍,引來晴雯一番戲謔之后,有以下這樣一段文字:
襲人笑著,也不答言,就走了。剛來到沁芳橋畔,那時正是夏末秋初,池中蓮藕,新殘相間,紅綠離披。襲人走著,沿堤看玩了一回,猛抬頭,看見那邊葡萄架底下,有人拿著撣子,在那里撣什么呢。走到跟前,卻是老祝媽。那老婆子見了襲人,便笑嘻嘻的迎上來,說到:“姑娘怎么今日得工夫出來逛逛?”襲人道:“可不是。我要到璉二奶奶家瞧瞧去。你在這里做什么呢?”那婆子道:“我在這里趕蜜蜂兒。今年三伏里雨水少,這果子樹上都有蟲子,把果子吃的疤流星的,掉了好些下來。姑娘還不知道呢,這馬蜂最可惡的,一嘟嚕上,只咬破三兩個兒,那破的水滴到好的上頭,連這一嘟嚕都是要爛的。姑娘,你瞧,咱們說話的空兒沒趕,就落上許多了?!币u人道:“你就是不住手的趕,也趕不了許多。你倒是告訴買辦,叫他多多做些小冷布口袋兒,一嘟嚕套上一個,又透風,又不遭塌?!?/p>
這段文字通過襲人之嘴,向人們介紹了舊時我國古人用袋子將葡萄果穗套住,防止蜂蠅鳥雀為害的“巧法兒”。但為什么用“冷布口袋”?襲人告訴我們:“又透風,又不遭塌”。何為“冷布”?《漢語大詞典》釋義為“一種紗布,取其通風透明,夏秋用來糊窗以防蚊蠅”;《辭?!丰屃x為“織得稀疏的布”。兩種權威工具書均以《紅樓夢》中上述文字為“冷布”一詞的出處或示例。用透氣的冷布做袋子套果,或許是古人的經(jīng)驗之法。在天人合一的樸素思想下,古人自然想到果實同人一樣也捂不得,與天地相通、自由呼吸才健康,因此用透氣的紗布來做袋子套果。近年我國科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采用具有一定透氣性的無紡布做袋子對果實進行套袋,生產(chǎn)出來的果實其內(nèi)在品質和外觀商品性比目前使用的塑料薄膜袋或涂膠紙袋套袋效果更好。
20世紀50年代,果實套袋栽培技術在日本開始大量使用。20世紀90年代我國轉而從日本引進果實套袋技術、果袋生產(chǎn)技術和裝備,在我國水果生產(chǎn)中大面積推廣。尤其是農(nóng)業(yè)部連續(xù)多年實施蘋果套袋關鍵技術示范及專項補貼,加快推進了我國蘋果產(chǎn)區(qū)的套袋技術推廣應用,目前我國蘋果生產(chǎn)已普遍應用了果實套袋技術。
在套袋技術推廣應用過程中,隨著人們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以及科技的不斷進步,果實套袋也從古人防止蜂蠅鳥雀為害的單一功能,拓展到防止鳥蟲為害、減少藥殘、改善外觀、提高果實商品性等多種功能;套果用袋也從過去的薄膜袋、單層紙袋、雙層紙袋,發(fā)展到無紡布袋等材質不一、顏色多樣的果袋,現(xiàn)代版的“冷布口袋”(無紡布果袋)正成為趨勢。
回過頭來再體會《紅樓夢》上述段落文字,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以下幾個有意義的關注點。第一,果實套袋技術早在曹雪芹生活的年代(18世紀中葉)已被我國生產(chǎn)者應用,而非日本“原創(chuàng)”發(fā)明。第二,給果實套上袋子,可以防止蟲鳥為害減少腐損,并有利于改善果實外觀。第三,用冷布袋套果,較為透風,有利果實生長,不會把果實捂壞,與目前研究推廣的紙袋換無紡布果袋的趨勢一致。第四,用“冷布口袋”套果,“又透風,又不遭塌”,效果好;據(jù)此改用透氣并可降解的無紡布做果袋,一可重復使用,二則節(jié)本環(huán)保。